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10-11─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10-11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10-11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賈伯斯與華爾街 |
21世紀真是迅速變遷的時代。911與金融海嘯為這個新世紀揭開動盪不安的序幕,其影響之深刻,與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加上1930年代世界經濟大蕭條相比,不遑多讓,但是節奏卻快多了,上世紀30年的變遷,本世紀7年就走完了歷程。但是,歷史的節奏似乎還嫌不夠快。就在本月的5日爆發了「佔領華爾街」運動,直接衝擊資本主義的心臟,然後在僅僅10天,傳來了蘋果電腦執行長賈伯斯去世的消息。兩個具有歷史意義的事件在短短的10天內發生,其節奏之緊迫,令人覺得喘不過氣來。 賈伯斯去世事件當然與911,金融海嘯或上世紀的世界大戰性質不同。但是,它在人類歷史的意義卻同樣重大。1976年賈伯斯最早推出個人電腦,啟動了資訊革命。能量與資訊是人類文明進展的兩大要素。18世紀人類開始系統地使用能量,促成工業革命。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生產效率,人類文明從存活經濟邁向富裕經濟,歐美資本主義國家開始了兩、三百年宰制世界的帝國主義全球化活動。 人類對資訊的科學研究,要到20世紀初才逐漸發展出來。但是,一旦人們能夠操作資訊,其對人類文明的促進作用,絕對不下於以操作能量為核心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操作資訊要比操作能量複雜得多,對資訊的科學研究以及相應的硬體軟體,都遠比能量的科學研究以及相關技術深奧得多。事實上,如果沒有20世紀量子力學創立而建立了半導體的理論,個人電腦根本就無從出現。因此,資訊革命這一人類文明要素到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兩百年後才出現。 但是,賈伯斯的貢獻還不僅在於引入個人電腦。1984年麥金塔電腦的推出,開啟了圖像(或稱數位)運算,這才使得資訊革命全面開展,影響廣闊。而最為媒體稱道的,乃是賈伯斯1998年重回蘋果公司後,推出iPod、iPad、iPhone 等等令人驚艷的產品,把奄奄一息的蘋果公司改造成市值領先所有企業的超級公司。這番經營上的奇蹟是引起全球熱烈議論的潛在因素。 賈伯斯的成功,說明資本主義體制能夠不斷接納創新,從而獲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這或許是資本主義迄今仍然引導人類文明發展的根本原因。 但是,佔領華爾街事件,卻告訴人們,資本主義已經到了秋天。賈伯斯之死與佔領華爾街,似乎預示著資本主義體制同時充滿了生機與危機。 |
(回目錄) |
左右看:誰來佔領? |
左看:台北佔領台北 活動強度逐漸升級,唱衰聲音卻不小。保守派份子以大人自居,把坐在街頭不走的群眾當成小孩子胡鬧,批評他們「沒有中心思想、沒有主要訴求」。佔領是一種癱瘓既有秩序的行動,不論有無組織、有無具體訴求,透過集體現身,佔據某個象徵性的場所,已達到凸顯問題和擾亂當權者的目的。一旦活動獲得共鳴,也有可能由下而上慢慢形成自發性的組織,習慣正金字塔思考的菁英階級恐怕很難想像。 檢視佔領行動的成敗還太早,不必急著蓋棺論定。這週末由台北人發起的佔領台北活動只是開端,可測試出台灣民眾是否已開始思考資本主義的下一步,台灣的99%,你準備好發出憤怒之聲了嗎? 洪艾維/文字工作者 右看:趕走佔領華爾街的禿鷹 2011年的全球動盪情勢終於蔓延到資本主義的中心—美國,當歐巴馬在頌揚發起「阿拉伯之春」的人民如何勇敢追求民主時,沒料到自己家的人民已慢慢在醞釀一場「美國之秋」。歐巴馬只能慶幸,美國人民還沒打算佔領白宮,而是將矛頭指向貪婪無厭的華爾街。 金融市場背負著引爆全球經濟危機的原罪,華爾街是金融市場的代名詞,也象徵著追求極大利潤的美式資本主義,民眾把怒氣發在華爾街是可以理解的。每個國家的發達都需要一條「華爾街」,1980年代台灣經濟的繁榮,就是用股市萬點作為指標。理想上,「華爾街」應該是匯聚全民財富,促進整體經濟的交易場所,卻讓少數人變成投機炒作的工具,徹底扭曲了設計金融市場的原意。 「阿拉伯之春」拉倒了獨裁者,該國人民必須先經歷產生民主制度的陣痛,再著手重整國家的經濟; 在民主成熟的國家,人民不必用暴力才能表達訴求,「佔領華爾街」到目前為止尚稱是一場理性的活動,在遭有心人士介入使其變質前,美國政府應該儘速作出回應,好好管管長期佔據華爾街的禿鷹們。 王左一/政治評論家 |
(回目錄) |
扣問求音集:辛亥革命願景,兩岸做到多少 |
