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言論廣場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1997-12-10
發報頻率:每週出刊五日
訂閱人數:3,45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言論廣場報
立報─言論廣場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言論廣場
發報時間: 2010-07-20 05:00:00 / 報主:立報─言論廣場
[公益聯播]信義、南港區身心障礙者資源中心-徵求行政志工!!!!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07-20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07-20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新自由主義經濟典範的挫折

最近,美國參議院以60比39通過聯邦金融管制法案,完成立法手續。這個源自回應2008年金融海嘯的金融體制改革法案,從2009年6月歐巴馬政權提出方案,歷時一年以上,歷經正反兩方的激烈的遊說與角力,終於在15日完成立法,預計一週內總統歐巴馬即將簽署實施。金融海嘯引發了70年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作為引爆所在地的美國,顯然其金融體系有制度上的缺陷。為向美國與全球廣大的受害者有所交代,避免類似傷害發生,全世界都在注意美國政府如何回應。

歐巴馬極具雄心地回應世人的期待。金融海嘯暴露各種金融體制上的缺陷,諸如:大得不能倒(因此政府只好被迫花錢拯救經營不善的大企業,事實上是用納稅人的錢補大企業的虧損)、氾濫的衍生性金融商品、肥貓與不當的獎勵制度、金融機構的投機炒作等等方面,都設立管制辦法。歐巴馬顯然相當滿意,認為是他就任以來兩個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另一個是醫療體制的改革)。

通過這個法案,的確具有歷史里程碑的意義。首先,1930年代羅斯福新政(New Deal)進行金融管制改革之後,70年來美國政府的金融政策都是朝向放鬆管制(即所謂鬆綁,Deregulation)的方向推進。歐巴馬的新法案逆轉了這個方向,意義非凡。70年的發展,美國的金融體系早已經駛入自由放任的軌道,習慣於這個軌道的運作,並且從這樣的軌道獲得利益。不難想像,美國金融體系要從自由放任的軌道逆向行駛,其可能遭遇的阻力有多龐大。如果不是金融海嘯重創美國的經濟與國際聲望,無法想像這樣的改革法案可以被提出,被通過。

其次,法案管制的範圍與深度,都遠超過1930年代的改革。例如對衍生性金融商品的管制、規定大企業的社會責任、限制銀行炒作所佔資金比重等等措施,都是以前所沒有過的。

更重要的是,這個法案對抗了美國主流意識形態:新自由主義。新自由主義認為,經濟的成長靠資本家的投資;唯有放任資本的自由運作,才能達到資本運用的最大效率。因此,任何對資本運作的管制,都妨礙資本的有效運用。主流意見進一步將這種意識形態結合到冷戰思維,認為金融管制就是計劃經濟,就是社會主義。可見,這個法案觸及美國最深層的禁忌。可以說,這個法案的通過,表示從1980年代興起的新自由主義,受到了重大的挫折。美國主流意識形態將進入新凱因斯主義與新自由主義對抗的時期。一個典範的轉移或許正在進行中。

(回目錄)




左右看:傾聽土地的聲音

左看:為生存而戰鬥 以「一方有難,八方來援」為口號的凱道717守夜活動,展現了台灣社運新連結模式,將災民、原運、農民、樂生等近年來,因政府不當開發及過度傾向財團而導致的無家可歸及無以生計的人民,全都串連起來。

多起因土地徵收所引起的抗爭事件,讓人重新思考台灣農業政策及人與土地的關係。從資本主義發展的軌跡來看,這波新圈地運動,無疑是重蹈18世紀殖民主義的邏輯,差別僅在於,以往是掠奪海外殖民地,被視為低下殖民者的土地,今日則是掠奪國內,被視為產值不佳的農民的土地。是此,這是對內部不同階級的掠奪,是一種就地的內部殖民。

以往農村被視為提供勞動力及食物的地區,但今天,農村除了提供廉價勞動力的生產後備軍外,更需負責提供廉價土地供資本家使用。簡言之,當農業轉型為工業時,農村的破敗釋放出大量勞動力進入工廠供資本家使用。今天,有更多更廉價的外勞、建教生、派遣工等非典勞動者供資本家賤價使用且可隨手丟棄。勞動成本降低後,資本家近一步要求廉價土地,農地因此成了新目標。

這波農民抗議,不能僅視作土地規劃和賠償的問題,更是生存權與民主的鬥爭。

馬禮善/文化工作者

右看:農再條例兼具多項益處 日前通過的《農村再生條例》,使得農地有了更彈性及更有效率的開發和使用。這無疑對農村結構的更新及政府的農業、觀光產業政策都是一大利多。

多年來政府為了提高農民收入並使農村能夠兼具更多功能,致力於農村再生,除了將生產方式導向精緻農業外,更希望透過觀光的方式,一方面增加農業收入,另方面也讓更多人體會農人的辛勞,而更加珍惜我們現有的資源。這樣的政策,實則兼具觀光、經濟、生態及教育等多項功能。使農村從以往的推力,轉換為現今的吸力,除了吸引更多年輕人重新回到家鄉,更吸引有理想,想要實踐環保及人文精神的文化人,重新回歸土地,謙卑的面對自然。

此外,由於引進觀光和企業的設廠,除了增加當地的就業機會外,更使得農村具有多樣面貌。並藉由企業的進駐和投資,提昇農業科技,使得農業與科技相輔相成。這種由政府輔導,農民主導的農村再生,將根據每個地方不同的歷史及自然條件,使每個農村發展出不同的特色,豐富台灣整體文化的多樣性,而達到農民、農村和農業的同步振興,並同時提昇國家競爭力,讓農業可以繼續為台灣經濟發展挹注一股力量。

