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言論廣場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1997-12-10
發報頻率:每週出刊五日
訂閱人數:3,45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言論廣場報
立報─言論廣場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言論廣場
發報時間: 2010-06-16 05:00:00 / 報主:立報─言論廣場
[公益聯播]信義、南港區身心障礙者資源中心-徵求行政志工!!!!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06-16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06-16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為什麼總是黑白

台中市與屏東縣接連發生重大警紀事件,前者是警察跟黑道過從甚密,後者是警察殺人,事件發生後,輿論譁然。長年以來,類似事件其實層出不窮,但照例掀起一波政治口水戰,反映了台灣慣有的非黑即白的思維與論述模式。

首先,黑白之分,是以法律為界線,所謂「黑道」,從事的是「法外行為」,但法之為法,雖以全民為名而訂之,它體現的其實多半是統治者的權力與意識形態。舉例而言,在台灣這樣的資本主義社會,法律體系對資本家的保障,從獎勵投資到減免稅租,鉅細靡遺,但對於工農大眾的工作權、居住權等基本生存權利的保障卻永遠乏善可陳。簡言之,以公平公正為名的法律體制,是一套違反平等原則的遊戲規則,它代表的往往只是少數人的利益,卻以少數僭稱全體,成為全方位的規訓、懲戒及道德尺度,非黑即白之議即奠基於此。

然而,統治的意識形態容或有風行草偃、蔚為主流之勢,它畢竟仍是與常民社會疏離的一套抽象體系;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常民社會我自悠游。以台灣而言,攤販現象即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對照組。租不起店面、繳不起繁縟稅捐的常民們,用自己的方式做起小本生意,法政之網每每恩威並濟,欲將攤販社群圈入這個夜市或那個市集,但攤販數每每越圈越多,且是圈外的永遠比圈內多。他們或者賣小吃,兩條腿推四個輪子跑給警察追;或者賣小商品,裝在隨身手提箱,警察來了,他們閤起箱子便消失在人海中。

攤販文化這種豐饒而鮮活的圖象,表現出常民社會再具體不過的生存內容,相較於過度抽象且僅僅反映少數人利益的法政體制,這種於法不容的「地下經濟」是實實在在的,且早已盛行於常民社會,之所以盛行,是因為合乎供需原則,賣方需要,買方也需要。雖然不宜因此論斷它是帶著反體制的叛逆精神,但若以此視為常民社會對抽象法政體制的反動,並不為過。若以繪畫來比喻,它體現的恰恰是一種「漸層」的、多元並存的社會實相,而不是非黑即白的虛相。

其實,這種漸層現象也存在於「正規」的法律、政治、經濟體系中,只是他們能做不能說。一個廣為人知的例子即是選舉經費的問題──任何政黨或個人候選人,選舉時總有內外兩本賬。外賬是虛相,用來應付法律稽核;內賬是實相,裡頭多的是不可告人的秘密。至於政黨之間、政商之間、甚至所謂黑白之間究竟還有多少不能說的秘密,只有天知道。

所謂黑道,聽起來像是個地下社會,在「正規」的法政體系之外,它彷彿就是地下武力、政治、經濟、文化的綜合體,但究其實,所謂黑白之間其實是相互滲透、甚至水乳交融。警察到黑幫老大家是聚賭或圍事,警察殺人是收買線民或情感糾紛,這兩個案例無論真相為何,其實都不足為奇,就像某些銀行透過討債公司催討債務、某些政黨派系透過地方黑幫建立人頭黨員一樣,地下社會不僅是地上社會的鏡象,甚且是一體的。這就是常民社會的另一種實相,雖然,白總自我宣稱為白,但白指控的黑,往往也是白的自體基因一部分,只是他們昧於事實或不敢承認。

若說,統治與權力及其形成的法政與意識形態體系,在特定的社會條件下是一種無以免除的必要之惡,那麼,或許我們該問的是,它代表的究竟是誰的利益?是多數人還是少數人的利益?至於黑白之議,就讓它停留在畫布上供政客們永世憑弔吧!

(回目錄)




左右看:高學歷失業

左看:經濟並未復甦

主計處5月底公布了4月份的人力資源調查統計結果,其中大專大學以上學歷者佔了長期(一年以上)失業者的將近半數,諸如尼特族、草莓族、跳跳族、飛特族等標籤立刻見諸報端,指責這些人眼高手低,除了再次將失業的年輕大學畢業生污名化之外,也阻礙了人們對當前失業問題的理解。

在主計處的統計中,11萬4千名長期失業者裡頭有5萬人是大專以上學歷,但是整體大專以上學歷者的失業率為5.23%,並未比高中職學歷的5.82%高,顯示高學歷者失業情況並未較嚴重,只是失業期間較長。這符合一般各國的情況,因為高學歷者的工作型態以及其較高的家庭社經背景,本就較需要、也能夠花較長時間尋職。

與此相比,非勞動力增加的情況更值得關注。4月份非勞動力為801萬4千人,不僅較上月增加1萬5千人,比上年同月比較,更增加了5萬8千人。若考慮到這些增加的非勞動力許多都是求職無門最後退出勞動力市場,這些人的持續增加,顯示對一般勞工而言經濟復甦還未真正到來。同時,有工作者的薪資依舊成長乏力、社會新鮮人起薪不斷下降等等,反映出台灣整體產業結構未能提升,恐怕才是更應該重視的問題。

