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言論廣場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1997-12-10
發報頻率:每週出刊五日
訂閱人數:3,45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言論廣場報
立報─言論廣場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言論廣場
發報時間: 2013-01-23 05:00:00 / 報主:立報─言論廣場
[公益聯播]徵 課輔人員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1-23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1-23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公共媒體運作的核心不在董事會

由文化部提名的公共電視董事名單,在遭遇表決挫折,以至於董事會仍然無法順利運作後,各種呼籲改革、解套的說法紛紛提出。各種意見幾乎都認為,董事會的順利運作,才是公共媒體邁向正軌的開始。這樣的觀點基本上只是回應當前公共電視所面臨的法治困境,但是,董事會的成立,只是達成最起碼的法制化而已,距離公共媒體的運作還遠得很。

因為,組織的運作還是在人,公共電視的運作完全在於內部的執行團隊,而不是董事會。

目前各界對於董事會組成的關心,甚至已經到了焦慮的程度。然而,董事會的名單、組成議題,其實源自於與政黨之間的對抗,政黨之間的張力所形成的政治議題,從董事會法制化到公共電視法修法,很吸睛,卻也模糊,甚至蒙蔽了我們對於公共媒體的視野。

商業媒體將本求利,募資所召來的資金代表對於經營有不同方針,有的強調短線操作,有的重視長線布局,因此需要有一個董事會的平台,協調各方對於營運不同的主張,基本上這是資本主義的商業遊戲規則,資本家之間的鬥爭、對抗以董事會的決議作為最終結果,而配套的組織運作就是強調執行性、紀律性的層級組織,董事會的決議一定要實現,這不只是展現商業運作的效率,也是快速弭平資本家內部的紛爭的好方法。

然而,公共電視從一開始的理念就是有別於商業媒體。從公共電視法的修法過程,以及法條中對於董事會的描述,更可以看到,當中有許多政治脈絡。公共電視的董事會具有比較多的政治象徵意義,畢竟要有一定的地位、社會形象、政治影響力才得以側身董事會。然而,從歷年的實務經驗來看,董事會對於公共電視的影響力,雖不能說是橡皮圖章,但是影響力是有限度的。尤其是,近兩年董事會處於空窗期的實際經驗,顯示的是公共電視的節目品質雖有變化,但是與以往相差不大。

因此,將焦點放在董事會,其實是隱含著把公共媒體運作給政治化了:只要董事會這個最高層穩定下來了,組織的運作就會順暢。

各界對於董事會的高度關心,與實況之間呈現很大差距的地方在於,除非我們認為公共電視已經是一個有鋼鐵般執行紀律,董事會的決議可以從董事、總經理徹底傳遞到執行面的組織,在這種情形下,談「董事會的完備會是影響公共媒體運作的關鍵」才有意義。而且,依照公共電視法當中對於董事會、總經理的職責,雖有規定,但是,總經理要如何「貫徹」董事會的決議,實在有太多的模糊空間。就算是以台灣各界最津津樂道的英國BBC,在嚴密運作的組織下,仍然發生已故知名主持人薩維爾(Jimmy Savile)性侵幼童醜聞,卻被掩蓋將近30餘年的狀況。

實際的狀況是,台灣的公共電視在運作方式、組織文化,都跟商業媒體有很大的不同。最明顯的就是公共電視現有的節目題材中,例如紀錄片、戲劇、生態主張的節目、教育議題,在觀點甚至製作方向上都呈現固定的狀況,只要上YouTube、土豆等網站上逛逛,都可以看到在題材的處理上,台灣已經出現瓶頸。至於製作的資金運作、運作模式,更可以感受到這種停滯感。這當中,又有許多節目幾乎與政治(特別是政黨之間的張力)無關。

因此,要說是近幾年公共電視的運作實況,是源於政黨對抗以及董事會懸而未決,實在是有點勉強。公共電視既然不是商業媒體的運作概念,那麼,實在不適宜再將資本主義商業運作下的董事會→執行長→各組織的層級指揮概念,套用到本地的公共電視上。公共電視的董事會,或許是公共媒體運作中的一環,但是,與其將焦點放在董事會人選,倒不如好好的讓民眾監督公共媒體運作。董事會太高了,看不到也管不到節目的品質,觀眾的意見,才是改善公共媒體的直接力量。

