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07-04─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07-04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07-04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醫療糾紛「除刑化」的真面目 |
中研院的院士會議上,有院士認為現有的醫療體系「四大皆空」、「五大皆空」的醫師荒,與醫療糾紛有關,因此建議修法將醫療糾紛除罪化。醫界、學者紛紛透過媒體在不同管道表達支持,儼然是醫療業界的共識。似乎,醫療糾紛的除罪化,是挽救國內特定醫療科種人才荒的良方。 不過,所有人都沒有把話說清楚。業界想談除罪化的動機,其實與國人醫療服務的品質沒有直接關連,倒是醫師待遇,以及醫療產業化,才是主因。這種氣氛並非偶然,上週,由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生策會)舉辦的政策總體檢論壇中,就可以感受到生技、醫療、製藥產業對於醫療行為商業化的殷切盼望。只要稍微注意一下,就可以發現到這幾週有大量的醫療相關新聞,特別是集中在醫師荒等議題。 「醫師荒」的說法很微妙,頗有假議題的色彩。它的現實根源在於,全民健保實施後,醫師這一個行業,儘管號稱個體戶、自由市場,但是透過健保局的給付,實質上已經成為國家所雇用的人員,甚至被納為國家醫療體系當中。然而,同樣具有準官員身分的醫師,現今的地位比不上百年前日本人大力引入西醫制度時,醫師在制度的保護下,在民間享有聲望,具有一言九鼎的份量。至於收入,根據業界人士的說法,在健保實施後,平均收入幾乎呈現停滯狀態。 嚴格說來,「醫療糾紛除刑化」的議題,只是醫療界對於醫療商業化的趨勢,採取不同的因應方式。一派認為醫療勢必要走向商業化的路子,既然醫療將成為服務業、商業行為,因此要把醫療糾紛轉化為民事糾紛,讓整個體系更為完整;另一派則憂心於,醫療商業化所造成科別資源的分配不均,會影響新生代投入特定科別的意願,因此以除刑化的方式,為「五大皆空」的科別營造留住人才的誘因。 台灣社會百年來,幾乎是獨尊醫學,讓醫學從業者享有極高的聲望、地位,甚至物質回報。但是,這些優秀人才一遇上商業化的議題,對應的方式卻顯得侷促。 因為,這不是台灣第一次面對人才被某個產業磁吸的狀況。只要我們還有一點印象,十餘年前竹科分紅配股的狂潮時,也有類似的言論。那時,台灣的半導體業者為了擴廠卻苦無資金,於是想出了配股吸金的模式,在這個模式下,搭上了員工分紅配股的議題,讓高階經理人瞬間由領著固定薪水的研究人員,在幾年內就變成大富豪。 一時之間,幾乎所有的人都想到半導體相關產業,用數年爆肝歲月換來一輩子不愁吃穿。然後,就發生了與電子產業並未直接相關的科系,整系應屆畢業生都已進入竹科為榮的「盛況」,業界大老憂心學生「向錢看」的風氣,打壞了整個產業文化、職業倫理;學界則擔心學生以業界為依歸,將會無心出國進修,會斷了本地學界跟國外學界的聯繫,也會讓學術界後繼無人。業界、學界在此議題的焦慮,最後促成兩方頻頻呼籲在校生在求職時,不要只看重業界分紅、想著要在40歲之前退休,這個論點甚至轉化成為工科學生人文素養的議題;之後,則是不斷的出現檢討員工分紅配股的聲音。 十餘年前的「竹科新貴」潮所造成的工科人才排擠效應,跟目前的醫美、生技產業所造成的醫師排擠效應,其實有很多類似之處。不過,時隔十餘年,兩個年代的處理方式卻都很一致,先是訴諸於道德,希望新生代能注重職業的道德、文化意涵,之後,則是集中在單一的制度性議題。 然而,真正的根源,也就是醫療商業化的議題,在這一波討論中,卻被掩蓋了。醫療糾紛的法律議題,就是這樣的從一個次要的議題,成為檯面上的主角。 |
(回目錄) |
左右看:全球奴工逾2千萬 |
左看:全球資本主義的病徵
國際勞工組織上個月公布一份對全球「強迫勞動(forced labour)」情況的調查報告,估計全球仍有2,090萬人處於此種現代奴隸制度之中,受制於暴力、高利貸或其他強迫手段,從事著違反自己意願的工作。其中10%是在公部門,包括違反人權標準的部分監獄勞動、政府軍或反抗軍控制的強迫勞動等。但絕大多數都在私營部門,性產業佔了22%,農業、建築、製造業等勞動剝削則占了68%。若按照人口比例計算,中歐與東南歐情況最嚴重,每千人中有4.2人處於強迫勞動之中,其次則是非洲與中東。 此種強迫勞動直接違反資本主義市場中自由締約的基本原則,看似對自由市場的違背,但實際上,由於自由市場並非存在於社會真空之中,尤其有賴各種社會制度與力量方能將「人」此一天生並非商品的存在化為商品,使得強迫勞動與市場經濟常可互相嫁接,例如有名的加州草莓農工,便是透過高利貸或非法移民身分而進行控制,在奴工的條件下生產著全球化的農產品。 