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言論廣場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1997-12-10
發報頻率:每週出刊五日
訂閱人數:3,45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言論廣場報
立報─言論廣場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言論廣場
發報時間: 2012-09-26 05:00:00 / 報主:立報─言論廣場
[公益聯播]【志工招募】志願服務教育訓練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09-26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09-26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技職教育議題核心在產業政策

技職教育的議題是國內教育領域的熱門議題,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有「技職教育沒落,將危及產業發展」的呼籲。業界人士一提起技職教育,就是哀嘆第一線的技術人才不足,甚至認為國內教育一路往大學、碩博士發展,是造成技職沒落的元凶。

類似的說法我們已經聽到太多,幾乎快要變成朗朗上口的老生常談。但是,對於技職,我們存在太多的刻板印象,反而忽略了,技職議題的核心,其實不是教育,而是產業政策。

我們對於「技職」的想像,幾乎都侷限在那些「不太需要理論研究」、「不需要高學歷」的類型,這已經是個刻板印象。但是,產業界所需要的實務、實作人才,它的來源卻不必然就要來自於刻板印象中的「技職體系」。例如,醫師、護理人員、律師、會計師等職業,都很注重實務經驗,有經驗的實務執行者,不論是收入,或是在業界中的影響力、人望,甚至會高於從事學術研究的同行。熟練的外科醫師需要不斷的練習,所開發的手術,甚至會開發出全新的學術研究領域,直接影響學術界的發展,而掌握實務經驗、實作技術能力,與學歷、學術研究,並不必然就是切割得明明白白。

台灣對於技職的想像,卻全然把學術跟技術、理論與實務,對立起來,似乎學術跟技術、理論跟實務是互斥的。

至於所描述的工作類別,很明顯是以製造業、服務業作為想像的基礎。這當然是反映了目前產業界的狀況。業界用各種詞彙美化技術人員的重要性,例如業界很需要第一線動手的執行人員、執行者才是產業運作的核心、現有的教育不強調動手將導致產業災難。但是無論用詞多麼華麗,卻掩蓋不了現實的狀況:長久以來,技術人員只是產業界在論功行賞時的配角。

一般人對於技職位階的印象,不是憑空想像,而是來自於實務。台灣的製造業、服務業的運作很強調由上到下的「管理」,位階最上層的經理人負責決策,第一線的人員則聽命負責執行。這種模式未必與國外的管理模式相符,但是足以構成大部分人對於「技職人員」在產業位階中的想像。

至於台灣在30年前發展的高科技產業,所形成的分紅配股的快速致富印象,則是構成我們對於「學歷=錢途」的最重要基礎。高科技業極度重視學歷,學歷幾乎決定員工在公司內的升遷位置,而在政府刻意扶植科技的產業政策下,「科技新貴」的實質待遇快速攀升,以及在社會行向上的正面描述,所造成的示範作用是,一般人很容易就會把學歷跟收入對應起來。

學歷是否等同於能力,或是職業前途?它原本就不能簡單的對應起來。現實世界存在太多的例外,絕對不愁找不到。技職體系畢業的黑手師傅成為大老闆的案例、技術人員月薪超過博士高階經理人的案例,在現實中絕對存在。但是,一般人看的不是特例,而是平均狀態。

台灣的實際狀況就是,業界長期虧待第一線的執行者、技術人員。這既有產業界的現實,也有產業政策所造成的後果。「注重學歷」並不是幻象,也不只是觀念問題而已,它是有現實基礎做為支撐的。如果沒有現實的需求,又怎麼會有眾人一窩蜂想要取得高學歷的入學熱?無非就是爭取一個機會罷了。

產官學界不思改變產業政策當中的薪酬、升遷結構,只是談「要重視技職體系」,結果就是變成空談。因為,問題的核心在於產業政策造成職業類別,向特定學歷、工作類型的產業傾斜,所形成的帶頭作用,然後業界的實務運作中,對於技術人員的貶抑,才是形成「技職體系空洞化」的元凶。

