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言論廣場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1997-12-10
發報頻率:每週出刊五日
訂閱人數:3,45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言論廣場報
立報─言論廣場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言論廣場
發報時間: 2011-07-08 05:00:00 / 報主:立報─言論廣場
[公益聯播]化妝品真相大公開社群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7-08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7-08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未來危機

中研院院士許倬雲憂患國是,於耋髦高齡發表《為2012進言》專文,邀得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黨外前輩紀萬生以及作家陳若曦、張曉風等人連署。他沉痛指出:當今的政治一方面派系勢力如影隨行,另一方面又太過注重廣告宣傳和形象包裝,對於人民所關切的重大問題卻無心無力回應,提不出政策主張。亦即,政治只剩下拉幫結派建立利益集團,以及淪為商業行為的選美,而不是選賢與能。

老院士更進一步指出台灣民眾對未來的普遍焦慮:如果我們不知道未來的當政者要走什麼方向,也不知道他們要做什麼規劃,我們將不知未來的前途。

這種對於「未來危機」的提醒,值得我們更進一步申論,因為這關係到年輕世代如何去看待自己的處境。許倬雲對台灣的未來走向固然有強烈的疑慮與不安,卻又似乎將未來完全寄託在政黨和政治人物的身上,殊不知,對許多年輕人而言,當前玩政治、玩權力的這一票人,正是台灣未來的最大障礙!將未來寄託於這些人身上,等於自毀前程。

年輕世代比老院士更清楚一個事實,那就是:新的世代不再相信他們可以活得比上一個世代更好。世代的連繫越來越脆弱,集體的感覺越來越衰微。而過去我們所熟悉的民主政治,其實是一種「承諾的藝術」,為了爭取選票,提高民意支持度,政治人物必須不斷做出承諾,用承諾來激引選民對未來的興趣和期待。許倬雲對政治人物的要求,基本上還是停留在這種「許諾未來」的思維。但是,新生世代都很清楚,政治人物的承諾越來越廉價,越來越不可信,這也導致年輕人對政治越來越疏離,越來越冷感。

更可悲的是,過去對於政治的不滿、不信任,還可以想像運用集體的力量去改變、推翻,但是,在當前的民主遊戲規則之下,政黨相互競爭同時也相互模仿,最後不可避免地形成「鏡像政治」的結構,所謂兩大政黨只不過就是鏡子的兩端,形影相隨,難分彼此。

也因此,年輕世代所感受到的未來危機,不是像老院士所說的,因為當政者方向未定,規劃未明,也不是因為政黨端不出政見牛肉。對許多年輕人而言,來自權力者的方向和規劃,他們根本不會相信;而即使端出了牛肉,他們也認為其必餿必臭或者帶有狂牛病毒。新世代的危機,比較多是源自於集體感的流失,意義的消亡,在「個人王國」的時代,只有一個個破碎的「我」,「我們」的意識日趨消散,團結致力於改變社會、改變世界的想望無以為繼。面對這樣的危機,當然不是押注於政黨,不是期待於特定政客,而是自主尋找連結力量的可能,共同建構對未來的另類想像。

(回目錄)




左右看:雙赤字危機重創歐盟未來

左看:國族主義復興下的歐盟


如同重現二次世界大戰的場景,歐洲的政治分歧即將因丹麥的邊界管制政策而重新組合,社民黨等左派政黨將與自由主義政黨站在同一陣線,甚至還包括某些像是德國基民黨的歐洲統合派政黨;另一方面,像是希臘等嚴重債務擔負國則因為結構調整方案「受害」國的激進左派與極右派,以及其他國家排斥大一統歐洲理念的疑歐派,將形成另一種「國族主義復興」的聲浪,歐盟國家內部的邊境管制問題,將是新一波鬥爭的焦點。

