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言論廣場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1997-12-10
發報頻率:每週出刊五日
訂閱人數:3,45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言論廣場報
立報─言論廣場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言論廣場
發報時間: 2010-08-13 05:00:00 / 報主:立報─言論廣場
[公益聯播]節慶活動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08-13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08-13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兩岸關係莫淪為大內政爭

陸委會主委賴幸媛日前赴美智庫與僑界演說,席間提及「大陸應改變對台動武的政策與法律障礙」,引發一系列的漣漪效應。

中國雖無官方回應,但已有學者表達疑慮,甚至抨擊。無獨有偶,藍營也有人認為此說將增兩岸和平協議增加難度。由於賴幸媛本人在赴美行程的最後一天以班機故障為由,取消洛杉磯演講,更引發諸多遐想,甚至被引申是北京、台灣藍營高層施壓滅火所致。

然而,就算這番言論真引起兩岸高層不快,但這個過程反而讓人對兩岸關係的發展埋下隱憂。賴幸媛此言,坦白講,卑之無甚高論,就是主流的台灣民意,畢竟「被飛彈瞄準的和平」根本不是台灣與中國的對等交往之道。

北京聽在耳裡,不快可以理解,但總是開啟了溝通之窗;但台灣,特別是藍營要人與若干媒體若也跟著起鬨,就令人費解。國內如果有人也跟著北京的調性表態,豈不正好印證國民黨「向中南海朝貢示好」、「兩岸關係不顧主權與尊嚴」等常見的政治抨擊與刻板印象?

無怪乎,民間會認為,馬政府開啟兩岸交流固然好,但若要對其「完全信任」,還是會「毛毛的」。有時從媒體不斷看到藍營高層要人與中國官方杯觥交錯,民間總會感覺這種「跳三貼」的親密和民意存有些許落差。

退而論之,也有人揣測這是藍營藉機內部權鬥,因為賴幸媛不屬藍營,無法交心。但話說回來,馬英九接下來又能怎麼選擇呢?把陸委會的主導權重新交給傳統的藍營「公媽派」,那等於政治自殺,民眾對兩岸關係的疑慮只會竄升,甚至失控。找更綠的人來接,主權、尊嚴、安全等問題的防守能力或許能滿足台灣民意,但問題是,以台灣現今的政治氛圍,馬英九還能從綠營找誰來接陸委會?又有誰敢接?如果藍營連賴幸媛都視為眼中釘,那麼找純綠人士來當兩岸關係守門人,難道阻力會更低?

兩岸關係不能倒退,但也不能毫無前提的「謀和」。歷次關於統獨的民意調查,「主張維持現狀」一直是多數,這就證明了台灣的主流民意所希望的兩岸關係是穩定、和平,但也能夠對等交往、相互尊重。台灣的朝廷大內政爭應該早早落幕,否則落得與北京唱和污名,只會讓國民黨的崩盤加速而已。

(回目錄)




左右看:22K與青年競爭力

左看:真正的專業競爭力何在 8月10日各大平面媒體的標題:「年輕寧領22K不吃苦,傳統產業大缺工」,毫不保留的彰顯長久爭論的草莓族素質的問題,而這次還加上另外一位共犯:22K。固然22K方案,僅短視的著眼於壓力失業率,但是若重新檢視台灣產業結構與高等教育養成過程,就可發現早存在根本的矛盾。

首先,當傳產業者抱怨草莓族的同時,不得不嚴峻的質疑,在台灣產業鏈裡,這些仰賴電子大廠或勞力密集的傳產工業必須面對明顯的產業階層化,如民生必需品產業也僅能壓低利潤去面對中國更低的勞力成本。縱使短期可以提供尚未合理的待遇,但勞動待遇的穩定與未來發展潛力都遠低於高高在上的尖端產業。在此現實下,僅僅以個人競爭力或多元實力,來吸引高等教育人才,似乎選擇忘記每一個畢業青年承擔多少的社會成本,更遑論放棄其專業領域的機會成本有多麼龐大。

若以整體社會需求來看,高等教育不應著眼於企業的利益,而是應該從社會的基本需求來規劃人力資源的培養。精確的培訓適質適量的人才,諸如社工、文資管理等等,能建立專業分工與滿足社會多元需求。而這都絕非回歸現有市場機制可以提供的,而因真正著眼於教育公共化的推展與建立。

林子暉/公共化協會成員

右看:讓年輕人回歸市場吧! 8月10日中國時報與聯合報等媒體社會版不約而同報導「年輕人寧領22K不吃苦,傳產大缺工」。失業率仍處5.16%的高檔,傳產求職者卻比同期下降3成,這不僅暴露出22K政策缺陷,也凸顯台灣青年勞動力市場的種種問題。22K短期就業方案自去年實施之後固然壓低高漲的失業率,長期而言卻應該回歸正常的勞動力市場機制。現行政策則反之,一再延長短期僱用,會形成錯誤的社會價值。

失業對策不應只限於由公部門僱用過剩的非專業勞動力,應從台灣現有產業的正常發展出發,透過充分的市場競爭機制來提高勞動力素質。台灣電子業之所以效益與彈性都領先世界,即得益於完整的產業鏈結合與人力資源應用的活化。因此台灣豐沛的高等教育人才,應該充分投入各項環節,絕非限於特定專業僵化,反而應從政策與教育層面鼓勵青年,從基層做起累積多元實力,提高個人競爭力。

這不僅利於個人,多元的人才優勢可養成獨立作業的產業菁英與勞動力,可不同於歐美大企業的缺乏靈活性,在中國甚至其他開發中國家市場發揮細胞戰的優勢。總歸而言,在政府戰戰兢兢面對失業率的同時,應該放眼更遠的台灣經濟發展,才能真正不斷累積台灣產業優勢。

