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6-19─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6-19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6-19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法律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案 |
台灣在近日發生食品安全、酒駕、12年國教等重大爭議事件時,幾乎所有的討論都指向「修法」:以嚴厲的處罰遏止有害添加物、加重酒駕者的刑責、12年國教的免試比例入法。如果只從現象觀察,台灣對於亂世用重典、事事講法律的堅持,幾乎快要到達執迷的程度。 這當然是個誤解。講法律,並不是因為我們崇敬文明,而是我們誤以為「設立規則」就是解決所有問題的萬靈丹。 從實際狀況來看,食品安全的最大關鍵不是在於法律規範寬鬆,而是查緝機制不彰。從三聚氰胺、瘦肉精美牛、塑化劑,到最近的毒澱粉事件,甚至是最近的有機米含農藥爭議,都可以看到台灣消費者對於食品安全的重視程度,早已成為制衡食品業者的強大力量,任何的訊息都足以引發人心不安,而讓食品業者的經營受到影響。在此狀況下,只要政府對於食品查驗投入夠多的資源,就足以改善食品的品質。然而,目前政策對於食品的抽驗機制卻幾乎空白,法律沒有針對食品加工的上游進行控管,以至於食品原料與化工原料能以區分,再加上查驗人力、預算都不足以處理食品安全的議題,才讓食品安全的議題不斷出現。 酒駕議題也有類似的狀態。警察對於車禍現場資訊蒐集不良,讓肇事現場的資訊難以成為法庭上交通事故判定的證據,再加上判定機制寬鬆,讓酒駕肇事者難以定罪,使得現有的酒駕肇事刑責難以派上用場。對於肇事者處罰不力,就難以形成法律的強制力。在此狀態下,就算加重相關法條的刑度,也很難對於酒後駕車的行為形成嚇阻力。 簡單的說,徒法不足以自行。或者,用庶民的語言來說,僅僅依靠法律條文,就很容易形成「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教育更是典型的例子。教育主管單位在聯考仍然是升學主要管道的數十年前,就不斷強調「禁用參考書」、「禁止能力分班」、「禁止補習」,但是只要詢問今日為人父母的家長們的成長經驗,就可以知道政令宣示落實在執行面的成效究竟有多少。以目前各界對於12年國教當中的「超額比序」等議題的爭論意見,就可以看出家長的擔憂,源頭來自於執行過程所形成的模糊地帶。 但是,這些對於現狀的不滿、焦慮,都不是透過執行面來解決,而是投射到「法律」,似乎只要變成法律條文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以至於國內對於相關議題的罰則越修越高,只差沒有使出亂世用重典的殺手鐧。這是集體的怠惰,我們採取看似簡單但是效果不佳的方法。我們原本可以用「加強執法技術」、「落實查驗機制」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在食品安全的議題上已經可以看到,查驗對於增強食品安全是比較有效率的方法。但是,整體社會的共識卻對於執行面刻意忽略,而變成「唯法是崇」,法律條文變成解決問題的靈丹妙藥。 台灣重視法律的歷史很短,大約是最近20年內開始把法律的位階、重要性抬高到極致,以至於人人都講法,但是法律的運作卻像是個黑箱子,人人都覺得當中有問題,卻又沒人想把盒子拆開來檢查整理,遇到盒子出問題時只想要換個新的黑盒子。把所有問題都歸因於「法律不完備」、「法律嚇阻力不足」,並不是我們無知,而是不想真正的面對問題。 |
(回目錄) |
左右看:苗栗風電施工的在地反抗現場 |
左看:從「無法無天」到「吾法吾天」
苗栗縣警局通霄分局近日又傳出警察權擴大濫用情事。一位長期聲援苗栗苑裡反瘋車自救會的聲援者,接連在非抗爭靜坐現場,於防汛道路上協助居民停車過程中,遭以強制罪方式強行收押。 當「依法行政」的權力執行與權力代理遭到濫用時,警察的行為,無疑是缺乏自省,隨心所欲作為會行走、會吃飯還會上銬的「合法暴力」而已。然而,這樣的合法暴力,卻可以輕易被施工單位拿來證成「居民=暴力嫌疑犯」的工具。 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裡,有一套緊擁發展主義精神的能源安全論述。這條發展的軌跡從早期開採礦藏的燃煤發電,到了以大壩與核能技術,再到後來新興的再生能源發展,隱形統御世界後進國的能源趨勢。技術演進的動力,絕大部分源自於耗竭能源導致對於環境的伐害,來自在地人們與大自然的反撲。 如今的綠電能在台灣萌芽之始,其經驗與技術藉由在地血淚抗爭施加之監督功能,亦不容小覷。來自跨國串連形成的國家風力監察(National Wind Watch),已指出蘇格蘭、英國、美國、澳洲等多地現前引發的風力發電機之施工爭議與施工不當恐對環境產生的負面衝擊。能源結構的改變,端賴再生能源施工標準與品質之把關。