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8-14─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8-14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8-14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媒體與網路產業轉型正醞釀中 |
網路購物領導業者亞馬遜的創辦人貝佐斯,在上週宣布將以個人身分出資買下美國華盛頓郵報,該消息先是投下業界震撼彈,接著引發各種揣測,從貝佐斯的個人政治動機到亞馬遜的商業布局、資本家將本求利,各種說法都有,儼然是一場猜謎大賽。 貝佐斯買下華盛頓郵報的資金雖然只是他個人財產的一小部分,但是從各種脈絡看來,這是資本主義的網路商業模式遇到瓶頸,而企圖從傳統媒體尋找突破口的一個嘗試。 各方感到震撼的背景在於,貝佐斯則被視為是傳統「內容領域」經營方式的破壞者,是壓低訊息權威性的始作俑者,貝佐斯在創立亞馬遜網站後,曾在經營初期希望藉著大量的優質、權威書評來吸引讀者購買書籍,但是這個模式很快就修正,變成是鼓勵讀者抒發心得,用書籍的閱讀、話題熱度來吸引買書的行為,這個模式後來奠定亞馬遜的經營基礎,既是貝佐斯個人財富的來源,也被視為是目前所流行的社群式媒介的經營先驅之一。而華盛頓郵報雖是歷史悠久的知名媒體業者,近年在網路狂潮的衝擊下卻顯得適應不良。這也是華盛頓郵報易主消息揭露後,引發各界關注的原因。 媒體產業基於「金主最大」的資本主義邏輯,去猜測貝佐斯的意圖,是有點亂了套,完全忽略了網路的發展已經逐漸走上瓶頸,而需要再從傳統媒體汲取新的活力。 主流的網路業者以分享、社群、互動的旗號經營網站,形成了網路上時時都有人在主動提供訊息、產出內容的現象,從部落格的隨筆、社群網站上的資訊分享,到公民記者所書寫的內容,都大幅降低網路業者的經營門檻。目前的網站經營者不需要自己去組成團隊、費心力去生產內容,只需要建立平台、管理內容,就可以藉著使用者所發表的內容來吸引更多的讀者。 這個經營模式所遇到的問題在於內容越來越趨近於軟性、小篇幅的內容,臉書、推特、微博等網站的盛行就是典型的現象,這類內容注重即時性、廣度夠,但是資訊的密度卻不足;它雖能滿足一般人對於訊息的需求,但是品質卻堪憂,以至於使用者只能用大量的資訊來補足品質的缺憾。於是,網路的使用者在網路上搜尋資訊、訂閱網站的量越來越大,甚至已經瀕臨資訊爆炸的臨界點。從國外的經驗來看,使用者對於要自己從大量訊息當中去篩選、尋找,然後再轉變成有用的資訊已經感到不耐煩,使用者已經無法負荷這種繁重的工作,甚至開始失去耐性。使用者需要的是有用、簡潔的資訊,但是現有的網路媒體卻沒有辦法提供這類服務。從最近幾個協助讀者摘要、搜尋網路新聞的網路服務盛行的狀況,例如feedly,就可以看出網路使用模式正面臨改變。 現實的狀況是,當一個議題出現後,網路上所分享的訊息頗多,但是有創意的內容則不多見;事件發生後,許多人有許多一手目擊、即時影像,卻缺乏深度報導、趨勢分析。例如,目前網路上最吸引閱讀率、最容易引起評論的內容,仍然主要是由傳統的媒體所供應。儘管傳統新聞八卦化的趨勢被讀者所詬病,但是深度報導仍是傳統媒體的特長,這是新興的網路媒體仍無法完全取代傳統電子、平面媒體的地方。長期以來,網站經營者注重社群、社交,而吸引了大部分的使用者,卻忽略了另一批使用者對於資訊深度、權威性的需求。 這是傳統媒體與網路之間的模糊空間,也是兩方可以互補之處。亞馬遜創辦人買下素有盛名的華盛頓郵報,從產業的脈絡來解讀,就是網路業者需要從傳統的內容產出領域,去發展更多優質內容的運作模式。這不是傳統媒體的末日,而是轉型、發展的機會。 |
(回目錄) |
左右看:國家暴力與原諒政治 |
左看:沒有「真相」,如何「原諒」?
