關於本報

立報─言論廣場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1997-12-10
發報頻率:每週出刊五日
訂閱人數:3,45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言論廣場報
立報─言論廣場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言論廣場
發報時間: 2009-11-17 05:00:00 / 報主:立報─言論廣場
[公益聯播]102年最新活動大事曆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9-11-17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9-11-17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台大外文系開教育倒車
英國核電之路
  寰宇縱橫:減碳問題背後的倫理價值之爭
  扣問求音集:台灣電子媒體的奇特現象



【社論】
台大外文系開教育倒車
 
 

最近台大外文系表示,入學招生的指考採計,將不包含數學。消息傳出,引起社會議論紛紛。由於台大外文系是乙組最熱門的科系,估計將會產生連鎖反應,許多學校的文史科系所將會跟進。

台大外文系減少採計數學科,據說是要減輕學生的負擔,因此要減少一門課程的計分;但實際上仍被採計的其他科目競爭恐怕只有更激化,學生負擔能減輕多少值得懷疑。至於為何選擇放棄數學?主要理由乃是,在台大外文系的判斷中,數學與外文系的學習關係最小。連日討論不斷,支持外文系者,常以外文系畢業生職場工作中不需要幾何三角等數學知識為理由。

這種以某門知識在生涯工作中會不會應用得上為理由,來考慮是否要修習或採定作為指考科目的依據,其實是工具主義的做法。這樣的工具主義做法有悖教育理念,將教育(Education)矮化為訓練(Training);同時它也背離最近教育改革的潮流。近年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重點在於加強非工具性、無直接實用性的通識教育。前兩年引起世界媒體重視的哈佛大學大學教育改革,焦點就在於通識教育;台灣教育部近20多年來也不斷要求各大學加強通識教育的改革。因此,台大外文系的做法,與教育發展的潮流背道而馳。

通識教育的基本理念認為,教育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以短期內是否有用為課程規劃的根據。某門課程是否有用,很難在短期內呈現出來,也不是完全以直接具體的方式發揮作用。教育的成效往往是長期而間接的,很難用量化的指標來衡量。有些通識教育傳授的知識看似無用,卻會對一個人的理解力、判斷力,甚至創意、人生觀等等產生潛移默化的功效。即使以數學為例,絕對不能只視為計算工具。數學可以培養一個人的邏輯推理以及抽象思維能力,甚至對於每個人的哲學思辨與創意能力都有潛在作用。歐基理德幾何長期作為西方教育的課程,歐美人文學者幾乎沒有人不曾讀過《幾何原本》,說明了教育的精神所在。因此,看似無用的知識,可能正是作用最大的人生指南。「無用之用,是為大用」,斯之謂也。

可見台大外文系的做法,不僅背離當今高等教育發展的潮流,甚至有悖教育的原則,自動將教育降格為職業訓練。台灣最高學府的教師們竟然缺乏應有的教育理念,迎合市場的需求而將教育矮化為訓練,這是這個事件中最值得注意與擔心的地方。

(回目錄)



【左右看】英國核電之路

【左看】
一個4%的假藉口
康世昊/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英國政府9日宣布要新建10座核能電廠,希望到2020年核電占整體供電的30%。能源部長艾德‧米勒班向國會報告時,強調核電是可信賴的能源,並重彈過去布萊爾的老調,說氣侯變遷的威脅,代表英國必須改變高度依賴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的能源,轉向核能、再生及淨媒能源。

這個決定和說法其實自2005年以來已是前首相布萊爾的標準台詞,在英國企業界聯盟2006年的年度晚宴上已經表明:「2025年前,如果現行(不興建核電廠)政策沒有改變,我們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標就會有相當大的差距。」他是那樣警告的。

當時英國在地的幾個重要環保團體就已批評,英國核電嚴重依賴補貼而且仍污染環境。綠色和平並成功地透過法律訴訟,逼使英國政府面臨上述說法沒有確切依據的挑戰,後者承認了某些調查報告的資訊有誤導民眾的錯誤。米勒班和布萊爾都沒說的是,為什麼他們也承認蓋了這些核電廠,其全國二氧化碳減量也只有降低4%,根本就離英國宣布的25%目標一大截。

別忘了,當年佘契爾夫人也說要蓋10座核電廠,最後只蓋成了一座,那麼現在再一次用10座核電廠來賭英國減量的命運,一旦又失敗,二氧化碳減量目標的迫切性在布萊爾之流的嘴上還會有甚麼價值?




