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言論廣場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1997-12-10
發報頻率:每週出刊五日
訂閱人數:3,45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言論廣場報
立報─言論廣場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言論廣場
發報時間: 2011-01-06 05:00:00 / 報主:立報─言論廣場
[公益聯播]信義、南港區身心障礙者資源中心-徵求行政志工!!!!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1-06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1-06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期待「好總統」

巴西首位女總統迪爾瑪‧羅賽芙於元旦宣誓就職。她在演說中強調將延續並深化前總統魯拉的政策,致力於消除貧困、控制通貨膨脹並改善國民教育。任滿兩任的魯拉卸下總統職位,但是他巨大的身影依然是巴西前進的指標,他的政績成為世界性的典範,所有想把「國家元首」這個工作幹得有聲有色的人,被迫都得向他看齊,所有期待「好總統」的市井小民更從魯拉身上看出自家領導的不足。

放眼國際政壇,各國領導人聲望普遍滑落,從美國的歐巴馬、法國的沙柯吉、韓國的李明博到台灣的馬英九,民意支持度幾乎都低陷在50%以下,魯拉卻始終保持在85%以上的人氣,他究竟有什麼秘訣?

早在1940年代,巴西就被歐洲知識圈視為「未來的國度」,其地大物博、蘊藏豐饒,讓這個國家的發展充滿了無限可能性。然而,做為拉丁美洲的第一大國,巴西在1964年還存在著軍事獨裁的「惡種」,美國支持的武夫窒息了國家舒展的空間。1973年的全球性石油危機讓巴西揹負爆炸性的債務。直到1980年代,軍政府式微,民間的力量才藉由解放神學的宣揚和工人階級的覺醒逐漸開展。可是,在關鍵性的1990年代末期,卻由於總統卡多索(1995~2002)迷信新自由主義,使得巴西深陷叢林市場法則,社會在貧窮和暴力陰影中掙扎。

2003年,魯拉做為勞動黨總統候選人,在這樣殘敗的背景中當選。不過,魯拉早在1990年代就活躍於社運領域,他結合在地進步力量,力抗新自由主義,乃至與另類全球化運動的國際左翼合作,協助「世界社會論壇」(WSF)在巴西召開,並且在幾個有影響力的城市推廣「參與式預算」和「社會經濟」。取得政權之後,他立即在政策上大幅度提高基本工資,大量預算投入國民教育和國民健康,力求將扶貧工作深入到民間最落後的角落。

就是這種結合國內外進步力量推動社會改革的雄心,這種將福利政策深入民間底層的魄力,讓他在短短兩個任期之內改變了巴西,不僅個人聲望扶搖直上,巴西在國際社會的份量也隨之節節攀升。於今,巴西不僅名列「金磚四國」,引領風騷,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它的發展後勢依然被高度期待。《富士比》雜誌最新的預測,已經明言巴西將是2011年拉美經濟的火車頭。魯拉卸任了,但是他的政績於今依然是巴西最大的資產。目前台灣兩大政黨已經在為下一次的總統大選磨拳擦掌,但是,我們引頸期盼的是:未來的台灣,也能出現一個「好總統」的典範!

(回目錄)




左右看:集體與個人價值的衝突

左看:以理性化解

校園霸凌事件的現象,對於台灣社會的自我成長來說,未嘗不是一件自我檢討的良機。

校園霸凌是與社會某些社會霸凌的現象有因果關係的。例如,我們的媒體消費文化,幾乎每日都在鼓勵公眾的窺視、嗜血、重口味的閱聽習性。這種以滿足集體性的消費(或消遣)慾望為導向的社會習性,一旦擴張起來,就必然毫不尊重個人。個人(尤其是特殊的個人,如名人、狂人等)在這集體消費下,不過是被宰制,甚至是暴虐發洩的工具而已。

個體生命當然有其無可取代的價值,一個真正理想的社會,當然不應容許以集體之名來欺凌個體。然而,個體卻絕非是在任何情境下都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我們嚴厲批判集體性的無理欺凌,但若這社會行為(如查緝重大罪行的罪犯)有其內在理性基礎,有正當理由且經由公共論辯檢驗,則其個人隱私就不能當作擋箭牌,無限上綱。個人自由,多少罪行假汝之名而行?

