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07-16─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07-16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07-16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台灣成為品牌大國的契機 |
經濟部長在參加工商建研會舉行的一場專題演講中,提出了「後ECFA時代」的兩則重要訊息:第一,台灣將成為品牌大國;第二,在中國進行初級加工、勞力密集、低附加價值的台商「回流」,未必會獲得優惠性的政策協助。 這兩則訊息未必與ECFA有太直接的關係,但它的政策寓意相當深遠。 關於第一點,這是台灣產業發展長期的痛。在國際分工的秩序下,台灣以製造(管理)見長,但卻在附加價值最高的研發與品牌行銷兩端受制於人。這是目前台灣作為代工王國的現況,也是身為國際打工仔的瓶頸。 如今,經濟部長預測台灣成為品牌大國時日不遠,顯然是個好消息,至少就產業升級的角度來看是如此。 為何「品牌王國」的機會來敲門?不諱言,中國市場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相對其他的競爭對手來說,台灣確實在中國市場擁有更大的熟悉度,這對品牌經營者而言無疑是個親近消費者的利基。 從世界工廠轉型成世界市場,擁有千千萬萬個新興消費者,當然也帶來了創新的可能。實際上,新興國家的崛起,改寫了許多源自西方的商業規則,使得「節儉式創新」(frugal innovation)成為新典範。中國市場是這種創新模式的實驗室之一,而台商確實擁有這種創新的潛能,理由是他們親近這個市場的消費者,有助於他們瞭解實際的消費需求與偏好。所謂的創新並不在實驗室,而是與消費者一起演化。 前述願景的前提,當然是中國內需消費的崛起。好消息是,中國前一波的加薪潮,以及人民幣匯率的「鬆綁」,為此創造了條件。壞消息是,勞工成本的上升、人民幣的升值,都會讓沿海的勞力密集產業無以為繼,包括台商。 中國對沿海經濟區採取騰籠換鳥的態度已經非常明確,若還要繼續留在中國,大概只能往內陸走;至於台灣,如果施顏祥部長所說的話沒錯,則該性質產業的回流幾乎是不可能,也不受歡迎。 簡言之,兩岸以不同方法,卻共同為產業升級創造了條件與契機。當然,揮別「血汗工廠」惡名之累,則是另一重大收穫。 |
(回目錄) |
左右看:豐年祭下的失學與失業 |
左看:隔代惡性循環 一年一度的豐年祭又來了,然而因部落日趨嚴重的失業與失學,使得豐年祭的祭儀轉變為令人感嘆的「失業季」、「失學季」。若以族群來分析父母失業的嚴重性,去年年底,全台原住民族的平均失業率高達7.93%,超過同期全台平均失業率;甚至,有更多原住民雖有工作、卻是處在打零工等不穩定就業的處境,故合理推論其失業率高達10%以上。 父母的失業,直接影響子女就學的機會,根據統計全台中低收入高中生休學細項因素中,其中高達22.3%的原因是「家庭經濟需其工作補貼」,又原住民學生佔全台高中失學者的多數,從97學年度原住民學生的粗在學率來看,可發現原住民的高中職在學率僅88.37%,比一般生少11%;大專在學率更不到一般生(84.30%)的一半,只約41%的原住民學齡人口讀大專。 所以上一代的失業,已經嚴重影響其下一代子女的升學比率,而這低就學率不僅造就其未來的失業,以及下下一代的階級複製、貧窮循環。 要根本解決就業問題:不應再如20年前般將原住民以廉價勞工的身分送入自由貿易港區、或者各種BOT的短期就業方案。而是應由政府針對部落最缺乏的社福、醫療、教育等需求,以直接僱用的方式,培訓並給予在地就業的機會,方能打破階級循環。潘興/公共化協會成員 右看:救經濟 要靠豐年祭 夏日到了,在烈焰下、熱情如火的東部各鄉鎮的豐年祭典也揭開序幕,包括台東市的馬卡巴嗨文化觀光季、知本卡地布部落小米收獲季、東魯凱族達魯瑪克收獲季,一路到8月份的太麻里鄉聯合豐年祭等,豐年祭的過程,已從過往儀式化、專屬部落的祭典,提昇為促進跨文化交流的契機。 然而文化不能脫離經濟,沒有經濟的文化活動,只是個外地人對花瓶中的原住民之綺想。尤其截至2009年底,原住民失業率已飆到7.93%,較前年同期4.62%還高出近3.31個百分點,若加上不穩定就業、打零工的多數原住民,合理推估失業率高達10%以上。 然而,面對這樣的困境政府卻束手無策,既不懂得將豐年祭與陸客觀光結合,亦將原本保障原住民就業的福利措施縮水,例如,自由貿易港區應進用原住民的比例已由5%降至1%,起初立意良善的原住民工作保障法也從極低的1%下修到0.66%。 我們呼籲,各縣市政府應比照北、高兩市編列預算,依照各年齡層的需求給予照顧:包括幼兒養育和青少年課業輔導、教育扶助制度,改善前述就業扶助、提供平價租屋和購屋辦法,建立原住民生活福利和老弱服務體系,才能積極有效改善原住民的生活,不再讓豐年祭成為原民返鄉吐苦水的「失業季」。吳恆祐/社會評論人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