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言論廣場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1997-12-10
發報頻率:每週出刊五日
訂閱人數:3,45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言論廣場報
立報─言論廣場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言論廣場
發報時間: 2011-04-29 05:00:00 / 報主:立報─言論廣場
[公益聯播]城市議題工作坊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4-29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4-29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惡選制壞人心

民進黨推舉總統候選人的辦法,每次遊戲規則都不同。好聽的說法是「因時制宜」,講白了,卻是「因人設事」。

1996年的初選分兩階段投票,第一階段是幹部和黨員投票,第二階段則是在全台進行50場巡迴政策演講再加上3場電視辯論。由於當年在執政黨的對手是李登輝,而李氏挾其「第一位台灣人總統」的身分,具有「一個半黨主席」的威望(在國民黨,權力一把抓;在民進黨,影響半邊天),年輕的反對黨自知勝選無望,因此首重宣傳佈道,藉由初選的設計全台宣講,擴展理念。

2000年的總統初選,則是祭出臨時辦法,「凍結4年條款」,讓甫從首都選戰落敗的陳水扁市長得以不受黨規束縛,敗部復活,取得民進黨總統候選人的資格,而且這種赤裸裸的量身打造,預先就說好了:「只適用一次。」

於今,又臨時搬出一套「全民對比式民調」的新辦法,排除黨內舊勢力的干擾,為民進黨新鮮人蔡英文裁量訂製。結果是:蔡英文以對比式民調平均值1.35個百分點勝過老將蘇貞昌,當然更勝過老驥伏櫪的許信良。

我們無法預知民進黨下一次會使用什麼方法產生總統候選人,因為我們不知道下一回將是為誰設計為誰忙。但是,經過這一次的廝殺,大家心裡有數,蔡英文贏了,規矩卻完全壞了!規矩「無常」,那也就罷了;這一次,卻是在無常的規矩中又埋藏著允許「無恥」的設計,以至於可以在民調過程中大動手腳,透過電台、網路,操作「唯一支持」,乃至「蔡馬馬」的教戰守則,名為戰術,實為詐術。民調都可以如此被扭曲,未來的選戰,任何邪術巫法恐怕都將層出不窮。

民進黨以民調作為初選工具,國民黨跟進採用。而最近國民黨黨內立委初選的民調,同樣傳出弊端,同樣引發爭議。尤其是「唯一支持」的教唆,已是公然對民調本義的扭曲。明明是扭曲民意的詐術,卻變成選戰的必殺絕招,這是台灣民主最大的悲哀。

這樣的選制,既壞了民主,也壞了人心。若是要台灣的政治走上正途,非改不可!近年來歐洲學界熱衷於民主選制的探討和改良,其中法國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學者所提出的「多數判斷」(jugement majoritaire)制,尤其值得我們參考。也就是選民可以依據個人對候選人的好惡程度,而給予從「最佳」、「佳」、「尚可」以迄「拒絕」的6個評等。也就是說,對一個候選人的評價,從正3分到負3分都有可能,最後,可以從候選人的「積分」,得出最孚眾望的人選。如此一來,可以讓選民有比較從容的選擇空間,做出自主的判斷,而不必為了「有效票」的考量,被迫做出違心的、絕對的取捨。當台灣的選制已被嚴重扭曲,應是我們對新的可能性提出思考的時候了!

(回目錄)




左右看:雙英對決

左看:資本大勢

2012年總統大選確定由馬英九總統與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上演「雙英對決」,主流媒體社論皆論其兩者形象接近,未來何以區別兩人形象必為雙方陣營首要課題。但形象政治在台灣紛擾的政黨輪替中,早已顯得極不可靠。現下已然起跑的總統大選加上合併立委選舉,在長達一年半的戰爭中必然掀起腥風血雨,任何一時道德形象必在前期消耗殆盡或存在於可遇不可求的形象廣告。

