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言論廣場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1997-12-10
發報頻率:每週出刊五日
訂閱人數:3,45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言論廣場報
立報─言論廣場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言論廣場
發報時間: 2011-07-26 05:00:00 / 報主:立報─言論廣場
[公益聯播]中正、萬華區身心障礙者資源中心-徵求行政志工!!!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7-26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7-26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馬英九的保釣策略

最近,馬英九在接受日本《讀賣新聞》與《日本經濟新聞》記者聯合專訪時,聲明保衛釣魚台不會與中國聯手,同時主張與日本政府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分享資源。熟悉保釣運動歷史的人都知道,馬英九這些主張與40年前國民黨政府政策並沒有什麼不同。40年前這樣的主張,使得旅美留學生極度失望,除了少數國民黨忠貞分子之外,大量優秀的留學生投身左派。馬英九雖然40年前也熱血沸騰參加保釣運動,並且在日本媒體記者前聲稱研究釣魚台問題40年,但是他似乎沒有從40年前的經驗中學到教訓。

40年前保釣人士之所以反對在主權確定前與日本共同開發釣魚台資源,乃是體認到弱者主張與強權擱置爭議,其結果必然會喪失主權。特別面對日本這個軍國主義與法西斯幽靈並未因二次大戰結束而深刻反省的強權,以台灣的相對弱小,如此共同開發無異與虎謀皮。

馬英九如此向日本媒體「交心」,或許為了打開台灣的外交空間,同時澄清日本右翼分子的疑慮,認為參加過保釣運動的馬英九具有反日的情結。但是,國家外交從來不可能依賴「交心」,實力與尊嚴才是可靠的基礎。40年前國民黨政府也是面臨外交崩盤的困境,留學生的抗議並非不瞭解台灣政府的當時的外交困境,但是留學生不能認同這種因一時外交的得失而犧牲長遠利益與主權尊嚴的做法。事後證明,國民黨政府當年的委屈求全並未保住外交的空間。馬英九這個策略正在重蹈覆轍。

更值得非議,是馬英九向日本表白,不會聯合中國共同保釣。眾所周知,日本最擔心的,就是兩岸共同保釣。去年日本扣留中國進入釣魚台海域捕魚的漁船船長,受到中國政府強烈的抗議與抵制活動,被迫放人,日本政府深刻體認到侵佔釣魚台最大的障礙在於中國。40年來的保釣運動歷史清楚表明,日本政府對台灣的保釣活動並不在乎,他們擔心的是中共政權以及中國的保釣。去年的釣魚台事件鮮明的證明這點。馬英九主動向日本意圖侵佔釣魚台的人士聲明不會聯合中國共同保釣,無異自廢武功。

馬英九這個言論,顯然有討好民進黨的用意。去年蔡英文主席在與日本右翼政客安倍晉三的會談中,即討好地表白不會兩岸合作保釣。馬英九在他本來可以表達不同主張的有利項目,竟然尾隨蔡英文的不當言論。這再度佐證了流行的分析:馬英九一心一意討好綠營,已經到了忘記原則的地步。

(回目錄)




左右看:基本工資擂台賽

左看:工人的決戰場在街頭

民國101年,台灣勞工的勞動力價格有了新的定價,基本工資將提高到1萬8,780元,時薪從98元調漲為103元,部分工時者每小時可多賣5元。對此結果,資方代表當場表達強烈不滿,但隔天和總統及行政院長握握手之後,又改口說「願意支持」,還良心發現般的表示「企業賺錢照顧員工也是應該的」。如果不是馬總統感化有方,就是政、資兩方聯手演了一齣「大愛」戲碼。

勞委會依法召開的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表面上看起來是政府當裁判,由數量公平的勞資代表進行協商,最後再由政府保障結果的執行效力。事實上,從頭到尾根本是一場假借民主審議之名的作秀擂台賽,熱熱鬧鬧地喊殺喊打,參加的人卻早就心知肚明--沒有誰會見血。