此報告亦指出,跨國移工特別容易陷入奴工處境,看得出現有的權利保護制度主要以國族為界,相對於受到諸多國際制度保障的跨國資本移動而言,形同結構性的歧視。 國際勞工組織(ILO)6月1日公布了「全球強勞動評估」報告,資料涵蓋2002到2011年,其中指出,在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全球卻仍有2,090萬人處於強迫勞動之中,產業部門廣及色情、農業、建築、製造等等,令人關切。 一些道德家傾向於把強迫勞動這種大規模的社會不公歸咎於自由市場,但更可能的原因恐怕是還不夠自由市場,而非過度。例如,該報告指出,按照人口比例計算,強迫勞動最盛行的區域是中歐與東南歐,其次是非洲,而這些地區正是資本主義文明發展落後的邊緣區域;前者長期處於共產主義鐵幕之中,市場經濟建立未久,後者則一直缺乏契約自由、法治、教育等諸多現代文明的基礎工程。 而從強迫勞動的類型來看,性產業便占了22%,算是最集中的單一產業。此一現象原因無他,就是來自於人們依然不願正視自由市場的普遍性,硬是要以道德、風俗、社會立法等方式將性產業隔絕在一般的產業之外,迫使此一產業的從業者落入非法的「地下經濟」。若能像歐洲許多國家那樣,將性產業合法化並以強有力的法治維持其公開透明的規範,市場力量自會驅散大半黑幕。 |
(回目錄) |
衛報週評:貝恩資本成為歐巴馬的助選員 |
節譯■葉興台 根據英國衛報的一篇評論,攻擊貝恩資本是目前歐巴馬競選策略中最受人爭議的部分,也遭到很多民主黨支持者和內部人士嘲笑,他們的分析很簡單:民主黨發動民粹式攻擊很少發生作用(共和黨卻屢屢成功),私募股權這個議題很複雜,很難讓選民一直保持注意力,得罪金融業是愚蠢之舉,因為它是民主黨的重要金主。 最後一點最令民主黨內人士搖頭。尤其在歐巴馬的強硬支持者、紐華克市市長布克(Cory Booker)抨擊,反貝恩資本策略令人作嘔,幹嘛要(對金融業)恩將仇報? 事實上,共和黨的政黨認同和忠誠度所發生的最大世代轉移,是從華爾街朝向社會利益團體移動,而民主黨則是由傳統的勞工運動朝向金融巨擘移動。在柯林頓主政時代,美國股市大漲,民主黨與高盛的關係水乳交融。歐巴馬上任後,可能激怒了一票有錢的共和黨支持者,例如,美國第二大石油公司柯氏集團(Koch Industries),但他和民主黨迄今對頑固的共和黨盟友,東岸的金融體制,至少還維持堅定立場。 儘管新的結盟給民主黨更大的資源,也混淆了該黨的中心思想。民主黨已變成勢利黨、傲慢黨、雅痞黨,而共和黨則變成社會中堅。而來自頑固家族的前總統小布希,則變成凡夫俗子。 民主黨無法將金融崩盤轉化為選戰議題的部分原因在於,一提到金融業,民主黨就會出現矛盾心理和嚴重的利益衝突:很多民主黨重量級官員希望卸任後,能轉往金融業,賺取個人財富,而金融業卻是造成美國金融危機的首惡,應該遭到譴責,甚至遭到起訴。 而共和黨的羅姆尼打出驚人的逆轉勝,最後出線為總統候選人,他是典型的共和黨人,根本是頑固守舊的小布希翻版,曾加入鄉村俱樂部,出身菁英學校,也擔任過股票交易員。 羅姆尼是一幅鮮明的諷刺畫,重接了兩黨的文化時間軸。讓我們回到事情開始混亂之前──回到1980年代龐大流動資金開始讓很多選民認為,他們的自我利益植基於資產(房地產、股票、選擇權、影子股票、藝術品等)升值之前。 在此之前(雷根總統上台之前),全世界是個相對單純的地方。就我們所理解的,極少數的人(1%)代表了資本方,其餘的我們既不是老闆,未來的幸福也不植基於資產升值上面,而只是領薪族。 二次大戰後、1950年代、1960年代和1970年代最值得注意的發展就是,上述兩個團體之間的緊張關係日益和緩,因資本方獲得極大的回報,勞工方也是如此。接下來再後現代的時代,此種平衡劇烈地轉向資本方,部分是因為很多人認為,自己屬於資本方。 但突然之間音樂停止,好像在演默劇似的,羅姆尼現身於舞台。沒有什麼比羅姆尼和貝恩資本的關係,更能提醒我們資本方和其餘的我們之間的明顯對立。現在沒有多少人認為自己與羅姆尼是同一邊。 若資系檢視羅姆尼與貝恩資本的關係,就很容易看到特定團體賺錢的方式與其餘的我們不同。私募股權公司從未掩飾其設立目的,其存在的理由就是為了股東牟利。 事實上,在1980年代的龐大流動資金革命後,這已成為各地資本的運作原則。這些資本以半哄半騙的方式吸引我們加入,強調如果他們賺錢,我們也會獲利,因此富人變得更有錢,每個人也會如此。但我們都知道這不是事實,只有羅姆尼和他的朋友變得更有錢。 因此,歐巴馬陣營對羅姆尼和貝恩資本之間的關係展開攻擊,可能過度簡化和粗糙,也會令不少資本方不滿。這是接受資本方不少好處的布克重砲抨擊的原因,也是羅姆尼可以籌措如此多選舉經費的原因。這已將美國年底總統大選轉變成是對金融體制、候選人的世界觀、人格特質和外表的公投。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