(回目錄)




左右看:東亞關係進入新盤整期

左看:國際關係裡的霸凌與施恩

9月23日,台灣、日本不約而同舉辦盛大遊行。台灣方面,左右統與愛國青年學子從北到南紛發聲,遙相聲援釣魚台海域上的台灣保釣漁船、日本保安艦艇水柱大戰。日本方面,右翼仇外團體則於4個城市串聯舉辦反韓斷交大遊行,不過這場集結規模並不比先前反中大遊行來得大。

這些各自感到腹背受敵的民族情緒,與逐步升高的危機意識,直接轉換為不知為何而戰、卻持續迅速累積攻防花招的人民自救奪島行動。但在奪島的「國民對國民」抗爭戲碼背後,究竟說的是什麼樣的冷戰歷史?過往膽敢傲視亞洲的東亞民主演進,皆已摔腦後,被國旗搗得模糊不清。至今勝負未決,唯一確定的,是東亞人民間的衝突與仇外情緒高升。

同樣在9月23日,日本新任總理野田佳彥接受華爾街雜誌專訪時再度表態:「慰安婦的議題,早已隨著法律訴訟的賠償給付後結束了。」這種施暴方代表的刻意輕蔑歷史傷痕,並將歷史教訓透過法律程序與補償金做切割的無誠意舉動,無疑是再度持國家威權優勢霸凌當事人,甚至,補償金的給付,從謝罪變為恩惠的施予。

無論台韓中與日本之間的奪島糾葛如何發展,面對日本政府過去殖民傷痕、帝國主義餘孽未消,卻刻意切斷歷史不肯認錯的傲慢,已成左右翼愛國主義的激憤戰場。
陳虹穎/自由評論人

右看:江南Style與奪島大戰

重商資本主義的東亞航行,一旦碰觸尚未癒合的民族歷史傷痕,仍然不時存在觸礁危機。另一方面,具備特殊歷史背景下的左統保釣路線,卻遭逢這時代下早已語焉不詳的愛國主義包夾。

在東亞一片類軍事的主權爭奪戰新聞呈現的水火不容東亞圖像背後,某種古怪的娛樂文化卻異軍突起,收買了跨地人心。韓國不帥不美不瘦不高的饒舌大叔PSY跨國風靡,並不只在於騎馬跳舞的滑稽動作,而在於它靈活運用娛樂工業產製工具,深深諷刺過往娛樂工業產製出美麗高尚多金世界的虛幻性。

《江南Style》嘗試告訴你我美好所有權想像的幻滅,奪島大戰則嘗試建構你我虛幻所有權的存在。

8月19日,日本右翼帶著太陽旗到釣魚台/尖閣諸島上大力揮舞太陽旗。然後接著一周內,中國國旗、中華民國國旗、香港國旗都陸續歷盡艱辛,抵達釣魚台,參與這場詭譎的國旗大會。在這場台港韓中對日本行為不約而同憤怒而引發的行動裡,共通點在於:這些地區裡反帝國霸權意識的抬頭。但與此同時,暴露的是這些旗隊代表,不知為何,都對於自己擁有地球上特定區域的漁權與礦產,乃至於擁有一片領土所有權,都相當自豪且堅信不移。

這場島嶼所有權大戰,已明確指出:東亞冷戰歷史從未終結,而且正再掀高峰。
陸已興/上班族

(回目錄)



衛報週評:量化寬鬆不是魔術

節譯■葉興台
我們該如何看待最新一波重振美國經濟和拯救歐元的行動?對於後者,就如偉大的哈佛大學校園牧師高梅茲(Peter Gomes)多年前說過的:「比看起來還要糟。」

根據英國衛報的一篇評論,美國聯準會(Fed)日前宣布的第三輪量化寬鬆措施(QE3),將無限期購買債券,尤其是抵押貸款擔保證券(MBS),其操作方法為,聯準會用現金向銀行收購上述資產。這將提高債券價格,壓低債券殖利率,通常也會拉抬股市,並刺激房貸再融資,改善某些有還貸款問題的屋主的現金流。