羅克齊/國小教師

(回目錄)



扣問求音集:教育評鑑與教育自主化

■姚欣進

近日,筆者應邀參加一個以中小學教師為主的討論會,有幸聆聽一堂關於「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討論,感觸良多。

專題由一位參與教育部這項專業評鑑政策的教授主講,資料豐富、講解生動、娓娓道來,實有相當吸引力。但筆者感到意外的是,在後續回應中,所有踴躍發言的老師們,沒有一個例外,紛紛以個人實際經驗、多年來的心得等據理反駁,對這項政策運作表達出強烈質疑。本文不擬討論這項政策規劃與執行上的好壞,而是從教師們對此政策反彈,所反映的教育自主問題,來稍作分析。

這項重大政策爭議的根本關鍵,恐不在於政策本身好壞,而在於政策形成與執行過程中的權力運作方式。

首先,這項政策的提出與規劃,是由掌握國家教育政策的最高行政機關──教育部,與這政策的最主要對象──教師們,一起擬議而且由教師們來主導規劃的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在執行層面上,雖說這評鑑運作是由所謂評鑑委員會來主責,委員會成員包括了教育行政者(校長)、教師等,但客觀操作上,教育行政者有著相當大主導力量介入評鑑過程,如果不幸碰上一位較有官僚習氣的校長,就會在諸多的細微執行動作中引發諸多不當的權力壓制。

其三,學校中的教學內容極為繁複,包括課程規劃、教材選擇、教學表達、教具應用、師生互動與管理(尤其對國中以下學生)等等,既有人際關係的拿捏掌握也有客觀事務的規劃與運作。換言之,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不僅牽涉到客觀表現的評量,其實更是工作內容之質的表現。因此,若要對教學者提出完整的評鑑,其評鑑內容與方式遠比對一般企業公司的銷售、生產業務的簡單量化手段(如KPI,關鍵表現指標的評量)要複雜、困難得多。

任何工作都有其客觀過程與成果,因此任何工作當然都需要客觀的檢討與改進,教育工作當然也不例外。然而,正因教學工作是一個從人本出發、師生人際互動為根本的工作,所以若要將許多質性的工作表現轉為量化來評估,就必須由被評鑑者自己來自主規劃、討論以得到完全的共識。否則,這量化評估的運作,就只不過是由今日掌握考核權力(也直接牽連到聘僱權)的教育行政者(由校長到教育部長的教育行政體系)來主導。

如此一來,本來是有客觀功能的教育評鑑,即使有再好的良法美意,一旦不是由當事人教育者本身自己來主責、規劃與執行,那就不過是由上級來管控下級的手段了。這又怎會不引起教師們的反彈呢?

(社會評論者)

(回目錄)
寰宇縱橫:全球經貿結構與第三世界

■王北固

加拿大多倫多G20峰會之後3週餘,美歐對人民幣升值的壓力聲音忽然近乎消失,原因是西方經貿危機的真相遠超過報導,他們仰仗於中國之處,多於可以「反擊」之力──巨額美歐國債之外,最近中國買希臘債券之後,又再買西班牙債券,甚至買日本債券。而西方經貿評論界轉弱的聲音,竟然回頭說「第三次衰退的可能」。

3年來以西方金融危機為主的全球經貿衰退,各種討論意見之中,前兩年提出最多的,是以1929年美國股市崩盤引發全球經濟恐慌來比較;這個看法最近一年不提了,而代之以全面仰賴中國:或者乞求,或者聲言逼迫,或者客觀分析非靠中國不可,或者聲東擊西最後是要賣國債給中國……。而仰賴中國的說法,又有意無意想要與中國經貿金融結盟,把第三世界「隔開」,或者仍想把第三世界置於西方的剝削之下,可鄙復可笑。

其實1929年的「世界」經濟大恐慌的說法很有問題,當今第三世界百餘國之中的3分之2,在那時都還是殖民地,「世界」的說法是抹殺第三世界的。中國當時雖然主權獨立,但經貿金融上仍有如殖民地。二戰後的凱因斯理論、充分就業理論、羅斯陶的大量消費理論,不但與「半個世界」的共產國家無關,也與第三世界無關;西方這一套「自說自話」的唯一現實基礎,是保持對第三世界的剝削、與把西方內部經貿矛盾轉嫁出去──當時第三世界主要的生存方式是在代理戰爭(或反帝戰爭)中載浮載沈。

1991年底蘇聯崩潰,之後俄羅斯蹣跚進入西方市場經濟,後冷戰最初10年西方仍在政治經貿軍事三方面對付莫斯科,並陶醉在美國一極霸權式的「全球化」之中;卻忽略了中國改革開放、迂迴蓄積強大經貿力量而進軍世貿組織WTO,10年之後達到今天扭轉世界的能力。

最近3年的全球經貿與金融危機,最大的關鍵真相,是西方仍在「自說自話」但國內矛盾已難再任意轉嫁出去,對第三世界、尤其是中國的剝削也日漸退卻──這其實才是真正是金融化。所以西方只能陷入舉債、再舉債的無底洞陷阱;大半個世紀的轉嫁與剝削漸停頓時,它的反方向效應是相當可怕的。

根本的問題是全球經貿結構,最近3年西方真正失去的是對它的操控,這意味著將失去一切優勢。

(社會評論者)

(回目錄)



討論區

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點選 討論區

(回目錄)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推薦訂閱
【南方】當總統毀憲亂政,這是我們能做的小事...(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南方電子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9-30@【立報─言論廣場】
轉寄『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07-20』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