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言論廣場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1997-12-10
發報頻率:每週出刊五日
訂閱人數:3,45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言論廣場報
立報─言論廣場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言論廣場
發報時間: 2010-08-06 05:00:00 / 報主:立報─言論廣場
[公益聯播]捐款芳名錄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08-06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08-06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科技成癮症候群

總統夫人周美青近日在《親子天下》雜誌部落格裡,引述紐約時報的文章,對於現代親子關係的疏離深有同感,提醒父母切忌忙於講手機、查簡訊,而對近在咫尺的小孩置若罔聞。

無獨有偶,另一個跨國調查甫披露,新加坡高達3成的年輕人自認沒有手機,「將活不下去」。這種重度依賴手機的現象,表現在平均每人通訊錄高達108人。

顯然,不分東西、老少,現代人都有或多或少、或輕或重的「科技成癮症候群」。

確實如周美青所言,以手機為介面代表的科技使用,犧牲了原本是應該面對面,甚至有肌膚之親的親子關係。科技成癮症候群作為一種社會負債,意味了進入工作世界的成人都是處在不自由狀態,老闆、同事不但侵入了每個人的家庭,甚至還取代了家庭。

因此,科技成癮症候群對多數成人來說,不啻讓家庭「虛擬化」,而此現象又對應了工作時間的幾乎無限延伸,即職場的責任制。這是職場與家庭的競爭,更可說是我們晚期社會的最大一場戰役,而且勝負已分。

相較於成人世界對職場責任失去了抵抗能力,青少年則訴諸科技找尋出路。原生家庭的虛擬化,使得青少年利用手機槓桿開發出屬於他們自己的社群,甚至「家庭」,對他們來說,親密的情感支持既然此地沒有,那就自己找。

換言之,原生家庭的推力與手機友朋社群的拉力相互作用,共同促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科技成癮症候群,這是跨越世代,卻基於不同理由的依賴基礎。

總統夫人周美青說得對,我們確實應該「回歸基本面」。手機的使用愈來愈頻繁,照理是讓人與人的溝通愈來愈便利,但如今似乎變成了「疲於溝通」,儼然像個無底洞。

但我們也可以確定,若想回歸基本面的家庭親子關係,便不只是教育父母而已,老闆也需要再教育,例如員工家庭生活的完整性也是「企業社會責任」的一部分。

(回目錄)




左右看:農民運動有沒有未來

左看:農運的破與立 繼吳敦義院長以具附帶條件的暫緩中科二林園區之後,各地的農地爭議似乎降溫許多。

然而,此時有評論人士卻開始質疑農民反對的並非「開發」本身,而是「分配不均」的問題,若能調高徵收費用,則多數農民必立即結束抗爭。故若政府能「利潤歸企業,福祉歸全民」,則社會亦較能接受此一開發案。

的確,當過去政府提出「領休耕補助比耕種更賺、但皆難以維生」的農業「政策」時,就註定台灣放棄農業的未來。所以假若政府拿出「提高部分農民的補貼金額」等分化手段時,定會一定程度衝擊當前的抗爭,甚至令農運瀕臨瓦解。

然而,危機可能是轉機,關鍵在於破解「利潤歸企業,福祉歸全民」的雙贏迷思。簡單來說,雙贏的前提是企業賺錢後,由政府能藉「徵稅」才能創造福祉。然而,無論是全台一連串的科學園區徵地、或者產創條例的減稅措施,均證明財團只要利潤卻不盡義務,更重要的是,這點卻能引發全民共鳴。

所以,若能將運動訴求,從「同情農民、糧食自給」等專屬單一農運議題的訴求,進一步提高到因分配不均而對全台人民影響的「破」,並且將運動主力放在提出農地保存,對台灣發展綠色經濟的「立」,應能爭取全民認同、壯大力量。

潘興/公共化協會成員

右看:農民運動的盲點 苗栗大埔、彰化二林等農民與開發財團的爭議,其根本性矛盾為何?從其觀點,我們又能進一步推論,這樣的矛盾,協助農民抗爭的農民、環保團體是否已看見、理解?又提出何種因應之道?

事實上,如商業週刊公孫策先生等商業性評論,均一針見血的點出關鍵:大埔等農業爭議均分成三部曲,第一部是去年的失業高峰,政府推出各種救失業方案,而在當時無一農民會反抗。然而,因政府徵地速度緩慢;故衍生出第二部曲,即農民因看不慣財團的利潤分配不均,不願意失去賴以維生的土地,所以憤而抵抗。而農民質疑的並非「開發」本身,而是在此開發過程中,農民自身能否多分配到一點,所以哪怕未來政府同意「農民得買回土地」,大概皆無太多農民會這麼做。

最終部曲,也是大埔爭議能否落幕的關鍵,並非土地能否買回,而是政府能否「利潤歸企業,而讓福祉歸全民共享」。若前述答案是否定的,則抗爭必將繼續。

誠哉其言,當環保團體悶著頭抗爭時,是否認清對多數農民來說,問題的根本性矛盾是「分配不均」;除了財團與農民分配不均之外,被公有地徵收而成園區的農民,與其旁得以變更為住商建地的農民,其利益亦有不均。瞭解利之所趨,方能對症下藥。

吳恆祐/社會評論人

(回目錄)



蘭谿村聲:複製牛的仔牛是什麼?

