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08-08─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08-08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08-08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問題不在人才,而是產業 |
國科會召開會議時,關於台灣人才不足、人才斷層的說法再次被炒作。這其實是個怪論,既顯示業界為自身缺點開脫、不願面對問題的心態,也展現了學者、經營者高高在上的態度:目前居住在台灣的都不是人才? 「人才」是個常被提起的假議題,順著這個話題,討論很容易就會往「用高薪吸引國外人才」的方向發展。它是產業界用來掩飾自身缺點,以及自認是菁英的人士為自己加薪的好理由。 台灣的產業界儘管已經做到國際級的規模,也跟國際大廠有一定程度的往來,但是,卻幾乎沒有脫離創業時期那種中小型、家庭式企業的運作眼界。台灣的產業界欠缺團隊作戰、組織運作的能力,產業界對於經營困境的標準答案就是「要人才」。在台式的「人才論」裡面,一旦遇上人的水準、人的數量無法滿足業界的需求時,大老闆們就似乎是一籌莫展,至於西方企管學界研究的知識管理、組織型態、組織文化等強調團隊運作的產業運作方式,在台灣的論述裡面幾乎看不到影子。我們對於產業、研發的想像,只有個人的層次,而沒有團隊運作的思想。 更怪異的是,所有的話都只說了一半。業界、官員大談台灣人才的斷層,似乎認定大力吸引外籍菁英,可以為陷入泥沼的台灣經濟帶來想法、作法的活力。這種論點講的很輕鬆,說法但是,卻很少去談,台灣有沒有留下外籍人士的環境。 從以往的經驗來看,業界並沒有接納人才的準備,不論這樣的人才是來自於本土、海外歸來,或者是外籍人士。近幾年在美國奮鬥多年的台裔、華裔人士,在台創業屢遭挫折,就是例子。另外,只要翻看商業財經雜誌,就會發現業界長時間下來就是個不斷抱怨,而且論點互相矛盾的團體。1970年代,台灣的業界普遍抱怨新鮮人本職學能不足;之後隨著教育普及、經濟前景看好,業界改為關切新鮮人定性不足、時常跳槽;當教育不斷的強調學生要有獨立思考能力時,業界開始發表新生代「太有自我主張」的聲音;然後當經濟前景不如預期,一般人動極思靜時,業界又開始談到企圖心不足、應及早培養第二專長的說法。 業界所抱怨的現象越多,顯示了台灣的業界,並沒有吸納人才的環境與能力。學校培養出來的人,不論在業界的眼中成不成材,都應該有被發揮、磨練的機會。業界總對現狀的不滿足,就像是被寵壞的小孩。教育、家庭、甚至社會,都在「國家競爭力」這個大帽子之下動輒得咎,被壓的喘不過氣。似乎,一個接受過大學教育的勞工,他在長達40年職場生涯當中的工作表現、專業能力,在20歲以前的教育就已經定型,而完全與企業無關。這樣的態度其實是把企業經營發生的問題,全都歸咎到員工身上:員工的能力不足導致企業競爭力不足。倒是很少人去談,經營者、作決策的人所需要擔負的責任。 而且,從台灣的歷史來看,締造經濟成果的人才,並不必然與薪資、物質報酬直接掛勾。最典型的是台灣在1970年代開始發展半導體、資訊電腦產業的先鋒者,很多都是懷著「開創新時代」的理想性,放棄了在美國的高薪、職場發展機會,而回到台灣。當時台灣的經濟條件,遠遠不能提供跟西方等量齊觀的薪資、物質回報條件,卻仍然吸引了許多人投身其中,這說明了即使在利益掛帥的資本主義社會中,仍然存在著金錢所辦不到的文化誘因。然而,當我們今日在談「高薪吸引人才」時,卻把這一切說的只剩下錢財、名利,似乎,人只有要物質誘因就夠了,人在職場上感到理想受挫、懷才不遇的情緒,根本不會存在。 對於「人才」的奇言,只是顯示業界、菁英根本不認為問題出在他們身上。有了這樣的心態,台灣的前景不出問題也怪。 |