(回目錄)




左右看:阿爾及利亞劫持事件的啟示

左看:殖民幽靈駐紮阿爾及利亞油田

1954年,阿爾及利亞的民族解放陣線(FLN)領導農村游擊行動與城市恐怖行動,目的是要求法國放棄殖民,停止百餘年來的日常壓迫。當時法國執政者以大規模的警察與軍隊鎮壓相回應。當時沒人會說:這大規模屠殺與戒嚴,分明是「恐怖主義」。

1961年,阿爾及利亞於一次軍隊發動叛亂的契機下,終於擺脫法國得以獨立。1967年,這個地方一度成為1970年代第三世界國家聯合,建立「77國集團」集結地。1996年起,軍事政權的復辟,明目張膽利用石油、天然氣資源,建立阿爾及利亞1%統治階級對外國資本的金權管線。

在近日「蒙面旅」領軍的劫持行動中,遭襲擊的英國、挪威、日本、美國等「合法圖利」的能源竊運公司,撇開被挾持的多國人質不提,襲擊對象是英國BP石油與挪威Statoil石油經營的天然氣油田,英國殼牌(BP)石油對於海陸生態環境污染的貢獻,已達惡名昭彰,無人不知曉之境地。

如今,由於害怕能源利益向外輸送的管道遭受威脅,以法國與美國為首的領導階層,再度「做賊的喊抓賊」。先是將這些跨越多國組成的激進份子貼上「恐怖分子」標籤,然後宣布全面「反恐」、「與之戰鬥必須要毫不留情」。拒絕談判對話,是因為害怕一不小心自曝獨立的阿爾及利亞,實際仍是法屬殖民地。
陳虹穎/文化評論人

右看:反恐主義成效堪慮

從每年層出不窮的人肉自殺炸彈、挾持人質等極端的軍事武裝恐怖攻擊來看,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實際上是在武力不對等的局勢下,提供第三世界受迫人民抵抗西方帝國主義壓迫的一支重要集結的根源,目前看來,卻成為因過激行動而模糊了話語的信仰。

在此次阿爾及利亞的劫持人質行動中,透露出有別於過往「基地」組織行動更多訊息:首先,法國出兵軍援馬利政府,並揚言不惜佔領馬利以積極抑制恐怖勢力,救出法國人質雖屬應當,但擴及取得他國統治權的正當性,不啻是帝國主義心態復辟。其次,伊斯蘭武裝組織「蒙面旅」的成員組成,也包括法籍與加拿大籍的「十字軍戰士與猶太復國主義者」。換言之,伊斯蘭主義激進份子於北非各地持續發展的恐怖攻擊,早已從單一民族主義抗爭行動,演變至與法美政府為首的帝國力量勢不相容的聯合決心。

但是完全無法記取歷史教訓的法國,在阿國與馬利之戰中,再度以粗暴蠻橫的「絕不談判」武裝原則,以軍事力量壓制他們口中的恐怖主義。表面上的「人道精神」成為堵住「蒙面旅」之口的盾牌。究竟2003年以來的反恐戰爭至今,在無數的死傷犧牲之下,換得了對話、理解與和平嗎?法國與美國執政當局的執迷不悟,是否逐步將人民置入更大的恐怖危機?
陸已興/國小教師

(回目錄)



衛報週評:恐怖主義只是馬利數十年苦難根源之一

節譯■葉興台
根據英國衛報的一篇評論,最近在馬利發生的事件有兩種版本解釋,每種有關馬利北方被伊斯蘭團體接管的解釋都過於簡化。

第一種解釋說,若非西方國家扳倒利比亞格達費政權,導致為數眾多的武器流入馬利;若非美國軍事顧問協助訓練一些伊斯蘭好戰份子;若非西方國家私下表達對馬利資源的興趣。換言之,應歸咎於西方國家的新殖民主義。

第二種解釋更簡化,將馬利的問題歸咎於重新再起的「蓋達」組織介入。這種解釋將馬利界定為歐洲大門發生的全球安全問題,除了法國,有些歐洲國家也喜歡這個版本,導致他們對馬利進行軍事干預。

