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12-20─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12-20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12-20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歐債危機的影響 |
時近年底,拖延多時的歐債危機仍然沒有解決的跡象。德、法等歐洲主要國家一級歐盟組織各方領導人長時期提出各種解決方案,開了各種層次會議,人們依然看不到令人有信心的前景。相反地,各種不利的消息不斷出現。就在上星期歐盟高峰會議進行之際,傳來法國的主權債信也可能出問題,雖然還沒有降級,卻被列入負面觀察的表列。法國是歐盟僅次於德國的第二大經濟體。如果法國也陷入債務危機,其結果將不堪設想。 歐盟經濟體總量不亞於美國,也是巨大的貿易區。如果歐盟真的陷入經濟危機,將影響全球經濟,包括金磚四國等新興國家(當然也包括台灣在內)。不論在實體商品貿易,還是衍生性金融商品,歐盟地區都是重要的貿易夥伴。歐盟經濟癱瘓,不但會造成全球金融混亂,也將使工業生產國的商品出口大打折扣,從而導致生產萎縮、失業率攀高等等現象。 全球經濟學家以及政府領導人都密切注意歐債的發展。多數評論均持悲觀態度,認為歐債問題還會持續3到5年。許多國家已經在做應變措施,包括美國、中國,以及台灣在內。應付之道也沒有什麼新招,不外是擴大內需,減少對外貿的依賴性。但是,說話容易,實施起來卻絕非易事。以台灣為例,內需市場有限,欲以內部消費來抵消出口貿易的減額,並不樂觀。何況台灣的出口導向的經濟體系已經運行了40多年,各種經濟、金融、政府財務等方面的措施都是依照出口導向的方針建設的。近半世紀的經濟體制絕非說改就改。其他國家也都有各式各樣的困難。 經濟不是唯一的影響。政治方面也值得注意。首先,歐盟經濟危機必然導致它在國際局勢上的作用。歐盟雖然屬於資本主義陣營,卻與資本主義的龍頭老大美國明爭暗鬥。自從前蘇聯解體、日本經濟陷入長期停滯,以及中國的經濟崛起,世界局勢隱然形成美、中、歐盟等三大勢力。如果歐盟受債務拖累,世界將成為中、美對抗的局面。這對世界的安定與和平是不利的,美、中兩大國的對立將更加尖銳。 其次,在環保、文化、教育等等議題,由於歐盟的衰弱化,也將出現新變數。以環保為例,最近的德班會議,歐盟國家聲勢就大不如前,無法像往年扮演推動全球環保火車頭的角色,甚至無力阻擋加拿大的賴皮退出。如果不是新興國家極力護持,京都議定書第一階段期滿之後恐怕就後繼無力。 |
(回目錄) |
左右看:碳交易仍是主流減碳法 |
左看:便宜了主要污染者 碳交易的真相是不斷提供排放者以利益。例如,從2008年至2012年的第二期,高達16億單位的排放權,是透過在發展中國家的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獲取的,大大減少在歐盟境內購買碳權(carbon credit)的成本。而配予發展中國家的碳權,常源自工業相關的溫室氣體的減量計畫。 碳交易市場還使用複雜的期貨和衍生性金融商品,從而引發金融業的說客不斷反對針對碳交易市場的管制。甚至今年1月歐洲委員會在一連串碳交易詐欺事件後叫停了一部分的交易,卻走進一步管制市場。炒作金融商品又怎能落實減碳?歐盟碳交易機制中的廠商得到過多的排放配額(allowance),因為配額是基於歷史排放,也就是最大的補貼將流向最骯髒的工廠,如火力發電廠,於是污染者不須負擔太多自行減量的義務。 更有甚者,將成本轉嫁到消費者,等於多賺了一筆骯髒財;所謂碳交易的經濟誘因云云,只是鼓勵石油、煤等能源的繼續開挖與燃燒罷了! 陳思穎/NGO工作者 右看:最吸引污染者減碳的機制 第17屆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在南非德班(Durban)舉行。碳交易仍然為解決溫室氣體減量的主流方案,歐盟將在2013年開始第三期的排放交易機制。 相較於其他溫室氣體減量方法,碳交易除了同樣能達到一國減量總額的承諾之外,更能提供誘因,將污染者全都納入減碳的機制!大家都知道,全球暖化達到嚴重程度,如果沒辦法讓污染者立即參與,我們只會喪失解決問題的機會,更別忘了,市場是高效有力的。碳交易促逼減碳成本較高的廠商向減碳成本較低的廠商購入排放權,甚至購買開發中國家減排計量產生的碳權,省下原本減量應支出的費用,同樣達到減量目標;而減碳成本較低的廠商也因為賣出碳權能獲取收益,增加減量幅度。不僅如此,碳交易市場的商機還能推動減排技術的研發和推廣。 據歐盟預計,有了碳交易,歐盟在2020年的排放量將比2005年少21%;沒有碳交易,怎能有如此好成果呢?污染者會有任何減量的行動嗎? 羅珊娜/文字工作者 |
