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言論廣場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1997-12-10
發報頻率:每週出刊五日
訂閱人數:3,45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言論廣場報
立報─言論廣場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言論廣場
發報時間: 2012-06-20 05:00:00 / 報主:立報─言論廣場
[公益聯播]歡迎加入傑瑞粉絲團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06-20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06-20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巴菲特神話

富人稅,以及巴菲特的議題在近日頗受矚目。巴菲特(WarrenBuffett)以投資大師的身分卻又主張富人要多繳稅的立場,在租稅正義議題當紅的台灣,頗有一點象徵意義。嚴格說來,富人稅是富人操作政治語言、政治語言的經典之作,本身不能嚴肅看待,倒是提供了一個深思「上流社會都是言行一致君子」這種刻板印象的好機會。

我們受限於「富人主張多繳稅」的正義形象,總是在其中被迷惑得暈頭轉向。前有立委在證所稅產生嚴重歧異時,疾呼「尋找台灣巴菲特」。之後又有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跳出來主張以富人稅取代證所稅,而後眾多本地富豪頗為避諱談此議題。在這些例子中,巴菲特幾乎都被舉出來當成模範實例,儼然化身成為某種社會良心的象徵。

但是,讓人迷惑之處也在於此。因為,同一個良心象徵,既可以在證所稅議題上主張富人多繳稅,場景一換,在週一主持股東會時,卻有勞工團體在會場外抗議大陸勞工的惡劣工作勞動條件。一個人竟然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外在形象,實在頗讓人困惑。

這全是因為我們誤讀了巴菲特。巴菲特的事業做得頗為成功,稍有涉獵投資議題的讀者都會知道,「投資之神」的稱號絕非溢美之詞,巴菲特每年在自家公司股東會上對於投資趨勢、操作手法的解說,幾乎都被當成是投資教科書,這也讓他談起財經以外的議題時,就有無比的權威性。以致於,當巴菲特在去年8月以「美國不應再溺愛(codding)超級富豪」為題,投書報紙談起富人繳稅的議題時,正當性無人可擋。就連美國總統歐巴馬,都曾經嘗試將富人徵稅的主張稱為巴菲特法則,還將相關規定送入國會審議,儘管沒有成功,卻為歐巴馬、巴菲特賺得不少知名度。

巴菲特是遊走在政商兩方的投資高手,絕對不是純潔的小白兔商人。巴菲特的父親曾經連任4屆參議員,對於政治事務的理解絕非一張白紙,不過,巴菲特本人對於投資手法中的政治操作卻略過不談,只把投資操作描述為單純的財務操作。然而,從巴菲特的投資經歷卻可以看到,他有非常高的政治敏感度。巴菲特多次對於投機性、與生產無關的金融活動表示厭惡,但是,他主導的投資公司伯克夏海瑟威卻在金融海嘯前就從事衍生性金融商品CDS的業務。最近的例子則是美國政府拒絕批准一條石油管線,管線位置與巴菲特投資北柏林頓鐵路的路線接近,此舉就曾被懷疑是官方藉著政策來掩護金融業者的投資目標。

巴菲特是投資公司的大股東,持有伯克夏近20%的股份,該公司的基本政策是不配發現金股利,再加上,巴菲特本人有效的採取避稅措施,所以能繳的稅頗為有限。我們對於巴菲特捐出自己財富、不留給子孫的宣示,標上個人的道德光環,對岸甚至以裸捐稱道他的義舉,卻忽略了,這個舉動的脈絡在於美國對於遺產繼承有嚴苛的稅制規定,而且,巴菲特主要的投資業務執行公司,基本政策是不配發現金股利。

巴菲特的言論在本地頗為少見,我們通常都把他詮釋為具備道德良心的富人,所能展現的正面形象。但是,放回到西方的脈絡,巴菲特展現的,是富人當中的一個類型,他的言論、行為,有濃厚的商業、政治盤算。也正因為是點到為止的政治語言,所以同為富人的階層,對於這種近乎踩著其他富人來拉抬自身形象的行為,儘管有言詞上的反對,卻沒有釀成尖銳的矛盾。然而,在太平洋對岸的台灣,卻只把巴菲特描述成言行一致的君子,而忘了,富人成天在商業、政治的爾虞我詐當中殺出血路,要到何處去尋赤子之心?

