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言論廣場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1997-12-10
發報頻率:每週出刊五日
訂閱人數:3,45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言論廣場報
立報─言論廣場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言論廣場
發報時間: 2011-04-06 05:00:00 / 報主:立報─言論廣場
[公益聯播]歡迎加入傑瑞粉絲團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4-06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4-06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不負責任的年代

日本東京電力公司4月4日晚間開始,將低輻射污水排入太平洋,預計排出1萬1千5百噸,騰出廢水處理設施的空間,以儲存2號反應爐洩漏的高輻射污水。此舉無異宣告,繼輻射塵向全球飄散之後,日本的核污染即將再度向全球擴散。核能災害,恰似一場不幸而應驗的噩夢,為全世界敲響了警鐘。

德國總理梅克爾在國會下議院中指出,日本核災告訴大家,一切不能再一如往常,儘管德國擁有全世界最安全的核能電廠,但發生在日本福島的核子災難,「實際上,不可能卻變成了可能」,發生在日本的「完全不似真實的事實」,代表情況已經改變了。

但,這已然改變的情況,事實上仍無法讓核能發電剔除於能源的選項之外。

美國總統歐巴馬於白宮演說時表示,鑒於日本核電廠危機,他已下令對美國的核能電廠進行全面檢查,並深刻記取日本的教訓,不過,美國未來仍然倚重核能發電。歐巴馬的演說顯示美國依然重視核電,而能源部長朱棣文在國會聽證會指出,增建核電廠是既定政策,美國政府目前無意改弦更張。

其實,早在上個世紀下半葉的三浬島、車諾堡事件之後,世界各國對核能災變的嚴重性早已有所警覺,但在全球減碳運動如火如荼展開之際,核能卻往往成為邁向低碳家園的過渡選項,究其根源,實即經濟成長的迷思所致——在資本主義體制下,為求利潤的極大化,驅動了高成長、高消費的經濟發展模式,對地球資源竭澤而漁,即使明知這種發展模式即將加速地球家園的毀敗,但人類依然被驅使著走向毀滅之路,這恰似一則「預知死亡紀事」,人類的高成長發展,正為自己簽下死亡同意書。

英國學者提姆‧傑克森(Tim Jackson)在《誰說經濟一定要成長?》一書中指出:「經濟成長加速了石化燃料、金屬和非金屬類礦物的需求,勢必在未來快速縮短有窮資源的剩餘壽命。糧食和生質燃料爭奪土地,則會推動糧食價格上升,也加速對環境的衝擊,包括: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生物多樣性減少、森林濫伐、魚群大量消失、水供應下滑和土壤品質惡化等等。」

傑克森對GDP(國內生產總值)成長觀提出批判,因GDP不能呈現所得分配不均造成的實質福利損失;不能扣減物質資源和其他形式的自然資本的耗損;不能反映污染和長期環境破壞的外部成本;不能核算犯罪、車禍、工傷事故、家庭破裂的成本及其他社會成本;不能調整「防禦性」支出和地位性消費;也無法計算家務勞動和志願照顧等非市場服務。

傑克森以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風暴為例,指出:「這是一個不負責任的年代。」市場不是被個別的流氓行為所推倒的,也不是沒有警覺心的政府睜一眼閉一眼的結果。為了刺激經濟成長而制訂的政策,才是導致崩垮的主因。市場,是被成長本身打垮的。至於經濟危機,也不是銀行界少數人的業務過失所造成的。與其說有人不負責任,不如說這是全面性的、獲得(美國)政府最高層支持的結果,而且懷著一個明確目標:延續和保護經濟成長。

從2008到2011這短短3年內,金融風暴與核能危機已反映出,任何單一經濟體內部的政治決策,往往足以影響全球,相關決策的不負責任,也將危及人類全體,這是全球不分朝野的政治人所應承擔的歷史共業。

正當此際,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在反對國光石化設廠的同時,卻主張國光石化可改設在沙烏地阿拉伯等中東產油地區國家,方能顧及內部環保問題,又能掌握油源,言下之意,只要台灣環保了,即使把污染性工業輸往中東也無所謂,蔡英文的主張,又跟日本將輻射污水倒入太平洋何異?

一個不負責任的年代,已為人類前途敲響警鐘,政治人物提出這種匪夷所思的主張,真能為人民的前途負責嗎?

(回目錄)




左右看:馬英九出席反國光石化餐會

左看:轉機也是危機

總統馬英九於4月3日意外至彰化出席反國光石化餐會,4月4日再到彰化大城鄉濕地參訪,其動機固然可能出於政治謀略,意在打破民進黨對此議題的掌控,但也確實使反國光石化的運動情勢出現更多空間與轉機,例如經濟部次長林聖忠便拋出國光石化一案若無法順利通過,經濟部也有其他備案的說法。

然而,正是在這種情勢變化的時刻,社運長期以來的弱點也可能在日後出現危機,其中之一便是:包括環保團體在內的台灣社運團體,向來在經濟論述層面較為薄弱,難以破解經濟與環保、經濟與人權等等對立。惟國光石化一案因為本身具有高度爭議性,即使在統治階級陣營內部也難以達成共識;例如,儘管經濟部力推此案,但國內主要的經濟智庫對此案卻有重大意見分歧,從整體的產業政策到方案具體的成本效益分析皆有所質疑,從而替環保團體補強了許多經濟層面的批判。

由於這並非社運自身的研究能量促成,因此換個時空環境或換作其他議題,社運團體依然必須思考如何發展自身的研究能量,以克服面對經濟論述時的不足。
李亮/文字工作者

右看:危機也是轉機

對國民黨、尤其是對馬英九本人而言,經歷長時間的民意支持度的低迷,目前已面臨政權保衛的危機,促使馬英九於4月3日與4日兩度前往彰化,出席反國光石化會議並至濕地親身體驗,傾聽民意。

