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05-07─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05-07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05-07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兩岸之間的「暗物質」 |
雙英辯論之後,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一方面緊鑼密鼓推動「十年政綱」的研擬,另一方面又表示,願意在不預設政治前提之下,直接與中國溝通。顯然她已經意識到,民進黨若是還有奪回執政權的企圖心,那麼,對於崛起的中國不能視而不見、不能再短線操作仇中獨台的廉價語言,讓整個政黨陷入自囚和自我窄化的困境。民進黨要重新取得台灣人民的信任,首先必須要有時間感,能對台灣的未來發展提出自己的藍圖;其次,必須嚴肅面對兩岸交流日趨深化的事實,在指責國民黨傾中的同時,要有能力發展出自己的兩岸政策,據此與國民黨區隔。
蔡英文為了「十年政綱」,已辦過多場座談會,與台灣社會各界廣泛交換意見。觸及的內容包羅萬象,有國際情勢與全球戰略,有環境生態、人口問題,也有國際經貿、社會福利等。蔡英文若是能夠用同樣寬闊的視角對待兩岸議題,那麼,很自然就會與當前的執政黨區隔開來。因為,到目前為止,馬英九領軍的國民黨政權,他們眼中的兩岸關係,就是經貿關係,就是政商關係,這樣的侷限性,是很容易超越的。
另一方面,台灣社會長期以來就存在著非常強烈的「我」與「他者」的辨別。4百年前剛來到台灣時,「我」是漢人,「他者」是番。後來,來的人多了,爭地搶水,就有「漳泉械鬥」,漳州人和泉州人互為「我」和「他者」。客家人來了,又有「閩、客」之爭。1949年之後,又有「本省人」、「外省人」的區隔。在台灣,二分化的「我」和「他者」永遠是競爭的,是帶有敵意的,而為了「我」的團結,還必須刻意去誇大醜化「他者」。民進黨過去的兩岸論述,說穿了,就是在這種傳統的二分架構下形塑出來的。
兩岸之間,除了經貿,除了二分法的思維之外,恐怕還有許多待探索的領域一直被忽略。這些被忽略掉的部分,就像天文學所說的「暗物質」(dark matter),雖然無法被偵測到,但並不表示不存在。在宇宙中,可以用光學或磁力學等方法偵測到物質,只不過占宇宙總體的4%,在其他部分,「暗物質」佔23%,「暗能量」佔73%。同樣的,在兩岸之間,能夠被認知到的問題,可能也只是一小部分,有太多屬於「暗物質」或「暗能量」,有待我們用其他方法探索。若是民進黨與中國的接觸能夠讓這些被忽略、被掩藏的部分揭露出來,反而可能促成兩岸關係更完備、更全方位的發展,也就是讓兩岸關係正常化更邁前一步。蔡英文是否能夠從「十年政綱」中發展出新的兩岸論述,就看她偵測這些「暗物質」的能力了。 |
(回目錄) |
左右看:美國為台灣而戰 |
左看
萬一台灣發生戰爭
在CNN專訪馬總統時,他說:絕不要求美國人民為台灣而戰!
這說法的確凸顯了長期以來台灣在國防上對美國的傾斜。但另方面卻未回答一根本性的問題:目前大陸仍有數百枚飛彈對準台灣,所以是最有可能與台灣發生戰爭的對象。對於如何根本性的避免這場可能的戰爭,馬總統僅提出倫敦經濟政策研究所的論文說:敵對的雙方要化解敵意,就要簽定自由貿易協定。
甚至,陳長文等主流學者亦附和:「密切的文化經濟交流,讓對岸覺得戰爭的成本大於戰爭的利益,就不會有發動戰爭的決定」。
他們的說法,似乎都暗示著只要經濟互動,即可避免戰禍;但他們卻同時忽略了最關鍵的現實是:追求兩岸和平、放棄武力對抗,不是台灣單方面的責任,更是「雙方」都必須做到的責任。
雖然,我們承認「經濟交流」可以增加大陸在發動戰爭的效益成本評估,但這僅是片面的看待問題;卻未能根本性的降低大陸發動戰爭的前提、也就是台灣民眾最關切的:台灣人民是否擁有對未來的民主自決權。
所以,倘若在大陸政府未能承諾「尊重台灣人民的民主自決」之前,馬總統就輕易放棄世界各國(包括美國)對台灣的武力協防,則是一廂情願且危險的作法。
潘欣榮/公共化協會成員
右看
美國會保衛台灣嗎?
馬總統接受CNN專訪時表示:「絕不要求美國人民為台灣而戰」引起震盪,輿論譁然,一來這表面上是表達和平、不願犧牲美國子弟,但另方面,卻代表對中國示好、與美劃清關係。
在此同時,美國在台協會也反擊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的「藉美保台」說,美方公開表示:「樂見兩岸簽署ECFA」。
綜上,我們似乎可研判,台灣在美國的版圖中,已非昔日圍堵赤色蔓延的海上長城。尤其,歷經陳水扁8年不斷依恃美國、挑釁中國的政策後,殘酷的事實是:美國已無意繼續玩此遊戲,台灣戰略位置不如往昔。
在此新美中台三角關係中,美國的利益卻不會減少,尤其美國看準台灣在拉法葉、幻象機採購後,與法國交易軍火的意願奏減,相對的,台灣未來的軍武採購需求,美方都將成為最大甚至唯一的軍武採購對象。亦即,對美而言:中國的生意照作、台灣的軍武照賣!