(回目錄)




左右看:12年國教政策的對與錯

左看:正確目標是一切的根本

在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任何一項新制度的推動與突破,往往會因為缺乏經驗或受限於舊時代的歷史包袱,而不太可能立即以完美無瑕的姿態來運作。在產生出新制度的同時,更難以避免會有生產的陣痛期,以致於新制度剛開始推動時,不但新的、期望的理想未能一次出現,反而會比過去穩定的舊制度表現更糟糕。

這種歷史例證,見諸於大規模的政治革命如法國大革命、中國辛亥革命等,當然也見諸於較小規模的社會制度重大改革,如即將實施的台灣12年國教。

12年國教的核心目標,在於超越考試主義(免試入學)與普遍而開放的高中職就學機會(就近入學)。但,除非批評者能證明,這兩個基本目標本身就是不可取,否則一切以手段上的可行性來質疑,那就不過是另一層面的問題而已,絲毫不影響這目標選擇的合理性與必要性。正如,我們不會以法國大革命曾發生過「恐怖統治」而否定這場革命的必要性。

要達到12年國教上述的理想,其條件與手段之困難當然不在話下,惟其如此,我們就更應集思廣益一起規劃更週延的配套措施,宣導更進步的社會價值,才能一步步地達成這教改的目標。
許若仁/社會評論者

右看:不現實的政策比錯誤更可怕

12年國教,似乎是台灣教育制度近十餘年來最重大的進步突破。12年國教不再以考試方式來作為篩選青少年入學門檻的基本準據,而要求各學校必須至少提供4分之3的名額為免試入學。

然而,任何制度的設計是不能脫離具體社會文化與現實條件來推動。如果基本社會價值觀尚未改變,則脫離社會現實的制度,就不僅是徒具形式,而且更會變本加厲地逆道而行,反而使原本可在現實中運作發展的舊制度機能完全喪失殆盡。

例如,台灣社會現有的明星高中,其依照規定的免試入學名額根本不敷需求。到時必然是大家都要擠破頭要以所謂「超額比序」方式來競爭入學。而教育部公佈的「免試入學超額比序項目參考一覽表」,列出了會考成績、志願序、就近入學、無記過紀錄、體適能、各項競賽、服務學習、體育藝能科等均衡學習等13項。

在台灣這種人人精於競爭比試的社會氛圍裡,哪位家長不會讓自己小孩去鑽門道補習這些才藝、去志工服務來換取入學機會呢?這樣一來,就根本完全扭曲了才藝、社會服務的制度美意,而不過是另類的考試門檻罷了。

若執意推動,12國教下場,恐怕比今日基測制度還可怕!
陳安君/大學教師

(回目錄)



衛報週評:美國選民希望候選人反映他們的脆弱

節譯■葉興台
1979年6月,時任美國總統卡特民調專家的卡代爾(Patrick Caddell),寫了一份驚人的備忘錄給總統。當時美國失業率、油價和與伊朗的緊張都升高,令卡代爾感到不安。備忘錄提到:「我們首度掌握了真實數字證實,民眾不再相信美國的未來會像現在那麼好。這讓我感到震撼,因為這與美國的特色差距甚大。」

卡特不顧很多幕僚的建議,以發表全國性演說來處理這些疑慮,他提到信心危機已對美國民主構成根本威脅。卡特指出:「信心是建立我們國家的概念,一直引導我們的發展,我們總是相信稱作進步的東西,總是相信我們孩子的時代會比我們更好。」這是當代美國總統所發表的最為人嘲笑的演說,18個月後卡特競選連任失敗。

