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言論廣場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1997-12-10
發報頻率:每週出刊五日
訂閱人數:3,45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言論廣場報
立報─言論廣場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言論廣場
發報時間: 2010-03-25 05:00:00 / 報主:立報─言論廣場
[公益聯播]用「愛」點亮「礙」的成長能量~「十方」需要您伸出愛的雙手,扶持慢飛天使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03-25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03-25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水:匱乏的資源

中國西南各省原是水鄉澤國,河湖密佈,於今卻遭逢百年大旱,截至23日,受災人口超過6,130萬,農、工業重創,直接經濟損失估計將近237億人民幣,蠢蠢欲動的糧價更對民生造成嚴重威脅。

由於3月22日正是「世界水資源日」,在檢討全球用水問題之際,中國災難性的旱象更引人深思。根據聯合國22日當天發布的年報,1990年到2010年這20年間,全世界用水進步最快的國家是中國和印度。中國在1990年只有67%的人口擁有飲用水源,如今已達89%;印度則在同樣的時間之內從72%進展到88%。然則,中國當前的酷烈旱象,無疑是對聯合國這一樂觀數字的巨大嘲諷。當我們從電視上看到雲南、貴州、廣西、四川、重慶等地龜裂的農田、枯死的麥禾以及連幼童都必須被動員去挑水的畫面時,豈能不對人類用水的問題心生警惕!

我們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夠警醒:水,就全球範圍來看,其實是長期處於匱乏的狀態?根據聯合國「世界水資源評估計畫」(World Water Assessment Programme,WWAP),每人每天的生存基本需求用水(包括飲用、炊煮、洗滌)約在20公升到50公升左右,但是,全球有8億9千4百萬的人口到現在還無法享有這樣的最低用水量。WWAP所提出的另一個警訊是:水源嚴重污染。每天,地球上有兩百萬噸廢棄物進入河流和湖泊,這些源自工業、農業和家庭的垃圾殘渣嚴重影響健康。污水廢水帶來霍亂、傷寒、痢疾等傳染病,每年有150萬未滿5歲的幼童因為飲用髒水而夭折。發展中國家有80%的疾病可以直接歸咎於飲用水匱乏以及衛生設備不足。

就這次中國西南大旱而言,已有媒體指出,除了天災之外,也不能排除人禍。譬如,為供應工業用水用電,許多地方密集興建水電站,壟斷水資源;此外,為了工業原料的需求,許多原生林被砍伐殆盡,改種極端耗水的橡膠林和桉樹林。而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工業用水排擠了農業用水和生活用水,農業大量使用化肥和畜牧業過度使用抗生素,都造成地下水的嚴重污染。

其實,台灣在工業發展過程中,水資源也長期處於緊張的狀態。過度擴張的水庫和攔河壩造成水流分割、斷裂,破壞了生態和自然景觀。台灣西南沿海地區因地下水污染而造成的烏腳病以,及二仁溪污染而爆發的類鼻疽群聚感染,都是美麗島上令人傷痛的事件。台灣的水資源,並沒有一般人所想像的那麼豐沛,當然,也沒有想像的那麼潔淨。在「國際水資源日」,我們對於用水問題,應有更深刻的省思。而中國西南的酷厲旱象,我們除了悲憫之外,也不該忘記自我警惕!

(回目錄)




左右看:12年國教何時實施

左看:立即實施 不可再拖

12年國教議題,歷經數十年爭議與請願,到現在始終停留在政策方向確定、但卻實際執行日期延宕、不定的狀態中。

教育部的說辭,大約是:這是牽涉面廣泛而複雜的政策,若要順利執行,必須先將政策的周邊環節做好,有了整體配套措施之穩健運作後,才可啟動12年國教政策。

針對官方說法,顯然有兩大方面值得商榷。

其一,若是目前處於周邊配套措施的逐步實踐階段,後續階段才是正是實施12年國教政策的話,則教育部應公布整體政策實施之完整期程,即包括前置作業階段的配套措施之各種細目、階段時限,與根據這前期階段期程,明確提出正式啟動12年國教政策的日期。

換言之,即使這政策之執行有其前置作業階段,但哪有連完整的期程表都提供不出來,以致於這前置作業階段到底何年何月結束,何時是後續階段的12年國教政策啟動日期,都無法提供呢?

