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10-23─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10-23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10-23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資本主義的媒體 |
近年發生眾多釣魚台事件,人們注意到日本民眾對石原慎太郎「購買」釣魚台以及隨後日本野田首相「國有化」釣魚台,均獲得日本民眾高度的支持。釣魚台不屬於日本,證據確鑿。不斷祭出各種站不住腳的「證據」,說明日本政府心知肚明道理不在它那邊。但是,日本政府卻不斷地硬掰。這點不難理解。戰後日本統治集團並未承認過去侵略的錯誤,這說明日本統治階級依然是由軍國主義者把持,只想重溫過去「東亞共榮圈」的美夢,自然會硬掰。比較令人難解的是,日本高比率的民眾居然相信石原慎太郎以及野田首相的說辭。 日本多數民眾為何會盲目相信日本右翼政客的說辭?多數民眾與統治階級不同,未必具有軍國主義的意識形態。他們的認知顯然被誤導了。顯然,教育與媒體是誤導的主要工具。在這個令人擔憂與警惕的現象的背後,暗示日本媒體影響力的可怕程度。 日本號稱是自由民主國家。與極權國家不同,日本媒體普遍被認為具有相當獨立性,不受國家機器的干預。可是,這樣的媒體自由的國家,卻會誘導民眾接受軍國主義的論述,而天真地相信釣魚台屬於日本。 媒體誘導社會思潮,這也不是日本獨有的現象。1930年代,希特勒、墨索里尼等法西斯主義者的崛起,已經展現過先例。希特勒與墨索里尼都不是靠宮廷政變或武裝革命獲得政權,而是依賴民主選舉掌權的。掌權前,德國與義大利都算是「民主國家」,都用選舉方式來決定國家領導人。法西斯主義者能夠在選舉中勝出,媒體的誘導顯然發揮重大的作用。 媒體誘導社會思潮的現象也不是只發生在法西斯國家。當美國前總統小布希出兵侵略伊拉克時,民意調查發現居然有85%美國民眾接受小布希宣布出兵的理由:伊拉克擁有大量毀滅性武器。顯然,美國民眾被誤導了。誰有能力誤導美國社會意識?媒體顯然是主要功臣。 這些現象不但表明媒體威力的強大,也顯示在資本主義體系(包括法西斯主義),媒體往往成為誤導民眾,而成為對外侵略開道的先鋒隊。最近,英國的《經濟學人》(Economist)、德國的《德國之聲》電台等媒體探討釣魚台風波,都發現日本社會民粹主義嚴重,而這顯然是由日本媒體塑造出來的。 資本主義體系下的媒體雖然較不受國家機器的控制,但是絕對不是真正的自由獨立,而是受廣告、受市場的擺佈。政客們如果懂得利用廣告與市場作槓桿,完全可以掌控媒體的傾向,達到誘導社會思潮的作用,終於成為掌握政權、對外侵略的工具。這種槓桿作用過去已經發生多次。如今日本又再藉此侵占釣魚台。 |
(回目錄) |
左右看:西歐、南歐紛傳獨立風潮 |
甩不掉統治階級的緊箍咒 一直飲譽為近代民(國)族國家典型的歐洲諸國傳出分離運動越演越烈,蘇格蘭終於明確後年公投,決定是否結束300多年棣屬於英國的關係,而且義大利、西班牙與比利時也都有強烈的獨立風潮,不啻顯示,教科書所謂的民(國)族國家大有商榷的餘地,更不宜做為我們政治生活的指針。 回顧近代民族國家的緣起,首需看見資本主義同時並行而起,但兩者並非平行不交叉,乃是資本主義賦予強大的動力去尋求市場,所以先有重商主義向外拓殖,從而產生西班牙、葡萄牙與荷蘭第一代民族國家,繼之英、法掀起產業革命,孕育國內市場,資產階級掃平封建割據,夯實了民族國家的內涵,也成為後進如德、義及日本等等的榜樣。要之,民族國家是資產階級鞏固地盤的政治工具。 如今,典型的歐洲發生離心離德,一方面說明其資產階級籠絡不了人們,已從日益加劇的市場競爭中敗下陣來,另方面也說明無產階級受害之餘,還深陷於民族神話中,甩不掉統治階級的緊箍咒,改舉階級聯合的大旗,跨越國界與族別,展開全球範圍的反資、反帝運動。 趙萬來/大學教授 走向全球化所應許的反面 一周前,英國政府與蘇格蘭簽署一份協定,同意蘇格蘭人在後(2014)年舉行獨立建國的公民投票。觀察家多認為蘇格蘭果真選擇脫離「大不列顛暨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可能性不大,但是這種和平議離、民主公決的文明政治叫人驚艷,可媲美1993年原捷克斯洛伐克裂解為捷克與斯洛伐克兩國。 與此同時,也讓世人注意到,西歐與南歐紛傳獨立風潮,如比利時北部的弗列明語區日趨強烈要求分斷南部法語區,最直接了當的理由是,地占比國面積1/3,但貢獻了近60%的GDP;同樣地,富庶的北義大利也不甘再輸血給一直低迷不振的南方;西班牙境內的加泰隆尼亞和巴斯克則是火爆夙著的國族孕生運動,以其不足10%的面積卻產出近25%的GDP,猶如蘇格蘭力圖切斷北海油田的黑金繼續流入倫敦當局。 質言之,都是窮與富的差別顯現為國界的再劃定,乃至於召喚歷來語言、文化與宗教的差別,強化為國族的再認同/異,尤不能忽視的是,這反映了經濟大衰退中彼此利害的尖銳化,恰恰走向經濟全球化所應許的反面。 甘向西/政治評論家 |
