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10-09─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10-09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10-09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謝長廷訪問大陸與局勢變遷 |
謝長廷到北京「調酒」勢將對台灣政局產生衝擊。 最明顯是對民進黨的台獨路線產生蝴蝶效應的影響。謝長廷在大陸說,台灣人民與中國大陸人民本來沒有仇恨。這個簡單不過的事實卻長期被視如不見,甚至被扭曲,造成雙方的敵對;有時候扭曲到極點,彷彿兩岸人民有深仇大恨、不共戴天似的。但是,這畢竟是人為建構出來的,是國王的新衣,經不起頑童的無邪直言。這個國王的新衣終於被謝長廷這個老頑童刺破了。一旦真相被刺破,許多神話就不再具有蠱惑的力量。從神話衍生的禁忌,也就將逐漸消失它的魔咒威力。而根據這種神話與禁忌所型塑的台灣政治生態也將發生蝴蝶效應式的反應。 可能的反應之一是民進黨與中共將建立比較常態的交流。如此,這將打亂了美國在東亞的戰略部署。美國的東亞戰略一個重要元素,在於利用台灣作為制衡中國發展的棋子;而要發揮棋子的作用,兩岸必須處於互不信任且緊張的關係。造成這種關係的關鍵,在於台灣至少有個重要政治力量高度敵視中共,而且最好能夠產生一種壓抑的氣氛,以限制其他政治力量與中共政權的來往,例如避免兩岸的政治談判,或是在國際爭議中攜手合作(像是兩岸合作保釣)。迄今民進黨正是扮演這樣的關鍵角色,而且扮演得十分出色。謝長廷戳破國王新衣,有可能導致民進黨的這種關鍵角色開始失靈。 美國當然不是省油的燈,她一定會用盡各種威迫利誘手段以阻止這種蝴蝶效應的發生。但是謝長廷不可能是民進黨內唯一的無邪頑童。何況,兩岸交流不突破,民進黨再度執政的希望就要大打折扣。蔡英文的敗選已經雄辯地指明此一問題。畢竟,取得政權是民進黨領導階層最大的目標。再怎麼親美,總不能犧牲勝選的目標。謝長廷的破冰之旅,將啟動許多民進黨領袖與美國的威迫利誘之間的拉鋸戰。 展望未來,對內方面,一旦民進黨與中共建立比較互信的關係,兩岸關係就有可能進入政治談判的階段,台灣必須開始認真準備兩岸政治談判。對外方面,如何處理與美國的關係,將考驗台灣的統治階級的智慧。長期以來,台灣的統治階級缺乏對美外交政策的深入規劃。台灣一貫依賴美國,即使偶有爭議(如美牛輸入所引起的爭議),也只是細枝末節,並未違背依賴美國的基本政策。但是,一旦兩岸要進入政治對話,或在國際事務上進行合作,必然會招致美國的壓力。台灣的統治階級要沙盤推演如何應付美方的壓力。畢竟,這一步是遲早要跨出去的。 要之,民進黨一個天王的頑童行為將帶給台灣政局難以預估的作用。台灣朝野上下需要預作各種可能發展的準備。 |
(回目錄) |
左右看:鴻海工潮的掀蓋與捂蓋 |
左看:極右傳媒孕生郭台銘們
工災、工潮接連不斷的「富士康」在上周五又爆發鄭州廠癱瘓事件,距離此前太原廠的大規模暴動不過才兩周,而且6月、3月分別在成都廠、昆山廠也都發生工人反抗的集體行動,倘不健忘,去年上半年龍華廠的12跳自殺尤其慘烈,直似「赴死坑」。這一切都表明郭台銘自稱「每天管理一百多萬隻動物」,確實不是笑語。 藐人為動物,這是魔,偏偏此間親資成癡成狂,把魔當神拜,還竊據電視台大唱讚歌,本欄在3月12日即嚴詞批判他們衛魔、護魔之心何其激切,這半年過去了,湧現更多的血淚,證明魔鬼的辯護士比魔鬼還惡劣,把吃人肉妝飾成一套餐桌禮儀。 