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言論廣場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1997-12-10
發報頻率:每週出刊五日
訂閱人數:3,45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言論廣場報
立報─言論廣場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發報時間: 2013-03-29 05:00:00 / 報主:立報─言論廣場
[公益聯播]這不是真的!!請協助澄清網路謠言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3-29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3-29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新殖民主義的中國論述

出訪完坦尚尼亞、剛果,中國新領導人習近平接著到南非德班和金磚集團元首會面,而習近平的非洲行,再度讓中國「新殖民主義」的疑慮竄升。

已有太多例子顯示,中國的人與錢都大量前進非洲,而且中國企業主和當地勞工的衝突也時有所聞。當然,非洲長期屈居殖民地的悲慘宿命,更讓人聯想起中國是否對非洲展開新殖民主義的討論。

然而,所謂「中國新殖民主義」的論述並非簡單的現實對應,而是西方對中國論述的演進過程。上個世紀90年代,西方的中國論述可分為兩階段:首先是,中國崛起與中國威脅,西方鷹派擔憂中國將破壞美國在亞太的區域利益。但事後證明,中國乃「和平崛起」;故進入第二階段,拋出「中國崩潰論」,認為中國經濟成長模式,無法永續,其式微不必再靠圍堵,而將內爆。

應該說,威脅論至今還是西方主流論述的潛意識,但崩潰論則是自我投射的期待,兩者和現實都不相稱。進入到21世紀,隨著中國的「全球化」,西方第三回合的中國論述則推進到「新殖民主義」的質疑。

但稍有歷史常識的人都會為此感到困惑。原因是,新殖民主義並非新鮮事,早在二次戰後就有,而且是用來抨擊西方表面上放棄了軍事武力佔領的老式殖民主義,實際上卻改以經濟資本繼續盤剝亞、拉、非的支配行徑。

換句話說,新殖民主義是抨擊西方帝國主義傳統的特定用語。怪就怪在,過去西方絕口不提這是新殖民主義,而稱之為「貿易」、「援外」,只有少數歐美左派勇於質疑,拚命揭穿國王的新衣。為何到了此刻,西方像是煞時清醒,理解新殖民主義為何物,一個個擁護西方利益的右翼鷹派,竟然說起話的口吻像個反資反帝的左派急先鋒?

說穿了,中國新殖民主義論,乃是西方在非洲利益遭受威脅的論述反撲。西方不能佯裝自己的帝國主義身分只是18世紀的往事,而是現在。

反對新殖民主義是應該的,但這是一個普同性的標準,不管它是中國或西方。問題是,拋出這個論述的西方,能夠自我批判,甚至自動退場?

(回目錄)




左右看:社會企業的前景

左看:前途黯淡

台灣資本主義經濟日益往高度壟斷、集中化的趨勢發展時,社會階級就日趨兩極化,中產階級紛紛往下墜落,其立即的結果就是次貧族不斷擴大。這就帶來了觸目心驚的現象:由於社會弱勢者不斷增加,社會福利的需求負擔日益加重。

但在長期減免稅負政策下的政府,不僅是兩手空空而且負債累累,又哪有多餘資源來提供更多的社會福利呢?正是在這尖銳矛盾的背景下,所謂弱勢者自力更生、發展社會企業的論調就出現了。

社會企業的願景似乎出奇的完美:政府只要輔導弱勢者從事企業經營,讓他們不僅有就業機會而且可以經營獲利,而讓這就業機會能良性循環下去;這樣一來,政府就不必長期背著社會福利不堪虧損的包袱,企業與一般民眾也不必承擔高稅賦來支應這社會福利。

但關鍵是:社會企業是要投身於激烈市場競爭中,而且須有相當實力擊敗對手才能有獲利可言,但既然是弱勢者就表明了他們是市場競爭的弱勢、被淘汰者,又哪有什麼條件來在市場競爭中生存呢?

一句話,只要社會企業是在私人資本企業所組成的市場環境中經營,這就註定了社會企業是無法正常獲利的,是無法如其他私人資本一樣的自力更生。
許若仁/社會評論者

右看:三贏願景

近年來,「社會企業」已成為一個熱門辭彙,政府部門似乎也開始將推動社會企業列為未來的重要施政政策之一。事實上,社會企業至少有3種意義深遠的功能,值得我們大力推廣。

其一,社會企業的根本目標,在於它是為了公益的目的而進行的企業活動。社會企業雖是以企業來組織運作,並投身於市場競爭中謀取利潤,但利潤本身並非是社會企業的全部目的,而是這企業的運作過程或結果是否有利於特定的公益目的,例如提供了弱勢者的就業機會、開發了新的社會福利資源等。

其二,既然名之為企業,社會企業就不僅僅是做公益而已,而是在公益的目標下,以企業經營為手段來造福弱勢者。透過企業經營所必需的各種專業職能來培育弱勢者,讓他們能自立自主,以一技之長透過企業團隊經營方式來開闢自己的人生。

簡言之,這就是讓弱勢者能自己照顧自己,政府在創始階段給予社會企業的必要輔導後,就放手讓弱勢者自己站立起來。這樣一來,政府的社會福利負擔就不會是一個無止境黑洞;弱勢者可自主獨立;整體社會民眾、一般企業更可減輕稅賦來支付社會福利。這三嬴的結果,正是社會企業第三種功能。
陳安君/大學教師

(回目錄)



咄咄集:年金改革的章法

■羅德水
在公教團體齊聲抗議下,銓敘部與教育部近來分別釋出「善意」,銓敘部將公務人員退撫基金提撥分攤比例(目前為公務員35%、政府65%),由原本規劃的政府與公務員各負擔50%,調整為公務員40%、政府60%,教育部則宣布高中職教師與國中小教師同樣適用85制。

讓官員始料未及的是,這樣的調整方向似乎沒有得到一點點肯定,不僅媒體以「遇選票就低頭,年金改革大倒退」為標題強力批判,就連看似受益的公教團體也毫不領情,究竟何以至此?