其二,事實上,目前乃是絕佳實施12年國教的良機, 因為民國101年至110年間,15歲至17歲的人口將從94萬人驟降到61萬人,在學學生人數滑落的同時,每年政府要投入的津貼壓力,將會比過去少許多。此時不實施,又待何時呢?

許若仁/社會評論者

右看:先做好前置作業

近日,某些教改、社運團體又針對12年國教發起抗爭,指責教育部延宕12年國教政策的推動,並揚言將放棄直接對府會推動,改採直接到立法院推動修法。而且為了配合2012年總統和立委選舉,明年起這些抗爭團體將直接遊說選區立委。

12年國教的議題是很重要,也非常正面的社會議題,理當提出於公共論壇中來據理論辯。而教改團體長期為此議題而提出論述宣導、遊說立法院等,都有其無可置疑的議題宣導之正面效果。

然而,如今此議題早已成為朝野共識,更被教育部納為既定政策,並在網絡上成立專屬官方網站,定期更新目前該政策的推動期程與實際狀況,顯見此議題的政策落實,乃是時間遲早問題,教改團體似乎毋需過於心急而片面指責。

更重要的是,12年國教若要落實,其所直接牽涉之相關教育體制與政策層面非常廣泛而複雜,不僅必須全面配套而且務需逐步穩健進行後,才能水到渠成。事實上,教育部在這幾年來正是著力於這些周邊政策的逐步落實,例如拉近公私立高中學費、偏遠學校資源的改善分配等等。教改團體何不以較長遠眼光、較穩健步伐來處理12年國教呢?

陳安君/大學教師

(回目錄)



井邊之蛙:企業道德議題的國際性操弄

■徐世輝(企畫人員)

今天的新聞就是明日的歷史。外界幾乎都把Google撤出中國這件事看成是中國人權形象的一大打擊,然而,過了幾年之後,我們再回顧這個事件,我們也許會把它視為企業在國際範圍運作道德議題的典範:Google成功的將道德議題的焦點轉移、中國政府不自覺的成了企業的擋箭牌。

Google的商業利益、策略佈局並不在中國。根據國外相關報導所透露的訊息,中國地區的營收,大約只佔該公司的1%左右,而且,Google在中國的市佔率,可能不超過40%。從商業的角度來說,中國市場對於該公司的重要性,並不值得如此大張旗鼓。

表面上,Google撤出中國的決策與該公司「勿以惡小而為之」(not do evil)的方針有關,儼然是企業恪守道德準則的典型。不過,如果要論道德形象的議題,真正關鍵的,其實不在中國,而是在美國。

首先,是蘋果控告宏達電侵犯手機專利的訴訟。如果依照目前的共識,這個訴訟案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蘋果藉著控告宏達電而向Google示警。宏達電是苦主、Google才是蘋果的真正目標。

其次則是電信業者Viacom控告Google購併YouTube時,所流出的相關訊息。本地媒體對於此新聞,是大幅報導台裔美籍青年陳士駿,在此案可能獲利數億美元,儼然要重新炒作陳士駿作為「網路創業新典範」的新聞議題。但是,媒體卻對於Viacom在訴訟中引用陳士駿與創業伙伴之間的往來信件內容,作為Viacom主張「YouTube之所以成功的基礎,是將其他公司有版權的影片資產、無償放在自己網站」的說法,予以低調處理。

