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04-11─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04-11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04-11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企業經營能力與政治能力完全無關 |
台灣對於企業主、特別是大企業的經營者頗為友善,也有很多莫名的期待。最近,油電雙漲議題引出「國營事業改革」的議題,所謂的CEO治國的老梗再次被提出,這次是由行政院長提出,要由傑出CEO為國營事業的經營把脈。連帶的,鴻海董事長高調談加薪議題,也被某些媒體引申為企業主的良心。 從這些例子看來,台灣社會實在是頗健忘,而且還蒙昧不分,把政治跟企業經營混為一談。 在商業、財經媒體的長期造神下,企業主被描述成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既有經營長才,又有政治視野。國外有比爾蓋茲、巴菲特可堪作為偶像,國內則有眾多教父、商業領袖可以取材。似乎,政治只是「一小片蛋糕」,難度比經營企業還低。以至於,只要一有政治議題出現,類似「向業界請益」、「延攬業界人才」的說法就屢見不鮮。 或許,在一般的認知當中,商場上的爾虞我詐、環境多變,要比政治事務要複雜得多,因此,能在此環境下開拓出一番成績的傑出人士,進到一個相對單純、簡單的環境,例如政治,應該會有更好的表現。但是,發表意見、媒體造神是一回事,現實的狀況卻又是另一回事。 我們大概忘了,本地企業在經營能力上,跟國外的差距。只要翻看哈佛企管評論、美國的商業周刊、富比世等雜誌對於CEO、企業經營者的評比排名,然後再跟本地媒體時常提及的企業大老名單進行對照,就可以感到台灣與世界的差距。本地商界人士對於政治的判斷能力,也並非值得稱許。近來,中共前任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被快速撤換,所引發的本地業者在薄熙來任內前往四川設立代工廠的決定,是否將面臨考驗的討論,更可以看出本地業界對於政治形勢的判斷能力,仍有相當的成長空間。 企業家、資本家對於政治的陌生,當然不只是只有台灣才存在。南韓的資本家,在政商關係有長期經營,但是1997年的金融風暴,南韓企業先是重創,之後,在國際貨幣基金介入重整時,各財閥在以往的政商人脈下,卻屢次出現形勢誤判的狀況,包括本地人熟悉的三星、現代,在南韓政商關係重整的過程,都曾經犯過錯誤。美國的經驗更是經典,政治人物向來需要藉著經商來做為政治能力的象徵,用商業經營成就做為走上政治舞台的基礎。代表共和黨競逐總統大位的候選人,幾乎都有這樣的經歷,民主黨亦屬常見。然而,從歷來的治國經驗看來,說錯話、擺不平國內各勢力的例子比比皆是。 經商能力並不等於政治能力,商業圈的圈內政治運作經驗,也不等於國家級的公共事務。本地往往將兩者混在一起,認為商業管理能力等於政治治理能力,這其實是大誤。如果以政治民主的觀點來看,企業的決策方式,其實帶有相當的權力集中制,甚至獨裁的色彩,這也是企業經營決策之所以被視為有效率的根源。商業媒體最喜歡描述的霸氣資本家、獨排眾議不顧同儕反對意見堅持到底的經營者,放在政治場域來看,其實都是不合格的領導者。這種矛盾其實常常可見,只要看看股東會就可以知道。老闆或許可以要求員工要絕對服從,但是,面對同樣是出資者的股東時,理應要以平等的心態來面對。但是,從媒體報導看來,本地企業主在面對股東質疑時,動怒的比例還頗高。這其實反映了本地企業在民主運作的實務上,需要有更多的包容。 我們似乎是有人格分裂傾向,在每日10小時甚至12小時的工作中,對於高度權力集中的運作方式習以為常,然後在工作以外的時間,再去享受權利平等的民主生活。更特異的是,我們竟然會把兩個矛盾的東西融在一起,而認為成功的商界人士必然能處理好政治事務。 這其實是緣木求魚。 |
(回目錄) |
左右看:管制租地墾殖自願準則過關 |
左看:等待下一次危機
