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09-22─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09-22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09-22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與水共生 集權治理 |
凡那比颱風重創台灣,嘉南高屏花東無一倖免,包括高雄市在內的南台灣成為水鄉澤國,農業與工業損失慘重。據初步估計,農業損失至少21億,工業的部分,光是高縣仁武工業區石化廠的損失,初估達20億以上,其他工業區更不在話下。 這次的災害,無論有多少成分的天災、多少成分的人禍,它都跟去年的莫拉克風災一樣,再度為台灣敲響警鐘。在全球氣候極端化的趨勢下,旱澇、風雨、霜雪等異常天候,一再打破季節規律,也一再打破質量經驗。台灣的山脈地形多於平地,且山勢陡峭、地質易碎,面對這種極端氣候,尤其脆弱。 據統計,莫拉克颱風,從嘉義、高雄、屏東到台東,各災區產生超過12億立方米的泥沙量,相當於650座台北101大樓應聲倒塌,崩塌面積有5萬1千2百多公頃,相當於兩個台北市大。這種驚人的災害力量,日後恐怕會年甚一年,但問題是,台灣準備好了嗎? 台大土木系教授李鴻源指出,高雄淹水和88水災情況不同,這次並不是河川潰堤,而是地方主管的區域排水問題;水災當然和雨量過大、又正值漲潮有很大關係,但2001年7月的潭美颱風同樣也在一天內下了5、6百毫米的豪大雨,也同樣碰上漲潮,當時市區汪洋一片,時隔9年多,高雄市防洪顯然沒有任何進步。 李鴻源認為,都市化迅速,排水系統卻沒有相應成長,是高雄市淹水的主因之一。在高度都市化之前,水流可被土壤吸收,但鋪上水泥、柏油後,水只能在城市裡流竄,先進國家都立法要求建商蓋新房子,必須提供滯洪池,台灣也應考慮修法。他表示,區域排水往往是「中央管不到,地方不會管」的問題,地方普遍缺乏人力規畫執行,而中央唯一的辦法就是「給補助」,結果往往花了一大堆錢,卻無法發揮具體成效,地方政府甚至拿到補助都不知道該怎麼花。李鴻源在電視媒體呼籲,治水應採集權方式,中央政府負責治理,地方政府負責管理。 李鴻源的觀點涉及兩個層面的問題,一是治水應採「與水共生」的理念,二是治理的行政執行分工應予變革。兩者確實都切中時弊。 「與水共生」的基本思維在於「還地於河」。以德國巴伐利亞邦為例,自1999年經歷洪水氾濫,即展開治水規劃,包括讓治水工法迎合生態,而非生態迎合工法,由「與水抗衡」轉為「與水共存」。其具體措施包括:將河流截彎取直的沙洲重新還給河;在河流經過之處散設大小不一的溼地來涵容河水;河流堤防高牆降低,河道增寬;滯洪池的設置等等。總之,讓水留在該留的地方,把河流的地方還給河。 至於治水的行政執行分工應採中央治理、地方管理的集權方式,眾所周知,中央提撥的各種防災治災工程一旦下放到地方,交給地方政府執行,就難免成為地方執政者進行利益分配、選舉綁樁的大餅,往往政治考量高於專業考量,也讓各種治水工程淪為各行其事,但問題是,洪水所至,不分行政地域,治水工程若缺乏集中式的管理、規劃、執行,甲地淤積可能導致乙地淹水,上游土石流可能導致下游洪水量驟增,這些現象歷年來已屢見不鮮,不應任其惡化。 當然,即使交由中央政府集中治理,同樣存在利益分配、選舉綁樁、政治考量高於專業考量的可能,但這是政治問題,宜透過政治協商機制尋求解決,卻不該因噎廢食,更不該為了政黨的本位考慮而荒廢治水大計。 水患之於台灣,涉及全社會的永續發展,更涉及人民的基本生存權,長年以來,台灣政黨惡鬥的結果,如今已呈現為日益惡化的水患問題,致全民受苦。我們強烈呼籲,台灣各級政府應痛定思痛,苦民所苦,破除政黨籓籬與本位主義,儘速召開全台性的治水論壇,回歸專業、集思廣益,謀求治水的百年大計,否則,天災就不再只是天災,而是人禍! |
(回目錄) |
左右看:基本工資漲6百 |
左看:基本工資與分配鬥爭 勞委會召開「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並於9月13日做出了調漲3.74%的決議,月薪由1萬7,280元調漲至1萬7,880元,時薪由95元調至98元。此一過程固然反映了目前的勞資力量對比,也透露出基本工資議題幾個值得注意的面向。 在國際上,基本工資向來帶有「生活工資」的色彩,亦即工資水平應該足以供應工人及其家庭在該社會的生活所需,至今仍明白寫在許多國際勞工與人權公約中。但台灣政府在基本工資立法上並不遵守這些台灣自己也簽署的國際公約,使台灣基本工資的水平毫無合理基準。如今論述多半回歸基本工資的「基本面」,強調生活工資的意涵,相較於過去是一大進展。 另一個較隱而不顯的議題是社福外勞,也就是家庭看護外勞的工資議題。這些佔台灣外勞總數一半的社福外勞不受勞基法保護,工資凍結在13年前的1萬5,840元,同時,由於社福外勞的雇主有許多是身心障礙者,經濟上較為弱勢,也增加了社福外勞納入勞基法的阻力。