(回目錄) |
迷走地圖:台灣轉型有機農業的結構困境 下 |
■向紅岩 有機農民除在經濟上面臨農業轉軌的結構壓力,在政治上也缺乏中央政策的關注與投入。按理,台灣過去依靠傳統慣行農業「以農養工」才得以扶植總體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環境破壞應是社會全體的責任,不該由少數有機農民與消費者承擔整體環境教育的費用。面對綠色革命開啟現代化學農業帶來的污染問題,許多國家都採取對環境有益又符合WTO規定的「綠色補貼」(Green Box)措施。反觀我國在綠色補貼經費方面,預算卻多集中在老農津貼、休耕給付和災害補助,對於攸關農業轉型發展的「農業生產結構調整性投資補貼」與「環境計畫下的支付」項目缺乏應有的投入與關注。 不只農委會提供有機農業轉型的資源偏低,地方農會對於推廣有機農業也消極。對農會而言,有機米的單位面積產量比良質米低2到3成,即使售價較高,但從市場面看,有機米只能供應較高收入族群,通路並不好打,且加工機器還得另立一套處理流程,故寧可將主力放在良質米推廣。 著名鄉村社會學家費孝通在其著述《鄉土中國》中曾指出,鄉土社會中,傳統的重要性比現代社會更甚,因為整個社會歷史都在維持這種傳統的秩序。所謂傳統就是社會所累積的經驗,宛如代代相傳的生活指南,它規範著每個生活其中的人,不必知之,只要照辦。費孝通提出這個分析概念的社會背景,雖然與戰後經歷農業現代化過程的台灣農村社會不同,但台灣在推行農業綠色革命後,慣行農業在農村業已成為眾所公認之傳統農耕方式(慣行農業的現行英文稱法亦為「traditional agriculture」),並在經濟、生活、親族關係、政治組織等方面都發展出成熟的社會網絡與之相適應。是故,有機農民的行為,等於在挑戰農村社會習以為常的傳統,以及挑戰某種農耕的集體秩序,再加上農藥商長期洗腦,令慣行農民對有機農業產生既定印象,並強化對有機農民的負面看法,以及他們對有機農業的觀望遊移態度,以致有機農民不灑農藥、化肥的農耕方式,在農村屢招質疑,連自家務農長輩也不支持。 對應年邁傳統稻農的窮途末路,有機種植近來被產、官、學界甚至環團和農村社造工作者視為台灣傳統農業結構轉型的一種嘗試出路,期望藉此落實小農生產自主、社經地位穩定,又能兼顧生態和諧的實踐願望。然而,社會在轉型過程中,勢必受到既存權力結構牽制,同理,在傳統慣行農業經營結構裡推動有機農業轉型,勢必也會受到傳統慣行農業結構問題的影響,唯有正視面對而非繞過既有農業結構問題,所謂的農業轉型才有機會露出曙光。 (自由撰稿人) |
(回目錄) |
心跳的聲音:返回文字祕藏魔法的時代 |
■張義東 一位12歲女孩在德國《時代週報》發表讀者來文「哈利波特不如真實生活那麼緊張」,說起老師發下文章,論及哈利波特該不該列入文理中學讀物,女孩認為還不如讀《穿條紋衣的男孩》,描寫猶太人被迫害屠殺,那是真實的生活。 拜超文本之賜,網站連結立見2007年反波特與挺波特的文章,反者宣稱,首冊英文簡易,無以增進16至18歲中學生英文國際競爭力;挺者駁之,此書可並種族主義、帝國遺產深入講授,也配得文學批評之探討,又能吸引少年讀書,為教材當之無愧。 關於《哈利波特》,可說者實在太多:文學批評裡的文本脈絡、比喻意象;全球文化與英國性(Englishness);全球同步上市的驚人精準後勤;文字、聲音、影像、週邊與主題樂園跨文本形式大成;以及提到吸引讀者,所聞說出版日暮之憂,閱讀凋零之歎。 為期5天的法蘭克福書展14日落幕,全球最大書展裡,紙本、聲音、多媒體之外,數位電子出版也迭發新意,爭奇鬥豔。 遂問:出版的未來在於數位化嗎?或者,資訊高速公路將內容匱乏,淪為蚊子館?三譯為識字、識讀、素養的literacy,前景如何?會是以「新素養」吞噬「素養」,再由「數位素養」取「新素養」上位代之,從此步入連結無限的幸福或短裂淺妄的虛無?面對兩極化提問,可以莞爾答出某種第三條路,也可以更另類、更辯證地嚴肅以待。還可追問,閱讀所為何來?是開一扇窗、見(建)一個世界,還是厚植個人職場與國家招商的所謂核心能力、競爭力? 弔詭的是,要歎那閱讀凋零「失卻競爭力」,卻也未必。當前所謂影像化時代,其實是加上了科技的視覺返祖,返回到現代性的「大眾」興起之前。彼時文盲者眾,耳聞之外,但憑眼見,廟宇雕刻,教堂花窗,歷歷在目。眼下大眾崩解,社會成孤島、成部落,「大眾識字」盛景不再。若棄絕閱讀果如潮湧,那透過深刻、抽象、長篇閱讀陶成之識字、用字,將復還為殊異秀卓。如此,閱讀豈不成了能讀者獨享之「核心競爭能力」? 事實上,《穿條紋衣的男孩》書評反應不錯,並非單贊描寫真實,更是贊它詩意地描寫真實,而《哈利波特》與金庸武俠同道,托言奇幻,潛繫其真,說來殊途同歸。文字祕藏之魔法,不在累力競勝,而在見人見己、回歸本真。(德國馬堡菲利浦大學社會學博士)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