儘管馬英九仍未明確表態,但行動所透露出的危機感,已經在官僚體系與執政黨內引起不少連鎖效應,例如經濟部次長林聖忠表示已有國光石化案不通過的備案,從無環保立委的國民黨立委群,也出現了不分區立委鄭麗文表態反對國光石化案,給予運動一線轉機。

反國光石化運動與民進黨的關係也值得玩味。馬英九4月3日出席反國光石化餐會挨罵,原因之一便是該聚會其實是由支持民進黨的勢力所主導。許多長期耕耘環境議題的環保團體,早已與民進黨保持距離,只是苦於各種聯繫依舊盤根錯節,尚無一套處理政治力介入的有效辦法,致使運動有時呈現出「被民進黨利用」、「為民進黨政客搭舞台」的無奈現象。經由此一粗口風波所造成的效應,反倒可能促使關心環保運動的人更注意到與民進黨的關係所造成的問題。
王放/政治評論員

(回目錄)



衛報週評:前後不一的歐巴馬主義

節譯■葉興台
美國總統歐巴馬在3月29日的演說中,闡述他參與利比亞軍事行動的理由,聲稱行動失敗將導致人道主義的大災難,更會玷污全世界的良心。根據英國衛報的一篇評論,歐巴馬的論點在於道德的急迫性,暗示因美國和歐洲各國未能阻指盧安達種族屠殺等類似案例,而受到良心折磨的任何人,應認可參與利比亞軍事行動的必要性。

但如最近的事件所顯示的,迫切的道德案例並不等於連貫的策略,事實上,稱這個策略一團糟,還算是客氣。歐巴馬政府起初承諾僅採取防衛行動,阻止利比亞政府軍攻入班加西等城市,並立即與反政府軍合作進行空襲,逼退格達費的軍隊。這使得美國、英國和法國陷入利比亞的內戰,無論他們如何聲稱僅涉入動態的軍事行動或其他歐威爾式的委婉(Orwellian euphemism)說辭,事實非常明顯。目前美國中情局官員已來到利比亞,與反政府軍協調空襲事宜,美國戰機已出動1千6百架次。儘管美國民眾可能被這些掩飾的語言愚弄,格達費政權對於誰在轟炸他們,卻心知肚明。

現在,只要凸顯這是一場真正的戰爭,美國和其盟邦就會考慮運武器給反政府軍,但即便有如此思考,都反映出驚人的無知:這些武器將給反政府軍壯膽,增加格達費政權和反政府軍長期血腥僵局的機率。聯軍的行動已非防止利比亞內戰,而是助長內戰,忽略了阿富汗戰爭的前車之鑑。聯軍介入阿富汗的結果便是,該國各個角落充斥著武器,導致衝突加劇,死傷人數暴增。

如果歐巴馬政府和其歐洲盟邦對軍事行動的後果能有些微的遠見,上述種種就能獲得寬恕。事實上,他們急匆匆地參與利比亞軍事行動,似乎沒有準備可行的另一套計畫。他們原本希望空襲和反政府軍的施壓將會導致格達費政權垮台,但格達費的軍隊武力仍比反政府軍強,已逐漸收復失地,形成僵局的可能性越來越高。此外,即便格達費政府高官反叛,似乎也未能影響格達費的思維。

除非被殺或被推翻,格達費在一小群效忠部隊和家族成員的支持下,能繼續堅持到底,他的如意算盤就是,把這場戰爭延長到成本超過聯軍的潛在利益為止。即便格達費被推翻,可能面臨被放逐、起訴或處死,他仍有一切動機這麼做。

倘若發生這種狀況,聯軍的唯一選擇就是派遣地面部隊支援反政府軍,迫使格達費下台,但美國國防部長蓋茨已再三強調,不會派遣地面部隊。若不考慮派遣地面部隊,接下來要做什麼?如何對格達費施加另外的壓力?

更重要的是,如果這場軍事行動目前的累計效果是包圍的黎波里,聯軍的策略又是什麼?

歐巴馬政府沒有用冷靜的方式面對這些問題,反而執著於展示這場軍事行動的國際合法性,強調已獲得聯合國同意,並獲得阿拉伯聯盟支持。但外交的聲援不能改變戰爭的事實。就算指揮權由美國轉移至北約組織,也只是一種障眼法,轟炸利比亞的仍是同一批國家,無論他們用什麼說辭或理由掩飾。擔心誰來主導利比亞軍事行動,而不擔心缺乏策略的後果,這根本是目光短淺。

更令人氣餒的是,美國政壇有關利比亞軍事行動的論戰非常可笑,力促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同批人,聲稱利比亞軍事行動為伸張人權跨出一步。抨擊前總統布希試圖策動伊拉克政權改變的同一批自由派國際主義人士,則讚揚歐巴馬在利比亞採取類似的行動,不管這些行動早已超過聯合國決議案授權對平民的保護措施。

同樣的,新保守派認為,利比亞軍事行動顯示布希的策略正確,再度確認美國有權除掉外國領導人,如果此舉符合美國的利益。

這場軍事行動也許最令人失望的層面在於,它證明歐巴馬被白宮的權力誘惑,違背他在競選總統時的許多承諾。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回目錄)
推薦訂閱
第 八十九 期 2013.09.06 2013 年 CC 全球會速記@【創用CC電子報】
媒體觀察報第四期:洪仲丘案熱潮下的台灣媒體@【媒體觀察電子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4-06』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