同樣的,正義社會,多少罪行假汝之名假汝之名而行?我們必須在這兩極端之間找到平衡點,這平衡點,不是別的,乃是我們個體與社會能共同分享的理性而已。
許若仁/社會評論者

右看:保護個人、反對集體

近日以來,台灣各地的校園霸凌事件已不止是青少年問題,更間接反映了台灣整體社會若干基本問題。

簡單的說,台灣社會其實還到處充斥著集體霸權心態,雖然平日在法治、一般風俗人情制約下而被壓抑,但卻不時透過公共窺視、社會正義口號、想當然爾的觀念來嚴厲排斥、敵視異己者。

這種一開始往往是無傷大雅的口語嘲虐,日積月累下來,就往往成為社會習性。社會大多數群體會逐漸失去了彈性轉化空間,一旦自身遇到重大挫敗時,則社會少數異己者,尤其是弱勢族群,就很容易成為自身發洩不滿的有利宣洩出口,一發不可收拾,終至於極其殘酷的暴虐相向。

這些其實早有歷史先鑑。如1930年代德國集體性的反猶太人風潮。反觀這10年來的台灣,以本土民粹狂熱來仇視中國、以集體性的公共窺視狂來消費公共人物隱私,以網路世界的糾眾來人肉搜索(多可怕的詞彙,個體居然成為人肉)某些猶待司法程序判定犯法者等等,何嘗不是具體而微的集體霸凌呢?

一個社會若充滿這類集體性的霸權,可以稱之為尊重個人的自由社會嗎?
陳安君/大學教師

(回目錄)



咄咄集:十八鐘聲

■吳忠泰
18趴其實不是軍公教退休制度的核心問題(儲金財務平衡才是),也不是社會福利的核心問題,它卻有如裂掉的鐘聲,這鐘聲不定期響起,響起時島內便怨聲四起,有人怨自己沒有得到這樣的好處,有人怨自己莫名被扣上帽子,這真是一個不吉利的鐘聲。

上個世紀中葉,政府為了解決受雇於政府的人員退休後不致晚景堪憐,制定了一種特殊的措施讓退休人員可以享有特定保障。一開始沒有人覺得是問題,等到時日久了,社會環境改變了,該不該檢討還沒弄清楚,英明的強人過世了,再也沒有被信任的人可以檢討這個制度。更別說是後來民國84年公教退休制度改為儲金時,有人還回頭對18趴動了手腳。

強人過世前一年,島內進入政黨競爭時代,每個措施都會被拿出來品頭論足,現在當初利用變革時自肥肥人的高官已怡然退休。其實真正要為十八鐘聲負責的文官不會超過6個人,如今,對制度沿革最清楚的文官不說話,對措施一知半解的政治人物話最多,至於在談話性節目中無所不能的名嘴話最毒。

有人說這是沒有均富,所以才會有相對剝奪感,但過去10年改的最多的不就是勞保勞退及國民年金嗎?每一樣都是利多--勞保中的給付項目和額度舉世無雙,費率低到不像話,政府一再顧全企業主立場而不調費率,弄到每人準備金不到5萬元,現在居然許諾每一年要給1.55%,其實加以換算就是宛如將原已無力支付的勞保一次養老給付也跟軍公教一樣給予18趴,這就是兩黨眼中的均富。

這樣不管基金財務負荷,不管國家財政能力的均富,是以年輕受雇者被欺負為代價,是以下一代納稅人的權益為糞土,是短視近利的政客專幹的事,這是不折不扣的世代霸凌。

公教人員自民國84、85年起的退撫新制發展到今天,已經到了該在高普考簡章上面猛貼警語、提醒就職風險的地步;民國97年勞保步公教退撫的後塵,只是讓台灣財政和社福確定會一起垮掉而已,既然要談改革,兩大政黨不能只談18趴,就把財務完全不相稱的勞保和軍公教退撫都拿出來清算結算,不必讓十八鐘聲不斷成為島內的不祥鐘聲,混淆視聽。

