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8-08─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8-08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8-08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恐怖之源 |
美國國務院於8月6日發出緊急警告,要求美國公民儘速離開葉門,空軍也火速派機撤離使館人員,駐葉門大使館立即關閉。 其實,日前美國就已宣告,為了預防恐怖攻擊,主要位於北非、中東的20幾個使館將陸續關閉,某些使館關閉時間甚至可能延長到月底,氣氛搞得緊張無比,彷彿整個阿拉伯世界就坐在火藥庫上。 會有如此一觸即發的情勢,主要是因為美國國家安全局(NSA)的監聽系統截獲了蓋達組織領導高層的對話,計劃發動「自911事件以來最激烈的行動」,加上美軍最近在中東部署無人機攻擊,擊斃多名蓋達民兵,而穆斯林齋戒月又即將結束,於8月7日「開齋」……種種因素的總和,讓美國安全部門研判駐外使館將進入「高危險期」,被恐怖組織鎖定為主要攻擊目標。 當然美國的「警訊」也有巧合之處,因為就在同樣的時間,「稜鏡計劃」的揭露者史諾登獲莫斯科庇護入境,涉嫌提供官方文件給「維基解密」的大兵曼寧(Bradley Manning)被判處重刑。正當全球各界對於美國「國家安全極端主義」走向議論紛紛之際,華盛頓當局緊急撤僑、閉館的大動作,似乎是要證實:他們長期建置的電話監聽和網路偵查系統,其實是有功效的,是可以防患於未然的。 若是近日果然有恐怖攻擊、爆炸事件發生,那麼,美國情治部門就可以證實龐大電話、網路系統偵察機制絕非徒然;若是風平浪靜,那麼,國安局同樣可以宣稱他們的預警有效嚇止了恐怖集團的行動。 果然,蓋達密謀的警訊才剛發布,就有共和黨參議員錢伯里斯(Saxby Chambliss)出面表示:「這證實我們建構的監視計畫是何等重要,若是美國沒有這套系統,就不可能聽到敵人在說些什麼!」他的另一位同事葛拉漢(Lindsey Graham)更是加碼表示:「這再次彰顯國安局監視計畫的價值,任何想摧毀它的人,就是要把國家置於危險當中。我們必須要有對抗威脅的政策,何況威脅越來越為巨大。」 從警訊的發布到國會議員的紛紛贊聲表態,似乎都是要證實美國龐大情蒐計劃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於是,國安局「稜鏡計畫」深入美國線上、谷歌、YouTube、雅虎,乃至蘋果、微軟、臉書、Skype等首要網絡系統監看全球公民的醜聞,似乎也就是維護國家安全的「必要之惡」,無需追究了! 然則,若是回顧近年來恐怖攻擊最頻繁的地區,無非是伊拉克、巴基斯坦、阿富汗以及其他美軍介入的地域,尤其最近美軍派遣無人機濫炸造成無辜傷亡的事件日趨頻繁,受害人民難免積怨生恨,於是鋌而走險採取報復。這才是美國駐外機構遭受威脅的來源!這才真正是恐怖攻擊的引信!不思拆除此引信,反以情蒐效果自豪,美國真正的大災難恐怕不遠矣! |
(回目錄) |
左右看:美國斡旋 巴以再度和談 |
左看:未有和解 不過是場表演