樂觀向來被視為美國的一種再生能源。製造神話的人把樂觀注入美國流動的血液裡,給民眾打預防針,不以更清楚的頭腦評估嚴苛的事實。根據蓋勒普民調,1977年以來美國絕大多數民眾認為,來年他們個人會過得更好,即便前一年就顯示這種預測毫無根據。

質疑這種信心,甚至其目的是為了恢復這種信心(如卡特所做的),將會導致選舉自殺。美國選民總希望領導人能回應亙久的神話,而非凸顯他們的脆弱。但忽視這種脆弱,後果可能相當致命。在全國危機的時刻,美國選民希望有人能解決他們的不安,不要用拼貼的華麗修辭來掩飾。

現在就是這種時刻。根據最近的一篇報導,2007至2010年間,美國家庭財產淨值的中位數回跌至1990年代初期的水準。民調顯示,財富減損的效應已衝擊到美國民眾的想法。多數美國民眾認為,年輕一輩的生活不可能比父母好,比例創記錄最高。超過3分之1的美國民眾認為,美國的美好時光已經過去了。根據蓋勒普民調,多數美國民眾認為,美國上次走在正確道路是在2004年1月,但也僅持續1週而已。簡言之,有很高比例的美國民眾覺得,他們正在走回頭路。

至少就財務面而言,確實是如此。美國民眾的薪資停滯,生活成本卻飆高。自1973年以來,90%美國家庭的薪資持平,近40年來也僅上漲10%。在此同時,自2001年以來,每個家庭的平均健保支出卻暴增113%;在2000至2010年間,大學學費增加32%;自2006年以來,房價的中位數下跌20%。因此,有53%的美國民眾擔心,他們沒有足夠的錢過退休生活,而那些可以工作更久和儲蓄更多的美國人,開始減少花費和降低期待,他們在原地踏步,其他人則向下沉淪。

年底總統大選的重要挑戰在於,如何提供貌似有理的論述,解釋美國為何淪落到今天的地步以及如何脫離,而不去承認這個論述的存在,或為其負起責任。而這場選舉的悲哀之處在於,兩黨候選人都做不到這點。

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姆尼訴求往日榮光、帝國權力和昭昭天命。問題是,美國民眾因前任共和黨籍總統而無法抬頭挺胸。在布希執政期間,美國經濟開始瓦解,輸掉戰爭,社會不公增加,赤字膨脹,全球對美國的好感跌落谷底。認為布希搞砸經濟的美國民眾仍多過歐巴馬,很多外國人也寧願美國是由歐巴馬統治而非布希。

歐巴馬傳達的訊息更有說服力,卻不那麼懷舊,但問題是,沒有夠多的人相信他能實踐承諾。從今年開始,歐巴馬推出大量影片,訴求美國經濟復甦,口號是:「美國回來了。」(America is back.)這個口號在幾個月內就撤回,因美國民眾不買帳。歐巴馬打著希望和改變競選總統,但對很多美國民眾而言,情況沒有改變多少,失望感因此油然而生。歐巴馬將此歸咎於共和黨,共和黨反批是歐巴馬的責任,美國民眾則譴責兩黨。

但主要的問題不是美國政治兩極化,導致很多事情不能做,而是當政治達成共識之際,情況就變得更糟。例如,解除銀行管制的《葛拉斯-史蒂格法案》(The Glass-Steagall Act),以及導致工作機會流失至墨西哥和工會力量減弱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都是在民主黨籍總統任內通過。

真正有理由感到樂觀的是企業界,他們享有創紀錄的獲利,在美國最高法院解除企業對政治獻金的限制後,他們也享有史無前例的政治影響力。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回目錄)
推薦訂閱
第 八十九 期 2013.09.06 2013 年 CC 全球會速記@【創用CC電子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9-30@【立報─言論廣場】
轉寄『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06-20』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