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言論廣場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1997-12-10
發報頻率:每週出刊五日
訂閱人數:3,45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言論廣場報
立報─言論廣場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發報時間: 2013-07-22 05:00:00 / 報主:立報─言論廣場
[公益聯播]『愛分享實物銀行』─ 弱勢家庭物資轉贈計畫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7-22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7-22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接受與忍受

周末(20日)台灣民主基金會「見證臺灣民主」系列演講,邀請前行政院長謝長廷談「憲法在民主化中的多重角色」,其中提到他關於兩岸關係的「憲法各表」主張,雖然沒有被北京當局接受,但是至少可以忍受,所以去(2012)年「開展之旅」時公開宣傳「憲法各表」,今年仍然可以順利完成港粵之行。他說:「要對方完全接受,請他們直接派個特首來好了。」

儘管能夠理解謝長廷的意思,是指兩岸關係的主張不能完全按照北京當局的意願,也要考慮台灣民眾的感受,以及美國的態度;不過他那句「派個特首來」猶如先前香港研討會閉幕所謂「放鞭炮」一樣,皆是引喻失義,非但未能讓人因此更清楚地理解他的原意,反而徒生爭議。或許,謝長廷想以此反擊批評他「媚中」、「投降」的人,表示他的主張與北京仍有所不同,但是那句話仍然不是個好的例子。

希望北京「派個特首來」的人和團體,在台灣並非不存在,時常可見有人在台灣街頭揮舞五星旗,也在信封、網站或各種場合,將個人和團體的地址寫成「中國台灣省」。因此,「直接派個特首來」真是完全符合北京當局的主張嗎?當然不是。

強調兩岸關係的政治主張要中國大陸能「忍受」,意思是兩岸當局尚未正式政治談判之前,北京或台北都不可能宣布「接受」對方的兩岸關係政治主張。即使謝長廷或任何人公開呼籲北京「直接派個特首來」,對方也同樣不會「接受」,頂多不公開否定、批評的「忍受」而已。

易言之,在兩岸當局尚未開啟政治談判之前,任何的政治主張最好的就是能「忍受」,而不可能是「接受」。即使已被寫入中共十八大政治報告中的「九二共識」,雙方認知的內涵也有極大的差異,國民黨提出的「一中各表」同樣從未被北京「接受」過,甚至在2000年4月25日大陸海協會曾公開批評「兩岸從來沒有『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共識」。儘管如此,只要後來北京能「忍受」包裹「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兩岸即可據此完成多項協議,並且維持和平。

職是,民進黨內如林濁水等「獨派」人士屢屢以「北京不接受」訕笑、批評謝長廷的主張,其實反而凸顯其見解外行,且以北京的態度為準則,與自我標榜的「台獨」立場相去甚遠,此等顛倒錯亂的言論,不僅讓人難以接受,也很難忍受。

(回目錄)




左右看:在中國的台灣好聲音

左看:政治無所不在

大陸選秀節目《中國好聲音》由前星光幫歌手葉瑋庭登台,但在賽前他的自我介紹影片提到自己來自「中國台北」屏東。為此網友正反交鋒:一方砲轟「喪權辱國」,另一方認為「不要將音樂泛政治化」。後者的說法,讓人不禁想起今年金曲獎隔日,聯合報娛樂版記者評論「反核、拆美麗灣及捍衛東海岸等訴求數度出現在金曲獎的紅毯及舞台上……保護台灣、訴求環保的立意良好,卻忘記對本應滌淨心靈、超越政治的音樂殿堂的尊重。」

音樂能脫離政治嗎?從鄧麗君聲援天安門、Bob Dylan的反叛文化,到去年日本歌手齊藤和義,在NHK除夕夜紅白歌合戰演唱《想要變得溫柔》,他的吉他背帶上寫著「NUKE IS OVER」,他們都在訴說真正的rocker不只是為反叛而反叛、向著空氣鬥拳,真正的Rocker更是用深刻的理性來帶領聆聽者明辨日非、思索未來。

