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09-02─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09-02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09-02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當中國超越日本 |
今年第二季各國生產總值統計,中國已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強權,僅次於美國。而且由於中、日的經濟成長率差距甚大,中國是10.3%,日本才0.1%,未來幾年差距勢必擴大。這樣的數據在中、美、日三國都成為輿論焦點。 中國固然視之為「大國崛起」,但是,一般人民生活未見明顯改善,遂有「國富民窮」之譏。日本則自覺大勢已去,只能爭相預測巨龍翻身將對亞洲造成什麼影響,或者,猜測中國的發展勢頭將到達什麼地步。野村證券甚至大膽預估,中國的生產總值將在2020年之後超越美國。美國則是五味雜陳,對於中國大步追趕普遍不安,深恐失去世界龍頭寶座。8月28日,保守派大員齊聚華盛頓,號召數十萬民眾要「重塑美國」、「重塑榮耀」,隊伍綿延近兩公里。這樣的大聚會,彰顯美國在中國崛起的陰影下喪失榮耀感的焦慮。的確,根據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福格爾(Robert Fogel)的說法,到2050年,中國經濟將佔全球生產總值40%,而美國將縮減至14%。 自1979年鄧小平提出「四個現代化」以來,30年間,中國從一個動盪貧困的國度躍升為舉世焦點,正在舉辦世界博覽會的上海,似乎已註定如同19世紀的倫敦和20世紀的紐約一樣,即將成為21世紀的世界首都。中國的發展模式有什麼奧秘?與日、美或歐洲發達國家的路徑有何不同?這已是當今最熱門的話題。 答案當然不能以所謂「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為滿足,但是,最顯而易見的差別是:日本的經濟奇蹟,基本上是二戰之後在美國指定的軌跡下完成,而且,從來不曾質疑過美國的霸權地位。美國的富庶,則是建構在軍工和金融兩大產業上,卻由於借貸上癮和軍事力量過度擴張,即使還有野心,也已力不從心。 相較之下,中國的發展既不同於日本,也與美國大相逕庭。中國雖然也相當依賴美國的市場和技術,但是和美國之間始終保持競合關係,對於美國的霸權長期保持在質疑乃至挑釁的狀態。中國的國民儲蓄率冠於全球,外匯存底高達2.4兆美元;國防年度預算雖然超過1千5百億美元,對外卻是始終擺出和平發展、不稱霸的姿態。亦即,總體來看,中國的發展似乎有一種「超穩定」的架勢,譬如其總體經濟規畫,面對全球金融海嘯,竟能以史無前例的內部投資安然度過;貨幣在穩定的控制下因勢微調;幾次工潮爆發之後,最低工資在幾個月之間調漲20%;最受詬病的醫療和退休保險制度已在建構之中。這樣獨特的發展模式,我們在與中國簽訂ECFA的同時,似乎也不該忽略它對台灣「經濟奇蹟」的挑戰。 |
(回目錄) |
左右看:教改為何一事無成 |
左看:須以社會改造為基礎 剛結束的全國教育會議之所以會一事無成,原因其實很簡單:如果教改的真正目的在於提供一個能培育學子獨立學習、自由發展的教育環境,那我們整體社會就必須先具備一些基本公民社會的要素。 例如,要做到教育行政威權的退位、教師自主權的擴增、學生與老師互動關係的合理化、民主化等,這些教改的目標,有哪一項不需要外在的社會大環境,已有相當成熟的公民文化、公民政治,而且也是一個尊重多元、容忍異己、且能公義運作的社會呢?台灣教育學者最津津樂道的「芬蘭教育」之芬蘭社會,何嘗不是一個相當成熟的公民社會,否則何克臻此? 台灣社會目前卻正處於瞻前顧後、進退失據的局面中。一方面,我們邁出了過去威權統治時代,有了一些粗糙的公民政治的願景;但另一方面,我們卻還未真正落實或習慣於公民文化的生活方式,例如,真正的尊重個人價值、珍惜異己的多元價值,自主公民政治等等。反映在教改上,我們充其量之就只能是半調了,既嚮往教改的理念,又不敢大刀闊斧地大幅改革種種弊病,從政治到社會、從社會到教育。 一句話,沒有全盤的社會與政治改造,就不會有真正的教改!許若仁/社會評論者 右看:文化與現實的阻礙 剛剛結束的全國教育會議,對於許多關切教育改革的人士來說,恐怕是非常失望。一些爭議許久的問題,例如實施12年國教,在經過大陣仗的冗長開會討論後,仍然無解,猶待來日再研議。 然而,這些教改爭議其實是置身於深遠的文化背景與現實利益中,而教育體制不過是這文化與現實利益脈絡中的一個環節。若不能針對這根本性的文化價值與現實利益有所突破,而片面地求諸於教育體制的改革,就必然會滯礙難行了。 簡單的說,綜觀十餘年來教改的基本目標,不外乎是掃除升學壓力、考試主義、強調多元化學習與評量等等。換言之,教改最主要的目標就是超越升學主義、文憑主義,以及由其衍生而來的沈重課業壓力、激烈無比的考試競爭等等。 然而,誠如近日一些學者指出,升學主義絕非是單純的社會現象,而是我們華人對於學問、學歷格外尊重的基本文化價值觀。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不僅是根深蒂固地價值取向,也深刻反映了現實利益。一般中下階層民眾想要在政治或經濟上翻身,學歷高低更是必要條件。 在這基本價值取向與現實利益的制約下,要想真正廢除升學主義、文憑主義何其難哉!陳安君/大學教師 |
