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09-19─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09-19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09-19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澳洲台勞新聞的糾結在勞工自我認知 |
今週刊以「澳洲台勞屠夫」為題的報導,先是採取聳動標題,加上內容描述高學歷人才寧願為五斗米屈就勞力工作而受到矚目,報導引發其他媒體追逐、擴大報導範圍時,卻又爆發出內容疑似拼湊數個受訪者個案,而引發關注。 這則新聞幾乎是「腳尾飯」事件的翻版。不過,重點不在於新聞的真假,或是澳洲台勞的趨勢是否存在,而是,我們潛意識當中對於勞工身分的扭捏、不肯正視的態度。 目前整個事件聚焦在新聞的處理原則。不過,卻很少有機會去檢視,我們在解讀新聞時,已經有了根深蒂固、習而不察的價值觀。 澳洲台勞的新聞之所以吸睛,全是因為操弄「清華大學」、「屠夫」兩個反差很大的亮點。拔除清華大學、屠夫這兩點之後,整個新聞報導其實與一般人的生活經驗毫無衝突:大學生打工絕對不會缺少刻板印象中的「勞工」職位,只要稍微注意各種打工意外所引起的勞資爭議,以及上工的交通意外造成的傷亡消息,就可以觀察到這個趨勢;至於高學歷人士因為個人際遇、人生選擇而從事體力勞動的現象,也是處處存在,並不僅限於台灣本地,或是留學生。 我們時常把「職業不分貴賤」掛在嘴上,幾乎快要變成口頭禪。但是在現實中一遇上高階人才從事體力勞動工作,這種認知卻立刻破功。實際上的狀況是,只有掛上「實現自我」、「體驗人生」、「抱持理想」這類抽象概念的高階人才,在從事體力勞動時才有比較高的正當性;受限於現實條件而從事體力勞動,則被視為「屈就」。這也是新聞一出爐,立刻引發同業狂追新聞、急著尋找類似案例,至於校系則是忙著查證畢業生的出路、待遇,甚至還有菁英人士出面為「遊學打工」正名的現象。直到當事媒體在據稱是原始受訪者的自白下,迫於公眾壓力而出面澄清新聞來自於「三合一」,集體躁動才稍稍舒緩,大家都像是鬆了一口氣。 嚴格說來,只要稍有生活經驗、在台灣社會中走闖過的人,都會觀察到體驗類似的現象。新聞報導中的哪一個現象是特殊、第一次出現的?甚至,我們什麼時候用這麼敏感的態度,去查證媒體報導的真實性?如果這樣的嚴謹查證精神是一種常態,那麼,媒體幾乎不至於沉淪至此。 我們都有「高階人才沉淪」的焦慮,都害怕被當成「高學歷低成就」的範例。這是中產階級的罩門,嘴巴上說不重視成敗、只重視過程,心裡卻是既重視成敗、也重視過程中的旁人眼光。 其實,每一個人都是勞工。屠夫、科技新貴、創意人士,乃至於教授,全都是勞工。我們為了迴避這個事實,遮遮掩掩的在自己的身分冠上「創意人士」、「腦力勞動者」。但是,這還不夠,高素質低成就的刻板印象,集體焦慮立刻被啟動。 至於澳洲台勞存不存在?依照媒體業的實務,這是一個有瑕疵的新聞議題操作,可議之處甚多。澳洲台勞現象是存在的,但是,案例不足以多到可以形成一個完整的報導,也沒有辦法用來印證編輯部想要呈現的趨勢,尤其是沒有一個強有力、典型的個案可以貫穿整個專題時,在截稿、稿量的壓力下,才會讓拼接式案例的應急處理有了正當性。 類似的處理手法在許多報導上都可以看到,媒體常常分不清「新趨勢」跟「異常」的差異,往往讓讓台灣的媒體淪為「製造業」。再加上,又遇上本地人最在意的「勞工形象」、「社會地位」的議題,讓「澳洲台勞」瞬間成為成為公關界、新聞界最值得注意的案例。 |
(回目錄) |
左右看:澳洲「台勞」比喻引發爭議 |
左看:如果台北車站在澳洲
「澳洲雪梨市火車站日前頒布一項規定:由於近日亞裔人口眾多,治安事件頻仍,為保障社會安全,防範藉由打工旅遊名義入境之恐怖份子,持打工旅遊簽證之亞裔人士,購票入內前請先經過安全檢查與生物辨識,謝謝您的合作。」 不知您對上述規則感想如何?幸虧這則虛擬消息並未發生。但比擬情境,不難發現此種誇張規定已不是天方夜譚。台北車站拉出紅線「溫和」禁止外籍勞工席地而坐。然追訴其外勞隱性驅逐史,正是從新自由主義下的公私合營制作為美妙包裝,遂行種族隔離。從台北車站2樓空間的轉發包經營、連帶包括地下1樓與1樓的漸進式「微風化」,藉由外包商的招商標準與程序,隱性排除外籍勞工作為「顧客」的潛力。如今,就連唯一一片假日公共空間地板,也以紅線圍起禁坐區,高招迴避種族歧視之名。 反觀台灣青年的出國打工經歷,不應只帶來「國際化意識」,更應透過體驗不同勞動過程重新長出「勞動意識」。台灣外交部亦不應逢迎旅遊業者,為保住生意,區分「壯遊」與「台勞」,不然為什麼台灣人要這樣看輕來自亞洲其他地區來台打工朋友的「壯遊」?