(回目錄) |
左右看:大埔徵收案,政府躲避球大戰 |
左看:緩拆非恩賜,政府踐踏公權力
「苗栗大埔毀農滅田事件」事發當時震驚國內外,前行政院長吳敦義礙於民意聲浪,民國99年8月做出「大埔自救會成員之建物基地應原位置保留」的政策指示。民國100年7月16日內政部營建署亦以廣編特輯,在報紙上載明:剩餘4戶居民應會勘妥處。最近一次內政部都委會草率忽略前議,7日都委會上,農民與聲援學生場外抗爭,得一空洞結論:緩拆。 在內政部都委會,吐出「緩拆」兩字,不過三五秒的躊躇。對於獲判人民而言,自此開始,是每日凌遲。誰來決定,緩幾天拆?配套是什麼?緩拆就能回應浮濫徵收?中央與地方政府給不出答案,只埋頭繼續躲避球暑訓。 在這些為討回「土地正義」南北奔走的運動團體與農民們身上可看見:支撐抵抗至今的疑問與動力,並非無限上綱「捍衛人民財產權」問題。而是,公權力源自於公民賦予,規劃權與行政權的行使更需謹慎斟酌。 此案中,看不見執行土徵的「公益性」與「必要性」前提,僅挾萬年好用理由「公共利益」之名,為竹科擴充竹南廠區,儼然成為掌握公權力的買辦,小民土地賤買容易,廠商大放送。這種「圖上畫畫,何樂而不為」的便宜行事,是建立在上行下不效也無妨的政府治理失靈,於是,仰望高層政策指示的納稅人們,只見政策指示船過水無痕。 所有政策與投資案均須考量其經濟效率與社會成本,近日再掀苗栗大埔爭議,舊案未修,顯然,緩拆也堵不了一陣痛罵。 這是又一次愚蠢的政治決定。苗栗大埔與士林王家強拆事件已說明,簡單的強拆迫遷思維,顯然不符選民期待,以拖待變,也非智舉。新竹科學園區需擴充竹南廠區28公頃,苗栗縣政府主動劃了154公頃。沒有投資廠商進駐,卻增劃蚊子基地,徒讓科技產業背負惡名;倒不如避免濫徵,落人口舌,早日興闢。 令人啼笑皆非的「緩拆」兩字決議,表面上,似乎是因為一些個體戶抗爭,卡住園區擴建與發展潛力。實際上,高舉「土地正義」旗幟的運動團體所言的「以農為本」,至今訴求與台灣科技產業活化發展的目標並不衝突,也非水火不容的選項。「開發科技產業園區」這樣一樁美事,根本無需揹上毀人家園、壓迫人民生存權的污名,我們反而需要策略性思考,發展科技產業園區的綠色轉型路徑。 一意孤行土地徵收供過於需的決定,真正的理由何在?究其根本,也許是眾多林益世們,在地方派系深勾密結的土地交易與互惠協定,為大眾徒增隱形政治協商成本。農地變住宅用建地,究竟是在搞房地產開發還是活絡科學園區?別讓苦等已久的投資客錯判機會,讓更多科技廠商只敢繼續作壁上觀。 |
(回目錄) |
衛報週評:就業數據是否傷害歐巴馬的連任機會? |
節譯■葉興台 美國公共電視台主持人葛林菲爾德(Jeff Greenfield)撰文指出:「如果歐巴馬總統要連任,他得克服很多非現任總統、或現任執政黨必須克服的經濟數字。」但葛林菲爾德的文章沒有引用多少統計數字,真正引用的數字從過去的歷史來看與總統大選結果沒有關聯。 有很多經濟測量方法可以預測總統大選結果。失業率是最糟糕的一種,就業成長則比較好,其他統計數字如可支配收入和國內生產毛額(GDP),在預測總統大選結果上表現也不差。乍看之下,目前的經濟數據對尋求連任的歐巴馬相當不利。 