勞動者和資本家存在著永恆的階級對立,是自有資本主義以來就不變的道理,工資更是核心的鬥爭目標。政府和資本家盤算著找工會頭人進會議室,弱化可能有的衝突,但在生存現場拼搏的勞工,甘願只盼著每年從天上掉下來幾趴的禮物嗎?別忘了,歷來工人勝利的決戰場,都是在街頭!
洪艾維/文字工作者

右看:政府應守裁判本分

上周四(22日),勞委會再度召開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勞資在毫無共識的情形下,最後結果仍由官方主導,基本工資提高到1萬8,780元,調漲幅度為5.03%,時薪則跨過百元門檻為103元。明明是開會通過,走出會場的勞資雙方都在媒體面前大喊不滿,一邊嚷著隔天要去總統府告御狀,一邊吵著帶人去監察院陳情。影響國家重要政策的會議淪為漫天喊價殺價的場合,乃是由於政府角色不明所致。

作為政府代表的勞委會,可儘量促成談判的順利進行,例如在會前先召開溝通會議,找出協商的基準點,但應恪守監督者及裁決者的角色,而不是搶先承諾調整結果不會低於公務員的3%。此話一出,審議會便失去了協商功能,無論是資方對不調漲的期待,或勞團喊出要一次到位的31%,都只是喊爽的。既然是協商會議,雙方就應該各憑實力來談判,裁判不應有先入為主的設定。

其實台灣多數勞工都是領取高於基本工資的薪水,但在大選的氣氛下,基本工資仍被炒作成具有縮短貧富差距的意義。選後不論哪一黨執政,都應將審議制度推回常軌才是。
王左一/政治評論家

(回目錄)



扣問求音集:基本工資:家庭最低生活費

■姚欣進
近日,基本工資應否調漲以及調漲幅度的爭議,成為台灣社會熱門議題之一。但在4年前,基本工資長期以來一直未成為公共議論的議題,僅有少數工運團體提出調漲基本工資訴求,也鮮少有工運內部或整體外界的呼應與共鳴。

4年前,基本工資其實已有整整10年沒有調漲(即從1997年的1萬5,840元,到2007年的7月1日調漲為每月1萬7,280元,每小時95元),而且作為調漲基本工資唯一法定機制的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在此之前已整整5年未開會討論此議題!這是因為,過去長期以來,台灣本土勞工的中位數工資水平一向遠高於基本工資,所以提高基本工資的立即與直接受益者,不是台灣普遍的本土勞工而是外籍勞工,因為許多外籍勞工的薪資水平是在基本工資上下邊緣。

但在這兩年來,基本工資調漲訴求一次比一次大聲,而且工會運動者已開始從「勞工家庭最低生活費」的論據角度,提出基本工資的調漲幅度之實際計算。這乃是基本工資訴求方向上,非常進步的發展。因為,基本工資的調漲訴求必須牢牢地聯繫於勞工家庭(或每個勞工平均擔負的養育人口)的最低生活費上,而非勞動生產力或物價指數的變動上。

基本工資,在近年來逐漸上升成為工會運動者主要抗爭訴求之一,就反映了基本工資雖已微幅調漲,但仍然嚴重落後於現實生活最基本的需求水平。更反映了,台灣一般薪資水平已不斷實質下降,必須有一較安全的薪資水位來阻擋這薪資下降趨勢而不致於無止境持續下降。

台灣目前實際的就業機會、勞動待遇已比過去任何一個歷史時刻都要險惡的多。台灣勞動參與率始終維持在不到6成的低檔,這意味著不僅有許多婦女在家待業,而且許多中壯年健康男性勞動力也退出就業市場。所以,一個家庭往往依託在一個主要勞動所得來源來維持家計。也正因如此,任何一個勞工的收入都須考慮上述的現實因素,來計算出最低工資水平。

