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言論廣場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1997-12-10
發報頻率:每週出刊五日
訂閱人數:3,45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言論廣場報
立報─言論廣場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言論廣場
發報時間: 2011-06-22 05:00:00 / 報主:立報─言論廣場
[公益聯播]【招募課輔天使】長期招募平日、寒暑假貓頭鷹課輔志工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6-22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6-22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霸氣股東會與半吊子資本家

最近是本地企業股東會的旺季,股東與企業經營層在股東會上互譙的新聞,再次成為新聞。股東會上的戶嗆戲碼年年有,不過,今年的氣氛稍有不同。台灣的企業經營層,顯得頗為霸氣。

最具指標意義的現象,是「鬧場」小股東被驅離、制止的案例越來越多,而且,經理人在制止股東發言的態度,越來越強悍。宣稱要發展品牌經營的宏達電,今年股東會上制止小股東的言談時,卻頗有製造代工業的風格,就是其中的典型。

但是,霸氣,其實是半吊子資本家的一種樣貌。

關於股東會的「亂象」,政府官方以及企業經營層的說法,慣例上,是將此描述為少數人惡意鬧場、干擾議事效率,此說法甚至還有具體案例的佐證,公部門甚至在今年股東會旺季前夕,釋出「有意修法限制股東會提案門檻」,似乎是在呼應業界的需求。這種說法看來頗為合理,卻不符比例原則。因為,只要看看企業在召開法人、特別是外資法人的說明會,甚至是面對私募的態度,然後再比對國內的股東會,就會發現兩者的明顯差異。

就發言內容來看,法人未必會比「小」股東來得高明。雖說大部分的法人說明會都屬閉門性質,但是,從有限的媒體報導仍可以看出,不論是有血有肉的自然人,還是不流血不流汗的「法人」,只要是「人」,都會問蠢問題。類似的案例俯拾皆是。

同樣是應對投資者的態度,企業高層對於投資機構,顯然要比國內的散戶要來得寬容,法說會上永遠都是談笑風生,就算有怪異問題,CEO也都是哈哈帶過,罕見橫眉豎眼的衝突;場景一換到國內,張牙舞爪、大聲喝叱的狀況卻時有所聞。

這種態度頗不尋常。企業畢竟是偏向私領域的組織,它可以選擇公開上市,也可以選擇不上市。依照市場自由化的論點,企業既然要選擇上市,就要概括承受相關的後果,包括公司的內部訊息必須曝光讓所有人查詢、三不五時回應投資人的各種需求。企業想要從公開市場尋找成本較低的資金,自然就要承受相關的附帶效應,不能「進了廚房又怕熱」,企業畢竟不是小孩子,做決策之前,該有的正面、負面效應評估都要到位,這其實也是一種專業能力的展現。

但是,企業經理人,甚至不乏白手起家的高層,何以在此事情前倨後恭,甚至完全不顧企業形象?

幕後的推手,是企業資金來源的轉向:本地企業的籌資對象,逐漸從一般大眾,轉向到其他領域,近幾年,公司債、可轉換債逐漸成為募資熱門,在利率低迷的時期,這類資金的取得成本,相較於傳統的分派股利、股息,要來得低。所以,高層們在股東會上,對於各種言論的耐受度大幅降低。表面上的說法是維護股東會的進行效率,骨子裡其實是因為企業要面對的金主,已然轉向。

這種轉向,看似把企業從傳統散戶為主的股東結構,轉向到較為理性的機構型投資人,實際上,卻是讓本地的企業進入另一個資本的混亂深淵。本地企業似乎青睞於法人、投資機構的「好溝通」,而對本地散戶、一般投資人的難纏頗有微詞,這完全是基於本地的井底經驗。外資雖是台灣企業的持股主力,但是,台灣的證券市場,相較於歐美日等主戰場,只能算是小蝦米等級。國外法人在「主戰場」的兇狠、冷血,在本地幾乎難以見到。

