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04-17─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04-17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04-17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維護社會公義的關鍵 |
財政部終於提出證所稅法案,即使這個法案仍然有諸多可爭議之處,例如,稅率沒有累進,不論賺多賺少,個人一律是2成,企業則是12%,有違所得稅累進率的通則。又如,設定開徵門檻3百萬元,不僅不合理,也增加稽徵的困難(24年前正因為有開徵門檻1千萬元,投資客借用人頭而導致實施一年便草草收場)。立委曾巨威提出另外版本,顯然比較符合公平正義的原則,也比較容易稽徵。我們期待財政部真的能夠採用曾巨威的版本原則。 儘管目前版本還有爭議之處,特別進入立法院後,各種攻防勢必烽火連天。我們寄望財政部一定要堅持稅改的基本原則,特別不能以技術的理由來七折八扣。人們可以想像這個涉及財富重分配的改革,既得利益階級必然不會輕易接受,各種似是而非的論點將會層出不窮。其中最常聽到的理由,乃是認為證所稅將會遏阻投資。反對者論述說,投資被遏阻,經濟必然不振,結果徵集的稅收未必增加。他們甚至威脅說,高稅率將會促使資本家出走。這種論述經不起事實的驗證。只要看看歐美各國都有證所稅便可了然。事實上,資本家的投資考慮,因素很多,稅率大小只是其中一端,而且並非最關鍵的一端。 相對的,合理的稅制卻是維護社會公義的關鍵。徵稅不只是為了政府的收入,同時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即經由稅收手段進行社會財富的重分配。尤其在資本主義社會,法律維護私有財產權,員工的薪資基本上是資方依據社會生活水平制定的,勞動者在盈利的分配上基本上無置喙的餘地。其結果是社會的貧富兩極化。為避免差距過於巨大,稅收便成為調節財富分配的手段。 不幸台灣近3、40年來財富分配越來越不合理,並引發出諸多社會問題。這段期間,台灣的社會整體財富迅速增長,但是受薪階級的收入成長率僅僅略等於物價的上漲率。尤其證券所得與房地產交易所得增長最快,但是長期並未相應繳納利得稅,造成台灣財富分配極度的偏差。 問題還不僅如此。由於未徵收到許多該交的稅,政府財政拮据。許多應有的福利,諸如教育、醫療等等領域的預算並未相應成長,甚至萎縮。以教育為例,目前大學的學費對許多貧困家庭已經是難以承受的負擔。大學生打工的人數越來越多,貧窮人家的孩子越難專心就讀。如此,貧富的社會結構將被複製下去。而這一切的根源來自於政府財政的困難。 總之,合理的稅制是維護社會公義的關鍵。財政部要認識到,稅改就是社會改造。 |
(回目錄) |
左右看:何故薄熙來 |
左看:極右中共 日薄西山
薄熙來見黜,時論囂囂,卻是中外翕然唱和,調子不外兩條:一則指稱薄氏及其妻兒仨個敗德劣跡歷歷,貪腐、淫亂、濫刑乃至殺人;再則揭露自組小艦隊陰謀奪權,所謂「打黑唱紅」、幹部下鄉與人民進行同吃、同住、同勞動等一系列文革式措施,要皆在挑戰黨中央,甚至傳出陰結九常委之一的周永康,阻卻習近平今秋「十八大」接班。 倘不被這股宣傳颶風所搖動,有識者當會發問:薄氏係胡溫主政9年所薦升的人,果真下三濫如此,是則全黨、全國、全軍的大小薄熙來曷可勝數?揆諸大陸人民的實感,清官能吏已如鳳毛麟角,愈是抹黑一個薄氏,不但不能消民怨,愈是反映胡溫的縱容,演成胡天胡地的黑爛世界。 至於路線鬥爭云云,也未免太過上綱上線了,薄氏一些做法引人側目,確實針對官僚主義而發,在中共專政的既定環境下,不能民主選舉不能新聞自由,也只有乞靈於毛澤東時代大民主的皮毛,但決非左派或毛派,很根本的差別是,薄氏大量引進外資,大力強化市場,就跟胡溫一樣右,唯對沖天民怨稍加緩解而已,竟被誣為「左」,如此極右中共,日薄西山了。 沈悶無趣的中國政壇難得出現一個發光體的薄熙來,遽爾應驗「出頭薄命」的咀咒,但在嗚乎哀哉的最後時間仍爆出的祕辛式新聞,極煽、色、腥之大全,令人瞠目結舌,揣測紛紛,增加許多談助。 事實上,其意義也僅止於新聞炒作與百姓談助,無關中國政局變動或路線翻轉,相對於1971年林彪外逃或1976年四人幫垮台,這根本是茶杯裡的風波,猶如北京陳希同、上海陳良宇那樣一方疆任獲罪天威,甚至也比不上1989年天安門群眾或法輪功圍堵新華門那樣教中南海虛驚一場。只因薄某出身新聞專業,喜造新聞,遂成新聞寵兒,至死還不休,更且涉及權力鬥爭,反成人格解體的大好題材。 不過,撇開共青團vs.太子黨、改革派vs.文革派的不實揣測,倒有一條軌跡隱然可見,即薄熙來的重慶作為在在衝擊其前任的汪洋,後者正是胡錦濤逾格拔擢的安徽同鄉。今日中國官場流傳皖人治天下的說法,如江澤民、胡錦濤都是父輩移居揚州與泰州的原籍皖人,所以薄氏倒栽在徽幫的猜想不無可能,但看汪洋是否晉升政治局常委即可驗證。也讓人聯想清末「湘軍打江山,淮軍治天下」的往事,難不成重演皖人治天下、又喪天下的歷史故事? |
