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言論廣場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1997-12-10
發報頻率:每週出刊五日
訂閱人數:3,45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言論廣場報
立報─言論廣場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言論廣場
發報時間: 2010-10-26 05:00:00 / 報主:立報─言論廣場
[公益聯播]中正、萬華區身心障礙者資源中心-徵求行政志工!!!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10-26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10-26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中國5年經濟計劃

中國政府最近通過第12次5年經濟計劃。歷經金融海嘯衝擊,許多國家還在復甦的路徑上掙扎,中國的經濟成長依然接近兩位數,並在國內市場毛額(GDP)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世界經濟體。這個表現以及在世界經濟比重上的重要地位,使得中國政府最近制定的5年經濟計劃特別受到世界的重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久,就開始採行5年一次的經濟計劃,其中雖有提早結束或因重大政治運動等因素而成效打折扣,但總體而言,各次5年經濟計劃都對各個時期經濟政策發揮主要指導作用,所擬定的各種經濟發展政策也都得到相當的貫徹。正要結束的第11次5年計劃,即使受到金融海嘯的意外干擾,基本上還是完成原定計劃。因此,5年計劃的內容是理解中國經濟發展現況與方向的重要參考資料。

新的5年計劃有個重要的方向:提高中國內需市場。這一方面是因應金融海嘯引起的問題。金融海嘯造成美國與歐洲國家經濟低迷,人民的消費能力疲軟。中國從改革開放以來,依靠外銷帶動經濟成長;金融海嘯導致外銷增長下降,間接影響中國經濟的發展。展望未來,歐美國家的經濟復甦還不確定。中國如果要維持高速度的成長,勢必需要加重國內消費的比重。同時,中國已經步入小康階段,民眾的消費能力成長速度驚人。調整內銷比重不僅因應國際環境,也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應有之義。

提高內需市場,需要有配套措施。最主要是工資水準要提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資水準偏低,所形成的貧富兩極化不僅不公平不合理,也不利於內需市場的提升。中國貧富懸殊,早已經成為自稱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最大諷刺。為了擴大內需,中國被迫需要增加中低收入階級的所得,可謂無心插柳柳成蔭。一個以內需市場為主的經濟體減輕對出口貿易的依賴,國家將因此更具獨立性。這對新興的第三世界國家特別重要。第三世界國家崛起過程中,常受到先發達國家的猜忌與限制。增加內需市場比重可減少出口貿易的依賴程度。這對中國抗拒歐美國家各種壓力,將發揮無形而重要的作用。

擴大內需也不是沒有代價。最明顯就是中國將進入高消費社會,有如今日的美國。其結果將是資源消費過劇,環境保護無力。因此,即使減小了對外依賴性,卻有嚴重的資源不足與環境破壞的新問題。在增加內需的同時,中國政府還要注意環保與資源永續發展的需要。

(回目錄)




左右看:派遣政府時代

左看:笨蛋,重點不在失業率

日前有立委「爆料」,全國公部門的派遣人力,在今年8月份時已達105萬人,勞委會主委王如玄對此數字不願證實、但也沒否認,可見應與實際相差不遠。這可真是驚人啊!若以全國8百萬勞工人數來算,等於有8分之1,是實際上在政府單位做事的「派遣工」。立委也質疑,人數如此之高,又是短期雇用,是政府用來美化失業率的手法。

其實不用懷疑。主計處剛公布9月失業率5.05%,創21個月以來新低,相信其中有不少是來自中央到地方政府的「貢獻」。怪不得行政院長吳敦義和王如玄都敢拍胸脯保證,能夠在年底前將失業率降低至5%以下,否則便下台負責!

話說回來,吳敦義和王如玄還是應該下台謝罪,為什麼呢?首先,政府居然帶頭惡化國內勞動環境,讓8分之1的勞工陷於不穩定、低度就業的狀態,讓愈來愈多勞工必須靠兼差才能養家活口;其次,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號稱將超過8%,貧富差距和不穩定就業比率卻創史上新高,這種靠著壓榨勞工、賺到的全進老闆口袋的「經濟成長」和「降低失業率」,值得高興嗎?

別再玩數字遊戲了,重點不在降低幾趴的失業率,而在於如何讓人民穩定就業!

趙萬來/大學教授

右看:企業有品,政府沒品

政府淪為國內使用派遣人力的大宗,有的機關,例如原住民委員會,派遣工甚至比正職還要多,比例高達52.79%,實在令人瞠目結舌。

根據文化大學助理教授李健鴻調查,台灣的民間部門派遣勞工在2006年約有12.6萬人,到2009年爆增到約33.9萬人,成長幅度高達169%;而政府漲幅更嚇人,2006年中央部會使用的派遣人力為3,974人,到了今年一月增為1萬5,514人,成長幅度高達290%(這還不包括近2.5萬人的政府「臨時工」)!

看看台灣的標竿企業龍頭台積電,雖然在金融風暴時也出現不當裁員的醜聞,但回鍋掌舵的老董張忠謀在今年初就宣布,「為了提升同仁對公司的向心力並增加生產力」,將增加2千4百個正職職缺,來取代部分派遣人力。這項承諾真的實現了。在台積電的約聘或派遣人員(不確定是否全部),從7月起已被聘為正職員工,並可獲得台積電分紅資格。

連企業都可以如此誠實地將明明有長期雇用需求的人力,從約聘、派遣轉成正職,而公家機關卻經常見做了1、20年的「臨時」人員,連勞基法最基本的保障都沒有,甚至還不准人家組工會!政府是不是該向企業學得「有品」一點,別再帶頭壓榨老百姓?

王左一/政治評論家

(回目錄)



蠹魚的旅行日記:霜降.秋祭

■邱士杰

朋友,你到過馬場町嗎?