我們以為,這兩個案例之所以有其意義,不在於官方終究在抗議聲中讓步,而是證明我們再三指出的:年金改革必須符合學理、必須邏輯一致、必須有中心思想,而這也正是此次官版年金改革中最大的罩門。

以調整退撫基金提撥分擔比例來說,除了免除政府的雇主責任外,絲毫無助於增加基金收入。對官方尤為尷尬的是,江宜樺院長年前還曾批評民進黨提高勞保分擔比例的構想將增加勞工負擔,難道公教人員不是政府的員工?江宜樺對在野黨的批評不也同樣適用行政院的方案?或者,江院長對增加員工負擔不以為意?

再以原先將中小學教師退休年齡區隔處理的設計為例,本案之所以引起高中職教師強烈反彈,完全是教育部無視全國教師工會再三提醒、一意孤行的必然結果。要知道,中小學適用同一套教育法制、無論任用、待遇、退休俱為一體,12年國教實施後,後期中等教育實質上也是國民教育,遑論現在就有6年制的完全中學,難道要改到「一校兩制」才叫改革?這樣非得割裂同職業人員的「改革」方案,究竟邏輯何在?如果連這樣顯而易見的錯誤都無法避免,主事者要拿什麼來說服人民接受改革?

應該指出,正如公保18%在所得替代率設限下,相當程度已成為假議題一樣,就算中小學教師採85制,但在毫無章法的減少給付下,為了維持適足替代率,也只能選擇延後申請退休,遑論不少新進教師初任教職年齡已接近30歲,未來其法定退休年齡勢必再延後。其實,真正不公平的改制是:政府設計了一套讓教育人員再次撕裂的方案,中小學教師在職時與大學教授繳交一樣的費率,甚至中小學教師所繳費率占月薪之比例猶高過大專教授,可未來卻只能領取打8折的退休給付,不僅違背基本保險原理,也與勞保改革方案背道而馳,這又是什麼中心思想?

即便改革再有正當性,也不意謂著可以不按章法行事,全教總已要求官方公開辯論,看來「論官版改革的中心思想」會是個合適的主題。
(評論員)

(回目錄)
貓眼的世界:新聞不好玩

■黃懷軒
好不容易忙完,坐下來迎接我饅頭配咖啡的第一餐,打開電視不小心看到新聞節目實在是令人感到很痛苦,餓了一天不想連饅頭都吃不下,不消30秒一股怒火又冒上來,趕緊轉台。

亂轉一通看到電影台在播個和新聞有關的電影(還是影集?),突發新聞有某個國會議員遭到槍擊,整個新聞團隊一陣忙亂,訊息也很混亂,新聞播到一半其他各大媒體紛紛報導該名國會議員已經死亡,但是由於訊息來源無法證實於是新聞團隊決定不跟進報導。某個高層質疑他們為何不報,團隊裡負責查證的人說:「那可是一個人,宣告死亡是醫生的事,不是新聞媒體的事。」最後證明只是謠言,該名國會議員還在進行手術。再寫實的電影情節畢竟是虛構的,但其實也反映一種理想狀態。

小時候不懂什麼叫做新聞,也不懂記者這個職業到底是做什麼的,更不了解這些到底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只覺得新聞真是一種無聊的電視節目,一點都不好玩。小時後第一次對新聞記者這東西有所瞭解其實是來自一部香港電影《神行太保》,片中記者對新聞專業的熱情、對真實報導的執著讓我覺得新聞記者真是一種了不起的職業。小孩嘛,電影嘛,總是參雜了許多想像、憧憬與理想。

兩相對照起來,小時讓我感到無聊的新聞節目在幾十年後的今天,反而像是珍寶一樣在台灣現在的媒體生態中不復存在。現在的新聞節目做得比娛樂新聞還精彩,血腥、叫罵、哭喊、露奶、美食加搞笑,內容豐富不一而足。遇到重大刑案的時候還會兼做警探與檢察官甚至法官,帶你抽絲剝繭追追追,來個莫名其妙兼一點可信度都沒有的什麼深度報導,但基本上大概就只是一連串的臆測與扒糞而已,毫無新聞價值不說,連對被報導對象(不論是受害者或嫌疑人)的基本尊重與保護都蕩然無存。

新聞報導的價值在於資訊的給予以及正確性,任何臆測與誤導都會造成傷害,不該是一種兒戲般的隨便。就某個層面而言,用一種審慎認真的態度做好你的工作就夠大恩大德了,沒人要求更多。新聞不需要情緒,媒體不是法官,新聞節目也不需要好玩,如果新聞媒體認為好玩有趣具備娛樂效果才能被群眾接受,那其實代表我們的社會原來還在喝奶的階段,幼稚的不得了。
(展示設計師)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回目錄)
推薦訂閱
無主旨@【嗷雜誌】
手機王 2009 年 5 月新機月報@【SOGI 手機快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3-29』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