所以,在此新時代台灣自救的最佳方案,應如馬總統引證倫敦經濟政策研究所的論文:「敵對的雙方要化解敵意,就要簽定自由貿易協定。」亦即台灣要根本性的遠離戰爭,唯有參考聯合報的陳長文教授之意見:透過緊密的文化經濟交流,使大陸認為戰爭的成本遠大於戰爭的利益,就不會有發動戰爭的決定。
吳恆祐/社會評論人
|
(回目錄) |
另眼相看:現行科學教育的潛在副作用 (上) |
每當談及現今學校所實施的科學教育,尤其是在五四或愛因斯坦之類的科學家紀念日前後談論此話題時,總會聽到「台灣能培養出大量優秀的科技業人才,但為什麼鮮少培育出能在理論上發展出獨到創見的大科學家?」這類疑問。這個存在已久的現象當然無法以單一原因充分解釋,但要在當前學校實施的科學教育現狀中尋到蛛絲馬跡,卻並不難。 放眼坊間可見的科學相關書籍,無論科學家傳記、科普書籍或雜誌,無不強調:科學思維的培養以及理論發展、應用革新等,皆立基於對事物現象的觀察、對現象差異背後原因的不斷探索求證,以及對探索結果的總結思辯。但當前國民教育採用的自然科教材,其編寫思維卻恰與前述原則背道而馳——「由於(編輯者認為)某些科學原理是重要知識,因此將其編入教材,由教師講述與各種課堂活動來證實理論的正確性,藉此將科學知識導入學生腦中」。而對特殊現象的發掘、原因追溯與總結思辯等關鍵幾乎完全淪為「用來證實教材正確性」的、時間不足時可以省略的工具性手段。 這樣的編寫思維除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為前面的問題提供部分解釋,也給科學/科技發展外的其他領域帶來了許多隱微的負面影響。 其一,此編寫方式影響了絕大部分教師,讓教師們「自然而然」地採用「由學生配合教師(或教科書)設定之程序」的教學方式,藉教師的手否決學生對學習內容甚至教學方式的決定權。更具體地說,即便師生在課堂上的互動再怎麼多元活潑,最終還是得收束至教科書的架構乃至教學進度之下。 其二,一旦這種「先假設教科書為正確,再找方法證實其正確性」的思維內化為學生的習慣,則當學生之間發生衝突糾紛時,將使學生更難自力進行糾紛排解。無論對成人或兒童而言,凡是企圖排解糾紛,就勢必要先放下情緒、重述歷史過程、還原雙方動機原貌、對照主觀動機與客觀效果之間的差異、甚至釐清隱於雙方動機背後的價值預設。以此為基礎,才可能促成雙方互相同理、自我省察。而透過此種方法排解糾紛,正和「不斷透過現象追溯原因」的科學方法異曲同工;換言之,若是科學思維的萌芽發展被現行教學模式延緩、削弱,學生理性處事的能力亦會隨之受限。由此觀之,當我們發現某些人會在遭遇衝突糾紛時「先將自我設為正確一方,再設計說詞證實自己是對的」,也就不需要太過驚訝或感嘆人心不古了。 (下週續,文教工作者)
|
(回目錄) |
蘭谿村聲:學習從中國看台灣:民進黨的暑假作業 |
在ECFA辯論後的一週內,民進黨黨主席蔡英文對中國政策,做了黨史上繼13年前許信良前主席「強本西進」倡議功敗垂成之後的一次大翻轉,蔡的「不設前提與中共進行對話」,究竟是「民進黨向中國傾斜」的第一步,還是補足民進黨「台灣法理主權獨立下之世界政策」的最後一塊拼圖,至今雖猶未能解,然蔡英文的路線能否獲得綠營基層認同,卻仍在未定之天。 然而,綠營基層是否支持蔡對中國的「積極交往、大膽對話」,在當前中國崛起現實的重要性──如果還存在的話──其實愈來愈無足輕重。翻開史頁,從毛時代的「解放台灣」敵對,到鄧時代《告台灣同胞書》中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之後雖在1989年發生六四天安門事件、1995到1996年間發生台海導彈測試,再到2005後再次強調「一中各表」及現在僅談「反對法理(de jure)台獨」,2009年台灣官方得以觀察員身分參加聯合國週邊組織世界衛生大會(WHA),馬政府則於同年中斷連續17年向聯合國叩關的入/返聯行動。雖說現仍有百千枚導彈瞄準台灣,但中國官方對台灣地位的認知,隨著中國國力增強已逐漸寬鬆,殆無疑問。 中國的崛起與對台政策的寬鬆化並非偶然。從中國的地理位置來看,其崛起不免要處理東南西北各方的關係,其中尤其是太平洋另一岸的美國,以及美國冷戰期間的盟國日、韓,尤其是後兩者,無論在商務關係與地理位置上的接近性,都令中南海必須更加強感應這兩個受美國核傘保護、同時也是OECD成員國的工業民主國家感受,這也是中國官方必須塑造的形象:一個上升中的柔性霸權,強調經濟發展機會更甚於軍事威脅。 從1999年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美國轟炸機炸毀、2001年南海中美戰機相撞事件導致一名飛行員死亡中展現的克制,以及2008年北京奧運、2010年上海世博表現的大國姿態,北京方面試圖塑造一個和平、發展、不稱霸的國際形象,而所謂的「台灣問題」,不過就是大國和平崛起戰略下中的一個秀場。 只能說,台灣意識的議題設定讓民進黨贏得了權力,但台灣意識此時卻又反過來造成正面因應「中國因素」的障礙,此時正考驗著民進黨如何在在野去扁化的歷史脈絡下,再界定其全球化時代下的國族主義論述,以及由此而來的經貿發展大戰略前景。 (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 |
(回目錄) |
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點選 討論區 |
(回目錄)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