如果綠電業者不自重,挾警察強權當令箭,恐難獲得大眾認同,反而成為污名化另類替代能源的兇手。 歷史的弔詭是:當一種良善動機成為粗放無節制的工業製程時,任何進步的技術,極可能成為下個迫害環境的源頭。美國與巴西因生質能源經濟,以大量農作耕地轉作玉米田,引起生態物種單一化、草原大面積消失、能源作物排擠糧食作物等連鎖效應。 綠能也是如此。當一部分反核的環境保護團體憂心於當前苗栗反瘋車的在地抗爭,長期恐怕扼殺台灣綠能發展之機會,而不願貿然支持在地抗爭。這似乎落入簡化問題在於:無論是一般或再生能源的發展,達成的目的、手段、施工、環境影響評估與修正,五大環節的監督缺一不可,並非因為「綠能」在能源安全議程上的正當性十足,就能階段性同意放水。 這樣的爭議在台灣亦非首例。以綠能、永續之名所行之高級迫害,一如以都市更新、公共交通發展一樣,挾帶龐大的政治正確與政權與企業發展之利益,正當化對民眾的壓迫,先命名其反抗為「民粹」再號召更廣大的民粹政治包圍之。 這是台灣公共議題的政治現實:一般民眾就算意識到這是多重利益的交相媾和,除非事涉己身生存權益,否則也無力左右其言論風向。為了台灣綠能的長期發展,德商英華威應善盡企業社會責任,積極面對施工爭議,不應再藉強勢警力護航施工,影響社會觀感、耽誤台灣綠能發展前途。 |
(回目錄) |
衛報週評:別指望G8對逃漏稅行為做出激烈改革 |
節譯■葉興台 英國衛報的一篇評論指出,本週英國首相卡麥隆將擔任在北愛爾蘭舉行的八大工業國家(G8)高峰會輪值主席,英國前次擔任輪值主席是8年前,很多事情已經物換星移。 當卡麥隆聚集其他領袖拍團體照時,也會發現除了俄羅斯的普丁,這些領袖的面孔也都不一樣了。2005年,當G8領袖在蘇格蘭的葛倫尼格集會時,當時全球經濟正值高峰。如今G8領袖必須處理隨之而來的泡沫破裂後果。但有些事情一點都沒變。全球領袖仍得面臨的挑戰之一是,如何處理權勢似乎大於任何國家、且拒絕對社會善盡責任的跨國企業。 在高峰會舉行前夕,卡麥隆證實如何解決逃漏稅和處理避稅天堂將是首要議題。日前卡麥隆接受衛報訪問指出,他將結束企業在神秘的地方大搞神秘的時代。他的動機會激起英國民眾一些憤世嫉俗的心理。近年來逃漏稅最兇的,都是像亞馬遜和伏德豐(Vodafone)這樣的大企業,讓飽受撙節之苦的英國民眾大感憤怒。卡麥隆的顧問一定有提醒他,處理這個問題可以打消民眾對他領導的政黨與有錢人是同一掛的指控。 但無論卡麥隆的動機為何,他認為企業逃漏稅是當代資本主義的惡疾之一,的確是正確的想法。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蒂格里茲所觀察,全球化讓跨國企業無所不在,同時也設法躲藏。談到販賣商品時,他們就無所不在;談到繳稅時,他們就躲躲藏藏。 就本質而言,逃漏稅的金額只能預估,但合理的猜測,金額可能上兆美元。英國因逃漏稅所造成的損失,使得福利詐欺的金額顯得為不足道。若有個團體被貼上「福利行乞者」(benefit scrounger)的標籤,就是那些寄生的跨國企業。他們依賴文明社會的種種好處:回報他們投資人的機會,保護他們事業的法規,解決他們商業糾紛的法院,招來客戶的交通建設,發生緊急狀況時的警察和消防救援,較育他們員工的學校和大學,照料他們生病源供的醫療服務等。但他們拒絕就他們所獲得的所有福利,向社會支付公平的費用。面對質疑時,類似Google執行長施密特這樣的人就嘲笑說,訂定這樣的規定,讓他們可以逃漏稅,這是英國咎由自取。 整個逃漏稅體系建立在避稅天堂和空殼公司、人為實體、假交易和假信託等網絡上。儘管很多逃漏稅機制相當複雜,但基本的概念非常簡單。某企業在一地獲利,把錢存在稅負低到幾乎不存在的另一地。這種作法導致G8為首的國家損失慘重。 通常對此最感憤怒的是左派,但這種不必承擔風險,卻能取得具大利益的作法應會激怒右派愛國人士和信仰資本主義的人。避稅天堂的後果之一就是,為了跨國企業的壟斷利益而犧牲國內企業。避稅天堂給大型企業巨大的優勢,協助他們打擊公平繳稅的國內較小企業。 英國財相歐斯本曾信心十足地宣示,要將英國打造為製造業的天堂。避稅天堂用犧牲製造商來支持壟斷者而使市場出現偏差,他們激勵大型企業花更多時間和想像力,設計各種拐彎抹角的機制來逃漏稅,而非為消費者製造更好或更有競爭力的產品。他們協助銀行員逃避和破壞監管措施,導致我們承受可怕的後果。 有很多作法可以處理避稅天堂的問題。包括簽署國際協議,統一跨國企業的稅率,讓各國可以對他們實際課稅,無論他們在哪個國家賺錢。若G8有心想更積極一點,他們能就避稅天堂的合理定義達成共識,並宣布想在他們司法管轄權下經營的任何金融機構或企業,不得在避稅天堂設立子公司,或透過他們進行交易。 但利用避稅天堂已變成一種企業文化,各國領袖都不太敢抨擊這個現象。例如,英國金融時報指數(FTSE-100)成分股中有98%都利用避稅天堂。 在G8高峰會後,也許各國領袖會對增加透明做出承諾,好讓稅務機關能追蹤空殼公司的實際擁有人、有錢企業和個人所使用的其他不透明避稅機制。但各國必須做更根本和激烈的改革,才能終結這個全球醜聞。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