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8-02─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8-02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8-02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減稅是政績? |
減稅是政績嗎?主管稅收的財政部長李述德答案是肯定的。上星期行政院會李述德洋洋自得提出他主導的減稅改革促成台灣經濟成長。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讚同李述德的主張與分析。甚至有些閣員認為減稅不僅不是政績,還會導致財政危機。朱敬一還指出,李述德對減少贈與稅率導致遺產稅收增加的解讀有問題,減稅促成去年經濟成長的說法更是值得商榷。同為執政黨的官員都不認同李述德的看法,在野的民進黨立委就更加有意見了。 我們也不同意李述德的政績分析與稅改主張。去年台灣經濟成長率高,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當時世界正從金融海嘯復甦、兩岸經貿大幅成長、能源價格基本穩定、為拯救金融海嘯危機世界性銀根大幅度寬鬆等等。減稅是否有助於經濟復甦是見仁見智的。在全球性貨幣寬鬆的環境下,即使沒有減稅,也不見得影響投資意願,以及隨之而來的投資性GDP的成長。 更多人指出,減稅將造成政府財政惡化。事實上,長期以來,台灣的租稅負擔率(總稅收除以GDP)嚴重偏低,只有美國的2分之1、歐洲國家的3分之1或更低。稅收嚴重偏低已經造成多種惡果,包括: 債台高築:台灣國債已經超過5兆,多次修法提高舉債上限。債留子孫的做法不僅不道德,也為台灣的前途帶來巨大的陰影;教育與社會福利縮水;弱化國家建設,一些重點建設便委之於企業財團,包括交通建設、醫療衛生等等;社會貧富兩極化更形嚴重。 對於財政惡化的批評,李述德回應:「政府收入來源是多元的。」這是什麼意思?如果不從賦稅得到足夠的收入,大概只有舉債與拍賣國家資產,以及減少政府支出。這的確是台灣統治集團近20多年來一貫的手法。但是,人們正是因為反對這些做法從提出批評。 更值得注意是,李述德主張將公共建設推給民間去做。但是,所謂「民間」其實就是資本家或財團。資本家的投入根本的動力就是追求利潤。許多公共建設具有社會福利的作用,例如醫療、交通建設、教育等等。這些公共建設往往具有壟斷獨占的性質。把公共建設賦予牟利團體,必然帶來弱勢族群難以享用的結果。 將具有公共性的國家建設外包給財團,這是1980年代新自由主義積極主張的政策。這個主張促成全球貧富兩極化的惡果,進而為兩年前的金融海嘯創造了條件。金融海嘯後,人們多從新自由主義的迷夢驚醒過來。但是李述德卻依然執迷不悟,置台灣人民福利於難料的風險中。這樣不把台灣人民福祉放在心上的財政部長,必須下台。 |
(回目錄) |
左右看:誰怕壹電視? |
左看:河蟹壹電視
2009年壹電視申請設立5個頻道,備受爭議的新聞台在繼電影台、體育台之後,終於獲得國家通訊委員會(NCC)有條件審查通過,取得經營執照,最快8月底就可在中華電信的MOD播出。回顧新聞台在申請過程中,因為NCC對處理新聞方式存有疑慮,兩度遭到駁回,還引來國際新聞協會(IPI)對台灣政府是否打壓新聞自由的關注。 顯然,NCC委員們最擔憂的就是黎智英把《壹週刊》、《蘋果日報》的「特色」直接搬到電視媒體上,之前動新聞已經讓一票保守人士頭皮發麻,如今那些兒少不宜的圖片和內容,居然可透過電視頻道有聲有色的播放,更讓這群人坐如針氈。而NCC自願兼任起道德重整委員會的職責,用執照的發放權達到管控新聞媒體的目的,確實有可議之處。 黎智英最後在經營考量下,還是選擇放軟身段,用7項自律承諾換來合法執照,表面上皆大歡喜,卻開了媒體讓步妥協之門。不論基於何種動機,國家權力都不應干涉媒體處理新聞的方式。否則,中共官方要求媒體「和諧」處理動車事故的手段,對台灣將不再是笑話一則。 歷經兩年兩次闖關失敗,壹電視新聞台終於在日前獲得NCC核准發照,繼《蘋果日報》於2003年登台衝擊報紙生態後,電視媒體之間勢必將引發一陣大亂鬥,許多人擔心新聞節目將從此全面「壹化」,相競報導譁眾取寵的腥羶八卦,其實從現今幾家主要新聞台製作節目的內容取向來看,可以說已經「做好準備」迎接壹電視的挑戰了。 第一步,娛樂新聞比例提高。某電視台的當家主播在女神卡卡造訪台灣時,還「盛裝」打扮成小怪獸貼身採訪,足見對娛樂新聞的重視;幾個專門報導藝人消息的娛樂性節目面臨收視率下滑,就與一般新聞台撈過界有關。第二步,商業利益主導,置入性行銷成為常態。每節整點新聞號稱有一小時,大概第15分鐘以後就開始報導消費情報,新聞內容是跑來的還是賣來的,觀眾其實也心知肚明。 其他諸如用怪力亂神的角度討論新聞事件、請政治名嘴兼任命理大師、「深度」報導政客八卦等,都可看出台灣媒體根本不怕壹電視,甚至不怕NCC那張20萬到80萬的罰單,壹電視要突圍,恐怕沒那麼簡單! |
