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10-02─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10-02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10-02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保釣運動需要深化 |
日本「國有化」釣魚台,激起台灣保釣運動行動迭出,全球華人保釣遊行此起彼落,甚至兩岸政府也表現前所未有的強硬與積極。日本政府將爭議帶到聯合國,企圖混淆國際視聽,以為可以增強美國以及西方強權對中國崛起的恐懼而獲得歐美傳統帝國主義國家的支持。結果並未達到預期效果,美國並未明顯地為日本辯護;反而讓中國代表藉機譴責日本戰後未曾反省二戰所犯的罪過。即使在國際主流輿論的評論中,也少有站在日本侵略者的立場分析。在這孤立的國際氛圍下,日本政府不得不改變策略,最明顯的就是日本政府主動要求與台灣談漁權問題。 台日之間的漁權談判已經舉行過15次。但是,談了那麼多次,成果幾乎是零。原因很清楚,40多年來,日本根本不重視台灣的要求。所謂漁權談判,只是用來幫助親日的台灣統治階級軟化台灣人民的保釣意志。過去李登輝與陳水扁政權時期,對於保衛釣魚台的主權從不熱衷;真的被民間保釣要求逼急了,就以談判漁權來搪塞。日本對此了解得很清楚,因此對於過去的台日漁權談判,只不過當作一齣戲演給民間保釣人士看。馬英九上任總統,日本甚至不再配合演出,以懲罰馬英九的保釣背景。可見「台日漁權談判」,已經成為日本政府馴服台灣統治階級的棒棍與胡蘿蔔。 因此,台灣人民一定要看清楚「台日漁權談判」的真實意義,何況,沒有主權哪有魚權。這也顯示,日本政府的姿態多麼高!他們連漁權都不認真談判,更不要說主權的談判了。 在一向如此高姿態下,日本政府忽然主動要求與台灣談判漁權。這不是太陽從西邊升上來嗎?當然,日本不可能忽然就改變立場或改變姿態。人們只要注意日本目前在釣魚台問題上受到的困境,就不難理解日本變臉的原因。我們很高興看到馬政府這次被這碗東洋迷湯所蠱惑。馬政府回應說,主權確定,再談判漁權。這正呼應了民間保釣一貫的主張:「沒有主權,哪有魚權」。 但是還得注意分析,日本願意放下過去的高姿態所反映的意義。日本這種可伸可屈的做法,其實是一種糖衣砲彈,是標準的「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做法,顯示其霸占釣魚台的堅強意志。台灣人民必須提高警覺,不要被日本的糖衣砲彈打敗。 由於最近中國在保釣的態度相當強硬,日本政府必定更加努力分化保釣力量,以防兩岸合作保釣。因此,未來的糖衣砲彈一定還有。面對這種新攻勢,保釣人士一定要深化認識,揭穿日本各種糖衣砲彈的真面目。換言之,保釣運動一定要深化。在出海登島、遊行抗議等等保釣活動之後,保釣運動要進入深化的階段:深化認識,深化分析,深化保釣策略,才能應付糖衣砲彈的新攻勢。 |
(回目錄) |
左右看:謝長廷跨海西行 |
左看:歷史性的槓桿作用由他起
雖說是到北京參加國際調酒比賽,謝長廷後(四)日行將上路的中國行,怎麼說怎麼看,都是一次歷史之旅,縱使不改變,但也加速了歷史的進程;並且,怎麼掂怎麼量,其意義之重大與影響之深遠絕不下於連戰七(2005)年前的破冰之舉,就算不在之上。 從切身小局看,連戰一趟下來達成國共第三次合作,中共欣喜歷史進前,卻挫敗了台灣,徒然加深恐共心理,只因這裡的人夙不滿國民黨統治,類如1949年以前的大陸百姓,眼睜睜他們兄弟復好,既不為北伐也不為抗日,不過是拿台灣人民當共同對立面,怎能不生抵觸?連戰是在野黨魁,除了赤裸裸被招安外,也合作不了什麼,一等馬英九主政,果然合作開始,如同開閘,但此間多不領情,即使得實惠,何以故,就是不脫被出賣的陰影。謝長廷此去,當面對接中共──一闕台灣人民無冤無仇,甚至不相識的傳說,這才是開啟兩岸,而非兩黨的新局,儘管謝氏乃在野一介人士,但無庸置疑的是,歷史性的槓桿作用由他起。 從目下大局看,美國積極重返東亞,果然沿海疆域層出事端,多屬彈丸礁嶼,唯台島是中美決不相讓之地,謝長廷一如其黨,知日知美而不知中,相信此行對形勢的發展與判斷必兼利於他和中方,這又是連戰達不到的高度。 謝長廷跨海西行,自上周三面告黨主席蘇貞昌之後即為外界聞悉,直至昨(一)日開記者會正式宣佈,六天來,亦未掀起政壇風暴,包括黨內外的基本教義派及權位競爭者都表現出奇的平和,到底這是眾議僉同的顯示抑或風暴來臨前的寧靜,要之,這在充斥官能反射的台灣政治生態圈,堪稱是一種異象,但看在跨海西行的路上折翼了濟濟民進黨要員,諸如朱高正、許信良、許榮淑等等,即知這是一種異數。 可以說,謝氏未成行就成功了,與其歸功他保密到家或派系相挺,不如說是客觀環境成熟,特別是民進黨的派系大亨都了然「逢中必反」的路線不能不改變,主要是2016年政權在望,勢須搬掉最後的一塊路障,就是在這種似共識似氤氳下,謝之西行不冒進了,得以一遂其12年前的宿願。 但,通往北京的路不走直達車,明眼人皆知,謝先生非平頭百姓,獲得入境簽證,乃至談妥行程及接待細節,縱然不是依據「九二共識」,想必也有個「一二共識」吧!然則「一中原則」化作你的「憲法各表」或是賈先生新版的「兩岸一國」呢? 是的!謝氏及其民進黨需要向台灣人解釋的,很多又很多,否則這樣180°大迴轉,暈頭的又何止戇百姓而已! |