真問題與假問題將在此形成混戰。所謂的假問題是哥本哈根方面所聲稱的邊境管制是為了降低非法移民與犯罪率,如果前述兩項數據真的因此「降低」,將證明邊管「奏效」?而假問題所要達的「真」目標:阻擋移民的目的就達成了。做為一種「勝利」的象徵,而這必定鼓舞歐盟各國的極右派政黨,屆時保守派內部能夠抵擋多久,看看美國茶黨在共和黨黨內引發的不寧靜革命風潮,中左派沒有樂觀的本錢。

不容諱言,「民族自決」原則在歐洲統合的當下再度復興,《申根條約》所保障的人身移動自由權已遭遇象徵性地破壞,然而,歐盟民主與經濟的雙赤字危機為極右派創造機遇,歐盟存續的根基將因此津波蕩漾。
倪世傑/研究人員

右看:哥本哈根埋下的地雷

對地處溫帶與寒帶的歐洲國家來說,夏天,正是度假的季節。但是丹麥,在拉斯穆森總理接受極右派的丹麥人民黨預算條件交換下,接受該黨邊界緊縮的提案,於7月開始加強在瑞典、德國的邊境增設海關人數,德國大為光火,視為對《申根條約》的公然背叛。

《申根條約》取消了其簽署國間的邊境檢查,加強與非申根國家間的邊境檢查,申根簽約國國民可以在簽約國中自由移動。但突尼西亞的危機中凸顯了《申根條約》的理想與現實中的矛盾。兩萬名突尼西亞難民渡海義大利尋求庇護,貝魯斯柯尼總理知道拒絕難民不符國際慣例,會被國際輿論圍剿,但接受了,又會加重義大利的財政負擔,同時,又氣憤歐盟並未提出相關政策,在毋須見笑但著實生氣的情況下,讓突國難民自由選擇去處,而大多數都選擇坐火車到法國依親去了,這把法國總統沙柯吉惹惱了,揚言關閉兩國邊界,但也因此促成兩國領導人提出有條件恢復邊境檢查的提案。

在反歐盟右派高舉反移民、反穆斯林的大纛下,連帶帶動起各國疑歐派的烽火,丹麥的增強邊境管制恐怕不是唯一,如PIGS國家的債務如期引爆,歐盟即將成為歐統理想主義者的仙境夢遊。
林水秀/社會觀察人士

(回目錄)



聊以行國:社會主義、種族與宗教

■莊迪澎
台灣立報7月5日社論〈第三世界社會主義的道路〉,認為中共的革命為落後的第三世界國家樹立反帝鬥爭的典範,亦從理論上肯定了第三世界社會主義革命的可能性,但在跨越工業資本主義階段或許真的無法成功,第三世界社會主義的道路仍是未竟之業。

這確實值得吾人深思,尤其是全球最大的共產主義國家正走向名存實亡的路子、新自由主義經濟哲學大行其道;社會主義縱然令人懷念,在一些地方亦有復歸跡象,畢竟還是少數。在多元族群社會裏,問題也許更複雜,因為種族與宗教是社會主義擴大影響力的重要阻力。

以馬來西亞為例,中共革命成功確實激勵了華人的反帝反殖、追求社會主義理想,促成馬來亞共產黨(馬共)在1930年成立。

1942年日本侵佔馬來亞,馬共與英軍攜手抗日。日軍戰敗後,英人重新殖民統治馬來亞,馬共則展開反殖鬥爭。1948年英殖民政府宣佈「緊急狀態」,全面圍剿馬共,迫使後者走入森林,展開超過40年的武裝鬥爭,直到1989年與馬、泰政府簽署和平協定為止。

然而,馬國政府始終不讓馬共總書記陳平回國。原因之一,是由於馬共以華人為主,因圍剿馬共遊擊隊而犧牲的軍警則多是馬來人,以致馬共經常被建構成「華人vs.馬來人」的局面;執政黨巫統是馬來人政黨,亦走不出這段歷史束縛。

