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04-02─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04-02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04-02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達人公害 |
日前新北市一名專職「檢舉達人」因為偷拍不成而惱羞成怒,阻擋重機車主去路,引發衝突,雙方互告以致鬧上新聞。該名「達人」擋車、嗆聲的行為或許是特例,但是「以檢舉為業」的現象,值得進一步細究之。 政府將檢舉稽查的權力外包,由民眾代行,再發予獎金,主要的理由是人力不足,目標是為節省開支。但檢舉達人卻可以此為業,據報導指出,新北市就有5百名專職檢舉達人,平均月入新台幣6萬元,甚至有人月入高達20萬,還不用繳稅,與政府外包所宣稱的撙節開支,背道而馳。不如將檢舉獎金轉為政府直接雇用,人力可以更充裕,又能增加稅收,更重要的是能減少類似的糾紛。 檢舉達人如同民間拖吊業者,代政府執行公權力,理應以法律所訴求的公共利益為依歸。可是為了「業績」,拖吊本是替不在場的車主移車保管,卻變成車主到場仍不放車;檢舉本是提醒民眾發揮公德心,維護環境整潔,卻變成以偷拍取代勸告。這是以業績導向的必然結果,甚至設定某些「陷阱」,守株待兔的拖吊和檢舉,而非在該處加強宣導,與增進公共利益的法律目的相去甚遠。況且,達人比拖吊業者更加無法規範,幾乎是各憑本事,無所不用其極,衍生的爭議必定層出不窮。 再者,鼓勵民眾互相檢舉,造成全民狗仔化,不僅對個人的隱私造成危害,尤烈者,乃形成一股自以為義「狗仔正義」籠罩社會。偷拍者常言道:「你不違規,我沒得拍。」彷彿任何人只要有一絲道德瑕疵或違規,眾人就能任意刺探其隱私,公開譴責其言行。即便是雞毛蒜皮之事,都可能引來排山倒海、不問細節的道德譴責和處罰,例如:有吸菸的民眾在6分鐘內收到7張罰單,在狗仔正義充斥的社會氛圍下,幾乎也無可辯駁。 然而,偷拍扒糞的狗仔文化原本只針對名人、政客,高舉揭露此輩公眾人物的真面目即能促進公益,現在卻擴及云云大眾,鼓勵互相監視與檢舉,形成一種人人自危的道德恐慌和壓力。這種「老大哥在看著你」的社會,對於發乎心、止乎禮的公德心養成,恰好是反效果。 自我標榜「為環保」貢獻心力的檢舉達人,應該好好的被檢視,否則既不撙節政府開支;也不利於環保宣導且容易製造糾紛;甚至造成全民狗仔化而不易培養公德心,達人本身可能才是最大的公害。 |
(回目錄) |
左右看:公民參與的比例 |
左看:公民比例不嫌多
本週五,立院就花東發展條例公聽會,經建會與公民團體就條例中「政策推動小組」的民間代表比例進行交鋒:經建會堅持,中央決策與地方公聽會的功能有別,故23到25名委員中僅有6名以下的學者、專家、原住民或民間團體代表,其餘則由各部會首長擔任。但公民團體卻要求納入3分之1的非政府人員。 表面上,只不過是2到3位代表人數上的爭議,實質卻牽涉到一個代議民主制的社會中,政治決策權與社會倡議權,被一刀切開的現實。所以爭議焦點必須回到推動小組作為決策會議,其決策的標的為何? 根據該法的第一條「發展多元文化特色,提升生活環境品質,增進居民福祉」。倘若居民福祉為標的,則在地的組織的代表性應有別於傳統認定的專家,因為在地居民的生活、工作都將被此政策所牽連,且唯獨居民具備最深刻的在地知識。而為了確保這知識被傳達、落實,所以他們需要進入決策論辯的場域,完整參與決策、執行、品質管制的過程,才能真正當責,並肩負結果的品質保證。從此角度,或許3分之1的公民代表都還嫌太少。 美牛殷鑑未遠,一個畏懼審議民主,而僅將各種審查委員會、推動小組當作橡皮圖章的政府,就應不斷承擔民怨的翻騰。 本週五,立法院召開「花東地區發展條例暨永續發展基金之執行情況與探討」公聽會,要求行政院的「東部地區永續發展政策推動小組」,應擴大民間參與機制。對此,經建會認為:23到25名委員中,將有2至6名學者、專家、原住民或民間團體代表,其餘則由內政部、財政部、教育部等各部會次長擔任。但民間團體卻要求納入3分之1的非政府人員,若僅6個民間代表、聲音易被淹沒。 然而,從此地方性政策的議決過程,卻可看到台灣公民團體在爭取各項權益時的共通侷限。 首先,在一個公民社會中,民間團體代表性的凝聚,應該在地方性的公聽會或座談會的階段,即能具體而充分的蒐集、整合各方意見。而非將各持己見的代表們,再次拉到中央層級的會議上,來進行地方層級的討論。這將曠日費時、且缺乏果效。 其次,對於具有決策性質的推動小組的民間參與比例,則因牽涉到高度複雜、專業性質的討論,所以應比照目前民間團體參與環境政策監督的慣例,由2至3名具代表性的民間團體代表出席,即能充分表達民意。相對的,目前民團的3分之1要求,不僅過高、且暴露其內部無法整合。 放眼美牛審查會,只要3個人就能左右政策,不是嗎?Enough is enough! |