馬場町是1950年代白色恐怖期間的刑場。由於國民黨政權在1949年「4.6事件」後展開大規模的島內白色恐怖,大批本省外省籍青年或者刑死,或者入獄,或者因為親友繫於「小牢」而被迫在親美反共的社會中坐「大牢」。對於刑死者來說,新店溪畔的馬場町是他們結束熱血青春的第一站。他們在法西斯的槍下仆倒馬場町,然後在六張犁亂葬崗中消損自己的屍骨。劊子手會用沙土掩蓋馬場町上的血跡,日積則成土堆;亂葬崗上則只有造墓工用石板草草留下的小墓碑,月累則湮沒於荒草。隨著時序進入1990年代,馬場町與六張犁分別成為倖存的政治受難人憑弔先烈的地方。本來一年各在六張犁與馬場町舉行春、秋兩祭,但因人事凋零,不得不改為一年一祭。而馬場町的秋祭,就成為倖存者、遺族,及其同志寄託哀思的莊嚴儀式。

也許是台灣百年來的特殊歷史經驗所致,「悲情」,成為了某種理解或感知台灣近百年歷史的基本前提。而得到此種理解的歷史,則支撐起各種台灣前途的設想。一種是反共親美的分離主義;這無疑是台灣多年來無處不在的設想。另一種歷史所支撐的設想則在馬場町,每年在此參與秋祭的人們也有他們的設想。

現在的人們也許很難想像,白色恐怖受難人大多主張兩岸和解與民族團結,甚至懷抱著社會主義理想。他們將白色恐怖下的悲情,轉化為他們求生並設想兩岸共同未來的動力。雖然他們的設想不斷遭到台灣社會的刪刈與踐踏,卻從未中絕。

而近年來,許多人為了台灣「主體性」的建構,試圖把歷史「和解」作為解開族群矛盾或政治矛盾的一把鑰匙。這是一把透過白色恐怖官方公開檔案以及受難人口述歷史的擴大而打造成的鑰匙。以本省籍左翼統派為主體的政治受難人,則是這把鑰匙想要解開的一大關卡。

遺憾的是,這把鑰匙的操作者們,只是想要解消多數白色恐怖受難人的政治設想,而且只是想把受難人自主獻身的鬥爭史,解消成迎合社會大眾親美反共心態的「冤假錯案」。

今年起,馬場町「秋祭」擴大為室內文藝演出。當下雖是蕭瑟的霜降時節,今年的秋祭卻一掃悲情。會場上朗誦的如下詩句,也許正是50年代白色恐怖受難人畢生信念的深刻讚頌──「您使我看見人世的光明/也看到人類幸福的可能/您使我堅不可摧/因為我與您同在/我雖死而猶生。」(《獻給黨》,聶魯達詩,陳映真譯)

(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班學生)

(回目錄)
扣問求音集:先確定生活方式再談交通

■姚欣進

台灣社會許多潛伏問題,甚至重大危機,平日在高度多元而複雜整合的現代國家機器與資本市場操控機制下,往往隱而不彰。這當然不是真正解決問題,只是將危機爆發或真實問題的嚴重性拖延、轉移。

如今,台灣社會真正的危機與真實的問題顯現,往往是透過自然遽變、天災等巨大衝擊。然而,在一個相當現代化與全球化的社會裡,所謂天災其實離不開長期的人為因素(如全球暖化就絕不僅僅是自然氣候變遷而已,而是人類過分耗用能源的直接結果)。若只有劇烈的自然災害才能立即衝擊沉痾已久根本現實問題,那台灣社會整體的運作,其實已到了必須徹底顛覆、通盤思考全新取向的關鍵時刻。

這次蘇花公路慘案所暴露的問題,絕非僅只是交通安全、交通與環保爭議、或觀光業的問題,而是包含著這些問題,但卻更具有結構性的區域發展基本方向問題。簡言之,花東地區的區域發展方向到底是什麼?是要積極地整合到台灣市場經濟的主流模式裡嗎?若是如此,則東西交通動線當然刻不容緩,唯有如此才能使整體的資本加速合為一體。

若以此主流經濟發展模式看待花東地區,則蘇花改其實不過是過渡方案而已,若花東地區真要融入全台經濟發展模式,要有高度發展觀光業,蘇花高是無可避免的選擇。若要貨暢其流、地盡其利,舉凡漁獲、農產、觀光客,哪一項不需要全面快捷的高速公路?

換言之,這次天災人禍所衝撞出來的爭議問題,絕不僅只是交通建設方案的選擇,絕不僅是在蘇花高、蘇花改、維持既有蘇花公路或提出鐵路、海運等替代方案中做出選擇。不同的交通方案,反映了不同生活價值觀。兩者之間(生活價值與交通方案)有其主次先後的次序。這次慘案,反映的乃是我們對於花東地區經濟發展仍是以規模經濟、大眾觀光這種以量取勝快速獲利的淺碟子模式來主導。相反的,如果我們對於自然有的敬畏之心,願意在自然環境的限制下來發展人文環境,則花東地區的發展道路,顯然大大有別於台灣其他任何地區的發展模式。

這次天災人禍,何嘗不是促使我們必須面對一個根本問題:在客觀自然環境下,難道花東地區一定要以台灣西部、主流經濟發展為模式嗎?難道沒有符合其特殊自然地理的理想生活方式?這問題不解決,任何所謂可行的交通方案,都將會被證明是不切實際的討論。

(社會評論者)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回目錄)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推薦訂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9-30@【立報─言論廣場】
媒體觀察報第四期:洪仲丘案熱潮下的台灣媒體@【媒體觀察電子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10-26』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