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08-27─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08-27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08-27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食物浪費的根源 |
美國環保組織「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RDC)」上周公布一份調查分析報告顯示,美國民眾每年丟掉多達4成的食物,相當於每年浪費1,650億美元(約4.95兆新台幣)。報告指出,美國一個四口之家平均每年丟掉價值2,275美元(約6.8萬台幣)的食物,是東南亞國家的10倍,自1970年代以來,美國人扔掉的食物增加了50%。NRDC強調,只要扔掉的食物下降15%,省下的錢就足以購買2,500萬美國人所需的食物,還能減輕垃圾處理的負擔。 誠然,美國確實是個浪費的國家,但是浪費食物絕非一般帶有道德性的指責「浪費」,而是制度性使然,不可能只由個人行為的改變,來解決食物浪費的問題。例如:歐洲議會決議在2020年前減少一半的食物浪費,許多超市業者響應,不再以「買一送一」促銷,改採打折的方式,鼓勵消費者買一個就好。如果真的因此減少了15%的食物浪費,節省垃圾處理費自然不在話下,但省下來的食物費用,對另外2,500萬需要食物的美國人,或者其他處於饑餓的人口來說,並沒有實質幫助,畢竟你省錢,與他人何干? 食物浪費不只發生在消費端,而是在整個生產、流通、分配的過程中。農民可能因為產品的價格太低,不敷採收、運輸成本,乾脆放棄收成;也有可能產品外觀不佳、大小重量不合規格,直接在上架前就被淘汰;或者產品在運送過程中腐敗、過度熟成、破損而遭丟棄。簡言之,當食品要變成一個可以在市場上販賣的商品,就必須符合一定的規格、標準,也要在成本與利潤的考量上,接受錙銖必較的審核,否則就無法上市。因此,任何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法,諸如在總統府前種菜,縮短運送哩程,以減少運送過程中的食物耗損;要消費者不要太在意食物賣相,或者儘量挑選賞味期限將屆的食物,以避免還可以吃的食物被丟棄,這些作法都勢必徒勞無功。 美國之所以是食物浪費最嚴重的國家,主要的原因在於它是世界最大的市場,同時也是農業生產大國,以及資本主義高度發達的國家,資本主義已滲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舉目所及皆為商品,因此浪費成風。換言之,要改善食物浪費,並且將節省下來的食物分配給需要食物的人,或許所謂「脫鉤」(delinking)的發展策略,才是一條可行的道路。 |
(回目錄) |
左右看:還鄉幸福系列報導 |
左看:消失的政府
因應台灣險峻的經濟頹勢,今年8月開始,聯合報透過「還鄉幸福」系列報導來向政府建言。其中介紹科技人改行務農、醫師進入偏鄉服務、老師獻身偏鄉的過程,對於他們辛勤的付出、打拚,我們獻上最誠摯的敬意。 然而較可惜的是,這系列的報導較少觸及奮鬥背後數度瀕臨放棄的辛酸,尤其主角個人自行承擔所有壓力、鮮見政策給予支持。 例如在醫療篇中,無論偏鄉的醫師護士如何賣力付出,但商品化、利潤至上的醫院卻無法吸引到更多醫師。同樣的,多少投入偏鄉教育的志工,因著資源匱乏而僅能急流勇退。我們固然可以期待這些故事激勵各多個人投入,但零星個人的投入對於廣大的社會需求來說,永遠是杯水車薪。 其次,在返鄉微型創業篇中,許多返鄉漂鳥因土地、資金、技術取得不易而夭折?而主管機關經濟部號稱將過去青輔會主責的青年就業之事權統一,但卻僅提出「三中一青工程」,其「三中」竟是指中小企業、中低收入民眾、中南部地方光電等產業升級,即混雜著產業輔導、社福照顧、區域發展等完全不同範疇的政策,令人懷疑其拼湊、疊床架屋的口號究竟和過去有何不同。 當台灣各地的點點星火盼能匯聚燎原時,媒體更應指出缺乏整體性視野的政策將澆熄這世代的希望。 面對台灣在金融、貿易、科技產業皆被新加坡、南韓等四小龍大幅超越之際,台灣各大媒體相繼推出一系列關注台灣各種小而美的微型經濟、社會角落小人物奮鬥的故事。 從日前TVBS的台灣亮起來、到從今年8月開始聯合報系願景工程連續推出「還鄉幸福」系列故事,從台灣頭到台灣尾,自南澳自然田陳昌江、推廣小提琴教育的楊道鑌、開辦「希望小學堂」的李雨宣等一個個小故事,代表在偏鄉醫療、農業、文創、教育等領域深耕發芽的過程。 而當這些默默無聞的小人物得以在全國性的大媒體上露出,且深刻報導其努力奮鬥的過程,這不僅能在不景氣的時代激勵人心,同時也提醒著我們台灣的各地,仍有大量的社會基本需求仍需要被滿足。 但收莊稼的人多、種的人卻少,尤其當政府失能的今日,多數台灣人除了抱怨失業找無頭路、社福資源不足、農民無人疼惜之餘。或許應該收起怨天尤人,咀嚼動人故事背後,土地上的其他人是如何願意誠懇篤實,只問付出不問成果的努力著。 窮困不能擊倒人,但失去價值卻會讓人喪志,在不景氣的時代、人人都在找尋依侍的價值時,王永慶先生的「勤勞樸實」,或許可讓台灣在經濟成長率難以保2的險峻中,仍能激勵個人自問:他們能,那我呢? |