事實上,台灣基本工資的訂定乃是根據1928年的國際勞工組織《最低工資設定機制公約》,中華民國政府在1930年就簽署同意這公約,而後於1956年國府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訂定了「基本工資」,於1968年訂定「基本工資暫行辦法」,最後在1985年的「基本工資審議辦法」取代。換言之,基本工資的水平乃是勞工家庭最低生活費,是有其歷史脈絡更是普世的一般價值標準(國際勞工組織的共識)。

任何認為基本工資與勞工家庭生活費無關的反對者,就必須論證,台灣基本工資的計算標準何已能違背普世價值與自身的法源基礎?
(社會評論者)

(回目錄)
迷走地圖:「去本土化」與「本土化」論述的統治實相

■向紅岩
從蔡英文對ECFA政策存續的模糊表態,與綠營執政縣市熱烈迎接陸客來看,明年總統大選主軸,綠營很難再複製阿扁刻意將兩岸統獨虛假命題尖銳化,以求基本盤極大化的策略,而逐漸轉向甚囂塵上的工、農「階級」問題:基本工資、貧富差距,以及產銷盤剝、土地徵收。

不過,藍、綠議論工農問題,從不是為了解決資本主義日益深化的階級矛盾,而是為了向資產階級展示收編工農階級的能耐,借勢奪取政權。回顧歷史,不難看穿藍、綠均是沿著操弄「國家認同」意識形態來實現統治。

1960至1970年代,國民黨主政推動資本主義現代化、工業化,大批人口離農、離土、離鄉,導致在精神上也脫離對故鄉、本土的認同。因為國民黨是外來政權,故貶抑或摧毀與土地相關連的歷史文化,讓民眾在思想與精神上與本土疏離,對其進行分化統治有隱性幫助;另方面國民黨要在台灣順利推動資本主義擴張與發展,除大量摧毀自然面貌與土地之外,也必然要轉化原來的生產及生活方式,以使資本暢行無阻。這種發展導致農村凋蔽、勞工血淚與生態破壞,到了1970年代引發鄉土文學論戰,召喚了戰後第一次的鄉土關懷。

1987年7月台灣解嚴,進入政治轉型過渡期:1988到1990年,蔣經國過世,李登輝繼位,國民黨內矛盾浮現、經濟秩序混亂,反對運動大肆興起,黨內新勢力藉資本家的支持,抗衡舊勢力。1990到1993年間,國民黨新舊勢力暫時達成妥協,國家機器扮演帶動資本發展的角色。但黨內派系由於國家認同差異出現裂痕,本土新勢力整合地方政客將舊勢力推出政治核心。故從1993年之後,國民黨本土政權開始透過霸權計畫、積累策略與政治制度,建構「新國家」。

李政府的霸權計畫,新國家透過動員地方和社會團體,不斷以「建立生命共同體」、「台灣主體意識」、「主權在民」召喚,強化人民對土地的情感與認同,塑造國族主義,凝聚共識,最直接的政策便是文建會主導的「社區總體營造運動」。在積累策略上,新國家向新自由主義經濟靠攏,全面民營化、國際化、市場化,企圖透過科技發展策略,強化國家競爭力。在政治制度上,隨著在霸權計畫與積累策略上的調整,國家機器各部會的運作亦有改組的趨勢。

整體而言,由統治者所主導的這一整套「去本土化」和「本土化」的論述,實為閃避資本主義階級矛盾的文化統治策略,90年代中期出現的社造運動,則是威權解體後,企圖整編部分社運以形成新的主流價值,以利其統治的正當性。若不想重蹈覆轍,運動者當以史為鑑。
(自由撰稿人)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回目錄)
推薦訂閱
媒體觀察報第四期:洪仲丘案熱潮下的台灣媒體@【媒體觀察電子報】
【南方】當總統毀憲亂政,這是我們能做的小事...(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南方電子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7-26』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