至於這項措施對經濟的影響?多半是間接的,而且效果相當小。人們通常把資本利得當意外之財來花掉,在房貸上節省有助於刺激支出,但有些人會將省下來的錢拿去付其他債務。房貸金額高於房屋市價的屋主不能再融資,因此QE3對他們毫無影響。沒錯,QE3確實會產生若干效果,但效果不可能是巨大的。

在此同時,歐洲央行也將無限量收購歐元區高負債國家公債,希望提高這些公債的價格,其操作方式類似於QE,但對於經濟的幫助更小。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吉的目的是拯救歐元,而非歐元區,他設定的收購條件其實是限制受益國家使用歐洲央行所拯救的歐元;事實上,若要取得紓困,歐元區高負債國家得縮減支出。只要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失業率、預算赤字和負債會惡化,一些明智的國家拒絕歐洲央行的條件,就不令人意外了。

有些政府高官──如美國財長蓋納──聲稱,銀行重啟放款是經濟復甦的關鍵,增加銀行業的儲備金(reserve)將刺激他們放款。但若有人相信現儲備金是放款的關鍵,就徹底誤解銀行的作為。

如美國經濟學家明斯基(Hyman P. Minsky)曾說過的,銀行絕對不是放款人!銀行不會出借儲備金,他們也不用為了放款而需要儲備金。銀行透過放款來創造錢,他們需要願意借錢的客戶,值得放款的計畫,以及預防風險的擔保。如果這些都付之闕如,再多的儲備金都變不了魔術。

在債務通縮(debt-deflation)時期,甚至會出現更糟的狀況。當資產價格持續下跌,銀行如何賺錢?絕不是對抗這股趨勢,而是趁勢而為。如果他們限制放款,資產價格會進一步下跌,未來他們可以用更少的錢買下這些資產。也許能稱銀行的動作為放空(short)整個經濟體系,但不能因此責備銀行,這是他們在艱困時期的賺錢方式。但在這種時期要期待他們扮演促進經濟成長的角色,無疑是癡人說夢。

在有關QE3這件事,以共和黨國會議員抨擊QE3,認為將過度刺激(overstimulating)經濟的說法最扯,他們呼籲立法將聯準會的職責限縮在穩定物價這個單一目標,就像歐洲央行一樣。顯然若QE3沒有用──一定沒有用,共和黨國會議員就不用擔心通膨。但將聯準會的職責限縮在只能穩定物價,將會產生一個國會議員不願見到的效果:它將破壞聯準會對國會的誠實責任。

聯準會今日負有雙重責任──創造充分就業和穩定物價,其法源為1978年簽署立法的《韓福瑞霍金斯充分就業與平衡成長法案》(Humphrey-Hawkins Full Employment and Balanced Growth Act)。該法其實陳述了各式經濟目標,但刻意寫得很籠統,目的不是要講述經濟理論,而是要促進聯準會和國會針對貨幣政策內容和作為的誠實對話,這個問責架構一直維持到現在。

將聯準會的職責限縮在穩定物價,將迫使聯準會主席柏南克聲稱,他僅依授權行事,即便他明顯地做了其他事情。把穩定物價這件緊身衣套在聯準會身上的國會,就不能抱怨失業率、房屋法拍等經濟負面消息。聯準會與國會的對話將只淪於例行公式和謊言。

今日我們需要的是坦率地審視各國央行不能做什麼。是的,他們經常能預測大恐慌,他們也讓殭屍銀行(zombie bank)繼續生存。但他們無法讓經濟復甦,也不能解決美國失業率和房屋法拍、希臘等國失業率和經濟崩盤的問題。我們越早認清各國央行不是魔術師就越好。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回目錄)
推薦訂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9-30@【立報─言論廣場】
第 八十九 期 2013.09.06 2013 年 CC 全球會速記@【創用CC電子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09-26』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