魔鬼的辯護士得寸進尺,不僅無視種種工難,還追殺起「基本工資調漲,本、外勞不脫」的政策主張失利者王如玄,在空中進行缺席公審,丈夫先祭出亂民全講,妻子繼以腥聞墓仔埔, 誣指請辭待命中的勞委會主委登刊廣告是盜用公帑,杜撰基本工資影響面多大,而不言是集中在外勞。如此云云,這對男女家天下了,時人引為公害,或斥為亂彈、或歸為藍舌,皆不得其要害,但看他們一碰勞資問題即起癲狂,始知是白雪雪的極右份子,郭台銘們緣此感孕而生。 此岸叫鴻海,彼岸叫富士康的電子代工巨擘又傳出千人罷工的消息,來源不出自正規媒體,而是由美國勞工權益團體「中國勞工觀察」(China Labor Watch)首先發佈新聞稿,迄未得到旁證,鴻海公司則回應,相關爭執僅是零星個案,已立獲處理與解決。 此項傳聞的真實度為何,在新聞高度管制的中國大陸不易得到確認,但可疑的是,既然傳聞的事故規模不小,怎麼沒有現場群眾即時以手機上網傳播呢?更離奇的是,怎麼輪到一個遠在美國的非工會團體獨家取得消息呢?美國關心中國的勞工權益,當然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關係著飯碗被奪,尤其是蘋果手機狂銷,只肥了蘋果公司,瘦了大家的腰包,這是近日美國大選的熱點,多認為中國人偷了、劫了美國人的工作機會,而首當其衝的是工會,然工會不監視中國勞工權益,而由一個底細莫名的團體派出線民迢迢來臥底,只有一個可能,就是美國的保護主義者在作祟。明乎此,就不必擴大了,與其說是勞資糾紛,不如視為美中貿易戰的一次間諜戰。 即使是勞資糾紛,應予正視,而不用過度重視,勞資關係本來就在糾紛中成長、進步起來的。對郭董大不了,對社會可沒什麼大不了。 |
(回目錄) |
心跳的聲音:西班牙危機與加泰隆尼亞的獨立之路 |
■張義東 奧運之後20年,9月11日,150萬人走上巴塞隆納街頭,為加泰隆尼亞的獨立發聲,怒吼:“Catalonia is not Spain“。兩週內,自治區主席馬斯赴馬德里爭取更多的財政自主權,西班牙總理拉霍伊拒絕所請,認為加泰隆尼亞想獨立於中央政府外自行對本邦產品收稅等要求係屬違憲。馬斯隨即宣布,加泰隆尼亞11月25日舉行大選,比法定任期提前2年,時論視為宛如獨立公投。跟據先前民調,贊成獨立者已剛過半數,即使計算統計誤差稱仍為五五波,也絕不能忽視,歐元危機以來,贊成比例持續上升的趨勢,百萬遊行與提前大選俱是意在趁勢扶搖,大步邁向獨立之路。 西班牙各區中,760萬人口的加泰隆尼亞經濟最強,規模相當葡萄牙。但同時自治區自有債務佔全區生產毛額20.7%,負債最多,屬一般計算西班牙危機時經常忽略的地方政府債務。若從歐元危機視角,獨立是拋掉窮區,獨善其身,是切割問題,無濟於事,甚至雪上加霜,或是有助解決問題? 獨立派人士有答如下:我們要的是更多的加泰隆尼亞與更多的歐洲,我們將留在歐盟、保衛歐元,對鄰區的幫助,將由西班牙國的財政移轉,改為更好的由加泰隆尼亞國經由歐盟再到鄰區來進行。 問題既牽涉富貧間的援助(如德國、奧地利等地亦有不願救南歐之聲),以及中央地方的財政分配移轉,(如加泰隆尼亞言其上繳比例過高),會上升為趁勢獨立,與現實政治與危機因應有關,然而能結合起源於文化、族群上的獨立願望,根本上則是關連了,賦稅的壟斷與境內身體暴力之壟斷,正是現代國家所以產生最重要的兩項內涵。以中央而言,以獨立而言,皆是讓無可讓。 時移事往,21世紀,人稱「後國族」全球化時代。國之為國,是為何建國且又如何立國呢?這個龐然的大哉問,於多層次治理體系之歐盟尤其複雜,牽連了歐盟框架對會員國與各區域的影響,以及反之,區域崛起對歐盟框架的影響(如1992年依馬斯垂克條約設立「區域委員會」)。 獨立之發聲,既聞於9月11日加泰隆尼亞首府巴塞隆納,也聞於9月29日蘇格蘭首府愛丁堡,繼之於10月6日威尼托區首府威尼斯。歐盟的新國族化運動,正當方興未艾! |