(回目錄) |
看守台灣:挖掘一座公園的前世今生 |
■徐銘謙 同樣是台北市政府公園處,青年所管轄的福州山公園,是將原本山頭上的公墓遷葬後改為公園,種上綠樹、興建步道,成為附近居民運動的去處。在鋪設水泥步道的盡頭,大抵還保有自然泥土的步道質感。去年曾一度因為下雨泥濘積水問題,公園處擬將泥土全部覆蓋水泥鋪面,後來在當地山友奔走、遊說里長民代、爭取附近中小學的了解與支持後,在荒野保護協會、千里步道協會與自然步道協會邀請專業老師,帶領志工與社區居民一起嘗試用手作步道的方式,設置排水系統、以碎石墊高步道,再回填落葉返璞自然,成為所有人都可以參與營造的公園。 在手作步道的過程中,不免要向下挖掘,包括換土與設置集水井與截水溝等設施。一般人對於步道底下美好的想像,就是土、樹根、蚯蚓、兩棲類與各種昆蟲,然而在都市近郊的山區往下挖掘,卻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在福州山公園,薄薄土層底下多是建築廢材,紅磚與混凝土為大宗,曾經是墓地設施的一部分,甚至還會挖到已經遷走廢置的空甕與墓碑碎片。想起我們家在屏東的祖墳地,公墓成為鄉公所垃圾大戰的堆填廠,也開放各種事業廢棄物傾倒,還有最近在海岸沖刷裸露出來填海造地的基隆潮境公園底下的垃圾掩埋場,成為海岸撿也撿不完的垃圾,以及寄居其間的塑膠寄居蟹等生物。 考古般逐層向下探究土地的歷史,原本自然的山丘或農地,人們用來興建房子、停車場、或是埋葬,而後毀棄填埋垃圾廢棄物,再鋪上鋪面改成公園粉飾太平,或再次循環輪迴,這就是台灣人對待土地的態度。因為土地保有太多不堪的秘密,當我們把這些整地都交給怪手,用水泥填埋,再進口嶄新的建材,層層疊疊的最後,我們將失去對土地的尊重與記憶。堅持手作步道,是為了還土地一口呼吸,也讓我們有機會與生養自己的土地和解。 |
(回目錄) |
哈巴狗電台:千萬不要相信我的話 |
■陳真 原本以為「集合」只是小時候的一種萍水相逢,沒想到三十多歲了卻還飄洋過海十年寒窗,迄今年近半百,日思夜想仍是跟集合有關;特別是夜深人靜時,邏輯、集合、符號等等這些東西就會跑來跟我幽會纏綿,想趕都趕不走。人心真的很奇妙,不是我們控制它,而是心控制了我們;自己的生命都已陷入危機了,卻還擔心著數學是否面臨危機、邏輯是否崩盤。 如果說維根斯坦一生寫上千萬言究竟在講些什麼,在我看來,特別是其早期著作例如《Tractatus》(邏輯與哲學論叢),不過就是在反駁羅素在其《The Principles of Mathematics》(數學原理)及相關論文中所提到的一種所謂讓數學與邏輯陷入正當性危機的弔詭(paradox)及其所提出的解套(即羅素所提出的類型論—type theory)。 「集合」包羅萬象,卻不可能無所不包,它總會有個盡頭,總會有些東西是它所無法涵蓋。神奇的是,當它無法涵蓋時,依其定義卻註定要涵蓋;當它註定要涵蓋時,卻又同時註定了它不可能涵蓋的宿命。就跟影子一樣,我不動,它不動,我追它,它永遠跑得比我快。我想離開它,它卻又不離不棄跟著我。 還記得西伯利亞那個雄心萬丈的理髮師嗎?他立志要幫所有不替自己理髮的人理髮。重點是,他該不該幫自己理髮?不管理不理都不對勁;一個前提經過合法演繹,竟得出與前提矛盾的結論,我們的邏輯體系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 各位千萬不要相信我的話!那你該不該相信我這句話呢?究竟是不是真有些東西是任何集合都無法涵蓋的?或是集合之外根本什麼也沒有?到底有沒有胡說八道(nonsense)或「不合邏輯」這回事?我知道即便我想通了這一切,對我悲慘潦倒的一生依然於事無補,但我卻沒辦法停止思考這些事;哪怕當我為生活為工作身陷火海一般的忙碌疲憊時,集合、邏輯依然像陰魂一般,揮之不去。 撇開極限問題不講,就講集合本身,它就像一種分類,給予概念各種位置,創造無數的意義,這一切的總和,便是我們所看到的世界。至於那個最神祕的「我」呢?他存不存在這世上?對此,我看也只能讓他繼續困擾我們,直到有一天真能不思不索。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