【右看】
核能符合國家安全優先前提
黃大夏/媒體評論人

英國宣布要蓋10座新核電廠,雖然因為蘇格蘭民族黨反對而不會落腳於蘇格蘭境內,只好在英格蘭興建9座,在北威爾斯興建1座,但仍可視為是英國政府的整體能源政策往前推進的明證。

目前的12座核電廠,多數於1960到1970年代興建,供給全國2成5的電力,天然氣則提供約4成。根據規劃,到2025年核電將占英國整體能源的40%。其中7個預定興建地點目前已有核電。環保團體對能源部長米勒班的說法感到氣憤,主張英國不需再建核電廠,也能達成未來的能源需求,同時達成減排目標。但是環保團體卻忘了,政治人物這個決定是因為兼顧對能源依賴與國家安全的考量。

當年前首相布萊爾就曾警告,隨者北海油氣田的開採量下降,未來英國天然氣將從8到9成自給自足,變成8到9成仰賴外國進口,「這些事實讓核電廠、可再生能源、節能大舉捲土重來」。能源部長米勒班也清楚這個問題的嚴重性,隨著英國在北海的油存量減少,為了未來能源供應的安全,能源必須更多元化,低碳能源混合是較佳的選擇,如此一來才不會因國際油價波動而受到影響。更何況英國現有核電設備老舊,預定2023年退役。因此又配合低碳能源又兼顧國家安全,台灣豈不應引以為借鏡?

(回目錄)


  寰宇縱橫:減碳問題背後的倫理價值之爭
■王北固(社會評論者)

美國總統歐巴馬藉參加本屆亞太經合會APEC之便,訪問東亞四國,「前半段」不到48小時的日本、新加坡之旅,作秀手腕相當成功,達到親善目的,避開尷尬情況。詭辯邏輯也見高招──對東亞友邦仍保持安全承諾,卻又肯定中國的崛起並且聲言不再圍堵。而在APEC會中的減碳問題上,已與北京有歧見,前晚飛抵上海接受考驗。

為緩和地球暖化、氣候惡化的全球減碳運動,自《京都議定書》以來,討論、爭議了20多年,除了德國與部分歐盟國家略為著效、中國以非工業國而急起直追、日本最近新政府有新政策承諾之外,全球成效乏善可陳。主要關鍵在世界第一工業污染國美國(及其「附從」英國)的工業生產及其經貿龐大利益,受到減碳的「威脅」,而他們的保守派即大工業集團極力掣肘之故。

美、英保守派掣肘全球減碳運動,主要從三個方向。第一是遵循民主政制由政策入手,如歐巴馬主政最大的「改變」,6月下旬在國會眾議院通過的《空氣潔淨法》、嚴格限制排碳量,一般預料極可能在明年參議院投票被否決。第二個方向是科學管理之爭,把地球暖化與氣候惡化的原因引離工業廢氣,或者如最近英國提出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暖化使南極冰層融化露出大塊綠區可大量吸收二氧化碳云云。這兩個方向,最後都會被減碳的國際道德力量解決掉,但要再多耗若干年時間去爭論。

第三個方向才涉及到深層的根本問題:倫理價值之爭──全人類究竟應該追求什麼樣的物質生活?以金磚四國為例,國內的貧富懸殊與富豪們「唯恐生活過得不像美國人」,並且受到中低層民眾崇拜模仿,在未來時代的趨勢上,其實是美、英抵制減碳運動的潛在盟友。美、英只要耐心再等或爭吵幾年,中、印兩大人口國的國內汽車市場再翻一番時,其減碳的聲音自然只得減一成,其它工業生產再提高,更不在話下了。