(回目錄) |
看守台灣:政府的節能減碳政策、作法,奇怪耶(下) |
■金心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於2010年實施,到底增加多少再生能源的設置容量、發了多少電,及投入多少補助金額?全國五大耗能產業,鋼鐵、水泥、造紙、紡織、石化產業的工廠、產業,是否已節了多少能、減了多少碳?全國內最大碳排放的幾家大廠,台電公司、中鋼公司、中油公司、台塑(王永慶家族)企業公司/工廠們,是否已節了多少能、減了多少碳?要求企業、廠家們逐年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能源密集度,以及如申報、認證啦,都是照顧大企業們的障眼法。反而,如雲林縣、高雄市要「依法」對轄內企業徵收「碳稅」(或類似名目),反而被環保署罵得臭頭,說「違反環保署政策」、「不具專業」。 若要節能減碳,大企業要一齊來,各種方法都要用上,要設定逐年、逐家減碳目標,如要求六輕工業區內的汽電共生廠由燃煤改為燃氣,否則就把補助的費率降為零……。當然,包括擴大便捷的大眾系統、推廣鼓勵節能建築及建材、提高家電之效能、鼓勵補貼風能、太陽能、生質能等……,也是有效的政策。「節能減碳」,若只是一直要求民眾:停止烤肉、少開冷氣、隨手關燈、少開車多走路、隨手拔插頭等小瞥步,恐怕是騙騙老百姓及小孩子的手腕。要人民生活上更「節能減碳」,鼓勵人民多吃「烤蕃薯」,或許是頗具創意的作法吧! 註:各種碳排放係數及生活上排碳量計算,可至如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http://ecolife.epa.gov.tw/Cooler/check/Co2_Countup.aspx等查詢;全國及各部門之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上經濟部、環保署網站上查詢。 |
(回目錄) |
哈巴狗電台:這是一個茶杯(下) |
■陳真 時光飛逝,像我這樣的年紀,早已不再發問事物為何這樣為何那樣;但不問並不等於我已明白,不問只是意味著我接受了或投降了。阿莫多瓦不是有句話嗎,「投降吧!在人生的道路上」。投降吧!在「意義」面前,在「文法」面前,在邏輯面前,在神的面前。十年寒窗,我始終沒有找到茶杯的意義來源,我只是接受了「它是茶杯」的事實。同樣一個事實,接受或不接受卻大不同,意味著兩種截然不同的世界觀。 出國前,我自行裝訂了一本7、80頁的哲學筆記送給同事好友,裡頭載滿各種困惑。封面引用了兩句話,一句是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的「為何總是有些東西存在,而非空無一物?」一句是梵谷的「但是……或許……我想說些什麼呢?……於是我走出戶外,把星星畫下來。」我不再發問「為何總是有些東西存在而非空無一物」,並不是我悟出解答,而只是不再發問,我(企圖)選擇一種「不再把它當成問題」的態度。就像一種被哲學蟲咬到的搔癢症一樣,當我不癢了,並非因為我思想提升了,而只是意味著我思想恢復正常,跟大夥一樣了。 究竟我恢復正常了沒,很難說,畢竟我看不見自己,但至少可以說我一直「企圖」恢復正常。很多蠢蛋卻似乎很喜歡故做困惑狀,彷彿這意味著思想高人一等。但如果他真的困惑,他不可能在那樣的痛苦中還能得意,更不用說自覺高人一等。哲學是一種病,折磨一個人的靈魂;沒有人會因為生病而得意洋洋,除非他根本一點病也沒有,正常得很。 卡爾波普(Karl Popper)說:「哲學是一種對尋常事物感到驚奇的天賦才能。」簡單說就是一種「異化」(alienation),對理所當然的尋常事物產生異樣感。大多時候,異樣感揮之不去,世界到底存不存在,我真的沒把握;會不會當我轉個身,每樣東西便在我身後消失了蹤影?但還好許多時候我仍是正常的──比方說當我擔心銀行帳戶月底會淨空時,那恐怕是我最正常的一刻。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