馬國政府不承認馬共的抗日與反殖功績,亦不乏種族因素。日據時期,日軍對華人殘暴、對馬來人寬容,馬來人皇室更與日軍合作。若承認馬共抗日的功績,馬來人作為官方宣稱的「土著」,卻淪為華人口中的「漢奸」;而一些極端馬來人口中的「外來移民」、「寄居者」反倒是保家衛國的烈士。

馬共已走入歷史,但社會主義運動仍難以跨越宗教的阻力。2004年,在野的人民公正黨原欲提名前左翼政黨人民黨主席賽胡先(Syed Hussin Ali)到盟黨回教黨執政的吉蘭丹州競選國會議席,回教黨籍的州務大臣聶阿茲(Nik Aziz)卻因認定賽胡先是無神論社會主義者而堅決反對。

耗上10年時間(1998~2008)方獲准成立的「馬來西亞社會主義黨」,黨員以印度人和華人為主,同樣難以走進馬來人選區,原因不外乎「社會主義=無神論」的刻板印象所致,而佔7成人口的馬來人偏偏是「天生的回教徒」(born to be Muslim)。

馬國政府不久前為打壓「乾淨與公平選舉聯盟」預定7月9日舉行的大集會,逮捕了30名社會主義黨黨員,並宣稱是要「阻止共產主義復辟」,無非是企圖藉此莫須有罪狀阻遏部分對社會主義和馬共心存戒心的馬來人群眾共襄盛舉。
(馬來西亞評論人)

(回目錄)
另眼相看:實驗課豈止時數不足?

■洪致翔
據報載,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系副教授古建國受託針對國小自然教育進行調查,發現接受問卷調查的學童中,逾8成5希望增加實驗課次數;同時更有2成5學生表示很少甚至沒有做實驗的機會。這份調查結果所要呈現的「自然科缺少實驗課程」現象固然令人憂心,但除了實驗課程的「量」之外,相關報導所未提及的「質」的問題也同樣值得關注。

無論是科學理論的發展、應用乃至於透過教育培養科學思維的過程,都從對事物現象的觀察或對既有理論學說的質疑出發。而「實驗」之所以在這發展過程中具有高度重要性,來自於實驗能夠協助研究者驗證假設是否為真、判斷質疑是否成立。

然而,就當前國小自然科教學實況來說,除非任課教師對「觀察、提出疑問、思考、討論」特別重視,並特意安排較充裕的時間供學生進行相應的實驗活動,否則,所謂的「實驗課」普遍仍是依循教科書的順序,以「重現課本或教師所描述的實驗結果」為目標,經由觀察發掘問題意識、從而設計相應的實驗方式、控制各種變因等比結果更重要的過程卻往往消失無蹤。

更誇張的是,在某些教師的課堂上,教材習作中供學生記錄實驗數據結果的欄位甚至還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倘若學生所記錄的數據超出教師所認定的「合理誤差範圍」,則會得到「操作錯誤」、「實驗失敗」或其他否定性評語。這樣的「實驗」其實早已和科學發展所仰賴的「探索、懷疑與求證」思維方式背道而馳,充其量只能幫助學生記憶教科書與教師講述的知識內容。

另一方面,由於教科書書商積極爭食自「實驗」衍生的商機,或將提供相關材料器具視為售後服務的一環,加上相關業者如文具行的推波助瀾,許多小學生經由教師/家長所取得的「實驗器材」往往是接近組裝完成的「半成品」,學童只消按照說明書上的圖文指示,就可以「完成」一次所謂的實驗,雖然省去了部分製備材料的時間心力、減少了因材料製備品質不佳而影響變因控制的可能性,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卻也同時剝奪了學生根據假設與實驗結果,逐一檢視各種造成影響的可能性、並加以調整的學習機會。

職是,若要進一步擴大實驗課程對學生學習動力與學習效果的正面影響,除了增加用於實驗課的時間與次數外,「實驗課」的實施方式更是值得加以改造的重要內容之一。
(文教工作者)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回目錄)
推薦訂閱
【南方】當總統毀憲亂政,這是我們能做的小事...(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南方電子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9-30@【立報─言論廣場】
轉寄『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7-08』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