國際都忽略了最近南韓被西方晉級為發達國家一事;這個趨勢遲早要延伸到中、印身上,屆時減碳之爭的立足點重新調整,排碳量計算公式要修正,就是美、英大工業國保守派的機會了。雖然其最後結果,可能是全球都可以過享受到腐爛的日子,而大家同歸於盡。

歐巴馬訪華4天,主要談兩件事:減碳與經貿金融問題。減碳之談,原先全球矚目抱以重大寄望,視為下個(12)月哥本哈根地球氣候高峰的主要基礎,但前天新加坡的接觸已蒙上陰影;國際上立即看衰下月的峰會,地主國丹麥總理急飛新加坡與APEC各國商挽救之道,不過是預知亡羊而謀之後補牢而已。

歐巴馬有權力掌控美國經貿金融,北京之會可能在這方面談出雙方勉強合意的結果。而減碳的問題,層次遠超過實際政策與國際折衝的能力;史有明鑑:世界大戰都未必能改變得了人類價值判斷錯誤中的愚昧無知。

(回目錄)


 
扣問求音集:台灣電子媒體的奇特現象
■姚欣進(社會評論者)

台灣電子媒體的現象,一直是筆者非常好奇的領域。所謂好奇,意味著筆者不解為何這些近乎不可思議的情況會持續出現,而成為常態。

台灣電子媒體的奇特現象,可從幾方面來觀察。其一,據2007年底數據,台灣有線電視普及率,已高達62%,即有裝置電視家庭戶中,約10戶有6戶是有線電視使用者。據了解,這在一般先進社會內,尤其是考慮到人口比率來說,是非常高的比例。

其二,有線電視提供高達近百的電視頻道,內容幾乎包括各領域,不僅宗教、體育、旅遊、證券投資等特定專業頻道一應俱全,而純商業化頻道,如電視購物也不遑多讓,有將近10台強力運作。有線電視,不論在頻道數量與涵蓋的內容範圍,在相對微小市場規模中,這現象都應是世界級的。

其三,台灣電子媒體的新聞節目也出奇的多,除了無線電視台4、5台有固定的新聞節目外,有線電視居然有5台專業新聞台,每日約近18小時不斷播送新聞。以筆者近年出國旅遊的經驗來說,包括東南亞與少數歐美地區,這應是獨一無二的台灣現象。

其四,也是筆者感受最深的奇特現象,即電子媒體的新聞節目,包括新聞報導與時事性的談話叩應節目,其操作方式的粗劣與內容之單一化與貧乏,在在使人感到由衷的悲哀。

在有線電視的清晨新聞中,大多數播放的都是今日主流平面媒體的新聞。各主播照報紙頭條唸些頭條新聞,讓觀眾知道今日新聞外,幾乎沒有電視台自己挖掘、採訪的新聞。

而到了週三、週四,這些新聞台幾乎都會依例跟隨最新出版的八卦、爆料平面媒體,以視聽形象來播出。所以,這些新聞的主題大多雷同,充斥著不堪的隱私爆料、聳動與離奇的社會案件。

到了下午時刻,幾個電視台的談話叩應節目開始上場,由於時段關係,這時的主持人大多是以資淺、二線主播來擔綱。筆者發覺她們的一般時事了解,顯然有待加強(筆者曾親眼看到,有位主持人連台灣職棒的本年度上下季大約何時結束都不知道)。

而晚間的台灣談話叩應節目,幾乎已是壁壘分明;不同基本政治傾向觀眾可各自在不同電視台中各取所需。這已不是論壇討論,而是滿足觀眾的激情需求的排遣管道。

這種單一化、庸俗化的新聞節目內容,對照台灣如此開放自由的新聞空間,真是使人沮喪而困惑:為何這些電子媒體不好好利用這自由條件,提供更有深度與公益性的新聞服務?

(回目錄)



 

長期徵稿啟事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回目錄)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推薦訂閱
第 八十九 期 2013.09.06 2013 年 CC 全球會速記@【創用CC電子報】
媒體觀察報第四期:洪仲丘案熱潮下的台灣媒體@【媒體觀察電子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9-11-17』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