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11-20─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11-20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11-20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中東戰火再起 |
就在中、美兩國領導人換屆大戲才剛落幕之際,忽然傳來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哈瑪斯統治的加薩地區互相射擊飛彈,平靜多時的中東又籠罩在戰火下。 中東是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火藥庫。近2、30年來人們的注意力被「基地」組織、伊拉克、伊朗、阿富汗等國的戰火吸引住。但是,如果把時間倒回到二戰後的3、40年,那麼中東地區的主要戰火則是集中在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的衝突。事實上,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已經發生過5次大規模戰爭,之間還衍生出一次石油禁運。此外,「基地」的產生也可視為以、阿衝突的副產品。進入21世紀,「基地」所主導的911事件造成巨大影響。顯然,以、阿之間的衝突影響深遠,而且問題遠未解決。 以、阿衝突源自二戰後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區建國。流浪在歐美地區的猶太人,長期受到居住地國家的排擠壓迫,特別在希特勒當政的納粹德國最為嚴重。受迫害的猶太民族便不斷試圖建立自己的國家。連比較反對狹隘國家主義的大科學家愛因斯坦,亦曾參加猶太復國運動的活動。作為補償猶太人受迫害,加上歐美各國社會菁英猶太人比重特高、得以影響美英等國政治,歐美統治階級終於在二戰後協助猶太人建立了以色列。 但是,以色列卻是建立在阿拉伯世界。對阿拉伯人來講,迫害猶太人是歐美的種族主義者,而非阿拉伯人。歐美國家要補償過去迫害猶太人的過錯,卻慷阿拉伯人之慨。以色列的領土不是建立在德國或是歐美國家的土地上,而是從阿拉伯人長期居住地巴勒斯坦割裂出來,並且把巴勒斯坦人趕出家園。這樣的安排當然不被巴勒斯坦人、甚至所有的阿拉伯人所接受。這是以、阿衝突的根本原因。 由於支持以色列的美、英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1990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後獨霸世界,遂使阿拉伯國家不敢輕易反抗。於是從1982年第5次以阿戰爭後未再發生戰火。激進分子轉向恐怖主義手段,主導了近2、30年來阿拉伯人的反抗活動。 911事件震撼了資本主義統治階級。經過了10年的鎮壓,「基地」領導人紛紛被擊斃。美國統治階級認為中東危機基本上已經克服。對美國而言,主要的挑戰已經不是阿拉伯國家,而是第三世界的新興國家,特別是中國。於是在賓拉登被殺之後,美國已經把外交重點從中東與歐洲轉到東亞。這就是美國「重返亞洲」的歷史脈絡。歐巴馬當選之後的第一個外交之旅就是東南亞國家,其意圖可謂司馬昭之心。然而就在歐巴馬訪問緬甸的時候,中東戰火又起。這會不會擴大成為第6次以阿戰爭?全世界都在密切注意。 |
(回目錄) |
左右看:台灣精神疾病廿年倍增 |
左看:懇請學者勿棄我如白老鼠 精神科診所日益在街頭巷尾開業,各種抒壓、解壓的店頭也紛紛出現,這些可感的市容在在印證台灣的精神疾病曼衍流行,有如傳染病一樣。 可怪的是,這麼重大的國民健康危機竟然是通過出口轉進口的方式才讓我們當事人知情。台灣本地近廿年的精神疾病由中研院特聘研究員鄭泰安分析所見,刊登在國際頂尖醫學期刊《刺胳針》上,據說引起國際關注,嗣由此間媒體以中文簡述,如此生產、流通知識,我們台灣人彷彿成為學者觀察的白老鼠而已,焉能不神傷飲泣而推高憂鬱症、焦慮症的統計? 鄭氏又陳列同一期間的自殺率也呈現增一倍的速度,而失業率、離婚率則增加兩倍,聲稱這三者與精神疾病有高度相關,其實一言以蔽之,就是人際關係的互解,即使有業、有婚也不保證安身立命,當然,寄情於微電子的虛擬世界,更是鄭氏所未觸及的新生病灶。面臨精神病大潮襲台之際,懇請大學者勿棄我如白老鼠! 趙萬來/大學教授 媒體果然是台灣的亂源,人不變得鬱卒也真難,但鬱卒得真冤枉! 日前,唯一的晚報丟出斗大的標題:「台灣精神疾病20年增1倍」,引述中研院研究員鄭泰安的論文,國人罹患焦慮症、憂鬱症等精神疾病的盛行率從1990年11.5%增至2010年23.8%。如此消息乍聽下真駭人,卻不報導,國際上各社會的精神疾病多在25%左右,台灣不異常,並且據WHO(世界衛生組織)推測,到了2020年精神疾病將成為人類疾病的第一名,也就是,台灣與世界同步,倘若病情堪慮,不僅此島一家事。 可是台灣的媒體弱智,或者是存心炒作,大肆渲染嚇自己,偏不註明,這種精神病調查的標準每5年改動一次,而且民眾接受調查時的態度也較前坦然、不隱飾,也都影響發生率的增加。單單擺出數據來,不是說明問題,只在製造問題,加重焦慮與憂鬱。 社會越文明,就越複雜,加諸於人的壓力也就越大,不幸的是媒體推波助瀾,製造恐慌,精神疾病怎能不增加! 甘向西/政治評論家 |