而唯有從整體的經濟剩餘分配鬥爭的角度出發,身心障礙者與弱勢勞工才能聯合起來,透過國家財政與勞動立法,討回自己應得的份額。李亮/文字工作者 右看:看見貴族勞工 9月13日,勞委會召開「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勞方強調基本工資要能夠供應工人生活所需,應該要漲到2萬多,同時堅持外勞與本勞工資不能脫鉤,還到場外集會遊行,結果只換來6百元的漲幅。 但勞方的行動最可議之處,還在於參與談判者的角色。眾所周知,台灣的工會組織率不高,有實力能夠掌握全國性勞工組織的工會更少,大致皆屬國公營事業等傳統上所謂的貴族勞工陣營。這些勞工的薪資根本就不受基本工資影響,但卻代表全體勞工去與資方官方談判,好不奇怪。 更有趣的是,這些勞方代表平時很少為自己爭取提高工資,這時卻都支持調漲基本工資。表面上的理由似乎是為弱勢勞工爭取權利,但實際上則是在保護自己的利益。因為供需法則是不可能改變的,人為地提高基本工資,勢必使得弱勢勞工的就業量減少、一部分弱勢工人失業。而弱勢勞工本來就具有各種生產能力上的缺陷(這正是其弱勢的原因),對於雇主來說,當弱勢勞工的薪資與一般勞工逐漸拉平時,雇主很可能將失去雇用弱勢勞工的誘因。 從這個角度觀之,調漲6百元至少沒有大害,值得肯定。王放/政治評論員 |
(回目錄) |
衛報週評:中國須加強社會安全網,才能拉動全球成長 |
節譯■葉興台 上海世博英國展示館別出心裁的蒲公英設計激起各方的意見,這個展示館的設計挑戰了英國作為多霧、黑色禮帽之國的刻板印象,建築物本身由6萬支透明壓克力長桿組成,管底放了9百種、26萬顆瀕臨滅絕的稀有種子,從某個角度來看很像一隻刺蝟。一名英國國會議員說它是隱型轟炸機和廢棄滑冰公園的綜合體,但中國訪客愛死這棟建築物,它成為英國觀光客熱門旅遊景點,英國與中國在裡頭洽談的交易增加兩倍。英國花了2千5百萬鎊蓋這棟建築物,所得的回報卻超過於此。 但英國衛報的一篇評論指出,這座蒲公英(即英國)所面臨的出口挑戰,應給英國的經濟策略和試圖透過出口來帶動成長的企圖心一些新的教訓。 上海等中國城市的改變速度相當驚人,上海證交所1991年才開市,但預估到2020年,上海將成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然而最明顯的事實是,英國對中國的出口可能快速成長,但金額仍偏低。去年英國對中國出口金額為51億英鎊,僅佔英國總出口的2%,英國與愛爾蘭的外貿金額為上述的兩倍。 如今,美國開始思考對中國的出口,而且立即啟動有關人民幣匯率的爭議,日前英文中國日報報導,美國國會將舉行公聽會,調查人民幣匯率是否低估。事實上,美國國會可能被誤導,如果人民幣幣值重估,美國仍會從其他國家進口低價產品。 另一方面,歐洲人更擔心企業進如中國市場的諸多限制。一名商人指出,20年來他從來沒聽過,歐洲商會對在中國作生意困難重重如此生氣。但其他人有不同看法。很多人說,外國中小企業在中國如魚得水,英國主要的出口機會金融服務業認為,在中國做生意的機會沒有變得更難,也沒有變得更好。英國一位金管人員形容,中國的改革計畫仍像蝸牛散步。 明年中國將公布下一個5年計畫,2012年中國也將面臨領導班底換血,中共資深官員已表達持續改革開放的決心。中共正向民間徵求意見,包括向中國5億網民,而降低收入不均、加強社會安全網,將成為中共施政優先。 我們從中可以看到中國開放的軌跡,而這將把中國未來10年對全球成長的影響力放大到最大。近日英文中國日報的一篇報導,生動地描繪了這個挑戰。在安徽省東部的一個村落,正在試行中國醫療體系改革,提供村民用藥和基本保險的管道。中國從1978年實施改革開放以來,成為全球首個既是超級強權又是開發中大國的國家,平均國民所得3千6百美元,但健保、退休金和失業津貼等社會安全網嚴重不足。 這解釋了多中國人將近半收入儲蓄,而不願支出的原因。只有在儲蓄率下降,中國經濟成長的真正力量開始大舉吸收英國的出口產品,這才是啟動金融危機後全球成長的關鍵。 各國政治人物和決策人士私底下對上述全球成長前景並未舉杯慶祝,對20國集團(G20)而言,金融危機似乎已經過去。就政治角度而言,全球化不再是最佳方案,目前在國際層次上並無推動全球成長的動力。而全球經濟最主要引擎美國消費者遭到重創。千萬別低估此事:過去25年,美國消費者的消費力佔全球GDP的近20%。 這場金融危機已讓全球80億美元財富蒸發,需要多年的時間回補。這意味了全球成長的希望得仰賴亞洲龐大的中產階級。根據若干人的估計,亞洲中產階級人數可能在2015年與美國和歐洲中產階即相當,2020年到達20億人,主要集中在中國。 中國國內消費持續成長,但除非中國的社會福利開始看起來像類似歐洲的安全網,中國13億人口對全球成長才會造成巨大影響。因此,如果英國對中國的出口若真想成長,歐洲除了呼籲中國經濟自由化,應在社會安全方面增加對中國的協助,並提供建議。中國希望創造的和諧社會,應該不能只是一句口號。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回目錄)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