10月10日,若從政治現實角度來說,乃為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國慶,而從歷史事實角度來說,則是辛亥革命百週年紀念日。兩者的交集之核心人物是孫中山先生,而這也正是兩岸在政治深層矛盾中最顯而易見的共識切入點。 日前中共領導人胡錦濤倡言中共乃是孫中山遺志的「最忠實的繼承者」,而孫中山辛亥革命的願景理當成為成為「兩岸同胞的共同追求」。另一方面,台灣的馬英九總統則宣稱「國父建國的理想在大陸沒有機會實施,如今已在台灣完整實現」。 兩岸領導人的政治發言不僅不符客觀事實,而且對於孫中山政治志業的歷史意義(包括成就與侷限)毫無體認與闡釋,僅在乎標籤化孫中山、手段性利用辛亥革命的歷史圖騰來服務於當下的政黨利益。 在這百週年日子裡,我們如何以兩岸當前的政治現實來詮釋孫中山政治志業,並以此來評估兩岸之執政兩黨的成就呢? 孫中山的政治願景,一言以蔽之,就是三民主義:所謂的民有(民族主義)、民治(民主)與民享(民生主義)。 在當時的歷史現實裡,中國民眾深受西方帝國主義的直接壓迫與侮辱,提倡民族主義乃是追求民族解放的必要政治訴求,固有其正當性與必要性。但,時至今日,公民文化、公民意識已逐漸成為普遍政治認識,民族主義顯然有其根深蒂固的狹隘性與負面性,而應代之以更深刻的公民群體的政治價值觀,即政治共同體不再以民族、種族為聚合標準,而是以公民政治的自決身分來結合。反映在台灣社會,更是如此:否則所謂台灣人、台灣公民難道僅只是純種閩南人的政治專利? 其次,所謂民享的民生主義,孫中山當時反對大財團、壟斷資本主義運作,提倡社會基本需求應是國營事業來承擔,這固然有其進步性,但長遠來說卻不可行。因為,一旦資本主義開始真正發展起來,私人資本就勢必轉化為壟斷資本、排擠掉國營事業。台灣近20年來的民營化,就是最好的證明。我們應對民生主義賦予新的實質內容,才能達到真正的社會資源公共化之民享。 歸結到最後,孫中山三民主義真正能在今日充分實踐的,唯有民主而已,而且應是最徹底的直接民主!這直接民主應全面取代目前台灣引以為豪的菁英主導代議民主,讓群眾社會權利與政治權力合而為一,這才能做到真正的民享、真正的公民政治的政治共同體之民有。 三民主義的真正內涵其實乃是一民主義(直接民主),而這一民主義,請容我們遺憾的說,兩岸至今尚未達成。 (社會評論者) |
(回目錄) |
迷走地圖:建國百年瘋文創經濟 |
面對全球化衝擊,台灣過去以大規模製造業為主的生產形態,在中國挑戰下逐漸失去優勢,製造業外移迫使台灣面臨經濟轉型的壓力;又鑒於全球化產生文化均質化的危機,使在地文化的特殊性開始扮演重要角色;加上英國、澳洲、加拿大等國的經驗顯示,文化藝術產值對GDP、就業機會等卓有貢獻,故令台灣政府意識到必須投資更多力氣在設計、形象、內容與應用,並善用文化藝術凸顯台灣的特殊性,以做為全球化下的辨識符碼來提升競爭力,形成當前台灣對發展文化經濟或文化創意產業一股躍躍欲試的風潮。 馬英九更於本月5日國民黨中常會聽取文建會主委報告「文化創意產業環境整備推動情形」後指出,文化、文化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已在盛主委的統籌下,彙整在建國百年的活動當中,並強調政府已從國發基金中撥出1百億元從事文化創投工作,極欲彰顯建國百年力推文創產業軟實力走向國際的施政努力。 對於「文化政策」問題的探討,過去學界已提出不少反思。而90年代末提出的「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則宣示了文化政策從傳統「國家論述」與「公民論述」轉向「市場論述」;文化概念逐漸由傳統「菁英文化」轉向「文化經濟」的趨勢。 所謂「文化經濟」,一般指涉文化與經濟間頻繁而密切的互動:其一面向為「經濟的文化化」,在後福特時代,製造業越來越像在生產文化,側重商品的象徵符號與文化意涵,而趨同於文化工業。其後隨著知識經濟的出現,資訊、知識與創意成為新的核心概念。另一面向為「文化的經濟化」,專注於將文化藝術描繪為經濟過程,探索各種文化活動的生產、獲利、分配、推廣等問題,例如文化創意產業。 走向「文化創意產業」或「文化經濟」,雖可擴展文化政策的影響面向,更務實的面對各種新興創意產業的發展,但就促進文化發展而言,過度強調經濟價值卻可能會帶來文化價值比重失衡、意義簡化缺乏,以及生產工具被掌握操控等問題。另方面,從經濟發展角度來看,文創產業仍是沿用舊的經濟發展模式來思考台灣的未來,如此的經濟願景趨勢所能造福的也只是有能與新興文創產業扯上邊,或有能力發展兩岸經貿關係者。 質言之,以個別產業做為重點發展策略的想法,只能改變局部人的命運,而社會上許多人總是無法從這樣的產業發展策略中利益均沾。故所謂的新經濟發展模式,或許應該朝向勞資關係更平等的利潤分配、產業決策更民主合作、產業製程與生態維護更和諧等方向去思考與突破,方能引起更多處境民眾的交感共鳴。 (自由撰稿人)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