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8-19─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8-19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8-19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期待台灣也有巴菲特 |
蔡英文「十年政綱」登場,端出的第一道菜是財政改革,可謂切中時弊。對台灣,這是長年難解的宿疾;在國際間,主權債信風暴正熾,同樣惹人關注。 但瞭解內情的人都瞭解,這是一個超高難度的挑戰。無論政權如何藍綠輪替,台灣都是減稅容易、增稅難。此外,類似財政改革委員會、賦稅改革委員會的活動歷來不缺,結論更是大同小異,但最後下場卻都是淪為紙上作業,進不了政策平台,可見既得利益對稅改的阻撓力量之大。 把時間拉長來看,台灣的財政問題是藍綠「共業」,差別只在於誰的揮霍速度更快而已。時間或許是最後的裁判,當駱駝身上的重量不斷增加時,終究會有人扮演最後一根稻草的角色。 何以藍綠共同打造台灣財政沈痾而不以為意?理由無他,就在「民主政治」已經金權化。民主政治金權化,表面上比的是選票累積,實際上拚的是銀票補給,這使得「向窮人要選票,向富人拿銀票」成為選戰致勝的黃金公式。 民主政治金權化的淋漓盡致之地,則屬美國。例一是,爭取黨內提名的總統初選,必須比募款,也就是拚企業押寶的青睞,若後繼無力,只能黯然退出。例二是,共和黨向來減稅親商,卻又同時高喊平衡預算這個矛盾口號。其結果是,減稅親商為真,但赤字創造能力卻比民主黨更烈,顯見平衡預算只是打擊政敵的策略運用而已。 眼前,勇於戳破這個金權政治的是「股神」巴菲特。巴菲特日前說,美國富人已經成為「被保育類物種」,而不斷減稅為其營造舒適環境的結果是,超級富豪的實際稅賦遠比一般人輕得多。巴菲特勇氣十足地指出,提高超級富豪的稅率只是拔一毛,卻利天下,美國政府債務問題不但因此舒緩許多,也讓賦稅公平性能被彰顯,美國政府不應再被少數利益團體所綁架。 巴菲特登高一呼,是否引來富豪百應?尚待觀察。但回到台灣,政治人物固然要自覺地面對財政改革問題,但話說回來,若要讓政治人物不致淪為金主的俘虜,則也應該期待「台灣巴菲特」的出現,避免若干富豪金主假借「民意」遙控政策為己圖利。 遺憾的是,台灣到目前為止尚未得見「巴菲特」這般勇於自我批判的言行者。相反地,口說關心民主、關注政黨輪替、不吝投注政治獻金的業主屢屢可見。這種分裂性人格的政治企業家,很可能把台灣民主推向更惡質的金權化而不自知,實非人民之福,而健全政府財政之路也將愈來愈不可得。 |
(回目錄) |
左右看:和平與發展的台灣經驗 |
左看:和平主導下的發展與自由
面對經濟局勢發展,兩百餘年來的經濟學者無不想方設法地試圖理解其發展規律、扭轉景氣循環問題克服經濟危機,凱恩斯凸顯了市場經濟的政治手臂,但仍留給市場相當大自我解釋的空間。 開放的台灣經濟體爭論總是與人流、物流、金錢流一樣繁雜,且充滿了相當多的不確定性,像是這一波日本的精密工具機、光電用化材及智慧型晶片卡大廠紛紛來台設廠,若不是日本遭遇百年大震,能源供應不穩定,台灣又何能夠接到這幾項具有高技術含金量的外國直接投資? 經濟離開政治終究是妄想。試論,如果台灣當前與北京政權仍勢如水火,兵戎對峙,數百億的投資又何以可能落腳這國家緊急動員之地?過去,我們的慣性思維是民主國家之間鮮起戰端的「民主和平論」,內蘊了非民主國家即是麻煩製造者的想像,或是通商國家之間的和繁榮互利和平論,「和平」都當成某些因素下的結果,少有將和平充作因者。 畢竟,當理想主義被卡爾(E.H. Carr)丟到歷史山洞的同時,注定了價值在國關研究中的黯淡歲月,但中國的崛起,卻是強調和平在先,崛起在後,台灣的發展,亦是同理,拋棄麻煩製造者的污名,才能夠擁有更大的行動自由與機遇。 在全球經濟的驚濤駭浪下,台灣經濟仍能浮於波濤中逆勢前進,即便是在野黨也無法否認,最多提出分配不均的現象,權充反擊之道。逆勢的部分,毋須多言,然而前進的部分,仍帶有停滯的因子。 無可迴避的是,ECFA的效應已逐漸擴散開來,我們現在幾乎聽不到ECFA體制下的「輸家」挺身指控其所遭受的損失如何若干,最多的批評在於多少人得了好處,但自己沒賺到云云,「沒賺到」與「輸家」畢竟是兩回事,一個是沒掌握到機遇,另一個是利益直接因此遭受損失,如果普遍的現象是沒掌握到機遇者多,那應檢討的是政府政策是否有所偏好,或是廠商競爭力猶待加強。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君不見,來台旅遊陸客的順口溜相當之傳神:不來台灣是終身遺憾,來了遺憾終身。長期以工業發展為國民生存命脈的台灣,第三級產業精緻化程度甚且與改革開放吸納外資重要的旅遊產業有一段差距,陸客何以會想再度光臨?再者,ECFA的精神是「讓利」與台,主要目的是統戰,但試圖化解小區域經濟的不安定感是明顯的,因此儘量是滿足當前廠商需要為先,但讓利之害,就是大市場胃納失去了產業升級的壓力,短多長空,規劃下一個黃金30年,已是燃眉之急! 林水秀/社會觀察人士 |