可還記得,美國與以色列是怎樣力阻巴勒斯坦取得聯合國非會員國觀察員資格,事後又聯手斬斷其稅收與經援以懲罰巴勒斯坦當局?因此,這回巴以雙方在美國施壓下再啟和談,很是詭異。 美國在中東的地位不再固若金湯。阿拉伯之春的出現,多少打亂了美國原先的中東布局與聲望。美國出面斡旋巴以和談,則可藉調停者的姿態繼續介入中東事務。對以色列來說,面對巴勒斯坦高漲的國際聲望,以其相隨的國際壓力(如歐盟近來對於以色列屯墾區的禁貿規定,與美國直接而來的對於和談的施壓催促),它也必須展現其尋求和平的外在樣貌,減緩國際施壓。 只是這回和談,以色列不過是分批釋放百位巴人囚犯,就引起自身內部紛擾不斷,卻無視於仍有包含孩童在內的數千巴人囚犯受它監禁。此外,更還繼續擴張約旦河西岸的屯墾區,將其列為以色列的國家優先投資計畫的一部分,也無視巴人在該地建國的規劃。如此行徑,又豈是真心和解? 唯有以色列願意直面自身數十年來對於巴勒斯坦的佔領與侵略,在此基礎上尋求彼此同理與和解,而非持續單方稱霸壓迫巴人,或被迫建立兩個如此相鄰卻又極端敵視彼此的純種的民族國家,方能在應許之地建立和平家園。除此之外,一切不過是場表演而已。 巴以又要和談了,若有人以為和平有望,恐怕還得再等著瞧。還記得2005年以色列曾經大動作從加薩撤出屯墾區,一度被視為以色列主動開啟的和平曙光,但事後諸葛地看,這卻讓以色列更為方便對加薩地區進行圍堵,使其實質成為當代最大規模的監獄,持續至今。 其實,要省些力氣的話,可先要求以色列答應承認1967年停火線為巴以邊界後再坐上談判桌。有人以為,談判本是相互讓步取其共識,若先答應巴勒斯坦的條件才能和談,不是太委屈以色列了嗎?實則不然,以色列佔人土地施暴驅趕原住民巴勒斯坦人在先,後更數度擴張,已佔有巴勒斯坦大多數領地。今日巴勒斯坦不求以色列全數歸還,不求以色列人全數撤離,只求以1967年作界為鄰,已是大幅退讓在先。 但以色列是怎麼對待巴勒斯坦的呢?對於國際認定非法的屯墾區,至今仍以國家之力持續擴張,對於國際譴責的種族隔離牆,不只不拆,還藉砌牆再多佔些領地。至於過往聯合國數次要求以色列撤除佔領與譴責暴行,以色列可有遵守?沒有,縱有各方譴責,卻總是在美國的力挺下,持續佔領與殖民巴勒斯坦。 沒有正義,就沒有和平。若要巴以真能和平共處,還得雙方願意共同攜手清理過往尋求正義開始,但這恰恰是和平總難實現的癥結所在。 |
(回目錄) |
瞭望台:白衫軍的變革和局限 |
■曾健民 先不討論它是基於什麼原動力,有25萬年輕人一同穿白衫上凱道抗議,本身就是一件壯舉,值得大書特書,更應該深刻反思。更何況,它衝破了一向以民主自居卻少數壟斷的政府、立法當局的保守外殼,3天內就把軍事審判權移歸一般司法系統,直接使原落入軍審黑箱的洪仲丘命案得以脫身,接受一般司法的審判;這是近1個月來身受煎熬的洪家家屬以及感同身受的廣大民眾的最大勝利。雖然接下來仍要面對漫長的司法鬥爭,但是至少它已推倒了台灣半世紀以上軍事戒嚴遺留的最後殘骸。 就像所有的變革必定引發反動勢力的反撲一樣,在這過程中軍方保守力量一再掩蔽、抗拒和阻撓;從軍法系統、陸軍司令部到郝柏村祭出軍心、軍譽以及「國家存亡」的大旗,試圖保護其既得利益和地位。這股勢力,在過去台灣內戰和冷戰結構下的反共戒嚴時期,拿著刺刀和軍法站在台灣社會頭頂上,大家聞風喪膽。50歲以上的人都有經驗,只要聽到「軍法辦!」就等於入鬼門關下地獄。從50年代一直持續到70年代的白色恐怖,有上千上萬的熱血青年被送進軍法庭,遭處決,關黑牢。就是在這樣的刺刀保護下,誕生了台灣的資本主義社會,乃至今天的新興資產階級和政權。這個原本應該退出歷史舞台的軍方勢力,在複雜的兩岸關係中又獲得了生息,但它畢竟已脫離了台灣快速變化的現實,成了一具壓在青年身心上的歷史殘骸。 