上次連任成功的美國總統中,就業成長最差(過去3個月每月平均10.4萬人)的是1956年的艾森豪。自1948年的杜魯門以來,任內可支配收入(DPI)跌很大的總統,無一連任成功。自1956年的艾森豪以來,任內GDP跌很大的總統,也無一連任成功。 歐巴馬完蛋了,對嗎?這種過度簡化的推論的問題在於沒有考量外在形勢。歐巴馬能譴責上任政府嗎?能譴責國會嗎?歐巴馬有像艾森豪那樣的善念(good will)嗎?他是否發動一場不受歡迎的戰爭,因而拖累支持度? 政治科學家和預測家認為根據過去的經驗,這些因素會左右一個總統的未來命運,其背後的邏輯在於,沒有理由認為今年這些因素不會發生影響力。 若要瞭解這些不同變項如何產生影響力,讓我們檢視一些總統大選預測模型,改變或增加一個變項。必須牢記的是,這些預測並非完美無瑕,至少有6個百分點的誤差幅度。 用可支配收入這個變數的最有名模型是希布斯模型(Hibbs Model)。希布斯檢視可支配收入,以及由執政黨所發動或持續逾一個任期的缺乏正當理由戰爭所引發的災難。歐巴馬在這方面的得分應該是零,希布斯卻把發生在阿富汗的災難算在歐巴馬身上。 在沒有任何災難的情況下,希布斯模型預估,若美國經濟以今年第二季的速度成長,歐巴馬在總統大選中可能輸3.5至4個百分點。但若納入其他變數呢?歐巴馬可能因為接下布希棒子而獲利,很多美國人仍將目前的經濟環境歸咎於布希。納入這些變數而修改的模型,將給歐巴馬0.4個百分點的優勢。換言之,這是一場五五波的選戰。 與GDP成長最相關的預測模型是艾墨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教授阿布拉莫維茲(Alan Abramowitz)的「改變的時刻到了」(time-for-change)模型,它僅處理總統大選年的第二季GDP。目前,同校的李茲納(Drew Lizner)教授正運用阿布拉莫維茲的模型,來佐證自己的選舉人團投票預測。 阿布拉莫維茲模型也檢視第二季總統民意支持度,這個變數不是很重要,卻有助理解其他決定性因素。艾森豪的民意支持度高,是因為他的戰時經驗,或因杜魯門處理韓戰時缺乏善念。歐巴馬的淨支持度(net approval rating,即與競爭對手的支持度差距)接近零,因此這個變數對模型影響不大。 能對預測產生很大影響的變數是,總統所屬的政黨在能否在最近一次選舉中,從其他政黨手中奪回白宮。由於歐巴馬是現任總統,因此擁有這個紅利。若沒有這個紅利,他將輸掉3.5至4個百分點。若考量他是現任總統這個變數,他將以4個百分點勝出。 統計學家席爾佛(Nate Silver)則檢視就業成長如何影響總統大選結果,他檢視總統大選年5月到選舉當天的就業成長,就像阿布拉莫維茲,他也把總統的民意支持度納入變數。 席爾佛的模型與其他模型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只檢視競選連任的總統。毫無意外的,當一個總統尋求連任時,他的民意支持度就很具預測性。 如果5月到11月的就業成長平均僅10.4萬人,歐巴馬將輸掉1.1個百分點。然而,若加上以下變數:現任總統是從同黨總統手中接下棒子,而非不同黨總統,結果將大不相同。歐巴馬不僅不會輸1.1個百分點,反而會贏1.1個百分點。 上述三個模型中,有兩個顯示美國總統大選,兩黨候選人呈現五五波,另一個模型則是歐巴馬較佔優勢。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