或許我們能理解個別藝人為了生存,難以對抗大陸節目、甚至政府的壓力,但作為一個社會集體,這種去政治化、狹隘的音樂觀,卻正反映著面對大陸壓力下,我們正逐步棄守,對大陸表達台灣人除了要吃飽,更在乎保障民主與自由。

或許仍有人會問:民主真的那麼重要嗎?只要想想洪仲丘案的不公義,如果沒有民主,我們就只有噤聲一種選擇。
潘欣榮/公共化協會成員

右看:饒了音樂吧

歌手葉瑋庭日前參加大陸的選秀節目《中國好聲音》,在賽前自我介紹影片中提到自己來自「中國台北屏東」,被網友砲轟「喪權辱國」。而她返台後澄清,是因製作單位強行要求重新錄製自介,所以才被迫將「台灣屏東」改成中國台北屏東。

對於她個人改變國名稱呼,身為台灣人必然都必然遺憾。但這絕非單一事件,未來勢必更多類似情形,故與其批判她個人,不如趁此機會讓我們開始正視台灣的演藝、影視業,如何在生存現實下能兼顧國格的問題。

音樂作為一個滌淨心靈、傳達價值的載具,本質上是中性的;而藝人、影視公司也不必然心無祖國,但個別的個體卻無法獨立面對生計壓力背後,沉重的政治意識形態。所以國名問題的關鍵並不只在於國名本身,更在於國名背後,國人對於兩岸經濟一體化過程中,政府是否保障台灣人民的尊嚴與權益。事實上,服貿協定正嘗試解決此問題,原本大陸對台灣的開放項目有66項等於或優於大陸與香港CEPA的待遇(台灣只有37項屬新增或擴大開放項目),影視產業更因此擁有20倍陸片到台灣來進行後製的商機與就業機會。

然而,卻因政府缺乏預先的社會溝通,導致無法解決人們心中的焦慮,也讓泛政治化的集體焦慮影響超越政治的音樂。
吳恆祐/社會評論人

(回目錄)



看守台灣:另一種風機距離規範的思考

■呂家華

近期因苑裡反風機抗爭事件,到底陸域風車應該離民宅多遠,引起大家關注與討論,並開始有了世界各國minimum setback distances(姑且稱之為「最小允許距離」)的數據散布。有謂應制定「固定距離」,也有謂應制定「比例距離」;可惜的是,至今台灣學界少有對這些國外所謂「最小允許距離」內涵為何、此距離的判斷依何而來、是否完全屬於實證的科學範疇,以及風機對人體身心影響之因果關係等可能已涉及感知層面的問題,有相關的討論。

目前,國外關於風機「最小允許距離」,僅有少數國家有強制的距離設置規範,多數國家都是以建議、指引或是透過手冊,建議風機妥適的設置距離。不過,這可能是因各國在能源政策、國家執法、管制文化和習慣上有所差異,所以規範強度和用語不同。

回到台灣,我們特殊地貌與環境位置形成了天然的良好風場,但也因地狹人稠使得人口密度極高,又要避免被地方政治過於影響或操弄等因素,使得我們該如何共同思考風機選址和設置距離的問題,成為一項不輕鬆的課題。

各項能源都有其外部成本,包括環境成本。就算風能成本和科技複雜度比核能小許多,但也因為風場無法遠離民眾,一切都是在大家身旁進行著的特色,風能更應在選址和設置過程中,對在地民眾更友善與尊重。

風機的設置,到底要怎麼在台灣的脈絡下談、規範所謂設置距離,需要更多對話與評估。台灣社會過去都沒有好好面對的事情,有可能一蹴可幾嗎?不過這也許是個轉機。故建議相關行政單位、倡議應訂定風機安全距離的關注團體與利害關係人,可參考國際上「是以人透過協商決定風機的距離,而非以風機建體大小本身來決定與人的距離」的趨勢,共同研擬「如何透過清楚、友善的機制,讓風機設備商、設置商、風場經營者與在地利害關係人,一起設定議程,在資訊透明且解決衝突的程序中,來決定每個地方的風機設置距離」。