但是,相關資訊未必是一無所悉。台灣企業在國外上是尋找私募、創投,最後卻差一點被出賣的案例時有所聞。只有經歷過這些案例的經理人,才能真正體會什麼是「資本家」。

從股東會的霸氣來看,台灣的企業高層們,距離「資本家」的境界,還有一大段距離。

(回目錄)




左右看:監院糾正政院與教部

左看:說得比做的還糟

台灣公共政策的品質遭人詬病已久;政策源頭的問題分析經常毫無科學依據,手段的選擇與設計則往往紛亂、短線而無章法,更遑論執行面的種種缺失。更慘的是,對於公共政策的批評也好不到哪裡去。監察院5月17日審議並於6月1修改公布的一份調查報告,以近年來經濟成長但民眾失業、貧富差距擴大等問題並未改善為調查課題,得出八大調查意見,立意堪稱良善,內容則不忍卒睹。

細看監院調查意見的推論過程,幾乎都在簡單的現象描述過後跳出結論,缺乏科學證據或推論;例如第二項意見將高學歷失業問題原因之一歸咎於沒有清楚定義的「學用落差」,卻未具體說明學用落差在哪裡?客觀衡量標準為何?落差程度如何估計?基本上是把失業與缺工等同於「學用落差」,套套邏輯嫌疑嚴重,連帶的政策批評更無章法可言。又如第八項「放寬外籍高階專才來台就業」之主張,不僅來得沒頭沒腦,在簡單數據、報刊摘要、訪談節錄的雜燴之外,立論同樣薄弱。

監院報告的原意是改善公共政策的「做」的品質,無奈由此看來,我們的政府恐怕連「說」公共政策的能力,都有待加強。
李亮/文字工作者

右看:全球化的現實

監察院5月17日審議一份調查報告,內容針對台灣近年來經濟成長與民眾薪資成長脫節,貧富差距拉大,高學歷高失業等現象進行分析,與目前輿論熱議的「無感復甦」不謀而合。然而,儘管監察院地位崇隆,據此提出了對行政院、教育部的糾正案,但從報告的內容看來,要解決上述問題恐非易事。

監院報告直指台灣的高科技產業,以及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營運模式,造成了經濟成長與民眾所得的脫節,並提出應更加重視服務業,以帶動民眾的就業。然而,從企業在全球經濟中運作的邏輯而言,全球化時代的企業要能生存,布局全球已是必然的趨勢,先進國家的大企業也不能例外,更何況是緊跟歐美日企業產業分工的台灣企業。在此情況下,經濟成長與民眾所得的脫節,實屬必然的趨勢。

至於服務業的就業前景,在全球化之下恐怕也無法令人期待。撇開那些吸收就業甚多但產值不高、技術落後的傳統服務業不談,如今的新服務業,不論是研發、金融、資訊處理、物流等等,哪一項不是資本、技術密集行業??就業效果未必高到哪裡去,更別提在其中大行其道的派遣、契約制,也不利所得的提升。
王放/政治評論員

(回目錄)



衛報週評:歐元區債務危機,英國不能置身事外

節譯■葉興台
根據英國衛報的一篇評論,上週三希臘國會大廈外面懸掛了一幅寫著「貧窮是最大殘忍」的大布條,為了抗議希臘政府實施進一步緊縮措施,削減比現階段規模更大上一倍的預算赤字,以換取國際貨幣基金(IMF)和歐盟第二輪紓困。希臘民眾發起示威和街頭抗議,癱瘓了整個國家。這個IMF史上最大干預計畫,內容包括開除希臘5分之1公務員、大幅增稅、以及國營企業民營化,希臘所付出的代價越來越高。

除此之外,希臘得在3年內償還至少1千億歐元債務,約為目前GDP的近4成。在一次世界大戰後,一心報復的國家要求德國賠償的金額也不過這麼多,最後還將德國的賠償金額減半。債權人會回應說,情況大不相同,希臘的債務是自找的,入不敷出卻過著奢華和腐敗的生活。但有任何國家能做到歐盟和IMF要求希臘做的事?

