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言論廣場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1997-12-10
發報頻率:每週出刊五日
訂閱人數:3,45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言論廣場報
立報─言論廣場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言論廣場
發報時間: 2012-05-09 05:00:00 / 報主:立報─言論廣場
[公益聯播]第四季早上講堂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05-09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05-09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關鍵不在於人才,而是組織運作

台灣對於各種問題,幾乎都會把解決問題的方向,往「人才」集中。「培育人才」已經成為解答大部分問題的標準答案:解決當前產業結構問題要靠人才培育、解決台灣經濟「吃老本」的狀況要靠人才。似乎,人才是所有問題的核心,而人才的養成要靠教育,於是,學校教育就成為焦點。

這樣的觀點很有台灣在地的特色,卻與實況有很大的差距。因為,從國外的經驗來看,經濟、政治、學術等各種事務的核心是組織運作,人才僅僅只是輔助組織運作的一個配套。台灣誤把配套當成重點,於是,總是問錯問題、想錯答案。

本地總是把人原子化,以為每個人都要是天縱英明,才能組成一個夢幻團隊,然後促成商業、政治運作的創新突破。從這個觀點出發,於是就有大量「引用」國外的媒體報導、名人言論來佐證人才的重要。不過,從實際的案例,甚至學術研究來看,西方對於組織運作模式的關切,更甚於個人的單打獨鬥能力。即使是在極度重視個人能力的商業領域,也是如此。本地屢屢強調研發能力,總是把「知識創新」理解為個別成員的學識能力的累積,而忽略了類似「知識管理」領域的研究,甚至商業界的實務經驗中,組織運作的力量要比單一的個人更受到重視。

這種觀點的偏頗,造成台灣在商業,甚至經濟領域的缺陷。例如,台灣號稱有長久的「一只皮箱走天下」的國際經商,以及與國外往來的經驗,但是,台灣幾乎沒有出現一個足以進行跨國管理的商業人才,台灣也幾乎沒有辦法進行國際級的商業購併。相較於日本企業聘用西方人才來進行業務開拓、引進國外人士為己所用,台灣幾乎只能從在地人才當中逐步培訓。

這種現象在近幾年出現的企業接班危機當中就可以反映出來,本地企業號稱與國外接軌,但是由於人才庫不足,又沒有摸索出任用國外人才的運作模式,以致於經理人犯錯時只能一再容忍,完全沒有西方企業在面對類似案例時的壯士斷腕作風。企業高層將這種窘境美化成「華人的寬容企業文化」,卻完全與自身宣稱的國際水準不對等。

過度重視個別成員的能力,所引起的另一個現象就是各界都極在意「楚材晉用」的議題。談到學術,就是擔心國外學術機構的高薪銀彈攻勢會造成人才出走,然後造成學術研究的空洞化。類似的狀況也發生在商業界,本地的管理組織似乎對於挖角毫無應對策略,只要一遇上人才大量出走的狀況,就會立刻陷入運作的困境。本地企業高層、學術菁英常常把「沒有什麼人是不可取代」掛在嘴上,頗有瀟灑輕鬆自在的風範,但是,現實的經驗卻又顯示組織運作是極度脆弱。

從國際的水準來看,這是完全不對等。國外不乏學術界、經理人跳槽的案例,但是學術機構、企業對於此種突發狀況的耐受度卻遠高於台灣。最典型的案例是近兩年的蘋果,以及眾多的西方高等院校,在面對關鍵人物的離職、缺席時,卻能靠著團隊運作,來延續原有的競爭力。或許西方的企業、學術組織,需要面對頻繁的跳槽、轉檯狀況,於是摸索出一個把個人因素降低的組織運作模式。

台灣缺乏組織運作的經驗,也沒有強化組織運作的認知,於是我們將所有的力量集中在個人的能力,而不重視團隊的運作方式。這種態度,所反映狀況是,台灣雖然號稱有豐富的國際經驗,也不欠缺在國際學術環境、跨國企業歷練過的人才,但是整體的視野,離國際水平仍有不小的差距。

(回目錄)




左右看:中支持菲限稻進口

左看:中國的面子與裡子

菲律賓在當年WTO烏拉圭回合談判爭取到稻米適用特別處理(special treatment)條款,得以對進口稻米進行數量限制。雖然對照菲律賓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即由糧食出口國淪為進口國的歷程,此一條款似乎用處不大,但菲律賓政府目前正積極向其他WTO會員國爭取,延長此一條款的適用期。不出所料,在農業問題上錙銖必較的美國大力反對,並提出要菲律賓撤除對進口肉品的一項安全標準(AO 22)才予以考慮,倒是中國慷慨同意,令前往北京談判的菲律賓經貿代表大感意外。

中國對菲律賓提案的支持固然可取,但也因為中國的稻米並非主要出口產品,並且目前中國的糧食自給率也持續下降,有一估計是已降至70%,顯示中國似乎逐漸步上日、韓、台的後塵。既然中國在此領域並無利益衝突,對菲律賓表達支持正可換取其他方面的籌碼,何樂不為?再者,中國資本的崛起,對菲律賓人民生計的整體衝擊早已遠超過糧食一項。除了經常被提及的中國工業產品大量出口,擠壓菲律賓的製造業之外,自從菲律賓於2006年通過生質燃料法案之後,中國也在菲律賓的農業部門進行許多投資,包括租地種植生質燃料作物,也間接排擠了糧食生產。
李亮/文字工作者

右看:中國威脅論可以休矣

4月10日,12艘中國漁船在南海黃岩島(菲律賓稱Scarborough Shoal)捕魚時遭到菲律賓海軍取締,兩艘隨後來到的中國海監船則與菲律賓軍艦對峙,再度引發中國與菲律賓之間的南海島嶼主權爭議,一時之間,菲律賓國內乃至國際媒體上,各種中國威脅論又伺機而出。然而,4月26日,北京卻對菲律賓在WTO的一項要求延長進口稻米限量的提案釋出善意,表達願意支持菲律賓達成糧食自主的努力,不僅出乎菲律賓經貿官員的意外,也給了那些中國威脅論者一記響亮的耳光。

菲律賓在當年WTO烏拉圭回合談判時,爭取到了針對稻米的特別處理(special treatment)條款之優惠待遇,得以對進口稻米進行限量;該優惠條款即將於今年6月30日到期,菲律賓為了爭取延長適用,目前正在尋求其他WTO會員國的支持。中國的態度顯示它並不把政治與經濟混為一談,或者像台灣部分人士宣傳的那樣「以商逼政」,而是有以理有節地尋求雙方的最大利益。

與此相較,近年積極「重返亞洲」的美國則相反,對於菲律賓的提案百般阻撓,要求先取消對肉品進口的食品安全標準限制,與要求台灣開放美牛進口如出一轍,這才是對國民生命健康的真正威脅!
王放/政治評論員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回目錄)
推薦訂閱
【南方】當總統毀憲亂政,這是我們能做的小事...(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南方電子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9-30@【立報─言論廣場】
轉寄『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05-09』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