其後就為繁雜的政治與意識型態操作,但此兩者在全球資本主義浪潮下都不值一晒。若不兩岸貿易自由遲早淪為經濟罪人,若違促進大資本企業全力發展之原則,則為愚昧不知大勢所趨。承以上兩點,縱稍有奇葩也必然東修西補的回歸正軌。國光石化、灣寶開發等案大為激勵環運人士,但選戰一起,促產條例、東部發展條例支票必然滿天飛,少數爭議待後續處置。畢竟在地經濟的願景還未見其端倪,現有的開發案俯拾即是,打房政策老在天價之上打轉,一切都歸為市場反應,景氣象徵。

政治操作更無須多言,實際構築權力核心的不外乎地方派系與大金主們,與此兩類而言,無不受龐大私人資本利潤驅使,兩相加成,充滿理想的政治新生兒何來不學會應對進退之道。社會公義與環境永續,先留給選戰廣告吧!
林子暉/公共化協會成員

右看:政策區別

本月27日民進黨總統初選揭曉由蔡英文出線,2012總統大選將上演「雙英對決」。馬英九與蔡英文兩人形象相近,皆為學者出身,論政較理性。後續兩人在投入選戰後,也都經營出親民的形象,如馬英九上屆總統大選的long stay,蔡英文則在五都選舉,土地婆的獨特親和力,也大大提高得票率。也因此兩人形象相似度高,何以區別對方,進而爭取中間選民的策略上必為首要難題。

但細究台灣兩黨政治競逐的歷史,雙方既代表己方政黨,也必然承接兩黨政治意識型態與歷史政策的包袱。民進黨在兩岸論述上易受基本教義派挾持,在兩岸經濟架構協定須多有所突破,難以上次辯論會的閃避姿態去面對草木皆兵的總統大選。馬英九雖擁有執政優勢,ECFA效益也逐漸發酵,但面對台灣日益加大的貧富差距,又產業政策轉型何以不造成企業外逃等都為嚴峻課題。因此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絕非幾支選戰廣告或文宣可以簡單扭轉的。

對於重大決策的深遠影響,人格形象絕難彌補整體經濟成長或社會發展的錯誤決定,誠如馬總統於國光石化一案所言:執政者要表態,但表態二字需面對的是長遠的政策後果,絕非投一時民意或政治操作所好。於此必然需要兩位可能的執政者既不困於包袱,也望不可嘩眾取寵慎思而為。
林泰佐/社會評論家

(回目錄)



蘭谿村聲:2012台灣總統大選:中美較勁戰場

■倪世傑
國、民兩黨於2012年總統大選的候選人已於本月27日出爐,現在預言雙英對決誰會勝出為時尚早,但可以預見,兩岸關係與國家認同依然會是主要的爭議點,不過也僅只於修辭上的不同。馬英九可能會表明「統一」的言論嗎?不可能,但綠營鐵定再次施展抹紅塗共術,並預言馬英九難擋第二任中可能出現北京方面提出政治談判的壓力;蔡英文可能反對ECFA與兩岸經貿交流嗎?在資本家階級的壓力下可能性亦甚微,當「中華民國」或「台灣」成為藍綠陣營對兩岸政治定位的共同語言的時候,吾人當然可以假定這是一種趨同,但若從太平洋盆地的角度下觀察,又有可能得出另一幅不同的景象。

綠營常批評馬英九政府「扈從」中國,沒錯,但沒說出來的是,民進黨的策略是扈從美國。台灣藍綠政治勢力在崛起中的大國與誓言「重回亞洲」的美國歐巴馬政府間,確實有其不同聯盟的策略。

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渥特教授(Stephen M. Walt)提出的「威脅制衡理論」中表明,國家之間會結盟是制衡威脅,而不是制衡實力。因此如何界定威脅,進而區分敵友,就會因意識型態、認同、利益的認知而有所差異。顯然,中國問題在藍綠選民當中會有迥異的威脅認知,藍營選民不會認為制衡中國會是明智之舉,因為不僅在兩岸軍事實力上落差甚鉅,同時更無法捨棄兩岸經貿交流中帶來的物質利益。但對綠營支持民眾而言,《反國家分裂法》與導彈都是對台灣現狀與未來可能獨立選項的威脅,所以「巴肚扁扁也要挺阿扁」、前總統府秘書長邱義仁曾公開說:「我們不抱美國人大腿,抱誰大腿?」