50歲以下的台灣人,大家都會迎接這樣一個時代:你在夢中撿到一顆鑽石,你在夢中又丟了它,但是醒過來卻真實的被吐了滿身口水。看到政策被打折扣的楊志良掛冠求去,二代健保以荒腔走板的公式負起讓健保茍延殘喘下去的使命,台灣社福界的楊志良又在哪裡?終結十八鐘聲魔咒的人又在哪裡?
(全教會秘書長)

(回目錄)
井邊之蛙:中國海軍戰略的項莊舞劍

■徐世輝
近日關於中國海軍戰略的描述頗多,包括第一艘航空母艦即將下水成軍、以彈道飛彈克制敵方航空母艦等說法,似乎是在建構一個「中國海軍積極發展遠洋作戰能力」的圖像。這個圖像,不是既成事實,而是中美雙方面的建構所形成的,既有中國軍方的刻意作為,也有美國軍方藉著塑造一個強大敵手而向國會要求更多資源的意圖。

美國軍方的意圖並不讓人意外,這種操作在冷戰時期是常態。冷戰結束前,美國軍方幾乎把蘇聯的軍力吹捧上天,蘇聯瓦解後,各種資料卻顯示,舊蘇聯的武器性能、作戰概念千瘡百孔,完全不如美方宣傳中的那般神勇;如果冷戰時發生美蘇大戰,陷入萬劫不復的可能會是蘇聯軍隊。

但是,中國軍方的意圖又是何在?如果從歷史經驗來看,解放軍的真正意圖,應該是要仿效舊日本帝國海軍對於美日大海戰的策略。

主要的背景在於,目前關於各種中方航空母艦、彈道反艦飛彈的討論,幾乎都是憑空想像。中方即使有航空母艦,也無法形成一個有戰力的戰鬥群;至於彈道反艦飛彈更是天方夜譚,這個概念來自於舊蘇聯時代,但是科學技術始終無法讓它實現,唯一的解決之道就是採用核子彈頭來提升命中率,不過,使用核武的後遺症可想而知。

更重要的是,解放軍幾乎沒有進行大規模、正式作戰的能力。韓戰的慘烈經驗,讓解放軍第一次認識到正規作戰的層次,遠非游擊戰所能及;中印衝突、懲越戰爭的慘勝,更顯示中國軍事運作概念、能力的極限。此外,兩次波灣戰爭、阿富汗戰爭,也顯示區域性的部署才是軍事運作的主流,航空母艦戰鬥群,在現代戰爭的位置,只是一場大戰中的快速反應小組,它不是主菜,而是擔當前哨戰的角色。

但是,中方明知不可行、世界潮流改變,卻又透過各種管道持續放話、吸引人注意,只能讓人猜測,煙霧彈的作用,在於掩飾其它的意圖,而且,這個意圖才可能是整個戰略想法的核心:以游擊式的海上作戰,逐次削減來犯敵軍的力量,然後以此作為爭取後續政治談判的基礎。

主要的觀察基礎在於,中國的海軍造艦方向,並沒有朝向形成一個完整航艦戰鬥團隊而進行。依照二次大戰前的日本海軍經驗,在缺乏整體配套措施的操作下,所謂的遠洋作戰,作用不在於完全殲滅敵人,而是藉著減弱敵方力量,來爭取後續的政治談判空間;至於日本襲擊珍珠港的經驗,其目的,就是要透過奇襲,來加速政治談判的進程。
(策劃人員)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回目錄)
推薦訂閱
【南方】當總統毀憲亂政,這是我們能做的小事...(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南方電子報】
媒體觀察報第四期:洪仲丘案熱潮下的台灣媒體@【媒體觀察電子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1-06』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