洪案只是一個起爆劑,它點燃了大家感同身受的憤怒。這種單純的義憤召喚了25萬人走上凱道,雖然沒有疾風只有蠟燭,但在當前台灣的選票政治中很快就聚焦成政治壓力,把這個軍事戒嚴的殘骸丟進了歷史垃圾桶。即便有媒體批評立法院讓《軍事審判法》修法2小時過關,是「民粹立法」,但有哪種變革不是靠民粹力量的! 然而,我們也要認識到這個變革的局限性。它只是將《軍事審判法》在承平時期移歸一般司法管轄,戰時還是歸軍管,即便如此,也觸發了軍中派系的激烈內鬥。它並沒有真正觸動到軍方的核心結構,而軍方結構正是洪案的本質所在。弔詭的是,維持或強化台灣軍方結構的,卻正如民進黨在6月6日發表的台灣《國防政策藍皮書》中所表現的:若未來民進黨上台,將會大幅提高軍費,以國防預算占台灣GDP的3%為目標,並擴大與美日的合作。同時訪美的蘇貞昌也表示:感謝美國依據《台灣關係法》,提供台灣防衛性武器。台灣的政權、政黨雖然迫於民氣修改了軍審法,但是並沒有改變長期軍事第一的宿命,這正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至於有人把白衫軍美化成台灣已進入「公民社會」,並誇張成大陸民眾看了「淚崩」稱羨不已,這種以此「驕妻妾」的心理只可說是一種「部落心態」吧! |
(回目錄) |
左翼視野:不斷重起爐灶的「公民運動」 |
■郭耀中 洪仲丘案爆發至今,台灣各家媒體窮追猛打,彷彿全台沒有其他新聞。因洪仲丘的死,更出現兩次大規模的人民集結。先不論「公民」的面貌為何,今年還沒入秋,就已經出現3次破萬人次台灣「公民」走上街頭的,顯示此任在朝官員的治理應對,已經觸怒更多台灣人的底限。不過在應許集結之時,卻不得不看看其中的弔詭。 8月3日因洪仲丘之死,有25萬人以上聚集凱道。主辦單位宣稱,這是台灣史上第一次不由政黨、政治人物領導,單獨由公民發起、策劃、領導的公民活動。然而,政黨輪替以來,多次「公民」「團體」策劃的行動,既非關選舉勝敗,也不讓藍綠政黨沾邊,只是人數難以破萬。再者,不論集結人數多寡,歷年行動沒有受到「主流」商業媒體青睞、追加,才是主辦單位認為此次是「史上第一次」的主因。也因此,這時候站出來的「公民」,由於「自己」是第一次,就認定是台灣史上第一次。看似「獨立自主」,長遠看來卻能解除藍綠執政者的空襲警報。 回望冷戰後的台灣歷史,40年前的「保釣」運動、30年前的「黨外」運動,20年以來的工人運動,乃至不到10年前的反軍購、聲援「白米詐彈客」楊儒門、保衛樂生療養院等,每次的參與者其實都是在政府百般阻撓下進行,只是抗議結束後,或由肅殺、或由冷漠,沒有更多人跟上,以致優勢集團可以不費吹灰之力掩蓋破口,繼續大行其道。 一名士兵的死,讓冷戰後、解嚴以來的台灣「公民」首次跳出來挑戰台灣軍隊管理的正當性,或許更可能讓歷年枉死軍中的役男獲得法理伸張的機會。但事件總會落幕,「公民」肯出來已實屬難得,但是當洪仲丘案告一段落,這些「公民」何去何從?難道依然隱身各自崗位,等待下次「不公義的到來」? 倘若輾斷的歷史無法被縫合,倘若資本主義、冷戰體制等結構問題持續不被討論,倘若無法接續過往時空存留的寶貴抗爭資源,倘若「公民」只因一時的憤慨才會暴衝,那麼,儘管台灣的「公民運動」短時間內不會停止,恐怕只得陷入不斷重起「公民」爐灶的循環中,並且成為優勢集團可以個個擊破或收編(割)的單一事件。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