林泰佐/社會評論者

(回目錄)



蘭谿村聲:兩岸政策 北京宜戒急用忍

■倪世傑

兩岸關係在近日出現些微的變動。在台灣島內,高雄縣長楊秋興於9日宣布退出民進黨,未來將以獨立參選人的身份投入大高雄市長選舉,強調在肯定台灣主權的前提下務實性地面對中國,認定兩岸不再是敵對關係,同時在禁止中國農產品與勞工來台的前提下支持ECFA。從楊秋興的動向、之前從蘇治芬與陳菊等民進黨籍縣市長絡繹不絕到中國招商引資,以及反ECFA遊行稀稀落落的群眾,總和起來觀察,連台灣中南部部分農漁民都開始對大陸市場抱有希望,在不擋人財路的前提下,民進黨在政黨輪替後反而是「拿香跟著拜」,在人民幣前暫時選擇性遺忘了過去政治的宣示。

當ECFA成為島內的領導權論述的同時,另一個過去台灣政治發展中的領導權論述:做為一個政治實體的台灣以及住民自決論,讓對岸學者與媒體大為光火。這可從其對陸委會主委賴幸媛在華府主張中國應「放棄對台用武的思維及法律」(按:《反分裂國家法》),以及「中華民國是一個高度民主的主權國家」的抨擊,可見一斑。做為因應7月30日中國國防部發言人耿雁生在一中前提下後撤導彈和調整軍事部署的回擊策略,台灣方面是繼續將撤飛彈當作政治談判的前提,中國則是將撤飛彈當作政治談判的議題,且必須在一中的架構之下。而這通通是屬於政治性談判的內容,除非現在台北與北京都同意已經進入「先經後政」的「後政」階段,否則現階段的交鋒都是不值一哂的嘴砲。

不過值得重視的是,兩岸對自身與彼此定位的重大矛盾仍難以化解。北京方面仍是將台灣視為一不可分割之國土,瀰漫著濃厚卻無法說清楚講明白的國族主義;而台灣在這20年內隨著政治民主化的推動,不管是否出於主動還被動,島內每一個人都涉入到此一翻天蓋地的國家建立與民主化過程當中,更不消說1996年的台海導彈測試以及2000年3月朱鎔基毫不留情的談話,仍讓台灣民眾「難以忘懷」。

人民幣攻勢起碼達成了兩岸和諧的現況,並促成讓民進黨的反中牌逐步失靈的成效,但如果認為透過人民幣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拿出一中前提當大帽子,蓋住台灣民間社會對北京仍存有疑懼的靈魂,則不僅操之過急,更反映了北京上上下下缺乏「知台派」的困境。閩南語有句俗諺叫「呷緊弄破碗」,今天兩岸能有這番和諧景況,北京實在應該偷笑了。

(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

(回目錄)
另眼相看:「不知其所以然」的反效果

■洪致翔

每當談到學校教育或就學的目的,我們總非常容易聽到「教育/學習是為未來作準備」這類說法。在某種程度上,這種說法有其合理的一面,因為任何當下的學習,的確都可能在漫長的未來中對我們產生各種影響。但若將「為未來作準備」解讀為教育或學習的最高目的,甚至唯一目的,將會產生許多值得商榷之處,甚至與「終身學習」的概念扞格不入。

如果學校教育的最大目的是為「未來」鋪路,很容易因此產生「在受教育時必須盡可能學會關於未來的一切」或類似的觀點。然而,這樣的觀點在現實上幾乎不可能實現。因為教材所能納入的內容與個別教師的知識範圍終究有限,但學生個人未來的生涯發展或總體社會環境的變化卻有無限多種可能,教材與教師無法完全包覆。

同時,這種觀點也很容易促使師生家長殊途同歸地將學校視為培養皿,從而將所謂「最核心的知識」壓縮打包,以直接或變相的填鴨手段,將學習者無法理解其意義的內容灌輸給學生,甚至以「現在不懂沒關係,只要盡力背起來,以後就會知道它的可貴」之類的說詞,來為「只需知其然,不必知其所以然」的學習方式作解釋、抹除自己的質疑。

長銷書《心靈雞湯》中,曾有一位教學工作者用這樣一則故事,來回應學生對課程內容必要性的質疑:某夜,天神向一群游牧民族族人現身,並下旨要求他們「盡力收集鵝卵石。把它們放在鞍袋裡。再旅行一天,明晚你們會感到快樂,同時也會感到悲傷」。雖然牧人們認為收集鵝卵石毫無意義而抱怨著,但對神的信仰仍促使他們或多或少地各自撿拾了一些鵝卵石。隔天夜晚,他們發現袋中的每顆鵝卵石都變成了鑽石。他們因得到鑽石而高興,卻也因沒有收集更多鵝卵石而愧悔。

這則故事正是「學生只需知其然,不必知其所以然」思維的典型範例。它看似提供了一個很容易被接受的答案,實際上卻繞開了問題的核心;同時以師生之間的信任作為學習動力的賭注——亦即一旦出現變數,學習動機將迅速崩解、從此視學習為苦差事。甚至在畢業脫離學生身分後,從此對「學習」避之唯恐不及,個人的智識成長與發展也就幾乎到此終結。

興趣對於學習動力與學習成果的正面影響,早已被普遍印證。然而,要求學生在「不知其所以然」的情況下學習,能夠為學生維持多少學習動力?又,如果身為教師者已經能「知其所以然」,又何必選擇再將這樣的思維與教學方式複製給下一個世代的學生?

(文教工作者)

(回目錄)



討論區

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點選 討論區

(回目錄)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推薦訂閱
【南方】當總統毀憲亂政,這是我們能做的小事...(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南方電子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9-30@【立報─言論廣場】
轉寄『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08-13』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