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12-21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對朝鮮的誤讀來自於觀點貧乏 |
朝鮮領導人金正日過世的消息,被處理成獨裁帝國的接班議題,媒體幾乎全盤接受西方對於東方的懵懂無知,只剩下政治人物的八卦,而欠缺觀點。 朝鮮被看成是掛著社會主義旗號、實為家族獨裁的政體,幾乎所有的報導都集中在花邊事務,例如,離職已十餘年廚師的「憶當年」被當成一手訊息、領導人的花邊,用戲謔的手法把一個現代國家處理成走不出冷戰教條的LKK。 這是誤解。源頭是西方在面對不熟悉、難以歸類的議題時,所採取的粗暴分類,這應該是西方左派右派難得見到的共識。朝鮮是個混雜了蘇聯式與中國式社會主義路線的國家,它是個潛力無窮、讓人不可小看的國家。 朝鮮在韓戰時所表現出來的戰鬥爆發力讓美國膽戰心驚,美國原本認為歐洲以外的地方都不重要,卻在韓戰後重新調整冷戰時期的資源配置。美國軍方認為朝鮮軍力無法與美軍匹敵、將領的軍事專業遜於北越武元甲,僅勉強接近中國的人民解放軍,卻對於朝鮮軍方靈活運用國際政治以補足軍力劣勢的能力頗為忌憚。 西方世界原以為在韓戰中出了大力的中國,會主導朝鮮政局,讓朝鮮成為中蘇之間的夾心餅、附庸,但是韓戰停火談判過程中卻可見到朝鮮人的靈活手腕,直到近年的六邊會談,都顯示朝鮮在這方面的優秀能力。更特別的是,具有濃厚蘇聯式社會主義色彩、軍事支出在經濟活動中佔有重大比例的朝鮮,卻沒有隨著1990年代蘇聯、東歐國家因為軍事支出拖垮經濟的「蘇東波」一起垮台,而苦撐至今,更是現代政治史的奇葩。 以國土小、實力不足,卻能以某種程度的自主權在大國夾縫中行走,朝鮮有其獨到之處。這也是西方國家儘管看衰朝鮮,直到今日卻不敢無視朝鮮的背景。 但是,朝鮮也是一個難以被歸類的對象,這是左派右派共同的死穴。其緣由不在於檯面上常說的「朝鮮是個封閉社會」,而是欠缺一個超越冷戰的觀察角度,儘管冷戰已經結束接近一整個世代。 朝鮮沒有蘇聯式社會主義的正統樣貌,經濟體制、社會制度都與蘇聯不同,僅有集中式領導這一項有冷戰時期的感覺,這是左派右派對於東方僅存的熟悉度。在主流媒體的眼裡,它是一個早該倒卻未倒的社會主義活體博物館;對於左派而言,朝鮮是一個掛著社會主義旗幟、骨子裡採行封建獨裁的前現代國家。 只要觀察不丹被主流捧成「快樂淨土」的過程,以及西方左派將古巴的勞爾卡斯楚誤認為「古巴鄧小平翻版」,甚至不知該如何理解卡斯楚兄弟差異的狀態,就可以感受到其中的差別待遇、精神錯亂。 朝鮮當然有其困境。朝鮮至今沒有解決日本殖民所留下的爛攤子,以及蘇聯、中國式社會主義不適合朝鮮環境的解決方案,從金日成到金正日的政治運作模式,就是靠著勞動黨的菁英作為整體的動力。人民自主性的成長速度,趕不上時代的變化,於是形成惡性循環,最後只能以某種程度的個人崇拜來作為動力來源。朝鮮政壇的個人形象塑造、貌似政治偶像崇拜的現象是「果」,而不是「因」。類似的狀態並非朝鮮獨有,中國、越南、古巴皆有可以對照的經驗,它們有各自尋找出路的解決方案。 然而,怪異的是,對於資訊並不那麼豐沛的古巴,嚴謹的學術論著、深度的新聞報導並不少見,但是場景一換到東北亞,卻整個呈現粗暴、淺薄的風格。更特別的是,朝鮮雖然離台灣頗近,但是我們對於這個國家的理解,卻幾乎全盤接收西方對於東方的懵懂無知,而沒有自己的觀點。 |
(回目錄) |
左右看:無薪假與諾貝爾獎 |
左看:無關經濟學 許多人一遇上失業問題,就說是工資太高,見到基本工資就說會使更多勞工失業。這種看法即便在經濟學界也已行不通。上周來台的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皮薩里德斯,其研究便說明在供需力量之外,勞動市場仍會因為尋職摩擦等因素而存在失業。然而,此一思想在學術上或有正面意義,但從其支持無薪假的相關說法看來,恐怕仍不脫資本的幫閒角色。 提出、支持無薪假的資方與政府官員沒讀過大師論文,但這完全不妨礙他們從真實的勞資關係出發,選擇對資方最有利的措施。無薪假讓資方一舉擺脫關於工資、工時、解雇等相關法規的限制,依據資方自己片面宣布的營運情況減薪、減工時,不僅不需負擔資遣費,有需要還可隨時叫人回來上工,免除了裁員成本,卻得到了裁員效果。如今政府還要進一步將其「法制化」,根本是「先放任廠商違法,形成既成事實之後再加以合理化、合法化」的老招術,看似被動進行管理,實際上不過是政府推動勞動彈性化的既定策略的一環,與其將勞動派遣合法化的企圖殊途同歸。 現代經濟學理論中的自由市場十分美好,但真實的自由市場讓愈來愈多人處境惡化。 