■倪世傑

電影《人工進化》(Splice)近日在台上映,這一部電影,嗯,相較於同樣在闡釋基因改造物種對人類社會破壞性的珠羅紀公園來說,概念不能說是推陳出新,但同樣在訴說一件事:基因改造對人類的未來與其說是希望,不如說是一場災難。

無獨有偶的,日前在英國也出了件事。英國一頭複製牛生產的仔牛於上週被宰殺,就在銷售到市面的前一刻被英國食品標準局(Food Standards Agency)攔截下來,但是歐盟執委會卻聲稱,英國食品標準局的作法與歐盟相關規範不合,因為複製牛的胎兒並不在基因複製改造物品的行列。言下之意,複製牛生產的牛隻,其牛肉與奶製品是可以在市面上流通販賣的,而且在食品標示上無須特別指明。而早在2008年,美國就已經開始在輸出複製牛相關衍生產品,這些牛肉也出口到了英國。

陶莉羊(Dolly)的「製造者」布斐爾德博士(Grahame Bulfield)認為複製生物的第二代是在天然的環境下成長,人民所食用的物品並非直接來自於複製生物,因此實在毋須大驚小怪。但任職於英國土壤協會(The Soil Association)政策部的哈克麗吉(Emma Hockridge)認為,英國政府現在的方向是正確的,應該將這一類的食品在成分中特別標明其所含有的複製成分。

令人悲觀的是,即便英國政府的政策可能導向明確標示,但是同樣屬於美牛以及歐盟奶製品輸入的台灣,相信不少民眾也因此從美國牛肉以及美歐進口的相關奶製品中,攝取過複製牛相關衍生食品。而在當時,歐盟認為可能需要在包裝上特別標明,但現在看來是棄守了,台灣政府是否要採取英國食品標準局的作法,還是放任自流,就看對民眾食品安全衛生的重視程度。

不過,從半年前美牛事件政府的開放態度來看,我們的確不存在任何樂觀的理由。

(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

(回目錄)
另眼相看:漫談基測與考生壓力

■洪致翔

近來媒體報導與許多涉及基測和教改的討論中,經常可以發現這樣的觀點:由於基測命題方向屬於中間偏易,因此鑑別度較低、考生平均分數偏高,所以若不能拿到接近滿分的成績,很難考取第一志願,造成許多考生必須在考試內容之外承受更大的心理壓力、尤其是高學習成就的學生甚至必須為了追求高分而犧牲課外閱讀與正常休閒。而通常此觀點所衍生出來的相應主張,就是「提高基測命題鑑別度」。這套觀點與具體主張雖然是從替考生著想的角度出發,但其直觀的具體主張卻未必能命中考生壓力的真正來源。

以「中間偏易」為原則設計的考題,雖然確實會為考生帶來「不容失誤」的壓力,但並不代表調整試題難易度、提高「鑑別度」後,就可以消除考生的應考壓力。因為真正的應考壓力並非來自於考題難度。在同樣的應考心態/目的(即考取明星學校)下,所謂高學習成就的學生仍然必須反覆為考試備戰、保持熟練,以免「鑑別」結果不符期待;對中低學習成就者而言,在考場上與人一爭高下的壓力也不會因此而解除。換言之,所謂的「提高試題鑑別度」真正發揮的作用只不過是在同樣的基礎上,以不同的形式與說詞製造考生的壓力,並不能為考生建立平常心、挽救生活品質。

無獨有偶,在針對基測制度的相關討論中,支持基測改為一次考試者與反對者同樣都以「減輕考生壓力」作為出發點,卻也都異曲同工地錯過了更重要的癥結點。對考生而言,考試次數增或減並不會帶來應考壓力的減輕。因為「只有一次考試」或「面對兩場考試」的壓力實在難分軒輊,同時,在乎升學結果的家長或教師也多半不會因考試次數的增減而減輕對學生施加的壓力。更何況,無論是否「一試定終身」,終究沒有跳脫出「以試定終身」的思維。更進一步來說,凡是以某種測驗的量化結果作為單一標準來「鑑別」人的等第品位,並企圖以鑑別結果直接決定受測者的人生發展,或藉鑑別結果排除受測者人生發展的某些可能性,則不僅受測者無可避免要承受測驗內容以外的壓力,周遭的師長親友隨之一同陷入焦慮亦不足為怪。

因此,與其將目光焦點繼續放在試題鑑別度、考試次數等問題上,家長或教師若能嘗試提供更多升學以外的人生選項,或至少敦促相關部門以公平的方式提供更多與考試無關的升學途徑,學生們的壓力或許能獲得更根本的解放。

(文教工作者)

(回目錄)



討論區

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點選 討論區

(回目錄)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推薦訂閱
第 八十九 期 2013.09.06 2013 年 CC 全球會速記@【創用CC電子報】
【南方】當總統毀憲亂政,這是我們能做的小事...(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南方電子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08-06』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