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9-09─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9-09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9-09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博士班該減招,還是該廢除 |
近日報導,國內博士每年量產3千7百名,和1995年相比,已經有逾2倍的增長。趨勢發展至今,博士的出路問題已經不容忽視。 國科會的資料顯示,國內博士出路艱辛,產業根本無法吸收這股人力,只能靠政府部門提供博士後研究的名額,讓國內博士暫時有個「中途之家」。 教育部再次重申,未來將依學校的研究、教學屬性,嚴控博士班招生,希望從供給面下手,減少國內博士的「盛產跌價」問題。 減招、禁招博士班,不失為供給面的管控手段。但除了量的問題外,品質認可也是另一值得探討的面向。 學歷的供給,攸關人力的品質認可。在碩、博士階段,檢驗的標準包括學分與論文兩個關卡。但不得不承認,台灣的研究所發展至今,這兩大機制早就形式化了。學分取得變成修課儀式,論文口試亦然,師生彼此心照不宣。 學歷輕質重量,與其獨責學院,倒不如說是台灣總體現象的一角。在製造業,台灣專精代工,量產能力遠遠優於研發;而所謂文化產業,「參考」「模仿」無所不在,原著創意寥寥無幾。舉國上下,談升級、說創新,但實際上,膽敢嘗試者少之又少。 從這個角度來講,台灣的高等教育並未如外界所講的與產業出現脫鉤,而是剛好相反,直到大學擴張後,高等教育才與台灣專精量產的業態接軌。早期那種慢工出細活、不計時間代價進行研究的學術手工坊已經關門大吉了,現在是學術生產線的產能全開時代。 台灣的高等教育人力供給一增,就業壓力陡升,最大的癥結在於,台灣的產業代工部門根本就不需要太多的博士學歷。既然產業技術沒有根本的升級,為何高學歷人力要跟著升級? 於是乎,博士學歷變成兩頭空。想進學院任職,但當量產大門一開後,竟發現要跨過品質門檻愈來愈難;想到業界謀生,則又面臨「高學歷低就」現象。但不管哪一種結果,我們都能看到台灣最典型的現象:「低度就業」。台灣失業率看似不高,但絕大多數都是以「大材小用」的將就方式予以掩蓋,這也是為何台灣的工程師耐操又便宜,國科會的博士後一年比一年多的原因。 恕我們直言,一味遷就產業需求,並不能斧底抽薪解決博士就業問題。更重要的配套,是如何優化台灣的產業結構,擺脫抄捷徑的量產代工思維。否則我們真正該面對的問題將不是博士班是否該減招的討論,而是博士班是否該存在的討論。 |
(回目錄) |
左右看:地方治理的羅馬競技場 |
左看:一葉知秋之溫羅汀生死簿
人總是從他者的眼光中重新認識自己。台灣人從港澳與內地遊客的眼中,好似重新看到了自己從未意識到的「軟實力」,那就是部分人亟欲跳脫並除之後快,但卻成為商機的傳統華夏文化與現代資本主義的結合,誠品書店敦南店與資訊產品匯集的光華商場據說就因此成為了現代數位社會中文化氣息的聖地。 相較於富麗的大安區東側,生活在北市,處於大安區西側的溫羅汀區則是另由數不盡的書市與星羅散佈的特色咖啡館、小吃坊構成的人文薈萃街景,侷促空間的心靈互動與「一次購足」的資本世界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文化產業帶來了地方榮景,卻也帶動了房地產的行情,對不同資本秉賦的經營者帶來不同的機遇。 小品經營者的邏輯是求生存與自我的展演,但騰高的房地產價格對租金構成上翻的壓力,使得依賴顧客良心自行投找書資的無人二手書店「BOOK.ANEW」在媒體報導小紅後,面對房東調高的租金不得不於八月結束營業,距離媒體報導不過半年光景,豈不又是人怕出名下的伯樂之殺? 文化聚落的發展需要政策。但從落居天下雜誌地方首長評比倒數第三名的郝市長的社會住宅政策跳票頻頻來看,溫羅汀的衰落,就在那逐利資本邏輯中的必然。 維基解密台灣篇接連引爆,在上國代表前藍綠明星上演真人版黨內傾軋驚竦劇震動本土社會,同時也強壓過了民眾對天下雜誌「2011幸福城市大調查」的關注:倒數11名全由國民黨籍地方首長包辦,人員資金相對俱豐的三都首長雄踞倒數2-4名,堪稱國民黨在民國百年不願面對的真相。北北中三都首長究竟是無心市政還是不得要領,憑藉其三人豐沛的從政經歷與傲人學歷,在僅三年行政經驗卻獨領施政滿意度頭牌的花蓮縣長面前,恐怕都難以卸責。 就住房問題來看,已是第二屆的郝市長已是千瘡百孔,去年競選時提出的小帝寶案,再加上捷運共構住宅只租不賣政見確定跳票之後,讓人十分質疑他所謂出租國宅與社會住宅的數量要比現在多1倍的競選支票的真實性,不過就是張選舉芭樂票。 芭樂票會出現,在於縣市首長對預算科目的輕重緩急出現變動,而市政預算的編列,幾乎是市長乾綱獨斷,市民難有一窺堂奧、更遑論落實民主參與的空間。也因此,爛政策與好政策全繫乎首長的偏好與利益分配觀,寬廣的裁量空間反製造出「想望明君」此一民主社會的弔詭,而同樣在地方治理這一塊,左岸沿海省分地方政府大搞績效型政府、參與式財政,汗顏者,又豈只是這幾位末列首長? |
