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07-11─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07-11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07-11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生技產業的玻璃天花板 |
台灣的生技產業界,最近一段時間是動作頻頻,頗思在為下一階段的發展進行佈局,儼然是生技產業即將進入一個新的起飛階段。不過,細看之後,卻會發現,這可能只是另一個自我感覺良好的南柯一夢。 具體的佈局頗為宏大。上個月底,堪稱是生技、醫藥業界集結的「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生策會),舉行大規模的研討會。研討會中,製藥、醫師、醫療器材業者暢所欲言。新聞媒體也頗為捧場,在會議正式舉行前,就似有若無的將各種生技產業的議題,透過新聞的「點狀釋放」,讓社會大眾知曉,以便為後續的政策建言暖身。數字不斷擴大的「N大皆空」醫師荒議題,以及醫療糾紛去刑化,就是在這個氛圍下,成功的從業界議題轉成全民健康議題。 生技產業是台灣產業的痛腳。據說是打造了台灣半導體產業奇蹟的李國鼎、孫運璿等優秀技術官僚,卻無法讓生技產業跟上半導體、電腦產業的風潮,形成另一個台灣的產業奇蹟。 不過,據說這次的產業氣氛不同。先是二次大戰後出生的嬰兒潮世代、團塊世代逐漸高齡化,龐大的潛在消費者伸手可及,形成百年難遇的良好大環境。其次則是西方的相關產業看好東亞、中國大陸的市場,再加上華人體質、華語市場的特殊性,使得西方業者有意仿效製造業的運作,以委外、合作的方式跟台灣的產業合作。據說,台灣在這個領域的體質雄厚,再加上華語世界的語言、思考方式有一定的進入門檻,不論是在藥品、器材的開發,或是產品的行銷上,台灣都可以作為連結中國大陸與西方的轉接口。 因此,各方無不摩拳擦掌,積極佈局。總統大選前爆出的宇昌案,以及日前中研院院士刊登在報章上的公開信所引發得的議論,就可以放在這個脈絡下來觀察。 這種樂觀氣氛當然不是第一次。只要稍微回顧一下歷史,就會發現樂觀的預期,往往與歷史的走向並不一致。一九九○年代末期的網路公司狂潮時,生技產業就一度是熱門話題,當時夾雜了各種創投公司募資式的話術,宣揚著產業的光明遠景。如果把時間再往前推,台灣的科學園區剛成立時,國外也有類似的熱潮。至於實況如何,我們不必做太多歷史考察,只要看看實際上發生什麼事就可以了。 從歷史的經驗來看,這波的台灣生技產業熱,可能會跟前幾次一樣。因為,從國際趨勢來看,國外業者終究是以中國大陸的市場為主,台灣並不是主要標的。至於,把台灣的優勢定位在西方與中國大陸之間的連結節點(hub),這可能是過於自負,而忽略了,台灣的製造業的例子。過去十餘年間,本地的製造業基於代工的深厚經驗,一直認為即使在製造成本、市場等優勢都消失的狀況下,台灣產業仍然能夠依賴這方面的經驗,而成為西方品牌、西方業者進入中國大陸市場時,不可或缺的帶路人。然而,事後我們所看到的是,有越來越多的西方企業,透過大陸留學生作為牽線人,甚至是自行在大陸建立營運團隊的例子。 對於生技產業發展的樂觀氣氛,究竟是預見趨勢,或者是自我感覺良好,其實並不難驗證。只要看看有多少外國業者、創投資金,主動找上本地業者進行合作即可知曉。西方企業在一九六○年代對於亞洲的投資,懷著對於市場的想像時,就出現許多主動尋找合作對象的案例。 將這些前例,跟台灣目前幾乎只能透過台裔在美傑出人士辛苦耕耘,甚至尋求資金的狀況,就可以感受到,本地對於生技產業所描繪出的樂觀圖像,可能是一個玻璃天花板。 |
(回目錄) |
左右看:信評機構調降印度評等 |
左看:金融資本的遊戲
今年4月分,信評機構標準普爾(Standard and Poor)將印度的評等調降為「負面」,6月分惠譽(Fitch)亦跟進調降,三大信評機構中只有穆迪對印度評等維持「穩定」,使印度成為「金磚四國」中評等最糟的國家,對印度經濟前景的悲觀看法一時甚囂塵上。然而,正如「金磚四國」之說本係投資銀行家憑空編造一般,信評機構的評等亦有諸多可議之處。 最明顯的是,信評機構如今給印度降評的許多理由,例如所謂政治改革不力、貪污、政府效能不彰等等,在前幾年都同樣存在,卻並不妨礙當時他們將印度吹捧上天,如今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其實是在施壓政府進一步推行有利於國際金融資本利益的改革。近年來金融資本炒作金磚印度,推動大量資本流入,實際上並未造成生產性事業的發展,而是刺激出一個個不可持續的泡沫,如今以各種堂皇語言包裝的改革辭令,也只是企圖延續、吹大金融泡沫罷了。 