(回目錄) |
聊以行國:大選跫音近,「改革」動作頻仍 |
■莊迪澎 此猜測不無根據,首先是首相兼財長納吉將在10月7日向國會提呈2012年財政預算案,由於大選日近,估計將是一份討好選民的預算案,爭取中間選民。其次,納吉在8月15日宣佈兩項「改革」工作:一、成立朝野議員組成的國會特選委員會探討選舉改革事宜;二、政府不再審查外國媒體的文章。 這兩項「改革」,前者是回應7月9日「凈選盟2.0」大集會的壓力,後者則是回應內政部上個月指示《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將「凈選盟2.0」大集會報導的其中幾段塗黑,所引發的批評。 一如既往,主流媒體會競相歌功頌德,例如馬國銷量最大的中文報《星洲日報》在8月18日以第3版顯著版位刊出集團編務總監劉鑒銓的文章,讚揚政府「不再審查外國媒體」之宣示「無疑是跨出了前進的一大步」。 然而,這兩項所謂「改革」,怎麼看都只是為了紓解選前壓力的「動作」。 首先,探討選舉改革的國會特選委員會由5名執政黨議員、3名在野黨議員及1名無黨籍議員(現有無黨籍議員是親執政黨議員)組成,會探討出什麼實質「成果」,恐怕不容過度樂觀。而且,首相署部長說,特委會的探討結果最快得等到2012年3月第一季國會會期方可知曉;國會下議院副議長則說,為了公眾利益著想,特委會需時一年方可作出結論。 換言之,即便特委會真能對選舉改革提出建言,那也是第14屆大選(甚至更遲)之後的事,第13屆大選仍會以臭名昭彰的偏頗選制舉行──例如,在野的人民聯盟揭露,今年3月至6月,至少有1,597個外籍人士獲得投票權(實際人數肯定更多)。選後,如果「善忘的人民」不再對此念茲在茲,此事恐怕又將不了了之。 至於「不再審查外國媒體」之宣示,主流媒體未免高興太早,且盲點盡顯。納吉原意是說,塗黑文章的「審查」方法已無效率(畢竟人們可從網路閱讀原文),未來若有關於政府的錯誤報導,政府將訴諸法律行動,而相關媒體必須承擔被起訴的後果。 即便姑且不爭議政府應否起訴媒體,納吉的「起訴說」看似符合「法治」精神(由法院裁決,不是內政部官員定奪),但在司法獨立缺席、法官任命、升等皆由首相拍板的國家,所謂「交由法院裁決」,恐怕將產生更顯著的寒蟬效應! |
(回目錄) |
另眼相看:不讀偉人傳 恐因噎廢食 |
■洪致翔 目前坊間的偉人傳記讀物確實良莠不齊。首先,傳記作者乃至出版業者對「偉人」的界定與評價視角即是一大問題——許多傳記界定「偉人」的標準,往往偏重於人物的殊異特質或者權勢功業顯赫與否,而忽略對整體人類文明與社會生活的貢獻程度。因此,在坊間人物傳記讀物中,總能見到秦皇漢武、蔣介石邱吉爾,甚至比爾蓋茲與賈伯斯的傳記,卻鮮少見到以陳樹菊這類人物立傳的作品。 同時,黃春明所詬病者則是另一常見典型問題:從蔣介石幼時是否確曾看過小魚逆游、這段見聞是否真對其人生態度產生怎樣的影響,乃至於此一見聞經驗與蔣日後的權勢地位是否確有因果關係等等,幾乎都無從察考。此外,許多傳記對於人物生命歷程與轉折的描述,常過度簡化,僅凸顯出人物周邊某人某事某句話的影響,而忽略了背後的社會背景與醞釀過程,不僅容易導致敘事邏輯跳躍,更阻礙讀者融入人物的生命情境、學習其處事方法與智慧。 然而,即便有著上述種種缺點,仍不足以證成「別讓孩子讀偉人傳記」這項結論,因為包含教科書在內,涉及對知名人物進行描述的任何讀物皆可能存在這些問題,並非傳記獨有。倘若我們在提供閱讀素材的同時,仍然也只提供舊式的閱讀方法與閱讀思維——將閱讀視為累積個人學識的捷徑,從而不鼓勵同儕共讀,更不鼓勵共讀者透過讀書會或各種方式進行討論、藉討論嘗試發展由讀物所衍生的生活實踐,那麼,自然也就無從產生足以敦促傳記作者與出版業者改善品質的閱讀需求與監督力量。 更何況,當前兒童與青少年普遍缺乏生活目標與志向、陷入價值虛無的現象,早已是社會各界賢達共同憂心的重大問題。倘若我們推薦兒童與青少年投入閱讀的初衷並非為了讓孩子單純且片面地模仿書中內容、更非天真地認為「讀了國父傳就能成為國父」,而是希望孩子從書中人物的生命歷程中汲取待人接物的方法與態度、經由書中人物的事蹟探悉更多元的生活方式乃至生涯方向、甚至藉此啟動「另創屬於自己的生涯選項」的自主志向,那麼,我們該做的便不是因噎廢食地阻絕孩子接觸偉人傳記,而是設法改變閱讀方法與思維。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