(回目錄) |
扣問求音集:美國經濟回不去了 |
■姚欣進 但,一葉而知秋。這次美國國債瀕於違約的危機事件所反映的是:作為世界資本主義獨一無二的霸主之美國經濟,套用一句電視劇的熱門對白,是再也「回不去了」。 首先,美國政府不斷調高舉債上限,其實一點也不稀奇。自1960年以來,美國國會已有78次提高債務上限,平均每8個月提高一次,而49次是在這次反對最利的共和黨籍總統任期內,29次是在民主黨總統任期內。 其次,歷年來美國政府只有一次疑似發生過國債違約事件(另一次是1979年政府作業疏失導致部分違約),即在1933年羅斯福總統任期內,由於當時美國債券仍和黃金掛鉤,而在1930年爆發華爾街股市崩盤的首次全球金融危機後,美國政府無力以等價黃金來支付國債,因此國會被迫立法規定以紙幣償付債務(即典型的濫印紙鈔的通貨膨脹)。 換言之,自戰後以來,美國政府實際上是依靠著政府赤字預算、通貨膨脹等方式來卯吃寅糧,以政府膨脹、借貸的資金來挹注市場機制的巨大破洞,來維繫資本循環不致於陷入蕭條停擺的危機困境。 但這次美國政府要求提高舉債上限的意義,卻與過去有著顯著的不同。這是自歐巴馬就任總統以不到3年來的第4次要求提高債務上限,提高總額高達2.979兆美元。這在頻率與總額上都幾乎是最高的。若我們進一步分析,美國14.34兆美元的國債總額裡,外國投資者持有的4.45兆美元約佔30%,其餘69%都是由美國政府或本國投資者持有。 也就是說,美國政府不僅是向全球各國借款,而且是自己向自己銀行體系借款(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即實質上的美國中央銀行,是僅次於中國大陸政府的第二大持有主體)或向自己政府操控的社保基金等借款。這種不斷以債養債的手法,當然是走在鋼索上的高風險操作,而在資本運作中,這唯一解困之道在於這借貸來的資金來轉化為營利有餘的資本積累,從而能一舉還清舊債並擴大積累。 但如今,美國國債佔美國經濟年度總生產值的70%,若加計各州和其它地方政府的債務,則高達93%!而且,美國政府正為了能否繼續再擴大借貸新的國債而搞得焦頭爛額。 如此債務帝國又能支撐其世界霸權多久呢? |
(回目錄) |
迷走地圖:政府拚經濟的拜金定律 |
■向紅岩 台塑停工消息一出立即損失2千億市值,可說是自食惡果。回顧六輕各期擴建歷史,在屢次環評會議中,環評委員不斷要求台塑六輕應在設廠前充分將環境背景值納入評估,只是台塑看準政府害怕產業外移中國又有「拚經濟」的壓力,故在景氣循環不佳時屢屢向政府提出鉅額投資計畫,成功誘其逾法就範。 1992年環保署宣佈有條件通過環評,當時允許六輕的建廠規模只有1座,隔年六四天安門事件後,王永慶面見鄧小平展開海滄計畫,時任行政院長郝柏村為避免產業外移中國,核定六輕可比照「六年國建計畫」,享融資、低價購足國有地與優先引進外勞等優惠,以40天快速環評審查核准了六輕二期的擴建工程。2001年,全球景氣衰退,復有911事件重挫美國,連帶影響我國也首度出現經濟負成長,彼時台塑提出1,100億六輕三期的擴建計畫,對甫上任的陳水扁政府而言,猶如得到一劑振興經濟的強心針,故即使環評委員對環差報告仍有質疑,政府還是執意讓六輕三期順利通關。到了2003年上半年,台灣景氣仍未好轉,SARS蔓延,王永慶又提出1,200億的六輕四期投資案,當時總統陳水扁與行政院長游錫堃在六輕四期環評尚未通過下,就舉行了六輕四期動土典禮,7個月後環評結果出爐已無人在意。 執政者依賴「民間鉅額投資計畫」拚經濟的執政邏輯,不論昔今,不分藍綠。猶記得現任環保署長沈世宏今年春天在國光石化環評會上亦曾說過,國光石化的投資金額不是小數目,現在不是由政府先去客觀評估決定好哪個投資方案的效益最大,再讓民間去投資,而是民間表示想把錢投資在石化業,所以政府才去評估它的效益。 由此足見,經建會所提「2020國家願景計畫」,只有國家願景,沒有執行計畫;企業所提「民間鉅額投資計畫」,只有執行計畫,沒有國家願景。而會對政府產業決策造成實質影響的是後者,是「拚經濟」的拜金定律,至於專家審查評估結論則是種偽科學的包裝技巧。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