這兩個訴訟案對於Google在商業、企業形象的影響力,遠超過「搜尋引擎不想配合中國政府進行網路審查」。因為,YouTube是Google的重要併購案,宏達電所開發的手機則是該公司策略佈局中的灘頭堡;兩案對於not do evil的負面象徵意義,遠大於中國的人權議題。畢竟,搜尋引擎與中國政府之間的爭議仍未落幕,嚴格說來還有轉圜空間,但是,在美國發生的兩件訴訟爭議,則是該公司已經塵埃落定的執行成果。

然而,歷經幾個月的運作下來,眾人的焦點卻完全的被中國政府的強悍回應所吸引,而忽略其他兩案的衝擊。從企業經營、危機處理的角度來說,這應該是跨國企業將危機,轉換成企業正面形象的成功範例,至於中國政府,為什麼在明知自己的人權紀錄可能成為企業擋箭牌時,卻無力防止,這絕對會成為歷史學家研究的課題。

(回目錄)
咄咄集:從金門大橋談金門的軍事意義

■羅德水(教師)

經過十多年延宕,金門大橋(連接大小金門的跨海大橋)興建案,今年2月終獲行政院院會審議通過,消息一出,不僅特定媒體嘲諷金門大橋是馬的終統大橋,更引來民進黨籍立法委員群起批評。

反對者除了以金門長住人口太少、建橋不符經濟效益外,更多的說法是,金門大橋會減損金門的軍事意義。立委蔡同榮說:「建橋經濟效益不高,更可能造成中國軍隊可以輕易進入金門。」黃偉哲則說:「金門大橋興建,更讓過去構築金門防禦工事的辛苦白流,讓中國軍隊長驅直入,還有什麼戰略、防禦可言?」

應該先指出,談到所謂金門的軍事意義,通常不是指對其本身有無意義而言,至少在1949年以後,金門的軍事意義指的其實是對台灣有無意義。必須進一步討論的是,究竟金門有何軍事意義?現階段是否還具有軍事意義?在金門大橋興建之後,金門的軍事意義是否因而減少?當然大多數人的理解,包括前揭民進黨立委的說法,都是以軍事意義去理解金門,問題是,軍事屬性並非金門在兩岸關係中的全貌,或者說金門的軍事屬性,說到底還是脫離不了兩岸的政治角力。

基本上,60年來的兩岸關係剛好以1979年為界,隨著中美關係的正常化,30年來兩岸的軍事對峙已較1979年前和緩不少;事實上,即便是1979年以前,各方對金門軍事價值的解讀也是各異其趣。

先不提先前台北長期在外島駐紮重兵的真正動機,究竟是基於其所宣稱的反攻所需,或是為了鞏固政權的正當性。對北京來說,在1950年代初為武裝解放台灣,確實不無先行佔領外島的盤算;然而,到了1958年以823砲戰為中心的第二次台海危機時,毛澤東在美蔣矛盾中提出了對金馬等外島的全新戰略思維,也就是著名的「絞索政策」,毛的談話鮮活地點出北京眼中的金門定位:「金門和馬祖是我們和台灣連結起來的兩個點,沒有這兩個點,台灣可就同我們沒有聯繫了。金門、馬祖就是我們的兩隻手,用來拉住台灣,不讓他跑掉。」對此,後來赫魯雪夫還曾不解的質問:「毛同志,你何以在即將達到勝利之際卻停下腳步?」

相當程度上,自北京提出「絞索政策」之後,金門的政治意涵即遠高於其軍事意義,事實證明,主事者不同的戰略高度確實也決定了金廈兩門過去30年的發展樣貌。最讓人擲筆再嘆的也正是如此,距「絞索政策」提出半世紀、廈門成為經濟特區也已30年後的今天,台北的國會議員竟然尚在爭辯,金門大橋會不會減損其軍事意義。在兩岸角力過程中,台灣之所以漸趨下風,難道沒有原因嗎?

(回目錄)



討論區

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點選 討論區

(回目錄)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推薦訂閱
【南方】當總統毀憲亂政,這是我們能做的小事...(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南方電子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9-30@【立報─言論廣場】
轉寄『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03-25』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