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言論廣場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1997-12-10
發報頻率:每週出刊五日
訂閱人數:3,45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言論廣場報
立報─言論廣場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言論廣場
發報時間: 2011-12-28 05:00:00 / 報主:立報─言論廣場
[公益聯播]第四季早上講堂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12-28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12-28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宇昌案折射出的產業思維

因為選舉考量,宇昌案近日被炒得沸沸揚揚。拜民主政治的選舉之賜,我們得以一窺官方在進行產業培育時的不成熟,以及跟國際趨勢脫節。

生技產業曾是台灣產官學界的大夢之一。華人在生物科技的學術研究表現、學者數量,比起華人在資訊、電子領域的狀態,毫不遜色。不僅是華人學者有許多獨步世界的創見,更不乏傳出某學者的研究與諾貝爾生物獎擦肩而過的消息。

甚至,台灣在數年前開始「瘋」學術論文發表的評估指標時,不少的指標都顯示,本土的農業科技、生物方面的研究品質表現,比起常人所認為的某些明星領域,表現要來得更佳,是少數本土學術足以在國際上跟他國相比的領域項目。

更有利的則是中草藥熱潮,中國科學家在文革時期以古典文獻為基礎,提煉出治療瘧疾的青蒿素後,西方直到1970年代才猛然得知此訊息,之後,中草藥一度被認為是西方醫藥開發瓶頸的救星。

但是,有了這兩個條件加持下,台灣的生技產業卻宛如潛水艇。40餘年前,孫運璿、李國鼎等人用「高科技」的概念將生技與半導體並列為重點產業,中間經歷了生技產業被視為2000年網路泡沫救星的熱潮,以及當前的西方嬰兒潮世代退休引發的醫療商機熱潮。儘管有這些外在環境的變化,台灣的生技產業卻不動如山,幾乎沒有變化。

從目前被揭露的宇昌案細節,其實看到的是,40年內,生物科技產業的國際環境一變再變,但是台灣對於生物科技產業的政策思維、政策操作,幾乎是40年如一日、不動如山。

在宇昌案的相關道德性的攻防之外,所顯示的訊息是,整個案子的操作模式,是官方在海外華裔/台裔科學家的研究中選了幾個有商業化潛力的案例,就嘗試尋找國外大廠技術移轉、資金挹注,一旦不成,或是國外業者缺乏興趣,就依序尋找國內資金、官方出資,實在都難以填補資金、人才的缺口時,就會有官員個人的主動作為。至於官員、學者的個人主動行為,可以被視為是自我犧牲,也可以被解釋成逾越法治界線。

如果把這個過程,跟40年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萌芽過程,以及生物科技產業相對照,可以看到極高的相似度。許多「動人」的台灣半導體產業史故事,都有類似的情節。這也是台灣與國外脫節之處。首先,是今日的生技產業籌資環境並不比40年前差,台灣卻選了一個舊的操作模式,其次,以國外的經驗來說,生技產業與電子產業,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產業。

生技產業的研發不確定性很高,尤其是療效的確認機制,更是其中的關鍵,許多藥品的研發失敗,不在於缺乏創意,或是方向錯誤,而是無法證明療效,這也是中草藥熱潮退燒的背景。國外對此經驗的應對之道是,以充足的資金來承擔開發的風險,至於無法商業化的技術,有的是進入保健食品的層級,有些則是衍申成為其他生物技術。療效的實驗設計是這個產業在生物技術之外的最大罩門,這也是生技產業與其他產業的最大差異。但是,對於不重視統計學的本地業界,以及一直無法進入療效驗證領域的台裔科學家而言,這個know how實在是難以克服的障礙。

也就是在這個脈絡下,才會有宇昌案的操作。如果理解這個背景下,再去看宇昌案的攻防,就會有很多可觀察的項目。

這是全民之福。以往這類的產業政策文獻,都必須要等上十餘年甚至數十年,才能看到相關文件釋出。例如,要理解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政策,都要等著李國鼎、工研院、交通部將相關資料釋出後,才會有更清楚的理解。宇昌案是近幾年官方罕見的將一個政策作為,以傾巢而出的方式,主動的向納稅人剖白,儘管這樣的表白是帶有某種政治動機。但是就資訊揭露的品質與量而言,官方這種當朝同僚對前朝同事的自我爆料,算是有「誠意」的。

(回目錄)




左右看:德班氣候會議

左看:他們想的跟你不一樣

近年來興起的氣候變遷議題使得國際外交場合增添了環保色彩,但在現行的政治經濟體制下,各國的表現已很清楚地說明,環保永遠是第二優先議題,掌權者想的永遠跟你我不一樣。

以甫落幕的南非德班氣候變遷大會為例,儘管新架構將中、美、印等大國納入管理,預定2015年完成談判,但美國、加拿大、日本、俄羅斯、澳洲、紐西蘭等國皆不加入京都議定書第二階段減排,未來的談判也仍多變數。各國更關心的還是自身的產業競爭優勢與政治利益。就連看似較有誠意的歐盟,前不久也為了石油利益出兵利比亞,與其表面的環保、發展新能源形象背道而馳。

至於號稱要協助發展中國家發展相關技術的綠色氣候基金,一來,1千億美元的數額根本不足以支持需求,二來,各國政府並未真的掏出錢來,而是引入了聲名狼籍的世界銀行及其管理的私人投資資金,如此,基金管理的民主參與難以期待,又再一次強化了問題重重的碳交易模式,實際減排成效有限,徒然方便污染者卸責。此種將氣候變遷商品化的模式,將環保議題轉化為企業獲利的市場,環保價值云云,只是好聽的廣告詞。
李亮/文字工作者