此岸,台灣台北,25萬人著白衣上凱道,不只悼念洪仲丘的犧牲,更要求究明真相,主流媒體急為這場市民自主集會貼上「台版茉莉花革命」標籤。但是,革命,不該是一日完成民主實驗的作業,而是人民民主與民眾意識普遍覺醒的「長期考驗」。 彼岸,韓國首爾,自6月下旬以來,已是第6次的10萬人大型燭光示威,其意義不僅是對抗朴槿惠政權私有化並收買國家級的「國家情報院」以操縱選舉、也不僅是經濟民主化政策全面跳票的怒氣宣告。這是以持續行動要求政府現身的人民民主意志力與決心的實踐。 民意急落之際,朴槿惠總統祭出抄家級規格,突然徹查「篡位軍閥」前總統全斗煥的非法資產與逾期鉅額罰鍰。此舉猶如頒給已逝洪仲丘的「旌忠狀」,何其諷刺?朴正熙之女,在其濫權事件曝光後,以追討另一軍閥執政者的貪污案,名為「轉型正義」,實則狡猾移轉民眾注意力。 「轉型正義」一如「居住正義」好用,以「補償金」如此輕鬆欺騙人民,就在於資產階級民主下,人們共同促成的國家暴力。真正回饋事件的徹底檢討、究責、道歉與改革,在重大爭議案上,無一露出「真相」。遺留的只是受害者家屬身上鑿痕累累。但「沒有真相」,究竟如何真正對話?沒有對話,又該如何逼受害者放下、原諒? 觀諸台灣或韓國,兩個經歷過日治殖民、高壓戒嚴與軍閥統治的地方,透過金錢補償、一紙旌忠狀或一塊紀念碑,甚至一棟紀念館,形式性地達成重大事件的「和解」或「標記」,作為「完封」各大重要社會事件,象徵「和解共生」的必要性環節。 台灣人的民主素養最大的重挫,大概就在於整個社會慣於操弄的反動語言:「圓融」叫做處世智慧,「原諒、放下」被視為是「進步」的解決。難道這些事件之所以象徵性地成為「事件」,裡頭都沒有應究明、應導正的是非?究竟「模稜兩可」、「顢頇度日」,如何成為政黨、官僚與「市民社會」共同的生活哲學? 正是因為過度擅長「圓融」,所以人們開始習慣因循苟且,將「不講真話」奉為職場學界與官場必備的厚黑學。正是因為太習慣「遺忘」並且過快「原諒」,所以黑金政治與政策買票綁樁,可以自然化到形成「文化」。洪仲丘案,25萬人上街頭的紀錄,不該只是台灣社會的一夜驚鴻。倘若台灣社會一日不走出因循苟且、縱容時間漂淡甚至模糊罪刑的「圓融哲學」、「原諒政治」,那麼終究只能自然而然習慣陣痛、習慣無奈;甚至,遺忘民主也就罷了,長期操弄「原諒政治」的反動市民歷史,更縱容一切罪惡的綿延,禍留子孫。 |
(回目錄) |
衛報週評:歐普拉遭種族和體型歧視 |
節譯■葉興台 根據英國衛報的一篇評論,美國脫口秀名人歐普拉.溫芙蕾是成功的企業家,個人財富高達30億美元,她的名聲建立在自我賦權(self-empowerment)上。她對人生中面對的壓力──種族和性別歧視──向來坦白,對自己難以控制體重也了然於胸。 歐普拉因為甲狀腺問題使她很難控制體重,她可能找到具同情心的裁縫師和精美的鞋子,並且美美地裝扮,但她可能知道所有女性知道的事情:鞋店助手對體型過大的女人不友善,尤其是有色女性。 為了盛裝參加美國黑人女歌手蒂娜.透娜在蘇黎世舉行的婚禮,歐普拉上個月獨自走進蘇黎世的Trois Pommes精品店買皮包,女店員拒絕給歐普拉看售價4.2萬美元(台幣126萬元)的黑色鱷魚皮包,並說「那個太貴了」。歐普拉說,當她再一次重覆這個要求時,這名女店員回答「妳買不起這個」,並向她推薦其他皮包。 事後,歐普拉對CNN主持人賴瑞.金說,她原本想用電影《麻雀變鳳凰》的劇情,花光身上的錢買下店裡的所有東西,最後決定不買,不讓這個女店員賺大筆佣金。瑞士觀光局日前斥責這名女店員行徑錯得離譜,並向歐普拉致歉。Trois Pommes老闆葛茲(Trudie Goetz)也說,純粹是溝通上的誤會,女店員英語不流利,且因不識歐普拉,在拒絕歐普拉的要求時,已經試著很客氣了。 毫無疑問的,這起事件的詳細經過將會被檢視,它已被歸咎於種族歧視,也確實是如此。歐普拉事件可能令很多有色女性憂心:因為膚色而遭到立即的負面評價、被當作二等公民對待、被提供不是最好的東西、被說「這對妳已經夠好了」。 最好和最貴的要保留給看起來地位很高的人:打扮漂亮,且有富有男人為伴,而且通常很瘦。 這是歐普拉和大部分的女性很少談到的:有色女性與體型過大的女性時常在爭取尊重時,都面對同的問題。但兩者的量尺並不一樣。種族歧視可能是人類犯下最醜陋的行為,但就日常的基礎而言,兩者是平行的,具有同樣的貶損感,被他人同樣專斷的假設,同樣的難以控制自己的形象。 種族與爭取社經地位有關,體重也是如此。連結女性體型和其社經地位的一些研究顯示,低收入女性傾向有較重的體重。關於這點有很多理論──上班時間不允許她們約會;住在貧窮的社區,因而難以買到健康食物;以及其他可能影響食物選擇和新陳代謝的因素。 在這個量尺的另一面,厭食症和其他飲食失調傾向於發生在高社經地位的人性身上。這毋需科學研究就能知道原因:女性穿戴高擋服飾、珠寶或名牌包包,就是她身分地位的最好表徵,就像種族一樣。兩者暗指一種制度性的偏執,這種偏執是基於一種過時的假設,即每個人的銀行存款金額多寡,與他或她的長相有關。 這是大部分女性所知道的:當女性步入精品店,她已因銀行存款金額或信用額度而被評估。精品店的店員,就像其他靠小聰明來取得獎金或傭金的人,被教導要以最快的速度品評客人,他們透過打扮、肢體語言、服飾和配件,來判斷客人可能會花多少錢。 這是蘇黎世那家精品店的店員所做的事情。她不知道歐普拉是名人,只依賴淺薄的外表特徵:她的體型和種族。即便歐普拉穿著唐娜.凱倫(Donna Karan)洋裝和涼鞋,也不足以克服這樣的偏見。 歐普拉打算買一個手提袋,但產品不是重點。在一家精品店,所有的買家都會被店員評估,評估標準包括客人們的體重。以美國零售商AF執行長傑佛瑞斯(Mike Jeffrie)的話來說,很多店家希望來店的客人看起來「瘦又酷」,他們可能勉強販售較大的size,但只有透過線上銷售。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
(回目錄) |