市場和信評機構不那麼認為,把希臘的債信評等降至比垃圾等級還糟。德國對希臘的債務提出不同的計畫。但為何不縮減希臘的負擔?貸如此荒謬的金額給希臘的的銀行和大型金融機構,也應接受打銷呆帳來分攤這個痛苦。

換言之,債務與倒閉的雷曼兄弟相比僅算零頭的希臘,應比照雷曼兄弟所做的事,片面讓債權人承受損失,以降低紓困規模。巨額融資的力量非常可怕,雷曼兄弟破產引發第一波金融危機,德國提出的計畫可能引發第二波,因驚慌的銀行業將停止同業在全球金融市場拆借,以免自己蒙受損失。

上週五德國總理梅克爾的態度終於軟化,為歐盟和IMF第二輪聯合紓困希臘、銀行業避開任何損失開了一扇門。如果德國國會本週同意,希臘將拿到所需現金,得以償還國際債務,並留在歐元區裡,暫時解除發生雷曼兄弟式的信用危機。

問題是這種情況能夠維持多久。在兩國選民對現況充滿敵意的情況下,德國和希臘政府能否自我拯救?希臘被要求承擔比德國在1920年代更大的經濟痛苦,國際銀行業者為何能夠再次逃過,什麼責任都不用負?德國人當然所言極是。

在英國,整件事情被理解為一場戲,可能傷及希臘、德國、歐元區成員國和IMF,但因英國聰明,沒有加入歐元區,所以與英國無關。對加入歐元區持懷疑態度的保守黨國會議員和評論家堅稱,英國無須插手,搞出這場混亂的歐洲人應該自助。

這可能是近來最嚴重的集體誤判。英國財相奧斯本上週在國會提到英國的兩難:英國銀行體系的未償貸款逾6.5兆英鎊,超過GDP的3倍,更糟的是,英國銀行業支持貸款和借貸的股本僅3千億英鎊,而且很大比例夾帶了未知風險。例如,超過1兆英鎊換成歐元貸給歐洲各國政府、銀行和企業。

看起來好像沒事,但若希臘發生債務違約,愛爾蘭、葡萄牙和西班牙也難逃一劫,最後造成歐元瓦解,所導致的損失可能使英國銀行業打銷所有資本。

資本市場充分意識到英國充滿危險的處境,信用違約交換(CDS)合約是衡量特定銀行、企業和陷入財務困難的政府,如何支付債務利息的指標。歐洲20大銀行中,信用違約交換合約價格最高的4家銀行,有3家是英國銀行或在英國市佔率很高,包括蘇格蘭皇家銀行、勞埃德銀行(Lloyds)和西班牙國際銀行(Santander)。英國沒有兩難問題,只有暫時未發的潛在災難。

這是英國必須對銀行危機可能出現的連鎖效應保持警戒的原因,尤其是對歐元區當前可能面臨的。希臘總里帕龐德里歐上週解散內閣,進行過會改選,若本週他輸掉大選,希臘人可能選出可以解除他們痛苦的任何接替人選。

德國在1920年代拒絕支付巨額賠償,若希臘比照辦理,讓債務違約,又會怎麼樣?英國將遭到第一波衝擊,應擔心民眾會在銀行外排隊領錢。除了幾個英國官員擔心希臘情勢,英國民眾不在乎的程度接近丟臉的地步。這場集體危機指會有兩種結果。即便歐盟和IMF通過對希臘紓困,這只是在拖延時間,希臘最終得片面違約或重組債務,問題只是如何、何時和多大程度而已,其他國家也會步上後塵。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回目錄)
推薦訂閱
媒體觀察報第四期:洪仲丘案熱潮下的台灣媒體@【媒體觀察電子報】
第 八十九 期 2013.09.06 2013 年 CC 全球會速記@【創用CC電子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6-22』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