日前,行政院長吳敦義關於發明無薪假應該得諾貝爾獎的發言遭到各方抨擊,但就在上周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皮薩里德斯來台演講,明確肯定了無薪假的正面意義,算還了吳敦義一個公道。 皮薩里德斯的研究重點之一確實就是在勞動市場,而無薪假的作法也真能夠從其獲獎論文中得到若干理論依據。其獲獎論文主旨是如今已寫進教科書的勞動市場尋職模型,用意在於解釋勞動市場即便在均衡狀態下也會因為有尋職成本而出現摩擦性失業,而且,當經濟遭遇特異衝擊時,舊職位消失、新職位產生,也會增加尋職與媒合的難度與時間,導致部分勞工人力資本的毀滅。由此觀之,無薪假除了給廠商彈性且讓勞工免於最糟的失業處境之外,最重要的是可以有效減少景氣恢復後的勞工尋職成本,維繫經由先前工作經驗累積出來的寶貴人力資本。 而皮薩里德斯帶來的另一個重要啟示,則是經濟學應當具有強烈的公共政策指向。台灣經濟學界盲目追求外文期刊發表,視政策研究為次等成果,實際上是自己閹割掉了經濟學最能夠找到原創思想、最能挑戰既有理論的源頭。 |
(回目錄) |
衛報週評:處理經濟危機,歐洲和美國搞錯重點 |
節譯■葉興台 為何麼這麼多國家在同一時間的政府治理這麼弱?原因有幾個。全球化已傷害多數高收入經濟體的製造業基礎,導致數百萬份工作流失,大部分勞動人口的生活水準降低或原地踏步,尤其是教育程度不高的技術勞工。美國製造業自1979年達到高峰後,迄今已流失約8至9百萬份製造業工作,當年正逢中國進行改革開放,加入全球經濟。在此同時,亞洲強勁成長的經濟推高了全球食品和油價,進一步擠壓美國和歐洲的實質收入。 然而,在面對高失業、日益擴大的不公平和預算赤字,多數政府陷入癱瘓,屈服於強有力的利益階級。華爾街、倫敦、法蘭克福的銀行業者和其他企業的遊說,牢牢箝制住政治人物,阻撓有效的變革。高所得稅被壓低,銀行的資本依舊不足也缺乏管制,公眾極需的教育、職業技能、基礎建設更新等投資,因預算壓力而被刪除。 政治人物的能力也被看破手腳。他們通常是協商者和公關專家,而非制定政策解決全球經濟危機的專家。特殊利益團體撰寫腳本,但這些腳本證明根本上不了檯面。過去兩年的每一場歐洲高峰會不僅在政治上失敗,在技術上也失敗。德國總理梅克爾推動的政策根本是準備和設計不足的藥方,且不可能執行,歐元不僅被政治扼殺,也被無能扼殺。 真正的治理過程已降格為媒體談話。在美國,歐巴馬政府在預算、課稅、能源、氣候、金融管制、健保或貧窮等關鍵的政策問題上,一直無法產生重大的政策文件。政策和立法是由遊說團體和協商者在不公開的情況下決定,政治是利益團體討價還價後的結果,而非基於理性、專業和民主的深思熟慮。 歐盟的決策過程更為詭異。27個會員國都在等德國的談話,而德國的政策邏輯卻是結合創傷後壓力、聯合政治(coalition politics)、強有力卻跛腳的銀行和業餘政客的一種反應。 歐盟執委會似乎做小自己或不求表現。在高峰會的前幾天,具憲法重要性的重大新條約是由德國所提出,完全未經過理性討論或專業分析。英國首相卡麥隆不願在脅迫之下,簽署一份尚未定稿、未經專業檢視的經濟條約,這種立場絕對是正確的。 歐洲一些國家,尤其是主張社會民主的北歐國家,仍不願蹚歐元區國家的渾水,至少目前是如此。這些國家因政府採取積極的政策,將收入不平等和貧窮壓得很低,所以國家相當穩定。轉移支付給窮人和社會安全網也很健全,稅收很充裕,預算不僅平衡甚至有盈餘。即便這些國家在1990年代解除金融管制,因而付出沉重的代價,但他們已恢復對銀行部門的控制,嚴格的金融監管讓他們在過去10年安度多次危機。 我們能從這些成功的故事學到什麼?首先,一個社會只有在公民判斷其為合理公平時才能適當運作。北歐在公平和包容的架構下建立政策。在美國,過去30年公平這個概念在政治詞彙中幾乎付之闕如,所幸,佔領華爾街運動已讓它復活。多數歐洲國家目前處於北歐社會民主的公平和美國日益擴大的不公平之間,但西歐多數國家顯然已不再強調團結,反而採取一些可惡的政策,免除富人的社會責任。 其次,經濟成功需要增加在教育、基礎建設、能源、職業技能等方面的公共投資。單純的削減預算將摧毀而非拯救各國政府。對高售收入和財富者加稅,需成為任何好財政策略的一環。但直到今日,華府的兩黨政客魯莽且草率地將富人的減稅列為最優先,揮霍美國民眾的財富。 第三,我們需要更多專業的決策。例如,面對歐元區危機,需要更加注意銀行業資本不足的問題。但被意識型態和地方政策左右的德國政政客,僅關注財政問題,讓銀行危機惡化。美國的危機主要是在對富人課稅太少,輿論卻僅關注削減預算。因此,歐洲和美國的政治論戰經常搞錯重點。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
(回目錄) |
|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