打工度假就能迴避連帶產生的勞動權與休閒需求嗎? 日前「澳洲台勞」新聞一出,引來不少曾參與過愉悅新鮮的打工旅遊者一片撻伐。台灣青年的壯遊,自食其力、輾轉於各種3K勞動現場,體驗各色勞動環境,偶爾並可渡假旅行,究竟這麼棒的打工旅遊經驗,怎能與台灣的東南亞外勞經驗相提並論? 如果回溯德國、日本、韓國早於1980至1990年代引進外籍勞工的制度的演變歷程,其最先均是採取企業/工廠「實習生」之名義。對於被引入的「外籍實習生」而言,縱使勞動權益條件不如本國人,這兼顧學習與打工賺大錢效益,回國還鍍上一層金光環。若非工作傷害事件頻仍,抗爭促成「外籍勞工」的正名,否則至今「外籍實習生」仍是青年在外「壯遊」,企業與各類家庭省錢僱得廉價勞動力的好管道。 在勞動經驗上,打工旅遊經驗與在台外籍勞工最大的差別,在於在台外籍勞工不少都會被台灣仲介或雇主扣留護照、限制自由;而打工旅遊青年不至於淪落至此。除此之外,打工旅遊賦予了豐富旅遊經驗保證,而在台外籍勞工只能趁休息片隙或跟著雇主家庭找機會旅遊。如此一來,說穿了,在外國工作的台灣青年,相較於東南亞來台的勞工身分地位的高低差異,難道只是因為身分證件有無被扣留?雇主有無給予休閒旅遊機會的尊重? |
(回目錄) |
衛報週評:西方必須誠實面對利比亞混亂的背後原因 |
節譯■葉興台 曾在前利比亞強人格達費被殺時,說「困難的部分現在才開始」的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坦承,在班加西爆發兇狠的殺戮後,她很困惑:「在一個我們支持革命,北約組織協助推翻獨裁者的國家,為何會發生這種事情?」 事實上,外交官在美國助其免被摧毀的城市被殺,不只是一個令人困惑的異常,而是一個格達費正全被推翻後,利比亞持續陷入混亂的証明,也是一個國家從統治者被斬首的革命,邁向法治被系統性地執行的穩定民主,其過程有多漫長和危險的表徵。 過去幾個月,利比亞國家過渡時期委員會(NTC)、民選的國會和新總理已證明,他們無法對各部族的民兵執法,後者是利比亞實際的統治者。下面只是利比亞最近陷入無政府狀態的一些例子。 一、目前至少有10萬名武裝戰士持火力強大的武器(包括殺害史蒂文斯的榴彈砲)在利比亞境內橫行,利比亞政府無法命令他們解除武裝,或避免他們用這些武器對抗彼此或政府。紐約時報去年冬天曾刊登一則頭版新聞:「利比亞混亂加劇,政府無力遏阻民兵」。 二、美國駐班加西大使館前一枚路邊炸彈被引爆,史蒂文斯逃過一劫,沒有人員受傷。今年春天,英國駐利比亞大使遭到鎖定,但未發動攻擊。 三、過去幾個月以來,武裝團體一直劫掠和焚毀利比亞各地的蘇菲派(Sufi)清真寺,警方只是旁觀。薩拉菲斯特派極端份子雖被指為首謀,卻未遭到逮捕。 四、去年5月,位於的黎波里的利比亞臨時總理辦公室遭到民兵攻擊,4人死亡。 五、賽義夫.格達費仍遭逮捕他的Zintan民兵囚禁,Zintan還拘留國際犯罪法庭委派、代表賽義夫的律師,且賽義夫移交給利比亞政府的時間遙遙無期,何況是接受審判。 這些異常的事件雖然不是促成美國大使遭攻擊的主因,但利比亞跛腳政府無法解釋混亂為何持續下去。希拉蕊當然有拐彎抹角地談到利比亞的情勢有多複雜,但這樣的複雜是有歷史先例的,卻被嚴重地忽視。 也許最重要的教訓是來自於過去的革命史:推翻暴政未必能建立民主,反而會招致無政府狀態,無政府和失序狀態又會孳生新的暴政。法國革命導致拿破崙的崛起和恢復君主政體。俄羅斯革命後布爾什維克黨擊垮了對手,布爾什維克黨是後來的蘇聯共產黨。伊朗人推翻巴勒維國王,讓神學士(mullah)得以統治伊朗。有任何人認為,敘利亞領導人阿塞德下台後,敘利亞就會變成民主國家嗎? 這裡不是要反對革命,因為革命是勢不可擋的歷史力量的產物,也不是要批評推翻格達費或埃及軍事政權的理想主義革命家,而是要問西方國家是否重視無條件支持革命,對革命所釋放的複雜和矛盾力量視而不見的風險,也是要要求西方國家停止假裝部族的傲慢或民兵的暴力行動是異常,利比亞和埃及是一群渴望民主和熱愛自由的電腦駭客所居住的國家。 美國和其盟友經常在坐蹺蹺板,盲目的支持獨裁政權,卻低估他們的掠奪,盲目的支持革命,卻誤判其後果。如今,美國打算派遣無人駕駛飛機、海軍陸戰隊和艦艇去制止利比亞的混亂,但這是美國疏於防範和早該預期到的。美國反對踏上利比亞土地的禁忌已經打破了! 如果我們未能深入理解民主革命的複雜;如果我們不誠實面對阿拉伯之春所揭露的艱難文化事實;如果我們繼續認為可在一夜之間為利比亞、埃及和敘利亞帶來民主和自由,而不讓他們有時間實現民主和自由;未來幾個月,美國派遣軍人和無人駕駛飛機至利比亞,毫無疑問地將出現難以預料的後果。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