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12-30─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12-30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12-30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文藝復興的真與偽 |
劉兆玄以「國家文化總會」會長名義,於年終歲末發表〈中華文化「文藝復興」,台灣最關鍵〉一文。文中嚴肅指出:今天中華文化要走向世界,需要一個「文藝復興」……以傳統文化的精髓與21世紀的思潮接軌,為全世界提出新的普世價值。而由於中華文化在台灣沒有遭到「文化大革命」的破壞,又由於移民文化中較大的包容性、多樣性和創新性,因此,相對於中共統治下的大陸,台灣文化獨具的優勢足以在「文藝復興」中扮演最關鍵的「尖兵」及「催化劑」角色。 劉兆玄深得總統馬英九信任,擔任過行政院長,如今又總綰做為意識形態機器的文化總會,上述這篇文章當非無的放矢。當局即將在2011年推出「建國百年」系列活動,劉文是在此脈絡下所鋪展的文化大戰略,藉此標示兩岸差異,在未來競逐過程中取得制高點。 然則,劉兆玄大文中倡言「固有文化」、「王道精神」,其意涵似乎並未超越老蔣時代的反共八股,彼時,「為反制中共發動文化大革命對中華文化的摧殘,乃有『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之議,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即因此於民國56年7月28日成立」,這些文字見諸於文化總會網頁的歷史沿革部分。當時,「文復會」會長由蔣介石本人擔任,可見它在冷戰時代做為意識形態鬥爭機器的重要性。 於今,從文復會到文化總會,劉兆玄的文章似乎讓我們聞見冷戰時代的餘音。比較大的差別是,劉會長將「文化復興」的思古話語轉換為與西方接軌的「文藝復興」,並認為台灣可以在中華文化的「文藝復興」中做出偉大貢獻。這種中西交混的話語術,恐怕只有讓原先就已陷處醬缸的思維更為混亂。 文藝復興(Renaissance)一詞原是為了便於描述中世紀與現代之間的過渡時期。這段期間最顯著的象徵,一是古希臘文明和阿拉伯文明的譯介整理,二是財富以歷史上未見的數量和速度被創造出來,而隨著財富積累,富豪開始藉由贊助文學和藝術來滿足感官。然則,於今若是要在兩岸做出比較,不管是對異文明翻譯的速度和數量,或是擁有財富者對文學藝術的投資,台灣早已瞠乎其後。真要談文藝復興的條件,台灣優勢何在? 不過,若是談到文藝復興時代政治哲學的代表性人物,當非馬基維利莫屬。馬基維利高度讚賞政治上的機巧和手腕,君主必須「狡猾如狐狸,兇猛像獅子」,並不必要具備各種傳統美德,但是,「非常有必要顯得好像有這些品質」。劉兆玄的文章,放在當今兩岸的政治情境,正是「顯得好像有這些品質」的產物。這是政治上的偽飾,既非關文藝,也無所謂復興! |
(回目錄) |
左右看:民進黨能否轉型發展 |
左看:難以突破
這次五都選舉最大的意義,恐怕是反映了台灣兩大主流政黨未來可能的變化趨勢。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乃是民進黨能否東山再起、重掌政權的可能曙光。 影響民進黨未來的發展前途,當然有其各種複雜因素,但最核心的一點卻是民進黨的兩岸政策。 如果民進黨堅持其過去至今的仇懼中國大陸的一貫政治心態,一旦民進黨主政後,則兩岸政策勢必逆勢操作,兩岸一旦缺乏彼此互信,兩岸經貿關係就勢必重現瓶頸,台灣社會內部矛盾也必然會加劇激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當然不是台灣社會重上發展軌道的唯一條件,但沒有兩岸和平關係,台灣社會卻勢必會陷於極為艱難的困局中。 換言之,民進黨若要重掌政權並能穩定執政,就須獲得過半數選民的信賴。而這信賴感,基本上是建立在民進黨已能處理兩岸和平關係了。 但民進黨的兩岸政策並非是單一議題,而是取決於民進黨如何處理台灣的統獨問題。然而,台獨乃是民進黨明文寫下的黨綱,更是民進黨的神主牌。以台獨為招牌,民進黨固然難以突破發展,但若丟棄這基本根據,民進黨就會解體消逝。 以此來看,無法割捨台獨的民進黨是難有發展的。 五都選舉再現了民進黨能夠轉型發展的客觀可能性。當年台灣在國民黨一黨專政的威權統治下,不僅是深受黨禁的壓制,連基本言論自由也不保。民進黨是在這種白色恐怖下而逐漸成長的。 所以,今日我們若只以台獨黨來看待民進黨,就顯然偏頗了。民進黨固然有濃厚的台灣意識、本土訴求,但與其同樣重要的是,民進黨也是一個長年為民主拚搏的民主政治的倡導者與實踐者。因此,多年來,民進黨的政治人物遠比國民黨官僚出身的人物有親和力,也更貼近於民眾的心聲。 然而,這也同樣是民進黨的缺憾。即,民進黨的長處在於情感的宣染、交流,而不在於冷靜、理性的執政。此外,由於為了選舉利益,往往施政與流於短線操作而不能宏觀布局。 但這些缺失,如今在黨主席蔡英文的領導下,顯然極有機會轉型。蔡英文乃是典型的專業菁英,更有宏觀、國際教育的背景。這都能補民進黨本土侷限的不足。 至於民進黨的台獨立場,客觀上,可以與民主連結,而依然能打動人心。即台灣民眾因為堅持民主,而在中國大陸無法接受民主生活方式下,而不得不選擇台獨。 以此來看,民進黨未來是大有可為的。 |