(回目錄) |
心跳的聲音:德國綠黨會向右轉嗎? |
■張義東 世界上玩顏色政治的國家比比皆是,紅橙黃綠藍黑,皆陣列在前。其中把握政治意識型態用以鮮明政策綱領、非徒夢幻圖騰者,亦所在多有,德國就是一個組合繽紛的例子。 近10日來此間風雲丕變。11月9日,綠黨選出明年大選之雙領頭候選人:新教教會總會議長格林愛卡與務實派的崔汀。一池春水頓時沸騰:德國綠黨會向右轉嗎?過去那個清新的、抗議的、激進的綠黨走上右派保守之路了嗎?一連串疑問中,連帶「黑綠聯盟」的可能性也浮現民調媒配。蓋因最新民調恰恰顯示,黑色基民黨,也就是目前執政的保守黨,加上綠黨,是唯一可以取得穩定多數的顏色配對。 先解釋顏色。過去30年,德國政府經歷16年黑黃聯盟、7年紅綠聯盟、4年黑紅聯盟,以及至今3年黑黃聯盟。黃是右派自民黨、紅是左派社民黨,另外還有深紅左派黨和訴求網路自由的橘色海盜黨。 回到綠黨。11月9日後,綠黨中支持紅綠聯盟最力而在領頭候選人角逐鎩羽的羅特,獲得黨大會以超高票支持連任黨主席,格林愛卡又與基民黨梅克爾總理各自說明,黑綠聯盟非其所願。風暴,似乎平息了。 果真如此?其實不然。 1985年,首位綠黨邦層級執政部長費雪宣誓就職,所刻意穿著建立反叛形象的球鞋,早就停駐皮革博物館裡。之後,紅綠聯盟聯邦層級執政7年,邦層級常組執政聯盟,目前執政5邦,尤其巴登-符騰堡邦更是執政大黨,據有邦總理之位。全國民調近來持續維持第三大黨,支持率10%至14%之間。 站穩腳步執政了就會右轉嗎?答案又非如此簡單。綠黨興起受惠德國選舉制度:以第2票政黨票決定政治版圖的比例代表制,讓綠黨得以環保理念化為國會席次,不被大黨擠壓,反成舉足輕重夥伴,又能以黨綱政策聚票成城。 當今之世,去核與綠能盡皆德國引領,環保政綱不復當年另類叛逆。按說小黨政見成為全民共識,本是難能,小黨卻可能被大黨吞食或奮成大黨。綠黨支持者是眾黨中收入最高、學歷亦唯有海盜黨可比,遂有既得利益者漸眾,政治傾向將中產保守化之憂。 時移事往。32年前一群熱血青年聚嘯起義,敵視父祖輩那套中產階級價值觀,如今中產化、市民化侵捲而至,會蛀蝕綠黨,讓它變得保守,如馬克思看見的「小資」(petit bourgeoisie)嗎? (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
(回目錄) |
迷走地圖:德國能,台灣為何不能 |
■向紅岩 能源政策,牽涉到的不只是技術和法律層面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文化以及人民對環境的觀念與態度。過去20年,德國改變了全世界對能源的看法。德國的能源概念、環保意識始於1968年德國的學生運動、1970年代的反核運動以及1980年綠黨的成立,因為有這些所謂的公民運動,德國的能源和環保政策才有現今的發展。 德國反核歷史悠久,從1970年即已開始。在德國,每輛車幾乎都會有一張反核貼紙。1973年和1979年的石油危機,讓德國開始推動節能法律,現今德國新增的法律條文都與當時的節能法律相關。1986年俄國發生車諾比事件,貽害10餘年,對當時的社會、經濟影響巨大。日本福島核災對德國也影響甚鉅,儘管德國沒有地震、颱風,核電廠設計也與日本不同,但德國仍決定要廢止核電廠。對德國而言,這已非純粹的科學考量,更是種政治決定。 另一重要的社會條件是德國綠黨的成立。德國綠黨成立於1980年,係由一群懷抱改變世界理想的年輕人所發起。綠黨在1983年第一次被選舉進入國會,不僅轟動一時,更是德國政黨很重要的變化。綠黨成員幾乎都是環保份子。德國前外交部長費雪(Joschka Fischer),過去也是綠黨的一員,在70年代參加過激進派反核團體。這些人帶給德國政府許多新的環境、能源政策看法,並逐漸改變了德國政策,包括1990年的《再生能源法》,在當時都是極具難度的立法。 因有來自公民社會的支持力量,故有別於其他國家推動再生能源的方式,德國發展再生能源的資金並非來自政府補助,而是來自民眾所繳電費中的附加電費。此外,從2000年後,每戶人家還需多繳一部分的環境稅,每年逐步增加,並有效地影響了許多節能、再生能源的企業發展。 反觀台灣則不然,我國實施的再生能源躉購電價費率制度係採政府預算補助,且偏重於獎勵再生能源設備的設置,雖緩慢提高了再生能源供給量的成長,但對於傳統能源的預算投入不減,也未就其造成的外部成本課以稅費,以致各種能源類別供給都在持續成長,徒增支出卻無法有效達成能源供給來源轉換的效果。另方面,台電做為國內唯一綜合電業,輸、配、售電均由台電壟斷把持,因台電不想負擔先期建設成本,令其他民營電廠搭便車坐收漁利,加上台電員工的績效獎勵制度又是以發電、售電度數做為獎勵誘因,以致台電迄今不願投入改善老舊電網,推動智慧型電網的設置,以提升節能效率,有效降低能源需求。 若要問德國能,台灣為何不能?恐怕得先檢視我們缺乏哪些社會條件,以及在哪些政策上走了岔路? (自由撰稿人)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