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言論廣場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1997-12-10
發報頻率:每週出刊五日
訂閱人數:3,45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言論廣場報
立報─言論廣場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言論廣場
發報時間: 2011-04-07 05:00:00 / 報主:立報─言論廣場
[公益聯播]【招募課輔天使】長期招募平日、寒暑假貓頭鷹課輔志工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4-07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4-07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哲學家許信良

許信良投入民進黨黨內總統初選,各大媒體解讀紛陳。有人說他是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樂觀十足,卻註定失敗收場;有人說他是唐吉訶德大戰風車,勇敢十足,卻是不切實際;也有人形容他是照明燈,透過公開辯論,可以迫使另外兩位黨內候選人對於某些議題不再遮掩、閃躲。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許信良的參選,讓政治行為本身含蘊了哲學的意涵。

哲學是對智慧的熱愛,是對生命、對知識永無窮盡的探索和追尋,而其追索的過程,即是不斷解構、突破既定分類的行動。它必須不斷地質問既定秩序、既有說辭的有效性,透過描述、論證、乃至影像,解釋我們當前的世界,並試圖對其不合理之處做出改變。

許信良的參選解構了民進黨內部既有的秩序,突破了約定俗成的分類。他對於主權問題的詮釋,對於兩岸政策的主張,既打破統獨的畛域,也跨越藍綠的分野,這迫使蔡英文和蘇貞昌不能再自囚於民進黨既有的意識形態當中,安全而廉價地玩弄沿襲自兩蔣時代的反共情結。

在兩岸議題上,民進黨一方面承繼了冷戰時代反共教育的漢賊二分法,另一方面又將此二分法運用到選舉,內化為族群動員的工具。然則,冷戰結束了,全球化時代來臨了,中國在國際舞台的位置改變了,民進黨卻仍自囚於既有的單一思維,無法與時俱進,面對全新的世局。

許信良的參選,或許不能將民進黨從自囚的意識形態牢籠解放出來,卻至少可以透過對定見的衝撞,擴大牢籠的地板;或者,在牢籠上方開一面窗,讓新鮮的空氣帶走陳舊的思維和酸腐的話語。

民進黨的黨內初選,自始即是蔡英文和蘇貞昌兩大陣營對峙的態勢,許信良中途殺出,不太可能影響既有的權力架構。但是,他明知不可而為之,在艱困的條件下湊足5百萬登記費用,勉強加入戰局。這一行動本身,即顯現出他本人對於民主政治的深沉信念:一個人再窮、再苦,他的聲音也應該被聽見,他也應該有機會參與權力的運作。他帶頭抗拒社會的宿命,抗拒成見,抗拒財富和權力劃定的界線,努力促使一個政黨和其選民從單一思維的牢籠中解放出來。在3月25日發表的參選宣言中,許信良很清楚其主張「一定會受到政治成見的無情圍剿」,但是,他的說法是:「我一直相信:國家領導人如果不敢面對社會的成見,就不可能帶領國家向前走。」
這樣的堅持,讓政治進入了哲學的層次。

(回目錄)




左右看:環保與主流政治

左看:策略關係

台灣社運力量長期以來非常微弱。如實的說,要以所謂「運動」來稱呼,都顯然過於高估當前此起彼落的社會抗爭之微小力量。

而目前,相對來說,最能帶動起抗爭小風潮的議題,大都是環保議題。因為環保議題直接涉及到當地居民的利益,容易鼓動當地民眾的群聚抗爭,場面自然相對壯觀,這就容易帶動良性循環:少數知識青年去鼓吹、在地民眾群起響應,而後引起更多的知識分子關注與媒體報導,從而帶動更多的在地民眾與外來抗爭者的結合。

可想而知,有了話題、有了群眾、有了媒體這三大要素後,在這政治選舉季節裡,主流政治人物必然會聞風而至,凸顯自己的正義形象、來吸引更多可能的選票。

表面上來看,主流政治勢力與微弱的社運力量顯然不成比例,而且社運似乎只有依附於龐大資源的主流政治才能有力抗爭。然而,從議題的本身來看,主流政治乃是造成今日環保問題的問題製造者,而今日環保議題的分析與解決之道取決於社運團體。社運界所缺乏的不是理念,而是權力而已。

以此來看,社運與主流政治只有權力抗爭關係,兩者之間一切的合作,就必然是策略性、階段性質的。
許若仁/社會評論者

右看:保持距離

在近日,環保議題不斷加溫而成為政治人物角力的熱門話題,乃至於直接碰撞的政治角力場。

前幾日,彰化國光石化案的激情抗爭,現場不僅有馬英九總統出席座談,還有民進黨的兩大天王之蔡英文與蘇貞昌,真是驚動萬教、熱鬧滾滾。

然而,正由於政壇上的幾位頂級人物都駕到了,本來是爭議主題的國光石化與環保價值衝突,卻反而成為非常粗糙、甚至不入流的口水戰與表演秀,不僅品味低劣而且毫無公共論壇的實質討論。

例如,主持人居然攔阻馬總統上台發表意見,還以粗話辱罵一番,這哪裡是公共討論的品質?而所謂簽署反國光石化承諾書,事前既缺乏深入討論,當場又強人所難,任何一個較負責的政治人物勢必要三思後才有可能表達立場,何況一國總統豈能如此兒戲般的推翻整套體制的專業作業評估?

