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言論廣場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1997-12-10
發報頻率:每週出刊五日
訂閱人數:3,45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言論廣場報
立報─言論廣場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言論廣場
發報時間: 2011-12-09 05:00:00 / 報主:立報─言論廣場
[公益聯播]官網首頁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12-09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12-09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拉美舉起區域一體化的火炬

如果說,歐元債務危機彷彿歐洲整合計畫的中年猝死,那麼剛落幕的拉美暨加勒比海領袖峰會則是新胎動的區域一體化工程。

33個國家齊聚一堂,作為東道主的委內瑞拉總統查維斯也首次在罹癌後出席國際會議。出席代表共同決議成立一個排除美國與加拿大參與的「拉丁加勒比共同體」(CELAC),等於潑了今年3月才訪問拉美的歐巴馬一盆冷水。

比較歐洲與拉美的整合,兩者存在著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脫美化」。

歐洲的整合始於二戰後,雖然出發點是希望藉經濟合作取代軍事衝突,但一直以來,很多歐陸的整合論者都期待能夠藉此走出一條和美國霸權有所區隔的道路。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歐洲整合論者以社會民主自豪,以與美國的自由資本主義相區別。即便是歐元危機狂燒,但他們仍無法對美國的指指點點予以容忍,甚至反唇相譏,因為在他們眼中,「美國病」更嚴重,而且也不可取。

拉美其實也有類似傳統。很多人都知道查維斯反美,卻不知查維斯的偶像之一是19世紀反西班牙的解放英雄玻利瓦爾(Simon Bolivar)。玻利瓦爾曾經倡議成立一個脫離帝國主義宰制的區域整合,其精神深植拉美。

可以這麼說,此後的拉美發展就是在獨立團結的玻利瓦爾精神與附庸美國的門羅主義之間拉扯。如今「拉丁加勒比共同體」宣告成立,等於往前者作了重大傾斜。

當然,任何區域一體化都不可能速成,實際的困難與障礙遠比想像中困難。例如,比較溫和的巴西、墨西哥便對脫美化的聲明持比較含蓄態度,再加上這個區域長期以來依賴輸出原物料到西方的跨區域貿易為主要成長模式,也讓區域內的貿易不似歐盟那樣蓬勃。

但這個擁有豐富能源與農產的區域正在茁壯是事實,未來若想取得更大話語權,則不得不考慮一體化的選項。此外,西方的危機也促使他們必須和美國保持距離,以免被西方的硬著陸衝擊。到目前為止,相較於經濟困境頻傳,甚至束手無策的北半球,拉美反而相對體質健全。

短期內拉美加勒比共同體不會有驚人發展,但脫美化的離心力速度會取決於中國因素。近10年間,拉美的發展和中國貿易有極密切關係,而這已使得美國的重要性相對降低。

正當美國喊出TPP亟欲在太平洋對中國施以經濟圍堵之際,人們或許可以觀察,拉美加勒比共同體或有可能是中國反包抄美國的迂迴戰場。

(回目錄)




左右看:民主的侏儒

左看:民主的凝滯源於思想的貧乏

上週總統大選的「辯論」,其形式較趨近於政見發表,像是應卯的過場走秀,意思到了就好,如繼續依照此等模式舉辦,即便是由公民團體提問,但也僅止於牛肉麵店老闆的單口相聲,說的一手好菜,但就是辯不出治國的火候。除了92共識與對陳水扁的認知相左以外,3位候選人的政見如同貨架上的泡麵,大同小異。

部分論者從形式的角度出發,認為政見發表會缺乏提問者火網交叉的接力賽,增加了參選人脫口秀的時間,降低打回原形的機率;但這畢竟是技術層面,而由技未必能入道。核心問題有2:1.兩個主要政黨極其類似的右派經社綱領使其只能關透過極為微小的經社政策來區分彼此,並極大化其實也不會相差太多的國家認同問題以爭取選民的認同;2.民眾買帳!其原因大部分是出於民眾並未不滿當前的政治秩序,此外則是缺乏選擇「另一條路」可能性,內政部登記了超過200個政黨,卻難以出現能夠獨樹一幟、引領意識型態領導權的新政治勢力。

問題癥結已呼之欲出。我們自詡有民主多元的社會,但多元僅表現在各利益團體擁有成立並影響政策的機會,多元思想的貧乏使民主罹患了呆小症,也算是新世紀生為台灣人的悲哀吧!
倪世傑/研究人員

右看:民主基層治理的黃昏

1980年代的中國正值改革開放的當口,招商引資成為省縣各級地方政府下的頭號工作,透過分稅制地方政府得以保留部分稅款,提供各省官員戮力搞經發的誘因,但步入21世紀,招商引資階段性功能已成,稅制改革與行政改革雙管齊下後地方政府回歸行政專業,並透過較富裕地區試點參與式財政、提升地方政府透明度等方式,強化中國共產黨在各地的統治正當性。

不光是中國,民主參與地方事務的行政改革運動自巴西愉港於1980年代晚期的參與式財政發軔後,早已席捲開發中甚至已開發國家的地方政府,由草根民眾透過地方會議的方式直接決議地方預算的優先次序,民主化在定期公職人員選舉之外,找到了立足深化的空間。

這個空間在台灣並未打開,缺乏政治的輸入項是最大的原因,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台灣民眾對政府的透明度以及基層民主存在需求,五都改制後不曾出現反對區長官派及取消代表會的民間聲音,經濟發展與國家主權問題依然是主要的政治話語,以致於台灣的地方政治越來越遠離民主治理,行銷刻意製造的地方特色成為地方政府的主要施政項目,公共服務建設反居末流,實為台灣民主之沉淪戳記。
林水秀/社會觀察人士

(回目錄)



聊以行國:馬來西亞的「一國兩制」

■莊迪澎
「一國兩制」是中國為了實現國土統一而提出的方針,自1997年香港回歸、1999年澳門回歸之後,已有具體實行案例。提到「一國兩制」這個詞彙,當然首先聯想到這是中國特色;但是,一些馬來西亞人偶爾會自我調侃:馬來西亞早就「一國兩制」了!

