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5-10─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5-10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5-10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民間消費,政策難救 |
台灣第一季經濟成長率從原先預估的3.26%腰斬到1.54%,警報響起? 從府到院,已經列出戰鬥隊形。馬英九說,搶救經濟,要先刺激內需與消費,接著再分散出口。經建會主委管中閔在立院備詢時亦言,兩週內會公布「刺激民間消費方案」,目標是全年經濟成長率「保三」。 這些動作,可能是政治上的必要反應,更可能是520就職典禮不得不為的應景。但坦白講,領情的民眾不會太多,即便「保三」達陣,也有感者稀。 乍看,刺激內需消費,理應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何以斷言這項刺激經濟的「利民」措施,效果有限? 原因是,刺激內需消費,可想到的政策工具,大多只有短線效果,若要追求「長效」則需繫乎薪資成長。這個問題,府院上下都很清楚,卻無力可施,否則為何每逢企業界,總統就得低聲下氣,好話說盡「拜託企業幫員工加薪」? 或有人以為,台灣不是多次調漲基本工資?實際上,這是一個迷思。迷思在於,台灣基本工資的調漲,影響愈來愈侷限於邊際勞工,早年基本工資調漲帶動整體薪資調漲的現象,已不復見。 提高邊際勞工工資,是好事;但不足以撐起民間消費。這個道理就像另一端的富人,儘管消費能力絲毫不受景氣影響,但對民間消費的貢獻也只是杯水車薪。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的投資環境在國際評比上始終不差,甚至名列前茅。對此,國人雖然大多不信,但不可不信的是,台灣吸引投資的「優勢」之一,和勞工息息相關。今年,勤業眾信會計事務所發佈「2013年國家製造業競爭力指標排名」,在評比的38個主要國家裡,台灣的勞動成本之低竟然排名第三,但勞工生產力之高卻排名第二,這不啻印證了民間常說的,台灣勞工「便宜、耐操又高效率」。 勞動成本與勞工生產力之間,如此不相稱,難道不是道出了台灣經濟成長靠的是一群很會跑,卻又不給太多草的「馬兒」?如果實質薪資成長,跟不上經濟成長,甚至前者原地踏步、後者獨走,則「保三」不但毫無意義可言,甚至徒增相對剝奪感。 這道難題,目前無解。因為企業,不會自動放棄它們所掌握的「勞動成本」優勢,而政府也只能軟性道德勸說,言者諄諄,聽者藐藐;當然,工會似有實無的現況,更導致了這個瓶頸無從突破的困境。 |
(回目錄) |
左右看:法律專業與民眾價值觀 |
左看:改造法律 林益世貪污案的一審判決與民眾、輿論的巨大落差,反映了兩個深刻問題:法律專業與民眾經驗判斷的關係,以及法律本身的合理性、正當性與法官判案的合法性。 首先,這次判決鮮明反映了台灣司法體系的專業性與封閉性所得出的法律判決與一般民眾的基本是非價值觀有嚴重落差。但這並非是法律專業本身的錯誤。 若仔細研讀一審判決書,我們可知法官的判決確是依法言法而得出的法律判斷,有其自圓其說的道理。這落差與其說是法律專業者的封閉性,不如說是法官所依據的法條本身,有嚴重的偏差與缺失。 簡單的說,為了維護刑罰上的法定主義以保障基本人權,貪污治罪條例對於貪污行為的規範過於狹隘,認定只有訴諸於公權力之行政作為方構成貪污要件,而忽略了公權力往往不需要透過既定的行政體系、客觀的行政管道或行政處分來達到其無遠弗屆的影響力。即,一個有權勢公務員根本可在目前法規範之外,但仍然依賴其公務員權力,來進行不當得利。 因此,要彌補當前這法律專業與民眾經驗判斷之嚴重落差的根本之道,就是重新檢討貪污罪行的法令。改造法律乃是邁向真正法治的第一步。 (許若仁/社會評論者) 右看:尊重法律專業 「依法行政」、「依法治理」等概念,乃是現代民主社會的基礎,法律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但法律的詮釋與運用卻是高度專業,若沒有相當的法律專業訓練,是不可能如實理解法律真義。例如,單單民法就有1137條,更不用說牽涉其內的各種判例、決議文或大法官解釋文等。 因此,民眾對於日常生活固然有其是非、正義或不當的基本價值判斷,但這些基於經驗常識的是非觀念卻並非能與法律的判斷劃成等號。否則,法律的正義、法律的尊嚴就會蕩然無存,而淪於民粹式的道德義憤。而沒有專業素養為基礎的民眾正義感,往往是錯殺忠良或傷及無辜。尊重專業的法律判斷,乃是台灣邁向法治社會的第一步。 近日林益世涉嫌貪污案的一審判決爭議,就是上述以民粹正義來取代專業法律的危險趨勢。 林益世的恐嚇取財固然是客觀事實,但這行為是否屬於貪污罪行,卻需以對貪污治罪條例的專業詮釋為本來判斷,否則任何恐嚇取財豈非都可無限上綱為貪污,而以10年以上的重刑伺候? 這種訴諸於民粹義憤來加重懲治個人行為,就是助長了國家刑罰權的大幅膨脹,而嚴重危及了個人人權保障。 (陳安君/大學教師) |