(回目錄) |
聊以行國:馬新執政黨的合法性危機 |
■莊迪澎 新加坡已在今年5月舉行國會選舉,下一屆大選將是4、5年後的事了。不過,估計屆時新加坡也不會改朝換代,頂多是在野黨議席增加及得票率提高而已。 馬新兩國的執政黨能「長治久安」數十年,選舉制度向執政黨傾斜是重要成因。兩國議會選舉採用「簡單多數票當選制」(First-Past-The-Post),且選區劃分不均,造成在野黨的得票率和所得國會席次不成正比。 例如,馬國《聯邦憲法》原來規定,最大選區和最小選區的選民人數不能多於或少於其平均選區選民人數的15%,且每州所佔國會議席比例應接近該州選民佔全國選民的比例,並儘量符合該州人口的比例,以體現「票票等值」精神。但是,馬國政府從未格守15%的限制,且在1962年修憲,把差距限額改為50%;1973年再度修憲,廢除選區大小的限制。 如此一來,選舉委員會可任意劃分選區,最大選區的選民可達10萬人,最小選區的選民則區區5千人,等於說最小選區的選票價值比最大選區大20倍。結果,在野黨即使在一個有10萬選民的城市選區高票當選,而執政黨以簡單多數票贏得周圍5個選民僅數千人的鄉村選區,即便雙方在這些選區的總得票率不相伯仲,執政黨卻有5個國會議席,而在野黨僅1個。 國會勢力嚴重失衡的情況,在新加坡尤其顯著,該國2001年、2006年及2011年大選,在野黨的總得票率分別是24.71%、33.40%及39.86%,所得議席比例卻分別僅有0.02%、0.02%及6.89%。馬國在野黨情況稍好,但也不理想:1999年、2004年及2008年的總得票率是43.47%、36.15%及48.61%,議席比例卻分別是23.32%、9.13%及36.94%。 倘若選民求變之心繼續發酵,馬新兩國的執政黨確有可能在未來的大選遭逢合法性危機──以多數席次執政,得票率卻低於在野黨。馬國2008年大選,朝野的總得票率僅有2.78%微差,而且事實上執政黨在西馬11州的總得票率確實低於在野黨,仰賴東馬兩州「票倉」補救,才以2.78%微差超越在野黨。 2008年大選後,在野黨在多場補選中勢如破竹,它在即將來臨的第13屆大選的得票率高於執政黨的局面,確實有可能出現。屆時,執政黨當然會宣稱,它以多數席執政,既不違憲也不違法,但是由一個被多數選民唾棄的政黨聯盟繼續執政,將會發生什麼局面呢? |
(回目錄) |
另眼相看:從賽德克•巴萊談尊重 |
■洪致翔 台灣民眾為何如此憤怒?無非是備感羞辱,不被人尊重。食物一向是文化的重要象徵,當一個媒體以白人觀點批判其他文化的食物時,牽動的是文化最敏感的神經,即使台灣並非人人都愛皮蛋,但為了文化的尊嚴,也會因為皮蛋被羞辱而同仇敵慨。 如果我們瞭解此點,就可以瞭解莫那魯道即使幾乎毫無勝算,仍然抱持負死的決心起義。在日據時代,日本人高度歧視原住民族。首先,在稱謂上就可看出。在日據時代,原住民族雖稱為高砂族,但不管在政策或日常互動上,仍以「蕃」稱呼原住民族。蕃在中國古代是蠻夷的通稱,而與「蕃」類似之字「番」,亦是指野蠻未受教化之人。因此,古代稱外族為「番邦」、「番人」,清朝以來的原住民政策均稱「理蕃」,均是自詡我族為文明,其他文化為落後野蠻。有趣的是,「番」在中國古代象形文字中,意指「獸足」。因此,當使用「番」(或「蕃」)時,蘊含了一種強烈的我族中心思想:只有我族是人,其他族都不是人。足見文化與族群的歧視,根源已久。 日本明治維新以後,在短短數十年間,取代中俄成為亞洲強權,氣勢如虹,更鞏固唯我獨尊的心態。在日本殖民者眼中,只有日本文明才是文明,日本人才是人。被殖民者的文化不是文化,被殖民者也不是人。因此,日本殖民者是以教化者自居,他們的任務是要被殖民者走向文明。 因此,日本的理蕃政策的根本原則,乃全面否定原住民既有文化。對當時的賽德克族,日本不僅禁止紋面與出草,還包括其他層面,如要求原住民族農耕、在部落建立公廁、教導蕃童學習日語、以管制獵槍方式打壓狩獵文化……日本在執行這些政策時,均是以一種威權的姿態,要求原住民族單方面服從。當時的原住民族處在時刻這種狀態中,也難怪莫那魯道一呼百應,寧冒死起義,無非是積怨已久,不得不爆。 霧社事件不僅對抗殖民者的經濟與政治上抗議,更要求回到人應有的尊嚴與尊重,成為真正的人(即賽德克•巴萊)。不是嗎?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