1957年獨立的馬來亞(現在的西馬半島),在1963年9月16日與東馬砂拉越、沙巴兩州,以及已在1965年成為獨立國家的新加坡,合組成為馬來西亞。其時,馬來亞和砂沙兩州簽訂了「20點協議」,以保障砂沙兩州的政治、文化、習俗與入境管理權等權益。

由於此協議之故,馬國存在一個外國人看來可能覺得怪異的現象:砂、沙州政府掌握入境管理權,雖然是同一國人民,但是西馬居民去砂沙兩州時,必須持有只能在砂沙兩州和新加坡通行的「限制護照」。「限制護照」雖已在多年前廢除,但西馬居民去東馬,仍得憑著身分證通過機場移民廳查核。而且,兩州政府有權禁止任何西馬居民入境,以及將已入境者驅逐出境。

不幸的是,此「特權」已成「濫權」,成為砂沙兩州政府禁止異議分子和批評者入境的武器。「受害者」從抗議砂州濫伐熱帶雨林的環保人士、聲援遭性侵原住民的社運人士、推動公平選舉的政治異議分子,到西馬在野黨國會議員都有;最近一例,是西馬一個稱為「馬來西亞公民自由運動」的領導人,在12月7日從吉隆坡飛抵沙巴州,以在當地舉辦活動,卻在機場被移民廳官員擋駕。

尤其過分的是,被禁止入境的人無從得知自己所犯何故,因為移民廳官員驗證身分證時雖從電腦系統裡得知來者已被列入禁止入境之黑名單,但系統並不注明原因。即便被禁止入境者獲得移民廳一紙公文,公文也不會注明原因。

馬國《聯邦憲法》第9條保障公民在國界內自由行動之權益,「20點協議」卻成了其中一個「例外」。其實,東西馬在資源分配等各方面的落差,絕非單靠「20點協議」就能改善;晚近幾年不時出現關於「20點協議」之存廢或檢討的討論,但是東馬政客都會反彈,認為此舉不僅背棄建國共識,亦剝奪東馬居民之權益。

經歷2008年全國大選,在見識到東馬國會議席無論保障執政黨繼續掌權或襄助在野黨「變天」都可發揮臨門一腳之作用後,恐怕朝野兩個陣營都不會願意去捅這個蜂窩。然而,即便「20點協議」碰不得,至少應有相應機制,遏止兩州政府濫用入境管理權侵犯國人的憲賦自由行動權,並保障被禁止入境者挑戰禁制令的權益。
(馬來西亞評論人)

(回目錄)
另眼相看:重新認識教學關係

■洪致翔
目前,主流之教育思想,將「教」與「學」分化,這包括了「教」者與「學」者兩種身分地位之分化,以及「教」與「學」兩種行為實踐之分化,然而,此兩方面之分化真是無庸置疑的真理嗎?仔細想一想,所謂「教」之前備課,對教學工作者而言不正是一種「學」嗎?備課愈認真用心、愈求效果,就愈須站在「學」之立場、觀點、心理及狀態發想揣思。

所以,好老師,首先必須是好學生——非指測驗成績優異,而是指投入學習的積極程度。理想的教學互動,必是「教」與「學」相互融合而不可分割的,就如同許多原住民族之祭儀中,每位參與祭儀之表演者同時也是觀賞者;而每位觀賞者也隨時可以成為表演者那樣渾然一體。正由於大多數老師將「教」與「學」截然分化,不再虛心用心向學,其「教」必陷重複、僵化、乏味,甚而照本宣科,致「師」與「生」兩相厭惡!

「教」與「學」之分化,同時,也是「教」者與「學」者之專業化、專職化、專責化,這絕非自然如此,絕非人類天性,而是歷史產物,而是社會建構,如同家庭、宗教等,至少台灣原住民族之傳統,便無此分化。分化,須來自於物質有餘,使「教」者與「學」者得以脫離勞動生產,同時也伴隨著私有制形成,因為最原初之「學」者必是階級分化後之統治階級及其子嗣。

今日之教育學校化,肇源於「教」與「學」的分化,何以特別闡明「教」「學」分化係歷史產物,是社會建構呢?預示著其必將被變革!也預示著教育學校化也必將被變革!

一旦「教」與「學」走向分化,其內在邏輯勢必為「教者尊」、「學者卑」:「教」者不但有知,且為先學生而知,故為尊,「學」者對教學內容無知,且其知後於「教」者,故須卑。是以,即使中國封建時期,帝皇天子在非正式場合亦對師行弟子之禮。

「教」之尊,非理所當然,更非倫理之應然必然,而是須以教育之熱情、用心及愛心贏得同學們之由衷真誠敬愛,此係出於一般人與人之倫理,而無「教」與「學」之特殊倫理。然而,「教」者果「有知先知」?「學」者果「無知後知」?
(文教工作者)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回目錄)
推薦訂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9-30@【立報─言論廣場】
第 八十九 期 2013.09.06 2013 年 CC 全球會速記@【創用CC電子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12-09』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