(回目錄) |
咄咄集:禁領雙薪的改革意義 |
■羅德水 備受關注的退休雙薪爭議,5月6日,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決議:教育部應就主管法規於本會期結束前將相關修法送至立法院審議,以建立制度。這或可視為對全教總理事長劉欽旭絕食抗議的善意回應,惟觀諸教育部雙薪者月退俸擬打4折的回應,本案亟需對焦討論。 退休雙薪之所以惹人嫌惡,關鍵是竟然有2,500位以上的退休軍公教人員一方面享有高額月退俸,一方面又轉任私校領取全薪,在年金改革如火如荼下,顯得無比荒謬與突兀。眾所周知,各級私校所能釋出的職缺日益稀少,非典僱用、定期契約則漸趨普遍,多少年輕人想求一教職而不得其門而入,這些退休人員卻能完美銜接新職,尤其退休雙薪還糾結旋轉門、大學評鑑、高教資源分配等爭議,各界早有物議,這也是全教總將「禁領雙薪」視為年金改革指標的根本原因。 試問,如果退休令的生效,其意涵不是受僱者結束職涯、納入老年經濟安全保障體系,而是繼續盤據私校教職並獲取前職2倍以上的收入,這樣的退休制度難道無須檢討?如果改革的大刀是不由分說的砍向原本替代率就不高的新世代,卻無視退休轉任私校動輒20萬起跳的收入,這樣的改革豈有一絲絲道德正當性? 或云,退休轉任者所領取的月退俸係在職時按月扣繳儲金而得,轉任私校並不存在領取雙薪的問題,然而,這實在是似是而非的說法,要知道,退休轉任者所領取的退休金有二,其中,公保養老給付之舊年資部分可轉存18%優惠存款,並由國庫負擔利差;至於職業年金的月退休金部分,舊年資由政府編列預算支應,新年資部分正是由退撫基金支出,姑不論退休金多寡,其原意是給予已無收入的退休人員老年養老保障,申請退休又同步轉任私校且領取優渥薪資者,顯然不在退休保障之列。 進一步言,以雙薪者在職期間攤提35%基金費率為由,企圖免除其道德壓力,更是嚴重曲解現行退休制度,應該看到,不同於個人帳戶制,無論勞保、公保、退撫均為共同帳戶制,在職人員攤提之費用並非個人儲蓄,而是共同基金的保費,退休人員所領取的退休金,甚至不是來自本人在職期間自提金額,而是渠等退休生效後所有在職人員共同繳納的費用,這正是共同帳戶制跨代互助、集體主義的精義。 討論至此,就公部門退休制度學理而言,甚至不存在雙薪者還能領取4成月退俸的空間,就算沒有年金改革,都應嚴肅面對退休雙薪的社會與世代不正義,除非馬政府的年金改革準備就此不了了之。 (NGO工作者) |
(回目錄) |
貓眼的世界:分裂 |
■黃懷軒 生活在這樣的時代這樣的社會,我時常都有精神分裂的感覺。彷彿自己不是一個完整的個體,時時刻刻分裂著。處在一個矛盾的環境,為了保護自己,得準備許多不同的「我」,好在不同的分裂時刻拿出來放在對方面前。 設計是個務實的行業,追求的是處理問題的美好方式,不論是何種設計領域。可台灣設計業不來這套,江湖走跳全靠一張嘴,說得好比做的好重要,反正遇到腦子清楚的業主有幾多?大部分都只要設計師提供一種足以炫耀的虛華。這裡的人們不習慣買賣看不見的想法、創意、觀念,只想交易實質的虛榮。 這社會形形色色的人都有,但絕大多數的人總是令我感覺缺乏真實感。台灣的人們總是好像被一種薄膜或是殼一樣的東西罩住一般,遠看隔座山,近看隔層紗,通常最能夠準確判斷其所作所為所思所想念茲在茲的標準,大概都是利益,不論是金錢、權力或是名氣皆是。利益的硬殼把人們的靈魂全困在鼻屎大的丁點地方,密不透風,悶不透氣。了不得的是即便殼也還是有等級的分別。硬殼軟殼、金殼銀殼、雕花鑲鑽各有特色,人們以殼自豪,顧盼自雄。各級別之間還會相互較勁,想方設法把殼弄得華麗亮閃閃,好像不逼迫別人注意到自己是種罪行一般。 台灣的設計產業數十年來的進程中,製造出的問題比解決的還多。好大喜功的設計思維自政府、學校到民間連成一氣,社會的集體風氣造就出一堆精神分裂的設計師,口若懸河說得好聽洋洋自得,但蓋出來的建築、室內、展場卻是這麼的不堪入目草草了事;喊了多年的文創,只扶植出一堆唯利是圖的財團及廠商。 其實不止設計師,一大堆需要深究的專業工作大都早沒了專業的堅持,看來只得不斷精神分裂迎合業主的要求。但是時代氣氛只是一種社會現象,再怎麼變化,改變的也只是道德感、社會規則這種表象,終究不是塑造人的唯一條件。人性豈是這麼容易改變的一種東西,如果不是我們本性如此貪婪浮誇,又如何會造就這樣的產業環境? 進入業界也已十年,始終覺得自己適應不良。但是這種適應不良其實比較像是水土不服。日子久了,通常這種時候,我就開始分裂了,面對各種不同業主或廠商,就會有不同的我出現,為了糊口,覺得自己開始一磚一瓦地建造自己的牢籠,即使我的殼和其他人比起來大概顯得單薄,但我仍舊為了這個令我人格分裂的殼感到惆悵。絲毫無法顧盼自雄,得意洋洋,反倒羞愧得不得了。 (展示設計師)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