(回目錄) |
心跳的聲音:角落裡的老人 |
■張義東 回到舞台中央,掌聲環繞響起,恍兮惚兮,穿越30年前。 那時,國會還在波昂,他,赫穆特.柯爾,就任德國總理,1982年10月1日。 如今,年慶逢30,暫時拋開一切恩怨,闔黨同祝,譽他「統一總理」、「歐洲開路者」云云。一手提拔的小默克爾,不復當年受柯爾青眼有加,得以出乎意外側立一旁的小閣員,這大權在握舉世可數的女性總理,動見觀瞻,目前正為著來年大選,努力擺出治國明主之姿。 柯爾當年奉統一為終極使命,因勢利導,固成一時功業,但急速統一使德東社會結構驟然解離,雖多年來挹注計達2兆歐元,德東德西差距仍大。相信德國統一與歐洲統合為一體兩面的柯爾,如今也面對著來自傳記作者與自家保守陣營的批評,說他該為歐元危機負歷史責任,同黨早就反目的現任財政部長蕭伯樂倒是為他辯護起來。 如果說,統一貨幣有助歐洲政治統合,未必是柯爾執意如此,所以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地該罵。想當年,德國馬克如日中天,要放棄它德國人是真捨不得的,但那也是法國對支持德國統一所開出來的交換條件,樣樣事體盤根錯節。 所以,以今責古、探溯緣起是應該的,但專屬個人的歸罪,謹慎為宜。像歐元危機如此複雜的社會過程,該有幾分的過歸在誰身上,著實難理。 1998年社會民主黨與綠黨的「紅綠聯盟」終結16年柯爾政權,左派上台。如今14年過去,歷史的吊詭,如一位左派評論家所言,在於今日左派高舉的社會整合、歐洲整合,卻正是可以從學於老總理之處。 由史入手,不妨再拉大縱深:彼時,經歷68學運、石油危機,保守的新自由主義開始逐步進逼,奪居上位。79年英國柴契爾,80年美國雷根,82年德國柯爾。全球化喧囂20年,新自由主義思惟隨著生產過剩競爭、消費主義,尤其那理直氣壯的「競爭力」典範,不消聲嘶傳道,逐步浸染便可化身不易真理,這,才是我們回望30年最該警惕的地方。 另一方面,「蘇東波」、歐盟東進這樣的世紀變動,不只牽動右派大快朵頤的單一市場,也關聯人類平等與和平相處的願望。 至於個人,風燭殘年,記他是統一總理或其他,又如何呢,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不必嘆風月無情人暗換。 恍如隔世,一世30年,也真的隔了一世啊! |
(回目錄) |
迷走地圖:能源稅靠政策宣示混8年? |
■向紅岩 推動能源稅是馬總統2008年的競選政見,在上屆任期內因擔心成為競選連任的票房毒藥,致其任內封存未動,立法時程延宕至今。「能源稅條例」與「能源管理法」、「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溫室氣體減量法」並稱「減碳四法」。其中,「能源管理法」、「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已完成立法。「溫室氣體減量法」已送出委員會,可望在本屆立法院通過。 反觀「能源稅條例」則充滿變數。如:核能雖無排碳係數,但是否該以單位熱值轉換計算稅額,共同納入應稅項目,以避免其他化石能源皆有公課下,台電逕向核能發電傾斜?而為避免對碳重複公課,目前能源局主管之石油基金、環保署主管之空污費,將來勢必得完成整併,整併方案提報給主計處時,在合併報告上除了必須提及整併形式外,還須提到組織面如何整併運作,包括經費來源,預算編列是採分預算或合併預算等。再者,採取稅或費的方式課徵,亦即採取統支統收或各別編列基金?以及採一次到位方式課徵或分10年逐年微增方式課徵,以利產業與消費者有充分時間逐步調整因應?光是這些這10多年來,各界就已累積了許多不同的意見。 還不包括民眾關心的減碳效果?開徵後帶動之經濟影響?將為政府創造多少收入?以及收入將優先支用在哪些用途?碳稅將如何與碳交易這兩種減碳工具將如何做搭配?凡此諸多面向要達成共識,背後都暗藏了眾多角力等著拉扯。 立法院光是推動「再生能源條例」就歷時了8年,能源稅牽涉範圍更廣,遑論如今外在環境有證所稅爭議在前,電價又漲,時機更增敏感,能源稅想在本屆立委任期內順利通過,可說是難如登天。 按理說,課徵碳稅的目標在於促進國內能源結構朝無(低)碳能源轉型,以達成有朝一日無稅可徵,故如何精確達成手段與目標的連結,可說是失之毫釐,差之千釐。然,對行政部門來說,碳稅(費)卻是一筆可觀的財政收入,又時逢政府財力拮据,每個部門都想搶食這塊肥肉。環保署今年已將二氧化碳公告為空氣污染物,企圖將碳費併入空污費範疇,能源局亦企圖以碳費方式取代碳稅,將之收入轄下基金範疇。觀此,能源稅即便列為財政委員會優先討論議題,恐怕也只是做做表面樣子,讓馬總統有個對外交代而已。(自由撰稿人)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