(回目錄) |
迷走地圖:公共財拍賣又一章——4G頻譜on sale! |
■向紅岩 頻譜資源管制是廣電媒體結構管制歷來最重要的一環,包括頻譜配用、執照更換轉移與產權集中等問題。讓無線電波頻譜具備(準)私有財產的法律地位,素為商業媒體業者長久以來最想攻佔的最後一座圍防。由東森、和信與美商卡萊爾集團主導的「台灣有線寬頻產業協會」(CBIT),自成立以來即不斷要求解除台灣法令中關於水平整合的相關機制。其後又有龐建國、郭正亮等23位跨黨派立委於2002年11月組成「數位匯流立法推動聯盟」,與商業媒體業者沆瀣一氣倡言修法建構「符合數位匯流時代」之媒體法規,一時間在媒體、國會議員及產業諮詢顧問公司分進合擊,隱然形成共生關係的結盟勢力下,媒體產權管制更被視為在數位匯流新媒體時代下有礙台灣媒體產業全球競爭力的落伍政策作為。 然而,即便是進入當前數位匯流的時代,無線電波的稀缺本質,絲毫未因科技數位化及壓縮技術進步而改變。僅管有些國家採用拍賣方式分配無線電波頻譜資源,但依舊有許多國家,如: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瑞典、芬蘭、盧森堡、愛爾蘭,仍秉持「無價頻譜,有償使用」的原則,維持由行政機關決定方式,繼續確保無線電波頻譜的公共財產地位。 惟近10多年來,國內倡言「傳播管制革新」最力者,多為電信、廣電媒體業者,以及與之利害共生的政客、營利性顧問公司,不斷在國內鼓催英、美、紐、澳等國案例,引用力主經濟自由化之部分政客、經濟學者及資本家的說法,將「無價頻譜,有償使用」原則改寫成「有價頻譜,無償使用」,以利將無線電波頻譜轉變成私有財產,允許買賣交易、出租和轉移,甚至爭取永久免費擁有部分無線電波頻譜的產權。 「傳播管制革新」一詞,原意指各國政府對具有公共財特性的產業進行政策變革,其目的在於導正市場機制,以最低之社會成本達成非經濟的目標。管制革新不等於解除管制與私有化,更不同意實質上無益於、甚至有害於公共利益的「革新」。我國4G釋照在即,輿論關注點卻屢隨政客與業界起舞,僅圍繞在釋出波段、時程、張數、招標資格以及拍賣4G新增之國庫收入,對於媒體產權管制不斷鬆動的負面影響反倒鮮有爭論。 |
(回目錄) |
教長:未規劃實作取代博士論文 |
【台北訊】教育部長蔣偉寧表示,以技術報告取代論文,碩士班較適合,博士論文仍需一定學術性,不會取消論文。 報載指出,教育部正擬訂辦法,未來博、碩士將分「研究型」與「實務型」,實務型的博、碩士不需提交論文,改以提出技術報告、實習或作專案代替論文,就能取得學位。 蔣偉寧在三峽國家教育研究院受訪時表示,國外有些作法基於技術性考量,用技術報告來取代學術性論文,在部分碩士班階段比較適合落實,但博士班目的在於學術突破和追求卓越思考,目前沒有取消論文的規劃。 蔣偉寧表示,博士班的論文仍需有一定學術性,即使是技職體系或科技大學的論文還是有其必要性,目前全世界沒有不用寫論文的博士;而實作研究也可寫成論文,不一定要把論文形式改成技術報告或取消論文。 教育部次長陳德華也表示,過去博士生以學術研究為主,跟產業互動較少,未來會鼓勵博士生將學術和產業結合,幫產業研發技術或產品,再寫成博士論文,並非免提論文。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