(回目錄) |
扣問求音集:如何解決國營事業問題? |
■姚欣進 由於油電雙漲不僅直接衝擊台灣所有工業的成本,影響經濟成長,更攸關全體大眾的日常生活,所以漲價政策方向一旦定案,輿論的反彈與檢查眼光就開始聚焦於國營事業員工自利自肥、國營事業經營績效惡劣等問題上。 在這氛圍中,所謂國營事業民營化的呼聲,開始催促釋股方案,以向市場開放讓民間企業入股的公司化、民營化政策轉向,顯然開始有其正當性、必要性了。然而,媒體目前所挖掘出來的國營事業諸多弊病,是否就可得出這些國營事業應放手於市場機制中,由民間資本以更合乎效益方式經營? 答案斷非如此!理由大致有下列幾點。 首先,目前的國營事業絕大多數都屬公共利益,攸關整體產業經濟、民生基本需求的經濟事業,如水、電、油、鐵路交通等。這些都是民眾基本的社會需求,理當由整體社會資源來共同承擔其花費,所以絕非是以成本效益來決定其定價的市場商品。否則,許多民眾將難以承擔這些生活基本需求的花費。 換言之,一個公義的社會理當提供低廉、不反映成本效益的公共服務,包括了上述的水、電、油、鐵路交通等。所以,這些國營事業長期是「虧本經營」乃是必然的結果,因為其經營的目的在於服務社會大眾,而非將本求利、追求利潤。 其次,這些國營事業不反映成本的服務費用(或售價),卻不代表我們應容許國營事業主事者、員工們自求私利,以公家鐵飯碗為靠山,而得過且過的心態來經營這不追求利潤的事業。 要徹底改革國營事業經營的顢頇心態與毫無效率,客觀的市場競爭與淘汰固然有一定程度的警戒效果,但真正關鍵卻在於國營事業是否能走向員工自主管理、自主經營,並且在與整體社會互動中有相應健全的公民團體、輿論的監督與評判。 例如,在英國,有名的BBC廣播公司,就是百分之百的國營事業,多年以來以優質、高水準的廣播、電視等影音節目提供給英國社會大眾,其經營績效有目共睹。若深究其原因,正在於BBC的員工有其職業的尊嚴與自重,員工以在這兼具公益服務與優質專業的工作而為榮,另一方面,英國長期以來的文化生活傳統與大眾媒體的獨立評論,也長期扮演監督角色,讓BBC這國營事業隨時處於公共文化生活的節制與鼓勵中。 真正的公共化,而非表面的國營化,或飲鴆止渴的民營化,才能徹底解決當前國營事業的弊病。 |
(回目錄) |
迷走地圖:續論IKEA的媒體化妝術 |
■向紅岩 之所以這麼做,倒不是因為對已刊載的文章感到自己有所失察,畢竟我確信在引介《IKEA的真相:藏在沙發、蠟燭與馬桶刷背後的祕密》的部分內容時,並未扭曲該作者的原意。只是我認為,對NGO而言,組織清譽的維持至關重要,若遭到誤解對組織成員來說心裡肯定不好受,所以我很願意讓出本週專欄的部分空間,放入「綠色和平」私下給予的回饋意見,讓敘事觀點有所平衡。至於事實真相,因我力有未逮,既與該書作者不識,也未能取得有利釐清兩造說法的相關證據,故暫且只能採取保留的立場。 「綠色和平」的來信內容如下:「4月9日立報刊登的『迷走地圖:IKEA的媒體化妝術』一文中提到IKEA利用與綠色和平等非政府組織進行漂綠工作,與事實並不相符。IKEA與綠色和平的合作僅止於意見交流與諮詢,例如綠色和平建議IKEA尋求更永續的木材來源(如使用FSC認證木材紙張等),綠色和平並無接受任何IKEA的資助。為了維持公正與獨立性,綠色和平不接受任何政府、企業或政治團體的資助,只接受民眾和獨立基金會的捐款。此外,綠色和平亦無文中所言的『全球森林監測計畫』。」 此外,我想再針對上篇專欄內容補充說明兩點。「IKEA的媒體化妝術」一文,想要傳達的重點在於,透過IKEA退休核心幕僚自曝IKEA公司決策行為的內幕,可以更直接具體的點出在國際上行之有年的跨國企業「生產守則運動」的侷限性、以及必須以獲利為導向的企業之所以配合扛起企業社會責任的背後盤算。 再者,從IKEA的案例亦可看出,跨國企業總公司對其全球佈局合作的分包廠商的生產勞動過程,並不完全如其一般對外宣稱的那麼不知情、那麼無法介入約束。以此案例觀察Apple與鴻海在同一條分工鏈上所應負起的共同責任,就顯得更別具意義。還記得鴻海發生中國勞工連環跳樓自殺事件時,Apple一副置身事外的撇清態度與說詞吧?是不是和IKEA總公司一概辯稱集團旗下合作往來的代工廠商數量龐大,不可能一一掌握外包廠商的作業狀況,將所有黑心劣跡都歸咎為當地分包商的錯,總公司完全不知情的說法如出一轍呢! 判斷一家企業是否符合社會良心,不能只從該企業有無捐款做公益來檢驗,還須對該企業旗下所有生產過程的勞資利潤分配、勞動條件是否合理、以及生產製程對環境永續是否造成傷害進行全面監察。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