尤其在瓦雅格號航母即將下水以及殲20試飛頻頻的情況下,日韓與東南亞國協國家皆已深感不安,甚至對美國「重回東亞」還抱有期盼的情況下,民進黨當下所面對的東亞已非過去被指稱為「麻煩製造者」的時代,扈從美國策略不再是一廂情願,制衡中國的地緣政治氛圍已成,蔡英文有可能放棄這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嗎?華盛頓固然要持續與中國交往,但有可能放棄東亞島鏈自願性重新鏈結的歷史機遇嗎?

2012年,不只是總統選舉而已,這一場東亞政治領導權的美中鬥爭,已進入主戲前的序曲階段。
(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

(回目錄)
另眼相看:公民教育不是畫紅線

■洪致翔
高雄縣教師會理事長劉亞平接連針對高雄中學的違規事項提出檢舉,因而遭雄中學生在網路上以粗言辱罵一事,近日引發許多關於「言論自由的界限」的討論。在相關討論中,部分論者認為關鍵在於「學生只知其擁有言論自由權,卻不知言論自由的界限何在」;而雄中校方雖未對此事公開定調,卻也做出了與此觀點異曲同工的處置:立即安排當事學生向劉亞平當面道歉,並邀請法界人士到校向學生宣導說明相關法律責任。

讓學生瞭解「言論自由的界限」固然有其重要性,但是在具體處理上若只一面倒地偏重「如何讓學生知道界限在哪裡」、甚至只討論此類問題,從公民教育的角度來看,恐怕仍無法讓學生學會合理、充分地運用其言論自由權。

追本溯源,言論自由雖然包括對任何人事物的評價、看法以及情緒感受,但是,它之所以被強調、成為普遍被主張並且廣受認同的「基本人權」,並非只因為容許任何人對任何事物抒發情緒,而在於它是受壓迫者為其自身、乃至於所屬群體捍衛權利、爭取權力的必要條件,進而也是促進公共利益的重要前提。也正因為不斷有個人/全體試圖利用言論自由捍衛權益、爭取權力,多方衝突與溝通後,才讓「言論自由的界限在於不侵害他人權益」逐漸成為多數人的共識。

由此來看,在這次辱罵事件中,當事學生雖有強烈不滿情緒,卻未見提出任何有根有據的批評與主張,顯然,與其說他們是因為「不知言論自由的界限」才導致此一行為,不如說是因為缺乏行使言論自由權的能力與素養。在這樣的情況下,校方倘若只顧著安排學生向當事人道歉、舉辦相關法律講座,將使當事學生失去一次「將自己的情緒反應整理成嚴謹觀點與具體主張」的思考機會,只能算是做了危機處理,若要達到機會教育的效果,還得引導當事學生直面自己的情緒、耙梳當中任何一絲「道理上可能站得住腳」的想法。

學生雖知其擁有權利,卻不等於能夠熟練、合理、充分地運用其權利——如同一個人擁有工具,並不等於知曉如何有效運用工具。同理,若未曾說明、示範、引導學生透過實踐學習如何行使其權利,就直接由師長透過各種方式為學生言行「劃設紅線」、告誡其「權利的界限何在」,則如同一個人在擁有工具的情況下,只知工具的使用禁忌卻仍不知使用方式。如此,學生若不是消極地採取「不做不錯」的態度避免嘗試,多半就只能憑直覺自行展開試錯。無論何者,都不會是我們所樂見的公民教育。
(文教工作者)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回目錄)
推薦訂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9-30@【立報─言論廣場】
第 八十九 期 2013.09.06 2013 年 CC 全球會速記@【創用CC電子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4-29』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