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06-15─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06-15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06-15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回目錄) |
左右看:歐巴馬總統與生態債務 |
左看:還波帕人民一個公道
美國總統歐巴馬聲稱要為墨西哥灣居民向英國石油公司BP討回公道,卻有一封發自「印度波帕毒氣犧牲組織」的「討債信」揭露美國政府的偽善。
信件先是肯定歐巴馬譴責BP造成墨西哥灣大污染接,著提醒道:美國自己的跨國公司「碳化物聯合公司」1984年造成波帕毒氣外洩事件,導致2萬5千名印度民眾死亡、50萬人受傷,事後公司執行長瓦倫安得森被遣送回美,6名印度官員被判刑2年,但很快保釋,迄今跨國企業或美國官方未曾對此事負責或道歉。因此,「印度波帕毒氣犧牲組織」要求接手碳化物聯合公司的道化學公司應善盡企業責任,有義務清理遺留在現場的龐大毒物,也要求歐巴馬與印度政府合作,善盡道義。
「生態債務」意指全球資源的不可回復,是因發達國家消耗大量資源,導致環境無法再生、大地難以生養之窘境。美國歷史學家津恩(Howard Zinn)認為,美國歷史是一連串「適者生存」的歷史,印地安人被殺、黑人被奴役和殖民地的哀嚎等等都是血痕淚跡。歐巴馬意圖為國民討債時,美國在其他地區的生態債務,也理應全力清償!
鍾秀梅/大學教師
右看:再生能源的契機
英國石油公司BP在美國墨西哥灣闖出「漏油」大禍之後,美國總統歐巴馬宣示發展再生能源的決心。在此重要時刻不僅強化其政策的重要性,也為歐巴馬帶來政治轉機,可謂「危中之機」。
如果大家記憶猶新,該不會忘記歐巴馬在其就職演說中,強調要讓美國扮演著減緩氣候暖化的先鋒,因此發展再生能源出口為其策略;除了增加就業機會,也為外國市場打通路。因此《美國經濟復甦與再投資法案》對於再生能源的預算,投資超過8百億美元,用於城市與鄉村的再生能源設備與技術的投入、補助低收入戶改善生活環境和汽車系統適用再生能源方案等。
美國的危中之機,當然也是台灣的機會。馬總統於前年宣示《再生能源法案》,其內容除了減碳、綠色造林、太陽光電與LED等六大重點產業的發展,似乎看不到對市場的貢獻,到底這項政策可以帶來多少就業機會?台灣的再生能源經濟,可否仿效美國成為「出口」的可能性? 還是台灣的再生能源的生產,只能是像富士康的「血汗」代工廠,生產便宜太陽能電板,卻無法掌控其技術?
胡在北/企業人員
|
(回目錄) |
寰宇縱橫:東北亞僵局峰迴路轉 |
■王北固(社會評論者) 3週前中美戰略與經貿對話北京熱潮的同時,是南韓天安艦事件疑雲的急劇惡化,美國發動媒體攻勢,在國際上迫中國採取譴責北韓立場,並與南韓舉行聯合軍事演習。中國總理溫家寶急訪南韓、日本解套之後,拒絕美國國防部長訪華,並且抗議美與南韓韓軍事演習,中美軍事交流急陷入低潮;接著是6月9日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穆倫在華盛頓演講,再度迫北京對天安艦事件採取傾美立場,而北京軍方出現強烈批美的聲音。 這個僵局之中,是中日南韓濟州島會議後3天,鳩山閃電辭日本首相職,而執政的民主黨推出菅直人繼任。菅上台與美國總統歐巴馬熱線通話,被媒體形容為「草根性通話」,避用兩人皆有「左」背景的說詞;而新日相順應美國要求不立即訪華,使之前鳩山政府的親中疏美路線正式結束,有助美日緊張以及東北亞僵局的雙重緩和。 