可悲的是,印度政府與許多發展中國家政府一樣,不僅不反對此種金融資本的遊戲,還積極迎合希望從中漁利。上下交相賊,扼殺的是印度的真正發展前景。 國際三大信評機構中的標準普爾(Standard and Poor)以及惠譽(Fitch)分別在今年4月分與6月分將印度的評等由「穩定」調降為「負面」,引發世人議論。有部分論者藉信評機構在金融海嘯期間的缺失說事,大肆批評,卻忽略了一些市場的基本常識以及信評機構自身的難處,失之偏頗。 首先,此一評等固然會有許多問題,畢竟象印度這樣複雜、連印度人都未必搞得懂的國家,信評機構的研究也不可能高明到哪裡去;但關鍵是必須要有第三方的評等,否則在訊息的高度不確定將阻礙所有國際投資與資本流動,印度要吸引外資將更加困難。其次,雖然許多外資未必投入所謂的「生產性事業」,但事實上,如今的經濟前景變動不居,甚麼是真正的生產性事業本就眾說紛紜,且若將投資局限於具備特殊生產知識的資本,則根本無法發揮金融市場調動全社會資本的功能。 其實,稍有實務經驗者便知道,投資者對這些發展中國家是愛恨交加,其中固有較大獲利機會,但被坑騙者也不少,且由於這些國家人治盛行、法治缺位,一旦碰上了多半求助無門。信評機構的評等乃是不完美卻必要的參考指標。 |
(回目錄) |
衛報週評:Libor醜聞引發的效應 |
節譯■葉興台 美國人錯了,有兩個理由。情況越來越明顯的是,巴克萊的觸角延伸至美國金融部門,證據就是巴克萊已以4.53億美元與美國司法部和英國銀行監管機構達成和解,且美國司法部是主動介入此案。以美國的標準來看,巴克萊交易員的電子郵件令人震驚,證實他們如何輕易讓同事操縱利率以獲取暴利。巴克萊前執行長戴蒙德表示,這些電子郵件讓他不寒而慄,也許是因為郵件內容赤裸裸地透露了這起貪腐。 更重要的是,華爾街幾乎確定已涉及這起醜聞。摩根大通、花旗和美國銀行等華爾街最大的銀行,很可能涉入類似的利率操縱。巴克萊布可能獨自操縱Libor,而沒有這些銀行的有意配合。這些銀行參與操縱利率的理由與巴克萊相同,都是想謀取暴利。事實上,巴克萊的辯詞就是每家大銀行都以同樣方式和理由操縱Libor。目前巴克來正配合美國司法部調查,以避免遭到更大的罰款或刑事指控,因此,美國不久後就會爆發同樣的醜聞,這是可以預期的。 其實有兩個不同的Libor醜聞,而且兩者即將在美國爆發。第一個醜聞與金融危機發生前的那個時候有關,約在2007年,當時巴克萊和其他大銀行提報比實際借貸利率更低的假Libor利率,以掩飾他們極糟的財務狀況。這實在很可惡。若美國監管單位當時知情,就能提早採取行動,縮小2008年幾近金融崩潰所帶來的衝擊。 但另一個醜聞更可怕,可能會讓美國民眾大失血,即便他們自以為已經看到華爾街能造成的損害。這個醜聞涉及到銀行業更普遍的作法─這種作法始於2005年,目前仍持續當中,以任何必要方式操縱Libor,以確保銀行業在衍生性商品的押注能獲利。這其實是大範圍的內線交易,使得銀行員成為贏家,而其他人成為輸家和傻瓜。 操縱Libor利率顯然不僅侷限於英國。由於這個指標牽涉到全球數兆美元的貸款,包括抵押貸款、小企業貸款、個人貸款等,其影響到銀行業多數的基本服務:借錢和放款。民眾將存款存入銀行託管,銀行同意付利息,民眾向銀行借貸,也同意付銀行利息。 大西洋兩岸的存款戶和借貸戶相信,銀行體系是基於貨幣未來價值的最佳猜測,而訂定今日的利率,我們也假設銀行的猜測,是基於全球無數放款者和借貸者對未來貨幣供需所做的累積的性市場預測。 但若這個假設是錯誤的─若銀行業操縱利率,好讓他們可以用我們存入的錢和支付的利息來進行押住,由於他們擁有我們無法分享的內線訊息,這個押注將讓他們獲得暴利─事情就大條了。 這等於是天殺的搶錢!老百姓可以借存的數兆美元,就這樣流進銀行業的口袋裡。這將使過去幾年銀行業辜負美國民眾信任的諸多行為─如掠奪性貸款(predatory lending)、詐欺、用商業存款從事高風險的衍生商品交易、與信評機構曖昧的關係─相較之下宛如小兒科。 如果和一旦這起醜聞完全進入美國,美國民眾會有什麼樣的想法?多數美國民眾一提到華爾街就氣癢癢,卻感到疲乏。華爾街的過度投資行為已嚴重傷害數百萬美國人的生計,也造成納稅人數百億美元的損失。 要想停止華爾街這些辜負民眾信任的行為,無異是天方夜譚,因為華爾街的勢力太強大。截至目前為止,沒有一家金融機構的高層主管,因過度投資行為引爆2008年金融海嘯而遭到起訴,事實上,這些金融機構的高層主管所領取的薪酬更甚於以往,他們的政治影響力也使得原本設計來限制銀行業的達德-法蘭克法(Dodd-Frank law)宛如空殼。 但美國民眾的忍耐度可能會到達一個臨界點,例如,美國政府對銀行業的紓困,就導致茶黨(Tea Partiers)的興起,並引爆占領華爾街運動。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