李亮/文字工作者

右看:道德控訴無濟於事

根據主計處日前(5/24)公布4月份人力資源調查統計結果,失業率為5.39%,已較上月下降0.28個百分點。然而,從失業者的學歷分析,卻發現失業達一年以上的11萬4千人之中,竟有5萬人是大專大學以上學歷者,接著,媒體便習慣性地將這些人貼上尼特族、草莓族、跳跳族、飛特族等等標籤,責怪他們不肯放下身段。此種談法流行已久,其實毫無道理。

高學歷本應代表較強的競爭力,即便這些大學以上學歷者是來自所謂的「後段班」大學,但再怎麼樣他們的能力總不至於比高中生更差。換句話說,他們失業並不是找不到工作,而確實是不願意「屈就」。但我們別忘了,在自由市場之中,人們本就有依據其自身的成本考量進行自由選擇的權利,而這些取得高學歷者,其家庭社經背景一般也較高,確實能夠負擔繼續尋職或等待的成本,他們不願「屈就」其實非常合情合理。

除非我們要破壞自由選擇的原則,人為地增加這些高學歷者的失業成本(比如特別課稅)來逼其屈就,否則,在這種誘因結構之下,高學歷者的失業期間較長,絕非進行道德控訴就能夠改變的。

王放/政治評論員

(回目錄)



衛報週評:人類必須儘早降低對原油的依賴

節譯■葉興台

對於全球原油即將用罄,我們應該擔心到何種程度?英國衛報的一篇評論指出,直到最近,各界對全球原油儲量還剩多少,看法仍相當不一致,有些人預估還可以用幾十年。事實上,這個問題不應是「原油何時會用光」,而是:需求何時超過生產?後者發生的速度可能比預期還快,這個問題對全球經濟將產生潛在危機,世界各國政府似乎仍置之不理。

傳統的原油生產方式產能有限,全球大部分額外的需求須透過非傳統的來源滿足,但非傳統來源的產能多寡仰賴對環境、社會和技術的有效管理,目前在美國墨西哥灣發生的漏油危機,正是這些界線遭到挑戰的明顯指標。

最嚴重的隱憂是陸上運輸問題,有很多方式可提供暖氣、電和燈光,但如果原油供應枯竭,陸上運輸所需的液體燃料就很難取得。國際能源總署(IEA)預估,未來20年全球對液體燃料的需求將持續增加,多數需求來自於中國和印度;IEA也預估,目前正在投產的油田所供應的原油將大幅減少。

有其他的來源可以填補這個缺口──包括從已經發現但尚未開挖的油田;從尚未發現的油田,以及從非傳統的來源,如加拿大的油砂(儘管提煉油砂的代價驚人,對氣候的破壞難以估算)等,也可能將天然氣轉變為液體燃料。但即便加上這些額外的油源,IEA警告,供需之間仍出現明顯短缺。

再者,有些人對全球原油儲量的預估似乎過度樂觀。牛津大學史密斯企業和環境研究所的分析顯示,若相信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的數據,IEA就高估了有待開發的油田儲量30%,使得短缺問題更嚴重。

重點在於,未來20年全球對液體燃料的需求確實超過需求很多,無論地底下還儲藏了多少原油。瞭解這點以後,我們要問:難道石油公司不能提高生產率或尋找其他選項?

殼牌石油最近在卡達興建一座廠房,打算把天然氣轉變為液體燃料,但所需經費高達近2百億美元,花費相當驚人。這類廠房只有設在天然氣產量豐沛的地方,才有機會收回所砸下的龐大經費。至於生物燃料,儘管今年下半年美國汽車使用生物燃料的比例可能達10%,全球使用生物燃料的比例仍微不足道。

因此,在全球逐漸脫離當前的經濟衰退之際,所有證據顯示,油價將會大幅上漲。牛津大學史密斯企業和環境研究所的分析預估,油價很快就會漲破100美元,2012年會漲到130美元,這將妨礙金融危機後的全球經濟復甦。

原則上,油價上漲對挪威和波斯灣等產油國是好消息,高油價可以提高這些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但全球多數國家都是石油進口國,當油價上漲,經濟就會受到衝擊。開發中國家特別容易受到傷害,因為這些國家的經濟高度仰賴製造業和批發業,因此對液體燃料仰賴甚深。以盧安達為例,該國GDP每年成長8%到9%,未來20年油價上漲,將使盧安達的GDP減少30%。

這個數字相當驚人。盧安達應竭盡所能讓經濟與原油脫鉤,但盧安達絕非特例。油價若上漲,全球大部分的原油進口國將面臨進一步衰退,如果這些國家無法找其他方式賣掉產品,未來的供應危機,讓仰賴原油進口的國家有更強烈的動機,拋棄對原油的高度仰賴惡習。

那麼接下來,我們該怎麼辦?目前並無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為了達成改變的目標,我們須使用一切可行方法,藉由降低空氣摩擦力、改良引擎和開發輕型交通工具,改善運輸體系的能源效率。研發替代燃料也很重要,從使用汽油改變為新一代的生物燃料、氫燃料電池和電動汽車。

我們還有另一個理由要降低對原油的依賴。在當前艱困的經濟環境中,我們必須停止把錢拿給握有大批原油的國家。今日,全球每年拿給波斯灣產油國的金額超過2兆美元,平均每天高達54.8億美元,這筆錢應能用來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回目錄)



討論區

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點選 討論區

(回目錄)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推薦訂閱
【南方】當總統毀憲亂政,這是我們能做的小事...(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南方電子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9-30@【立報─言論廣場】
轉寄『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06-16』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