右看:環團莫天真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第17屆大會本月中在南非德班舉行,勉強達成部分共識,但也招來環保團體的許多批評。其中最廉價的批評就是指責各國缺乏合作誠意,例如批評加拿大、美國、俄羅斯、日本、澳洲、紐西蘭等國皆不參加京都議定書第二階段的減量承諾。但是,台灣的藍綠兩黨尚且無法達成共識,更遑論數目遠多於此的參與談判各國?各國的產業特性、政治制度皆有差異,能夠持續一同與會討論就已經不錯了,期待立刻達成對它們自身有所不利的共識並且嚴格執行,恐怕太過奢求。

另一個遭環保團體詬病之處,則是以碳交易制度為核心的相關運作機制,包括綠色氣候基金、碳封存制度等。碳交易被視為是救市場而非救氣候,要利用氣候變遷賺錢,綠色氣候基金因為引入世界銀行而被抨擊,碳封存也常被指責會破壞發展中國家環境,幫助污染者推卸責任、繼續排放。然而,在共產主義烏托邦早已灰飛煙滅的今天,我們無法天真地拒絕市場,而必須學會適應與利用它。市場並不完美,但它已經是我們所知的最好的制度。
王放/政治評論員

(回目錄)



衛報週評:尋找道德的資本主義

節譯■葉興台
「把商人轉變成奸商,是對資本主義的一種打擊。……只要商人的獲益能與他所從事的活動,對社會有所貢獻扯上一點關係,商人就可以容忍。」

我們能否建立一個道德上可接受的資本主義形式?如果可以,它會是什麼模樣?根據英國衛報的一篇評論,面對少數人的貪婪所導致長達十年的痛苦,很多人開始問道,銀行家是否不過是一群奸商,不公平是否已經高到太超過了,就連前美國財長桑默斯(Larry Summers)和前英國工業聯盟(CBI)主席藍伯特(Richard Lambert)都曾說過,必須妥善解決不公平的問題。

但首段文字引用的不是當今聞人的發言,而是經濟學大師凱因斯1923年於一次世界大後金融市場混亂時的談話。當時,德國出現惡性通膨(hyperinflation),德國馬克崩潰,匯價上下震盪,外匯市場陷於混亂,就業市場也劇烈波動。

就像很多轉向共產主義或法西斯主義的人,凱因斯對資本主義有很強的道德反對(moral objections),但他自始至終拒絕接受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和法西斯主義,因為他相信資本主義對創造高水準生活和確保個人自由是必要的。事實上,他尋求一種資本主義革命。

對凱因斯而言,資本主義的持續性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道德問題,因為如果資本主義要繼續生存下去,人類就得相信它是一個值得支持的體系。凱因斯的優先是消滅失業,設計一個國際貨幣體系,降低資本主義再度陷入混亂的機率,同樣也是道德優先。為了達成這各目標,經濟學家必須努力解決困難的技術細節,但他們的動機在於期待一個更好的資本主義。

今天在建立一個道德可接受的資本主義形式上,我們面臨同樣的挑戰。就如凱因斯擔心可能發生的,很多商業已被視為不過是牟取暴利。很多人反對銀行業的分紅文化,因為他們不相信這些分紅是賺來的。我們也知道不公平不僅傷害資本主義的合法性(這也是凱因斯擔心的),也有腐蝕性的後果:不公平的社會是不快樂的、不健康的,會引發更多犯罪。

我們無法倒轉歷史,但不應害怕從過去中汲取教訓。牟取暴利和合法的商業活動之間很難做明顯的區別,但貫穿整個歷史,市場上能買賣的總有侷限。也許合法和非法活動之間的界限須重新考慮;也許衍生性金融商品須更好的管制,最簡單的就是,禁止銀行進行買賣。建立更穩定的金融體系,銀行就無須申請紓困,有助於維持高就業,並處理不公平。

我們還能從國外汲取經驗。10年前,我們經常拿德國或北歐國家的金融體系來自比。如今英國的資本主義已失去光環,也許我們應重新考慮能否向德國的產業民主體系和支持產業的金融體系取經,或試圖找出多數歐洲國家貧富差距更小的原因。

我們今日面對這麼多的問題,最大的原因在於,我們已不再視稅收為資本主義經濟的必要建制,因為如果可以加稅,尤其是對那些負擔得起的人加稅,就不用刪減公共服務。我們應視稅收為道德資本主義經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提供市場做不到的醫療、教育和社會照顧。民眾應會附和美國億萬富豪巴菲特的說法,富人應該多繳稅。這個針對金融交易課徵的托賓稅(Tobin tax),不該視為為了拯救歐元而籌募資金的一種方式,而是可以協助穩定金融體系的一種稅,因此應被稱作羅賓漢稅(Robin Hood tax)。

這樣的改變需要仔細地分析,尤其應重視技術的細節,但應針對下列議題:如果我們想拯救資本主義--我們必須那麼做,如果我們想要繁榮和自由,我們必須面對資本主義的道德失敗。除非我們面對,我們無法想像一個更好的未來,何況是找到達成這個目標的方法。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回目錄)
推薦訂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9-30@【立報─言論廣場】
媒體觀察報第四期:洪仲丘案熱潮下的台灣媒體@【媒體觀察電子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12-28』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