(回目錄) |
咄咄集:誰的民國?誰的歷史? |
■羅德水 檢視各家媒體評論,除了立報社論分別以「台灣不敢面對的歷史真相」與「重現冷戰史觀」為題加以評論外,立場偏統者多著眼於所謂的中華民國正統史觀,因而反對毛、鄧入列民國百人,偏獨的則抨擊將敵人納入民國百人是馬政府一中史觀作祟。 品評歷史事件或人物確有其相對應的史觀,然而,就算國民黨、民進黨、中國共產黨各有其史觀,解讀歷史總不能迴避、扭曲史實。應該知道,一個世紀以來的民國史就是一部時空扭曲錯置的歷史,從1911年迄今,可以1945為界分成兩段,前3分之1的時間,中華民國在大陸,後3分之2的時間,中華民國在台灣,真正統一的時間僅有1945至1949短短4年。 國民黨雖是貫穿中華民國史的要角,卻不等於全部,以中華民國「國歌」為例,歌詞係孫文於1924年6月16日黃埔軍校開學典禮中的訓詞,1928年北伐勝利後經公開徵譜成為黨歌,直至1937年6月3日才定為國歌,到現在也才70多年;至於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則同樣在北伐告捷、張學良易幟以後才通行全國,在此之前,名義上的中華民國中央政府北洋政府通用的國旗是五色旗。 儘管如此,卻也無從否認從1921年7月1日中共建黨,至1949年國民黨政府敗退台灣,這段民國史就是國共兩黨合作、妥協、決裂到全面內戰的過程,基此,對主張台灣4百年史的民進黨來說,1945年以前的民國史其實根本就與所謂一中架構無關;就是強調正統史觀的國民黨,也必須承認毛、鄧等中共要員在1949年以前俱為中華民國國民,毛還曾經出席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並擔任代理宣傳部長,周恩來、葉劍英等則參與籌建黃埔軍校的史實。 至於所謂「負面人物」之說,歷史人物原本就少只有功而全無過,或只有過而全無功者,連中共對毛的評價也是開國有功、晚年有過,蔣的功過爭議又怎麼會少於毛?易言之,如同中共早年宣稱抗日戰爭是紅軍的功勞一樣,前揭國、民兩黨的史觀其實也都只是一黨之私的錯亂史觀,而非人民的史觀。 民國者,人民之國也,或許就把歷史的詮釋還給人民吧! |
(回目錄) |
井邊之蛙:新聞解讀能力更勝客觀報導 |
■徐世輝 此事之所以引發關注,原因之一,是小有知名度記者的自我剖白所帶來的關注;原因之二,則是學者擔心不良的產業環境,會斷送相關科系學生的出路。 但是,嚴格說來,業配新聞,甚至置入性行銷,都不是新發生的事情,民眾早該有因應之道,要說這樣的新聞報導會損及民眾「知的權利」,似乎是將轉移了焦點。台灣民眾欠缺的,並不是所謂的「客觀」報導,而是解讀新聞的警覺性。 所謂的「客觀」、「公正」報導,其實是個幻影。「客觀」,往往是是自我立場的宣示而已,在現實中不存在,即使是所謂的「客觀」,基本上都是一種價值判斷。媒體從業人員不斷的強調「客觀」新聞對於讀者的影響,其實是貶低人的判斷能力。人並不是完全沒有判斷力。 查證,其實是大部分人在面對資訊時,最常出現的動作。不過,大眾媒體並不強調「查證」,一般人在面對專業領域之外的新聞時,也彷彿進入人格分裂的狀態,那種面對工作領域相關新聞的精明幹練,完全消失無蹤。於是,我們會看到一個科技業從業人員,看到網路上的業內八卦,會進行查證。相對的,對於維基解密的政治爆料、八卦週刊的藝人動態,卻毫不遲疑的全盤接受。 有人將此歸類為「媒體識讀」的能力不足。不過,事情似乎沒有辦法這麼簡單的劃分。因為,一般人並不是欠缺辨別資訊的能力,而是,對於自己不熟悉的特定領域訊息,沒有相關的警覺性。最典型的,就是一般人在聊天時聽到「口碑商品」、在超市遇到的試吃活動,並不會全盤接受、把訊息視為正確無誤,而會去進行查證、判斷。甚至,各行業從業人員,在工作時接收到專業的新聞訊息時,也會進行交叉比對。這也是大眾媒體,甚至專業媒體所做出的各種「名人排行榜」,在同業眼中公信力卻不見得很高的原因。 媒體從業人員焦點集中在新聞的公正性,似乎讀者只關心、應關心此點,卻沒有注意到,在網路盛行的時代,資訊的查證,比資訊「不含雜質」更為重要。即使是所謂的「公正客觀」新聞,它仍然會被讀者進行查證。因為,從複雜多元的訊息中過濾出有用的知識,這才是人最可貴的能力。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