而更不堪的是,坐在台上貴賓席的兩位民進黨天王當年乃是此石化建設案的主要推手,如今在野就搖身一變成為環保者,這不僅是表演政治而且幾乎淪於詐騙政治了。

這一切問題的失焦,實在於環保社運力量被主流政黨利用了。環保社運應保持其獨立批判性,才能回歸正道,真正面對問題。
陳安君/大學教師

(回目錄)



咄咄集:肉糜好好吃喔

■吳忠泰
馬總統已經對大法官提名事件道歉,但是許多人和我一樣,對於總統能不能從此避免偏聽和不明,同表悲觀。一個極其相似的例子,是元月份處理18%爭議。

18%元月份的爭議很大,多少政論節目連續多日撻伐,總統為了儘快平息民意的不利發展,竟以政治手段處理:在蔡英文也捲進18%爭議時,快速聽任黨政平台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方式,在1月底快速推出新案,告訴社會:這件事情到此!但總統不察新的方案是完全抓錯藥方──讓銓敘部文官用阿扁時代的方案推銷成功,大官通通不動,再度痛砍基層及中小學教師,以便湊數和民進黨時期方案相比。

如果是一個小案,我們無意苛責總統,但18%案不是小案,也不是發生在今天,從民國94年底該爭議開始,身為在野黨主席及首都市長,他始終沒有提出對策,以至於95年底就曾失控,放任自己的立院黨團3天之內出爾反爾,違法翻案,現在元月份既有新案算是遲來正義,如果社會對總扣減額度或個別扣減額度有意見,那就讓相關機關開會討論,聽取各方意見,一齊往下修正。結果行政部門無力辯護政策在前,閉門接受自己罵了多年的案子來自救在後,這是荒腔走板到極點的決策。

更荒謬的是,當教師團體透過各種管道,將事實向總統反應,馬總統的反應竟是:怎麼會這樣呢?完全是無辜及無知的狀態。總統對於18%爭議至今,基層不怕改,但寧要公平也不願被亂改及羞辱的心情,完全無知;他和他的政治幕僚,一心只想拆除自己的政治引信,卻對自己錯把毒蛇當救命索一無所知;而從當局迄未對節省金額做出方向的宣示,更看得出對改革的目標毫無價值信仰。

可笑的還有:18%新案趁著過農曆年前的新聞空檔推出,當局一定是以為可以躲過檢視,這又是把專家和幾十萬退休人員當作傻瓜的昏庸做法;當民代拿著數據厲聲質疑時,高層竟然不思反省自己的草率和無知,還要勸告質疑者不要偏聽誤信,真是「聖明」到了極點!

這樣一個總統,不只會認為講出事實的人士是唱反調的,接下去他還會相信:所有和現在教育部意見相左的人,都是在野黨的打手;所有對近期教育政策不拍手的人都是見不得教育有秩序──就和目前在野黨動輒就說是中共的陰謀一樣。看來,政治人物是天天愛吃肉糜的。
(教師)

(回目錄)
井邊之蛙:「創意學」的可議之處

■徐世輝
「創意」是台灣近幾年的顯學,據說,我們的產業極需轉型到以創意為主的型態,而創意,據說是能創造高附加價值的靈丹妙藥。於是,各種關於創意的議題,因為本身有其工具性,很容易就吸引眾人的目光。本地對於創意的想像,以及操作模式大致集中在3個方向:強調創意的學習;以個人為基礎,似乎人人都需要有創意;「創意」幾乎具有最高的優先順位、位階。「創意」被塑造成全民運動。

在各種關於「創意」的論述,最常見的就是「創意可以學習」的論點。這個論點,只是關於創意的一種看法,並不是全貌。國外也有學界、業界主張「創意無法學習」、「創意無法被激發」。

不過,事情顯然不是理性分析、學術研究可以解決的,而是有其集體焦慮的背景。人在焦慮之下,常常會篩選某些觀點。只要在成長過程中,經歷過科學展覽、科技救國經驗的成人,大概會嗅到這一波的氣氛,與30餘年前的理工教育狂潮,有許多類似之處。當年以理工掛帥所造成的後果,直到近幾年才開始被質疑。但是,這波「創意」熱潮,卻似乎沒有從當年理工教育的經驗,意識到任何東西。

「創意」是個古老的話題,它在教育、實務操作上,向來被歸為沒有定則、難以捉摸的類別。西方不僅正面承認「創意」很難透過教育來達成,也在產業、實務操作領域有各種因應的作法。最常見的就是關於「創意組織」、「知識管理」的討論。

這樣的討論方向,基本上承認「創意」並不只是個人的事情,它可能來自於一群人,依照某種特定的運作方式,來產生創意。資本家基於管控腦力勞動細節的需求,於是想盡各種辦法要瞭解「黑盒子」的細節。根據他們的研究,幾個不太有創意的個人,卻可能透過集體的運作產生創意,俗諺中的「三個臭皮匠抵過諸葛亮」,就是這種類型。

儘管國外有更多關於「創意」的討論,而且,內容可能比本地的主流論述更為細緻、多樣。但是,本地卻謹守某幾個觀點,而完全忽略其他的「異見」。

本地似乎沒有辦法擺脫「全民皆兵」的運作模式,只要求每個社會成員應該要有創意,完全忽略一個社會需要有容納各種特質的人,才能形成分工,讓一個團體運作得更好。更特別的是,目前關於創意的討論,幾乎沒有看到關於創意的組織運作思維,我們只看到個別的人的創意,而沒有「組織的創意」。

這極具諷刺意味:談論「創意」的方式,卻沒有新意。
(策劃人員)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回目錄)
推薦訂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9-30@【立報─言論廣場】
第 八十九 期 2013.09.06 2013 年 CC 全球會速記@【創用CC電子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4-07』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