自從2008年糧價高漲引發國際糧食危機,糧食安全重新受到國際關注,其中的一個熱門議題就是富國赴海外墾殖、占取土地(Land Grabs)的問題。今年3月9日,歷經3年協商,管制租地墾殖行為的自願準則,終於在聯合國的糧農組織(FAO)等單位的主持下通過,這份由96國討論形成的準則,對於當地國糧食安全、利益分配、因應緊急情況與氣候變遷等問題皆有處理,使墾殖行為有了最起碼的約束。 然而,除了這個微小的進步之外,糧食安全的其他部分則乏善可陳。例如在應對市場價格波動方面,目前僅要求提高金融交易「透明度」,至於增加公共糧食儲備、管制金融市場等都遭冷落;生質能源造成人車爭糧爭地,G20領導人只是繼續說這值得多加研究;貿易自由化不利發展中國家的糧食安全,但歐美仍透過區域自由貿易協定繼續推動;多數國際農業發展方案依然偏向引進外來科技,推行「新綠色革命」,而非發展當地傳統知識與適當科技,只會使農民增加對進口投入品(如肥料、農藥等)的依賴,易受國際價格波動衝擊,也強化孟山都等跨國農化公司的地位。 難道還要另一場更嚴重的危機才能讓人學到教訓? 在今年3月9日的義大利羅馬,在聯合國糧農組織的主持下,96個國家終於協商完成了管制國際租地墾殖行為的自願準則,針對近年來引發爭議的海外租地墾殖現象提出行為規範,內容包括地主國的糧食安全、如何協調海外投資者與當地農民利益,也涉及遭遇重大緊急情況時該如何處理等等,只待日後各國進一步落實。儘管對此一準則的討論常把焦點放在管制跨國投資者,但更該注意的其實是政府的失能,這也是此一準則期待強化政府治理能力的主旨。 其實,2008年的糧食危機至今,國際農業問題的癥結依舊是在政府身上,而非市場。比如貿易自由化本來可以提高社會福利創造多贏,但是政府無能設計配套措施以公平分配利益,遂使自由化的好處由少數人獨享;生質能源備受批評,但若無政府的鉅額補貼與採購,以生質能價格依然偏高的現況,根本不會有市場;許多農業發展方案依舊依賴使用進口投入品,因為與跨國公司打交道的政府官員較能從中得到好處,且此種由上而下的方案更有利於政府對民眾的控制。 要強化糧食安全,當然少不了政府政策,但更該注意政府很多時候其實是問題來源,而非解答。 |
(回目錄) |
衛報週評:歐洲左翼是否做好治理的準備 |
節譯■葉興台 根據英國衛報的一篇評論,奧蘭德勝選所傳遞的訊息將是:意志堅定地反對撙節措施是有用的,金融資本主義是新敵人,更加銳利的左翼又受到歡迎。這將終結一個左翼和右翼政治日益難以辨別的時代。 但我們真的位在一個新時代的邊緣?歐洲社會民主尚未經過嚴肅且深層的再思考,這個過程對於成功的治理確有必要;也尚未找到令人信服的解答,為何1980年代開始盛行的新自由主義之死,已導致輿論討論政府的規模和效能,而非市場與生俱來的不穩定。其中的風險在於,左翼政黨將會在默認之下獲勝,卻不知道在勝選後如何運用權力。缺乏方向,他們很快就會陷入泥沼,幾年後又會慘敗。 雪菲爾大學教授甘布爾(Andrew Gamble)認為,全球金融危機像一場地震,震撼多年來體制、常規和信仰的中心。這場危機的核心問題並非它是否恢復民族國家的社會民主,而是它能否刺激出新策略,打造平等主義的繁榮和社會福利的再生平台。左翼的任務在於構想出一種回應,使社會民主能從接納各種國內和全球政治概念中獲利,不讓殘留的新自由主義構陷全球金融危機是專橫的政府所造成。 在如此的計畫下,我們立即想出幾個有生氣的論點。第一個與資本主義的本質有關。從歷史角度而言,社會民主與資本主義是同時發展的,它確定了政治上可行的界線。社會民主人士因建立了體制的支柱,不僅保護公民免受市場經濟的危害,也在一開始協助形塑市場經濟,因而走在時代前方。 批評者指出,中間偏左政黨已在結構上仰賴資本主義,意即仰賴資本市場來產生盈餘,以投資社會福利和公共服務。但改革經證明是前所未有的困難,尤其是社會民主人士並未注意到過去幾十年資本主義已出現根本的轉變。對中間偏左人士而言,若他們想為市場經濟帶來更公平和人道的概念,了解市場資本主義的變遷特性,已變得相當急迫。 第二個論點提及政府的變遷本質和型式。從歷史角度而言,社會民主一直仰賴政府權力,但政府的規模和複雜性,使得公民越來越難了解誰做出決策,誰應負起責任。新技術和科學創新的發展讓決策權落入專家之手,給當代自由主義形式的代議民主和參與民主增加壓力,龐大的官僚體系引發公民對政治體系的疏離感和日益的不信任。對傳統的社會民主政府概念仍有其他壓力,包括日益老化的社會和變遷的人口組成,這兩大問題都不會消失。 最後,中間偏左政黨日益遭到與種族異質性、勞工自由移動和開放移民體系、新型政治和宗教激進主義的興起、世界主義(cosmopolitan)和社群主義(communitarian)利益明顯衝突等文化斷裂(cultural cleavages)的衝擊,歐洲社會民主建立時所需的認同和團結,正面臨逐漸升高的壓力。極左和極右的新行動者,以及立場精明的保守和基督民主政黨,都將毫不猶豫地利用這個困難時刻,編織出一個清楚的論述,無論這個論述有多麼短視,甚至引起分裂。提供民眾共同的歸屬感和集體目的,必須成為左翼思想的中心,並結合對全球和世界事務的開放性。 這些論點必須接受進一步的考驗:社會民主人士能否發展一個可以承受上述巨大挑戰的治理策略?儘管民族國家已成為對抗金融和經濟危機的主要堡壘,其黃金年代無疑已經劃下句點。如今,我們迫切的需要新能量和工具,來集結在地、國家和全球的力量。對社會民主人士而言,這意味了心態的改變。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