(回目錄) |
井邊之蛙:光華商場沉淪記 |
■徐世輝 上週,台北的光華商場慶祝37年週年慶。商家把它處理成一般的資訊賣場商展;媒體低調以對,似乎此地只剩show girl與商品促銷,公部門則把「台北秋葉原」視為此地形象升級的目標。 大家徹底把這個曾經在台灣電子產業扮演重要角色的場域,遺忘殆盡。顯示我們對於自身的製造業文化完全沒有概念。 今人以為光華商場是電腦賣場集散地、「阿宅聖地」,甚至以「台版秋葉原」自詡,然後視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其實都是歷史健忘症。光華商場不只是電腦賣場集中地,而是孕育台灣電子產業的基地;該地區盛行的電腦組裝活動,並不是單純的文化現象,而是反映了台灣曾有過的電子產業型態;至於賣場型態,則是電子產業轉型不良所留下的遺跡。 光華商場之所以成為今日的樣貌,是早年中華商場鄰近鐵路的一整排電子零件商的集體搬遷所賜,而這又與當時北台灣一帶聚集的電子加工業有密切關連。根據20餘年前業界的非正式估計,中華商場的電子零件流通量,可能佔了全台灣電子廠需求的8分之3,也相當於北台灣總需求的一半。 今日我們所熟知的電子大亨,從代工轉品牌的電腦業界大老,筆記型電腦代工龍頭,到世界最大的手機代工董字輩人士,當年幾乎都要和光華商場打交道。聯電、台積電還沒有成為晶圓代工廠之前,所內銷的晶片都還要透過此地的業者。 這也是光華商場被視為「電腦迷聖地」的背景。那是一個國家、企業無力支付研發經費,只能把所有負擔轉嫁給基層工程師的年代。青年人、學生跟著他們的前輩在職場的腳步,有樣學樣的、自發的融入電子產業的文化,於是催生了電腦組裝的現象;當年商場旁的台北工專,就是最佳的見證者。主流媒體用粗暴、戲謔的態度把這一群人歸類為「阿宅」,完全忘了台灣曾經有過一段跌跌撞撞的電子技術累積史。 今日台灣媒體讚嘆於深圳、北京的「電子山寨」活力、交易熱絡,其實是大驚小怪;20年前的光華商場,就有等量齊觀的活動能量,蘋果二號電腦剛推出,就有台灣廠商推出相容產品。公部門將「台北秋葉原」視為此地轉型升級的典範,則是刻意遺忘自身的歷史;光華商場在最鼎盛時期,就有單幫客到秋葉原採購零件的經營方式,它原本就是以同時期的秋葉原作為仿效對象。 只不過,今日的秋葉原,早已因為日本電子業的節節敗退而轉型;台灣電子產業,是否也有同樣的困境?(企畫人員) |
(回目錄) |
咄咄集:但見秋毫 不見輿薪的部長 |
■吳忠泰 針對北北基國三學生開學就要面臨模擬考一事,教育部長吳清基日前表示:「放完長假就考試的老師,非常不專業,考試太多是在摧殘學生;全教會應該要檢討這些不專業的老師。」吳部長並強調:「以後地方訪視時,會看學校是否在長假後舉行考試,這種作法根本無法讓孩子的身心正常發展,未來將列入學校缺失。」 毫無疑問,國三學生之所以開學就要面臨模擬考,背後有其複雜的結構性因素,如果只有零星學校一開學就考試,或許這些班級的任課老師應負起最大責任,接受教長所謂「非常不專業」的指責。問題是,國三學生一開學就考試,根本就是存在已久的普遍現象,根據全國教師會對北中南各國中的初步抽樣調查,發現一開學就考試的學校並不僅限於北北基,各縣市至少有3分之2的國中在開學一週內就進行國三生的模擬考。 再清楚不過,單憑國三任課教師一己之力,根本無從發動跨校甚至是跨縣市的模擬考,事實上,這些被教育部長指責為不專業的模擬考,不僅有廣大的家長支持、縣市教育局處的默許,更被多數學校視為學校重要校務。不妨換個角度看看,如果有哪個老師敢於拒絕經過校長同意的考試,這個老師或許不會是教育部長口中的「非常不專業」的教師,卻極有可能被校長與家長指責為「不適任教師」。 吳部長在批判考試現象與教師不專業的同時,或許忘了他曾經擔任台北市教育局長多年,難道吳局長任內,台北市國三學生開學就沒有模擬考?或者吳局長當時並不知道學校有這樣的考試?果真如此,現在又要將是否在長假後舉行考試,列為學校缺失指標,豈不是昨是今非? 事實上,目前北北基國三學生所舉行的模擬考,正是吳清基擔任北市教育局長任內力推並宣稱會減輕學生壓力的一綱一本所致,剛好證明所謂的一綱一本根本無法減輕學生壓力。更讓人不解的是,口口聲聲指責老師增加學生壓力的吳部長,一開始對於北市採計5學期在校成績的免試入學方案,竟然還支持因地制宜,要不是輿論反彈迫使北市教育局轉向,教育部豈不再次成為增加學生壓力的禍首? 我們要的部長是政務官,是改變制度的良醫,不是只能事後吹哨子的保警。(全國教師會秘書長) |
(回目錄) |
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點選 討論區 |
(回目錄)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