目前,無論是《電業登記規則》,或是目前的環評程序,都難以處理目前風機越來越多的設置衝突。針對利害關係人的參與程序若有更明確、具體的規範,相信風能在台灣這樣特殊地理環境中,才能在一個全民皆支持的再生能源之路上前進。否則,風能在台灣,無法面對風機須與民眾和諧生存在地景中這樣給定的條件,過於偏重將風能產業化,卻不知如何與在地民眾協商、解決衝突,行政機關又無一套參與程序規範來引導,促使利害關係人對話,只是行政怠惰造成再生能源政策與風能產業的斷裂。如此一來,風能產業在政府有意無意下,成為在地民眾認知中的惡質產業,造成遺憾,也就不足為奇了!
(台大政治所碩士生)

(回目錄)
哈巴狗電台:這事必須有個說法(上)

■陳真

荷索的《史楚錫流浪記》(Stroszek)裡有個傻帽喜歡音樂,常拖著心愛的樂器在社區中庭彈唱;我歌我心,樂音飄揚,但生命畢竟是另一回事。有一天,彷彿質問老天一般,傻帽對著樂器自語道,將來這些東西究竟何去何從,這事必須有個說法。

我原本不察,多年後方才明白,原來我心中豎了一塊早已銘刻入篆的墓誌銘:「生於若干,卒於1991年的7月19號。」離開人世整整22個年頭,魂魄已逝,軀殼將隨,但我留存這世上仍然還有些東西,究竟何去何從,這事同樣必須有個說法。

塵浮於世,一息尚存,我對這世界的危害,相較他人,既不更多也不更少,如同對著一片汪洋灑落一滴淚水。汪洋偌大,可我始終僅僅記得那一滴早已在大海裡找尋不到任何蹤跡的淚水。可是大海呢?大海何去何從,這事我倒從未想過,也許它對一個卑微生命來說始終不是個問題。地球毀了,猶如夜裡畫過天際的一顆流星;猶如沈從文所說,這個雨滴,打破了先前另一個雨滴在地上形成的水泡那般不值得措意。

不是說沒有國哪有家嗎?沒有地球哪有國?沒有宇宙銀河哪來地球?人心似乎有兩種走向,一種越走越龐大,胸懷宇宙星河,另一種越來越下流,所謂大難來臨母狗免,日趨幽微離世,漸行漸遠。可是大海再大,總有一天要乾涸;大的不比小的來得高明。不管我做啥,心裡想的永遠是那小的,而不是那大的。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棺材都躺一半了,說出的話即便不夠文明上道,善意卻十足。

也許是因為這個人和那個人的緣故,我發覺自己從青少年到中老年最大的變化就是從一頭猛獸變成一隻小老鼠,看到一點光就怕;人家只是路過,又沒有要對你怎樣,馬上就嚇得吱吱叫,一溜煙鑽向陰溝深處;簡單說就是從「啥咪攏唔驚」到「幾乎什麼都怕」。拉斯馮提爾的《驚悚末日》(Melancholia)裡有個憂鬱症女主角,生活大小事什麼都怕,連洗澡也怕。我跟她差不多一樣膽小,卑微膽怯到幾乎就像荒野中一陣可有可無的風了。雖然什麼都怕,可是,套一句她告訴姊姊的話:「如果妳以為我會害怕一顆星星撞地球,那妳就真的太傻了。」

大小要如何說分明呢?還記得紀德(André Gide)嗎?也許某人的一滴淚,要比那幸福的一片汪洋更有份量。地球哪天即便毀了,我依然健在;但一滴淚水也好,雨水也罷,很可能就把我整個人融化。
(醫師)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回目錄)
推薦訂閱
【媒體小鋪電子報230期】@【媒體小鋪電子報】
無主旨@【嗷雜誌】
轉寄『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7-22』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