(回目錄) |
扣問求音集:稅制改革與多元議題 |
從推動公民社會的角度來說,這次總統選舉中最富深意的活動,應是上週六舉辦的由各領域公民團體所主導提問的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會。 首先,提問的12個公民團體沒有一個是附隨於(實質上或形式上)主流政黨的外圍團體,不僅具有獨立自主性,而且大多在其各自領域中耕耘多年,有專業與公信力。其次,這些公民團體都具有充分的公共利益精神,而且出自於專業實務上的經驗與需求,所以他們的提問大都能以具體務實的內涵,以公共政策的方式來質詢總統候選人的政策。 換言之,這種政策議題的問答,才正是今日台灣民主政治之公共辯論中應有的主要內容,而非淺薄至極的標籤式口號宣導。 另一方面,這次由12個不同領域之獨立公民團體的提問,客觀上也反映了更深一層的問題,值得我們繼續思考討論。 表面上看來,這次12個團體的提問主題涵蓋了健保醫改、消費者權益、國家人權、農業政策、環保議題、司法改革、租稅公平、婦女權益、兒少權益、教改議題、勞工權益及居住正義等。除了未邀請原住民、新住民與身心障礙團體而有遺珠之憾外,可以說,台灣社會今日的各項基本社會需求議題,均被觸及與提出質詢。 由於每個公民團體各有其各自關注的主題,所以各個團體的提問也以不同取向的社會議題方式呈現。在台灣社會多元化的今日,這當然是反映當前的社會現實,也是必要的運作方式。但台灣社會畢竟是以一個總體社會來包含多元領域的各自活動,所以一旦這些不同領域的議題一一提出討論後,我們勢必要再追問:這些多元議題是否有其更共通、一貫的主軸議題必須首先檢討?沒有總體性的主軸基礎,又豈能有多元領域的自主性? 以這次12個團體所代表的多元議題來說,要做到環保的價值落實、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住屋、婦女、兒少與勞工權益的充分保障等,落實來說,難道不是以掌管社會分配權力與機制的政府必須要有充分的社會資源?也就是說,如果政府稅收不大幅增加,政府沒有相對豐厚的資源,又豈能滿足各多元議題之利益所需? 台灣目前最迫切、最荒謬的公共政策之一,乃是政府的稅收僅佔國內生產總額的11%(租稅負擔率),遠低於1990年代初的20%,更遑論北歐社會福利國家平均約40%以上的水平。 一句話,政府的租稅負擔率不能立即而大幅的提高,其餘所有的社會基本需求就只能是空中樓閣,毫無實現的可能。稅制的改革必須從這基點出發,也更應成為台灣多元公民團體抗爭的主要聯合基礎之一。
(社會評論者) |
(回目錄) |
迷走地圖:民團散彈式提問救了三黨候選人 |
總統大選電視終辯會落幕,代表提問之公民團體於會後召開記者會,表示儘管各團體事前約定不問宇昌案,但對該案仍是總統候選人交互詰問與媒體評論焦點感到出乎預期,且對三黨候選人不是沒有回應公民團體的提問、就是回應內容僅止於政治正確未有具體執行方案,又不給公民團體「追問」的機會,感到遺憾。 筆者對於三黨候選人向來實問虛答的招式不覺為奇,反倒對公民團體事後聲稱遭到候選人唬弄的遺憾感到詫異。不容否定,各公民團體在其各自關注議題領域的提問確有其關鍵意義,但經過首場辯論會各候選人輕易迴避媒體輪番提問的洗禮後,各公民團體未改變提問策略,團結合作挑選一到兩個議題為代表,集中火力對著候選人進行多次窮追猛打的緊咬式提問,反倒是繼續故守各自關切立場進行散彈式的單次提問,讓各候選人得以再次輕鬆脫逃。此該歸因為公民團體與政客面質經驗不足?抑或公民團體長期各自為陣的習性所致? 當前台灣9百萬名勞工正處於無薪假、派遣、低薪化之集體困境,茲以三黨候選人對勞陣所提「如何改善勞工困境」的回應為例,即可看出單次提問的效力有多容易被對對手削弱。馬英九回應立法保障派遣勞工;蔡英文主張改變代工生產、促進產業升級,先把餅做大,方能從根改善薪資成長停滯;宋楚瑜答覆企業有雇用派遣工的需要,不能禁止也不能放任為常態,稱上任後將禁止國營企業僱用派遣工。 針對三黨候選人的回應內容,公民團體若能往下接力提問,問馬英九:立法保障勞動派遣,是否等於支持將當前雇主違法雇用行為就地合法化?問蔡英文:M型化社會貧富差距拉大的關鍵不在於餅夠不夠大,而在於餅分不均,上任後將如何解決產業利潤成長大餅中勞資合理分配的問題?問宋楚瑜:若說企業有雇用派遣工的需要,就不能禁止私人企業任用派遣,那麼企業肯定也有任用廉價勞工與要求勞工超時工作的需要,是否也不應立法禁止?只主張國營企業不得僱用派遣,卻不改善私人企業派遣化問題,豈不等同於主張一般勞工不能擁有公務員貴族般的平等待遇?如此往下環扣層層詰問,三黨候選人想打太極蒙混過關也難。 一場有效的辯論會在於能否鎖死議題窮追猛咬,而不在於是否有宇昌案這類突發事件半路殺出模糊焦點,各公民團體日後當以此次終辯會的詢答經驗為鑑。 (自由撰稿人)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