穆倫演講後兩天,菅直人發表上任後首次演講,強調在日美盟友基礎上加強對亞洲國家的關係,明指對中國的戰略互惠與對南韓的「未來」夥伴關係,並重申要對俄簽二戰後和平條約而結束領土之爭,最後輕鬆地以爭取婦女票源,來凸顯他原出身日本社會黨的左翼背景。 菅演講的用意相當高妙:先強調日美盟友基礎而同時兼顧對華戰略互惠,修正了之前鳩山的親華疏美,但距離原先自民黨的親美疏華仍十分遙遠;對南韓的「未來」關係,擺明了眼前並不深涉天安艦事件爭執;對俄立場是老生常談而日本已長談了幾10年;臨尾不忘提醒他左翼出身這一點,很可以玩味尋思一番。 鳩山下台時拖著小澤一郎同時辭民主黨幹事長,目的在避開金脈案輿論之靶的負擔,並促進黨內團結,這是媒體公開的解釋。媒體避談的,才是鳩山挪移乾坤手腕。 此前民主黨的「小、鳩」體制,以二人原出身自民黨重要菁英而言,仍是中間微偏右性質,這是自1993年小澤發動分裂自民黨以來一貫路線,而以在野勢力逐步聯合社會黨,形同以右「消化」左。而現在小澤退菅進,實際上是民主黨轉為中間微偏左了,未來若形成主流,自民黨就真的一去不返了。 美國扳倒「小、鳩」的「激戰」,實質所獲有限,卡在日本強大穩重的左翼力量隱形成長,則美國「依日」而圍朝鮮半島的戰略,把握也有限。
|
(回目錄) |
扣問求音集:解決社運困局的兩大實踐 |
■姚欣進(社運評論者) 10餘年來,隨著台灣經濟不振以及過去多年來積累的各種利益矛盾、錯誤政策(如教改、環保政策)的執行惡果,以及主流政黨與利益分配機制無能、無法妥善處理,都造成台灣社會各領域裡,各方利益當事人以及民眾持續自發性或有計畫地,進行不同程度、方式的多元議題抗爭。 然而多年過去了,自解嚴以來掌握國家機器的政黨輪替了兩次,不容諱言,台灣社運力量卻是依然微小、散沙一片,量的擴增、質的提升都未見起色。更嚴酷的事實是,歷經多年來社運抗爭,許多領域的抗爭力量不是早已面臨原地踏步、墨守成規的地步,就是處於青黃不接、隔代斷層的傳承危機之中。 筆者所熟悉的一些社運朋友,已從當年稚氣未脫的大學生,到耗了好幾年延畢於研究所或轉戰不同職場、卻仍未忘情於議題抗爭的30餘歲「老生」了。另一方面,近日卻不斷遇見新起一代年輕朋友,依然如當年一代真誠關切、熱情參與新的議題抗爭,只是特定議題或場景雖有變異(由當年的貢寮反核到今日的反蘇花高),但抗爭資源依然薄弱,方法依然如手工業式簡陋,迴響依然不足,抗爭成果與投入的人力成本依然不成比例。 然而,這些現實資源貧乏、運動力量的不足,絕非是命定式注定民間自發、自主力量就不能實質發展,甚至脫胎換骨。 關鍵在於兩方面。其一為有效地管理、掌控運動資源。即,將任何能掌握到的資源、條件發揮最大效益,甚至如槓桿原理般轉化為不成比例的效益;以及如何將目前隱而未顯的不利條件轉化為有利條件,借力使力、串連多元資源為最大綜效等等。 其二為,精確地掌握當前社會矛盾關鍵,並能前瞻性地提出長遠發展路線,與可欲、可行的理想願景。 前者乃為社運團體內部如何組織運作的挑戰,後者乃為整體社運方向發展的基本路線問題。兩者相依相成,缺一不可。也就是說,一方面在深刻而長遠運動路線的方向領導下來實踐發展,另一方面,社運團體自身不斷做好內部的知識管理(傳承運動經驗與教訓)、行政管理(將運動資源做最佳效益化的運作),與人力培訓(包括運動者對自身運動角色的自覺生涯規劃等)。 台灣社運力量唯有在這兩方面來努力耕耘,否則原本資源、條件就嚴重不足的現象,內部力量渙散、抗爭工作不扎實的多年瓶頸,就注定將繼續重演。 台灣社運界別無選擇,唯有及時開始實踐這兩方面任務。
|
(回目錄) |
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點選 討論區 |
(回目錄)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