就像最近有關馬利的諸多報導,以及有關蓋達附屬團體與法國和馬利軍隊對抗的報導,上述兩種解釋在意識形態上過於簡化,以致於無法描述馬利真正發生的情況。

馬利的問題日益嚴重,上週更蔓延至阿爾及利亞,這應該是該國不同團體累積半世紀的緊張所造成。馬利政府長期對各個團體大玩競爭性利益(competing interests),讓問題更加惡化。馬利北方的圖阿雷格(Tuareg)和阿拉伯人突然取得武器也是重要原因,這個地區在馬利當局長期統治下,已變得貧窮殘破。

事實上,西方政府和機構若有錯,就是錯在他們長期漫不經心地接受和提倡馬利中上階級採取的程序民主,即只想建立體系而非公眾參與。這是一種在社會和區域上都不包容的民主。在此情況下,我們也許不該感到驚訝。而且馬利也不是唯一一個民主進展被過度吹噓的國家,想想盧安達、伊拉克或後塔利班時期的阿富汗。

這些事實讀起來令人沮喪。占全國領土的近70%的馬利乾燥的北方(儘管人口僅占全國10%),因缺乏馬利中央政府的投資和國際援助,一直是非洲最貧窮的地區,當地的居民在1960年代的左翼政府和之後軍事政權的統治下長期遭到忽視。但在1990年代中期馬利轉型至民主後,當地的投資確實增加了。

除了上述問題,圖阿格雷仁和阿拉伯人對自己無法被馬利包容,一直感到憤憤不平。圖阿格雷人首次造反是在馬利1960年獨立後不久,但遭到殘酷地鎮壓,北方隨後遭到軍事控制。

圖阿格雷人在1990年代初展開第二次造反,很快就發展為更複雜的低層次衝突。多年未曾行動的桑海族(Songhai)也加入造反,圖阿格雷不同部落與阿拉伯好戰團體為了爭取主權而互相攻擊。這些衝突都被馬利中央政府刻意利用。傳統部落貴族和低下階級的緊張已升高。這種脆弱的和平由1990年代中期延續至2006年,另一場暴力衝突才發生。

在馬利後獨裁的歷史中,中央政府對這些週期發生造反事件的回應始終不變,即採取一種軍事政策,讓不同團體可以武裝自己,使彼此互不侵犯。事實上,長期關注馬利情勢的分析師,對近10年來馬利中央政府逐漸失去功能及北方的圖阿格雷人和伊斯蘭武裝派系再起,一直感到憂心不已。

總部位於布魯塞爾的衝突解決機構「國際危機集團」(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去年7月發布報告指出,在馬利前總統托赫(Amadou T. Touré)掌權期間,中央政府與週遭地區的關係依靠鬆散的個人網絡、侍從體系(clientelistic)、甚至黑手黨式的聯盟。報告說,這是一個低成本的統治體系,一旦面臨造反就會瓦解。

若用新殖民主義解釋馬利的問題有所不足,用蓋達組織再起做為理由更毫無助益。馬利的不穩定有區域因素在起作用。托赫依賴北方重量級的阿拉伯部落大老,他們通常把伊斯蘭的政治利益與走私香菸、毒品和人口結合,因此托赫很難抗拒阿爾及利亞人主導的蓋達組織在馬利方建立據點,蓋達組織已與同樣的部落大老建立關係。

但這些蓋達式團體,無論他們在何處建立組織,一直是不穩定和無力統治的徵兆。這也適用於阿富汗、伊拉克、索馬利亞和葉門,蓋達式團體因為其野心,很難在這些國家贏得群眾支持。在馬利和更廣大區域,很多這類團體被等同於犯罪和聖戰組織。

只有笨蛋才會預測馬利未來幾個月會發生什麼事情,但有件事情很清楚。如果法國和非洲介入告一段落,馬利新建的民主政府必須與長期被忽視的人進行對話。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回目錄)
推薦訂閱
【南方】當總統毀憲亂政,這是我們能做的小事...(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南方電子報】
媒體觀察報第四期:洪仲丘案熱潮下的台灣媒體@【媒體觀察電子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1-23』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